《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0270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3.docx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人教部编版3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人教部编版

(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卢玲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大诗人苏轼所作,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诗人苏轼豁达开朗的胸怀与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以西湖为话题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你最先想到的是——西湖(课件展示西湖美景图。

是呀,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湖的千古名篇。

在这些文人墨客中,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的当属北宋诗人苏轼。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们知道吗?

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西湖百姓,他的诗词也赋予了西湖别样的魅力。

除了这些,同学们对苏轼还有哪些了解?

生根据资料简单介绍对苏轼的了解,引导学生注意资料的整理与概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

板书:

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齐读。

二、知诗人,解诗题。

  

1.解题目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出六月二十七日指的是农历,是一年中天气最闷热、雷雨最多的时候,这儿是指宋神宗熙宁五年,即九百多年前的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是一座大酒楼(课件展示望湖楼图可宴乐也可以住宿。

2、“醉书”喝醉酒写的?

被美景陶醉了写的?

诗人究竟为何而醉?

学完这首诗,这个问题肯定就能迎刃而解。

 

三、交流学习

(一)出示交流提示

1.互读,评价能够达到哪一重境界。

2.交流、补充对整首诗大体意思的理解。

3.交流疑问,把仍解决不了的疑问汇总。

(二)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质疑解疑。

(四)检查朗读

1.看准读对,主要是正字音。

2.读出节奏,主要是指导读出节奏。

(五)理解大体意思

过渡:

经过预习和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

能说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吗?

五、感、悟、读,感受古诗意境。

(一)体会雨来得急,下得大。

1.创设情境:

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东坡先生在望湖楼宴请朋友,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夏日景色,突然,天气有了变化。

播放《渔舟唱晚》音乐,师读“黑云翻墨未遮山”,透过诗句,你看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理解当时的情境并适时指导朗读,学生说到雷声或雨点时再出示图片和雷雨声。

预设: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

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翻转。

有没有见过黑云翻滚的样子?

是这样吗?

出示黑云翻滚图,你读出黑云翻滚的样子。

——

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

带着你的想象读读——

我听到一阵“轰隆隆”的雷声——

你不仅看到了乌云,还听到了雷声,你能听到什么?

带着你的想象读出这四个字——

电闪雷鸣中,漫天的乌云翻卷着,向山头涌去

请你读读整句话——

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一场大雨就要来到。

风雨欲来风满楼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图片与雷雨声音。

一场大雨真的来了!

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

白花花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进船里。

白花花的雨,雨怎么样?

——大!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白花花的雨,哗哗地下着,西湖茫茫一片。

你是放眼远方,雨很大,很密!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还从哪里看出雨很大?

“乱”入船,雨大了,才乱

对!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落在船上,啪啪直响,溅起了水珠。

你是聚焦近处,雨很猛!

——读出你的感觉——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点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直往船里乱滚。

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溅起水花,纷纷溅入船舱里。

对!

雨点不只是落进船里,更多的是落在湖面上,溅起无数朵水花,很美!

震撼人心的美,令人激动的美!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播放雷雨声音配白雨图,感受雨大、雨密、雨急、雨猛。

  

2.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

指名读。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急和大。

句中对: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分句对: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未遮山——乱入船

小结(承上启下):

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

它让我们感到——震撼!

激动!

振奋!

惊叹!

……把静止的文字通过想象变为灵动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

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一番洞天。

(二)体会雨去得快和雨后西湖美景。

1.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

出示一场大风卷地风而来,它吹散了____,吹走了____,吹来了____。

2.望湖楼下水如天

(1)此时的水怎样?

天怎样?

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象吗?

预设:

 

水如天一样的——开阔无边

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出你的开阔——

水如天一样的——蔚蓝

水蓝蓝,天蓝蓝,水天一色。

读出你的水天一色——

水如天一样——明亮

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一样,读——

水如天一样的——平静

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

湖面上比天空还要漂亮,荷叶、荷花……;湖边……

(2)播放古筝曲,出示水如天图数幅。

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去看看这“水如天”的美妙景色吧!

雨后的西湖,天无边,水无边,水如天一样开阔,读——

雨后的西湖,天空更加湛蓝,水面更加明亮,湖面和天空都像刚洗过一样,读——

雨后的西湖,天蓝蓝,水蓝蓝,天映水,水映天,水天一色,读——

雨后的西湖,水平如镜,碧空如洗,水如天一样明净,读——

雨后的西湖,荷叶摇得更欢,荷花开得更艳,柳浪阵阵,鸟鸣声声。

读——

小结:

这样的景色,让人——喜悦!

舒畅!

兴奋!

……

(三)总结,感受全诗意境。

过渡:

短短的时间,我们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未遮山”,到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到“风吹雨散,水天一色”谁能把刚才的景象说给大家听?

1.播放古筝曲,先自己准备一下,可以在预习卡上古诗大体意思的基础上添写、补充。

2.指名说。

多么酣畅淋漓的大雨!

多美令人心旷神怡的雨后美景!

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

不,诗人已不仅仅因酒而醉,而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

这可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就是苏轼,就站在望湖楼上,凭栏远眺,感受那震撼人心的疾风骤雨,观赏那水天一色的西湖风光,齐读——

3.苏东坡先生被眼前的景象所陶醉,也被自己的诗句所陶醉,这一幕深深地记在他的记忆里。

十五年后,50岁时的苏东坡先生再次来到西湖,与他同榜进士莫君陈在湖上宴请时正好又遇上下雨,他回首望湖楼,想起当年在这儿写诗的事,无比感慨地又写下一首诗。

出示《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自读,师问:

从哪里看出苏东坡先生是被当时的景象所陶醉,而且一直念念不忘?

师生对读。

当年,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令苏东坡先生陶醉其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十五年后,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仍令东坡先生念念不忘——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939年之后的今天,东坡先生早已不在,但他留给我们的那场酣畅淋漓的大雨,那场大雨带给我们的激动与舒畅仍令我们深深陶醉。

——背诵。

同学们,这就是经典文化的魅力,她可以穿越时间,跨越空间,她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她可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热爱中华文化的人!

六、体会诗人的情感。

1.你知道东坡先生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

出示诗人写此诗背景。

在熙宁五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持不同政见,受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

师讲述:

这段文字,读起来有点费劲。

通俗一点讲,因为苏轼在治理国家方面,与王安石有不同看法,至于他当时的政治观点正不正确,我们这节课暂且不去管它。

反正,这个时候,别周围的人看他不顺眼,就处处排挤他,他没有办法,就辞职不干了,离开京城,来到杭州。

这种时候,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

那隐藏在急雨背后的是诗人怎样的心境呢?

你从暴风雨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

(乐观平静开阔豁达善于排解自己的情绪)

2.走进诗人的心境去读诗,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的,试试。

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豁达、乐观的苏东坡先生喜欢西湖,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他还写过一首诗,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

(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自己读读。

2、指名读

3、指明大致讲解诗意。

5.总结拓展

1.西湖的美景让我们向往,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西湖边,你会受想到——望湖楼;站在望湖楼上,你会想起哪一个人?

——苏轼——想起苏轼,你就会想起哪一首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陶醉在苏轼为我们描绘的美丽的西湖风光之中吧。

2.那就让我们记住乐观豁达的苏轼,记住他留给我们望湖楼醉书,在课后继续我们的诗词之旅。

作业设计:

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手抄板的形式表达出来,选取佳作并在班级中展示。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山

雨景

雨珠

晴天

楼天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反思-2.《落花生》人教(部编版)

2、落花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亩、吩”等6个生字,会写“亩、播、浇”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联系实际体会课文重点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用的人。

  (3)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渗透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紧扣爸爸说的一段话展开朗读体会,让学生认识到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及其所喻的道理。

  2.弄清课文的主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划分: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资料。

  2.准备一块小黑板,上面抄写好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3.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

(如,“空地”的“空”读四声kòng,“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3.拼读生字,着眼学法,重点强化。

(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学法。

  4.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背词典中的解释。

  

(2)读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2.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你准备怎样给本文分段,为什么?

(讨论并明确分段。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好处,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看看你对哪部分内容更有感受,再好好读一读。

(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引导)

  1.种花生、收花生:

(略处理)利用评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2.充分读书、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指名读出花生的好处。

  

(2)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3)出示第10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

  ①填表助学,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

  花生桃、石榴、苹果

  位置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

  外表矮矮地长鲜红嫩绿

  印象挖起来才知道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②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

一个读桃、石榴、苹果,一个读花生。

  ③指名读,评读: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什么?

  ④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4)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重要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5)通过填空,加深理解:

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的人,让我们来赞美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

他()。

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三、召开小辩论会,彰显学生个性。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

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我的心上。

  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

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

让我们来一起读读他说的这句话: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五、当堂训练

  背诵课文

  六、小结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

为什么?

  七、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矮矮地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头

挖起来才知道可贵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落花生(教学参考反思)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作者是著名作家许地山,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而许地山也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他以“落花生”为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并付诸行动,成为优秀作家。

本课教学的重点既要求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又要求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议花生”这个部分,但是根据以往的情况,学生可能会片面的为了赞美花生的好处而贬低苹果、桃子、石榴。

所以在教学时,我带领学生读文后,学花生的品质时,引导学生质疑1:

课文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了比较,是不是说它们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价值呢?

从而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

其中有一个同学就讲得非常好:

“老师,我觉得在这里只是把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的生长位置作了比较,目的是要突出花生的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而不是有意贬低这几样水果。

”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在深入学习时,还应重点放在理解爸爸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此外,本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

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

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

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在现实世界中是一些像苹果、石榴那样既外表好看又有实用的人,但这样的人不多,更多的是像落花生那样平凡而又实在的人。

在我们自己身边,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

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医生、教师、军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我们学习落花生,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并让学生选一个内容模仿课文写写感受。

让以写促读,以读悟写,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落花生人教(部编版)

2《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是一篇叙事性作品,以花生为线索,记叙了“我”的一家种过收获节的事情,讲了种收花生、议花生和吃花生,借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课文语言浅白简朴,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层层推进揭示道理,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课文。

  2.课后练习“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属于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的练习。

但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应该在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归纳。

  3.课后练习2,涉及提取语言文字信息,体会含义深刻句子和了解如何借助事物寄寓道理的写法学习训练,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做好任务分析,安排合理的教学步骤环节落实和突破。

  4.课后练习小练笔,是“学阅读”到“学表达”的训练,即运用通过阅读了解到的借物喻理写法进行写作。

要注意把握“小”这个要求,在一段话中,所写的事物状况和特点与所寄寓的道理相通,就达到训练目标了。

  学情分析:

  1.通过第二学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梳理课文条理、揣摩文章顺序、了解课文内容、概括部分主要意思的能力,这些是落实这一课课后练习1的有利条件,可比较放手进行学习训练。

  2.借物喻理需要对社会对生活有深刻充足的认识和思考,而这一点正是五年级学生最为欠缺的,因此,要顺利完成小练笔,唤起学生已有的认识,引导深刻思考,是必须的策略。

  3.读懂句子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在第二学段已经进行学习训练,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能力。

然而,体会句子含义在小学阶段是理解句子的任务之一,是在这一课才开始学习训练,因此是难点,要做好任务分析,让学生既能感悟本课句子的含义,也能了解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亩”等5个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多音字“便”在本课的读音,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正确读写“亩”等8个字和“播种”等6个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条理,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5.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说说花生的特点和父亲借花生告诉的道理,体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6.能仿照课文选择一种事物进行一次借物喻人的小练笔。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条理,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教学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说说花生的特点和父亲借花生告诉的道理,体会课文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

“亩”等8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PPT。

  学生:

每人一套“亩”等8个会认读字字卡。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注:

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

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释题。

  1.导语:

通过单元导读,我们知道这个单元的重点阅读目标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那么,在第一课的学习中,我们是通过哪个具体的事物了解到作者抒发的情感的?

(指名回答。

预设:

在第一课的学习中,我们是通过白鹭这个具体的事物了解到作者抒发的情感的。

)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指名回答。

预设:

作者抒发了对白鹭的喜爱和惊叹之情。

)作者是通过描写白鹭的什么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回答。

预设:

作者描写了白鹭精巧、自然、和谐之美的外形(或样子)和活动的三个画面:

“白鹭·清水田”“绝顶悠然”“黄昏低飞”来抒发情感的。

)通过第一课《白鹭》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作者借助描写白鹭的外形(或样子)和它们的活动,在字里行间中抒发情感的。

接下来,我们学习的另一篇课文,继续了解作者通过借助哪个具体事物的抒发感情的方法。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

2落花生

  2.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

同学们,读了课题,通过课题,你知道作者是借助什么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呢?

(指名回答。

预设:

通过课题,我知道作者是借助落花生来抒发感情的。

)你们知道“落花生”是什么吗?

为什么叫落花生呢?

(指名回答。

预设:

落花生就是花生。

因为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下的,所以叫“落花生”。

  导语:

(PPT出示落花生图)是的,花生在地上开花后,果针插入黑暗的地下,然后发育结果,所以人们又称它为“落花生”。

  简介作者许地山:

(PPT出示人像及文字)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

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二)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1.导语:

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作者是借助落花生来抒发感情的。

那么,抒发了什么感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让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读懂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