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a、微生物由于繁殖速度快、生活周期短;
b、微生物由于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大多以单细胞或极少分化的多细胞存在;
c、微生物大多以无性生殖为主,且营养体多数为单倍体。
诱变育种:
人为地将对象生物置于诱变因子中,使该生物体发生突变,从这些突变体中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株的过程。
(一)突变: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存在于变动着得的环境中,染色体上的遗传信息以及染色体组受到环境的作用而改变,这种改变或多或少是永久性的,从生物表型上说是突然发生可遗传的变换,这种变化就称为突变。
自发突变:
在自然状况下发生的突变,也称自然突变。
诱发突变:
人为地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的突变。
(二)诱变的基本原理
1.诱变剂:
用来处理微生物并能提高生物体突变频率的这些物理或化学因素成为诱变因素,又称诱变剂。
诱变剂有物理诱变因子(紫外线、X射线)、化学诱变因子(亚硝基胍、亚硝酸、亚硝基甲基胍)生物诱变因子(噬菌体)
2.诱变剂作用机理
物理诱变因子诱变机理:
快中子、γ射线、β射线产生电离辐射,而紫外线是不形成离子的非电离辐射。
以紫外线为例,紫外线照射后引起的DNA结构改变,DNA强烈吸收紫外线,特别是碱基对,而嘧啶比嘌呤对紫外线更为敏感。
紫外线引起DNA结构变化,是胞嘧啶和尿嘧啶的水合作用以及二聚体形成。
菌种保藏的目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使菌种不死、不乱,以供研究、生产、交换使用。
基本原则:
挑选优良纯种、典型菌种;
尽量使用分生孢子,芽孢等休眠体;
创造有利于休眠分子的保藏环境;
尽可能多的采用不同的手段保藏一些比较重要的微生物菌株。
菌种保藏的方法有:
(一)低温保藏法:
冰箱保藏法(斜面):
低温4℃,适用于各大类,保藏4-6个月,简单。
冰箱保藏法(半固体):
低温4℃,避氧,适用于细菌酵母菌,保藏时间为6-12个月,简便
(二)甘油悬液保藏法:
低温-70℃,需要保护剂(15%-50%甘油),适用于细菌、酵母菌约10年,较简便(三)石蜡油低温保藏法:
低温4℃,阻氧,适用于各大类,保藏时间约1-2年,简便(四)干燥保藏沙土管法:
干燥无营养产孢子的微生物保藏时间约为10年,简便有效。
(五)甘油管保藏法(六)真空冷冻干燥法:
干燥低温,无氧有保护剂,适用于各大类,保藏时间大于5-10年,但繁而高效。
(七)液氮超低温保存:
超低温—196℃,有保护剂,适用于各大类,保藏时间大于15年,繁而有效。
第三章微生物的代谢调控理论及其在食品发酵与酿造中的应用
代谢调节:
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外界条件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生理机能。
通过调节作用细胞内的各种物质及能量代谢得到协调和统一,使生物体能更好地利用环境条件来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代谢调控的方式
(1)调节营养物质透过细胞膜而进入细胞的能力---通道调节;
(2)调节代谢流---通量调节;
(3)通过酶的定位以限制它与相应底物的接近---限制其基质有形接近。
三、与代谢调节有关的酶
(一)同工酶:
又称同功酶,是指催化相同生化反应,但酶蛋白分子结构有差异的一类酶。
(二)别构酶:
具有别构作用(或变构作用)的酶。
其分子有活性中心和别构中心,往往是具有四级结构的多亚基的寡聚酶。
(三)多功能酶:
分子组成只有一条多肽链,但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催化活力的酶。
一个终产物的过量,在使共同途径第一步反应受到部分抑制的同时,分支途径第一步反应也受到抑制,使代谢沿着其他分支进行。
因此,一个产物的过量不致干扰其他产物的生成。
第二节微生物代谢的协调作用
Ø
(1)酶活性的激活:
指在分解代谢途径中,后面的反应可被较前面的中间产物所促进。
(2)酶活性的抑制:
主要是反馈抑制。
反馈抑制:
某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即终产物)过量时,这个产物可反过来直接抑制该途径中第一个酶的活性,促使整个反应过程减慢或停止,从而避免了末端产物的过多累积。
反馈阻遏:
是指抑制酶的形成是由途径终点产物或其衍生物执行的。
即当代谢的,它就会终产物大量存在并达到一定浓度时,它就会同细胞中早已存在的阻遏物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3)反馈抑制的类型
①直线式代谢途径中的反馈抑制
②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反馈抑制。
书上P63
(1)协同反馈抑制:
指分支代谢途径中的几个末端产物同时过量时才能抑制共同途径中的第一个酶的一种反馈调节方式。
(2)合作反馈抑制:
指两种末端产物同时存在时,可以起着比一种末端产物大得多的反馈抑制作用。
(3)累积反馈抑制:
每一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按一定百分率单独抑制共同途径中前面的酶,所以当几种末端产物共同存在时,它们的抑制作用是累积的。
(4)顺序反馈抑制:
当E过多时,可抑制C→D,这时由于C的浓度过大而促使反应向F、G方向进行,结果又造成了另一末端产物G浓度的增高。
由于G过多就抑制了C→F,结果造成C的浓度进一步增高。
C过多又对A→B间的酶发生抑制,从而达到了反馈抑制的效果。
这种通过逐步有顺序的方式达到的调节,称为顺序反馈抑制。
酶合成的调节是一种通过调节酶的合成量进而调节代谢速率的调节机制,这是一种在基因水平上(在原核生物中主要在转录水平上)的代谢调节。
凡能促进酶生物合成的现象,称为诱导。
能阻碍酶生物合成的现象,则称为阻遏。
分解代谢物阻遏的典型实例:
葡萄糖效应。
葡萄糖效应(glucoseeffect):
又称葡萄糖阻遏或分解代谢产生阻遏作用。
葡萄糖或某些容易利用的碳源,其分解代谢产物阻遏某些诱导酶体系编码的基因转录的现象。
(二)酶合成调节的机制
1.操纵子是在转录水平上控制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由调节基因(R)、启动子(P)、操纵基因(O)和在功能上相关的几个结构基因(S)组成;
调节基因:
用于编码调节蛋白的基因。
启动基因:
是一种能被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所识别的碱基顺序,它既是RNA多聚酶的结合部位,也是转录的起始点;
操纵基因是位于启动基因和结构基因之间的一段碱基顺序,能与阻遏物(一种调节蛋白)相结合,以此来决定结构基因的转录是否能进行;
结构基因则是决定某一多肽的DNA模板,可根据其上的碱基顺序转录出对应的mRNA,然后再可通过核糖体而转译出相应的酶。
一个操纵子的转录,就合成了一个mRNA分子。
调节蛋白是一类变构蛋白,它有两个特殊位点,其一可与操纵基因结合,另一位点则可与效应物相结合。
当调节蛋白与效应物结合后,就发生变构作用。
有的调节蛋白在其变构后可提高与操纵基因的结合能力,有的则会降低其结合能力。
调节蛋白可分两种,其一称阻遏物,它能在没有诱导物(效应物的一种)时与操纵基因相结合;
另一则称阻遏物蛋白,它只能在辅阻遏物(效应物的另一种)存在时才能与操纵基因相结合。
三、能荷的调节(P65):
当细胞中腺苷酸全部是ATP,能荷为1;
当细胞中腺苷酸全部是ADP,能荷为0.5;
当细胞中腺苷酸全部是AMP,能荷为0。
当细胞或线粒体中三种核苷酸同时并存时,能荷大小随三者比例而异,三者的比例随细胞生理状态而变化。
能荷在细胞不同生长时期的变化另外一个度量细胞能量状态的参数是磷酸化位。
磷酸化位=[ATP]/[ADP][Pi]磷酸化位除了腺苷酸外,还决定于无机磷浓度。
磷酸化位与能荷相比,其值变化范围更宽,因此是反映细胞能量状态更加灵敏的指标。
4.巴斯德效应:
氧的存在可以使酵母菌细胞进行呼吸作用而乙醇的产量显著下降,即单位时间内消耗速度减慢。
这种呼吸(需氧能量过程)抑制发酵(厌氧能量代谢过程)的现象。
营养缺陷性菌株:
野生型菌株经过人工诱变或者自然突变失去合成某种营养(氨基酸,维生素,核酸等)的能力,只有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所缺乏的营养因子才能生长的菌株。
抗反馈调节突变菌株:
就是指一种对反馈抑制不敏感或对反馈阻遏有抗性,或二者兼而有之的菌株。
在这类菌株中,因其反馈抑制或阻遏已解除,或是反馈抑制和阻遏已同时解除,所以能分泌大量的末端代谢产物。
获得抗反馈调节突变株方法:
选育抗代谢类似物的突变株;
从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株中获得对途径中调节酶解除反馈抑制的突变株
谷氨酸发酵过程中,可通过①控制生物素、油酸、甘油的亚适量,控制细胞膜的合成;
②加入青霉素,抑制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中肽链的交联;
③加入表面活性剂如吐温80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聚氧化乙酰硬脂酰胺),将脂类从细胞壁中溶解出来,使细胞壁疏松,通透性增加。
在IMP发酵中,控制Mn2+(限量)造成细胞膨胀的不规则形态,膜产生异常,非常专一性的膜透性被破坏,核苷酸生物合成补救途径酶系[PRPP激酶、Hx(次黄嘌呤)焦磷酸化酶]及Hx和R5-P都分泌于体外,在体外大量生物合成IMP。
第四章发酵与酿造工程学基础及主要设备
菌种活化与扩大培养是指将处于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在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
2.接种龄:
指摇瓶或种子罐中培养的菌种开始移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3.接种量:
指接入的种子液的体积和接种后培养基的体积比。
多以百分数表示,如:
接种量为1%(v/v)。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1.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制不同的培养基;
2.合适的碳氮比;
3.合适的pH;
4.合适的渗透压;
5.合适的氧化还原电位。
生长因子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缺少且不能用简单的碳源或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碳氮比:
指培养基中碳源所含的碳元素与氮源所含的氮元素的质量比。
一般指质量比,也有用浓度比或摩尔比表示的,所以,具体使用时应注明:
如C/N(m/m)=40:
1。
细胞破碎的方法:
高压匀浆法和研磨法。
细胞碎片的分离:
常用离心分离法。
发酵热:
习惯上将发酵过程中释放出的净热量成为发酵热,包括生物热、搅拌热、蒸发热和辐射热。
发酵工艺控制的参数:
气体流速,温度,罐压、搅拌速度(好氧)、泡沫、pH、溶解氧等
发酵过程温度的影响和控制
1.温度的影响:
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度;
影响酶的活力;
影响代谢产物的积累。
2.温度监测的意义:
判断菌体生长情况及发酵进程;
及时控温以利于菌体生长及产物合成。
谷氨酸发酵过程对温度的控制:
谷氨酸产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4℃,产生谷氨酸的温度为36~37℃。
在谷氨酸发酵的前期菌生长阶段和种子培养阶段应满足菌体生长的最适温度。
若温度过高,菌体容易衰老。
在发酵的中后期菌体生长已经停止,为了大量积累谷氨酸,需要适当提高温度。
pH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pH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微生物细胞膜所带电荷、影响培养基中某些营养物质和中间代谢产物的离解。
(二)影响发酵过程pH变化的因素:
引起发酵液pH下降的因素:
1、培养基中碳氮比不当,碳源过多2、消泡油加得过多3、生理酸性物质(铵盐)过多,氨被利用。
引起发酵液pH升高的因素:
1、培养基中碳氮比不当,氮源过多,氨基酸释放;
2、生理碱性物质(如硝酸盐)过多;
3中间补料时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加入的量过多。
(三)发酵过程pH的控制:
1.调节培养基的原始pH值,或加入缓冲液制成缓冲能力强的培养基;
2.选用不同代谢速度碳源和氮源种类和比例;
3.在发酵过程中加入弱酸或弱碱进行pH调节,也可通过调节通风量来调节pH。
四、二氧化碳和呼吸熵
(一)二氧化碳对发酵的影响:
1.是某些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环状芽孢杆菌)生长代谢所必须的物质;
2.对氨基酸、抗生素等的发酵有刺激或抑制作用3.影响细胞膜的结构和流动性;
4.改变发酵液的pH值。
(二)发酵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控制:
一般通过通气搅拌的方法来控制二氧化碳浓度。
五、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补料控制:
碳源、氮源、磷酸盐
(二)泡沫的消除:
物理消泡法、机械消泡法、化学消泡法:
常用的化学消泡剂有四类(天然油脂类、聚醚类、醇类、硅酮类)
七、发酵终点判断:
残糖浓度、氨基氮浓度、产物产量、菌体形态、发酵液外观粘度等指标常作为发酵终点判断的依据。
第五章酒精发酵与酿酒
酒精发酵原料1.薯类原料薯类原料包括甘薯、木薯和马铃薯等2.谷物原料(粮食原料):
谷物原料包括玉米、小麦、高梁、大米等。
3、糖质原料:
糖蜜、甘蔗、甜菜、甜高粱;
4纤维质原料:
农作物下脚料、森林和木材加工的下脚料、工厂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下脚料等。
5其它原料:
纸浆废液、马铃薯渣等
与酒清发酵有关的微生物
(一)糖化菌糖化:
用淀粉质原料生产酒精时,在进行乙醇发酵之前,一定要先将淀粉全部或部分转化成葡萄糖等可发酵性糖,这种淀粉转化为糖的过程称为糖化,所用催化剂称为糖化剂。
常用糖化菌:
曲霉、根霉、毛霉等。
另:
细菌和毛霉也可发酵产酒精。
(二)酒精发酵微生物:
许多微生物都能利用已糖化进行酒精发酵,但在实际生产中用于酒精发酵的几乎全是酒精酵母,俗称酒母。
淀粉质原料:
常用啤酒酵母。
糖质原料:
除啤酒酵母外,还有粟酒裂殖酵母、克鲁维酵母等。
§
三、酒精发酵生化机制:
(一)淀粉质和纤维质原料的水解:
淀粉原料→糊化→液化→水解为葡萄糖
(二)酵母菌的乙醇发酵
酒精蒸馏与精馏工艺酒精蒸馏有单塔、两塔、三塔和多塔蒸馏等多种蒸馏工艺。
我国一般采用双塔蒸馏的方式进行酒精的蒸馏和精馏。
白酒定义:
是用谷物、薯类或糖分等为原料,经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制成的酒精浓度大于20%(V/v)的一种蒸馏酒。
白酒的风味物质成分和质量标准
(1)白酒风味物质成分:
白酒中的香气成分已鉴定出很多种,这些成分主要包括酯、酸、醇、羰基化合物(酮、醛)、含硫化合物等。
它们在白酒中含量极微,但在恰当的配比下,使白酒具有优美的特殊芳香,各种酒的香气特征是它的香气成分的量的平衡表现。
①酯类:
构成酒香的主要物质。
一般芳香的酒或名酒含酯量均较高,平均在0.2~0.6克/100毫升,普通白酒的含酯量较低。
酒类中酯类主要是C1-C14的直链脂肪酸乙酯。
乙酸乙酯浓时呈苹果、香蕉香,稀时呈梨和菠萝香;
丁酸乙酯浓时呈不愉快香味,略带臭,稀时呈兰姆酒香;
己酸乙酯浓时呈辣味和臭味,稀时赋予白酒特殊的窖香;
乳酸乙酯具有香不露头,增加酒质醇厚感的特性。
其次,还有微量的乙酸丁酯、乙酸戊酯以及辛酸乙酯、醋酸异戊酯、醋酸异丁酯等。
②醇类:
乙醇、异戊醇、异丁醇、正丙醇、正丁醇(浓香和酱香)。
作用:
少量的高级醇赋予白酒特殊的香气,并起到衬托酯香的作用,使香气更完满。
醇类还可以和脂肪酸结合成酯,增加酒香。
醇类中的β-苯乙醇是构成白酒风格香的必要成分。
含量:
白酒的高级醇含量应在0.3g/100ml以下。
③醛类:
乙醛、糠醛、异戊醛、正己醛、香草醛等。
作用:
增强酒的放香,能使酒形成优美的风味。
如乙醛是酒头香的主要物质,糠醛是酒香的重要物质,不少好酒都含有一定量的糠醛,一般含量为0.002~0.003g/100ml左右。
但醛类含量过多,则酒的辛辣味太重,刺激太大,对人体有毒害。
丙烯醛还能催人流泪,它和巴豆醛、甘油醛等都带有臭味。
④酸类以脂肪酸为主,通常以乙酸含量最多,其次有丙酸、乳酸、琥珀酸、己酸、柠檬酸、丁酸或异丁酸,还有香草酸、油酸、丙酮酸等等。
呈味、作为酯的前体物质及稳定剂。
白酒总酸含量应在0.1克/100毫升左右。
⑤酮类如双乙酰等。
⑥少量的含硫化合物。
(2)白酒的质量标准:
感官指标:
色泽、香气、口味理化指标:
酒精度、总酸、总酯等。
白酒的度指乙醇的体积与白酒体积的百分比。
啤酒的度指啤酒中原麦芽汁的质量百分比。
1.上面发酵啤酒----采用上面酵母。
发酵过程中,酵母虽CO2浮到发酵面上,发酵温度15-20°
C。
啤酒的香味突出。
下面发酵啤酒----采用下面酵母。
发酵完毕,酵母凝聚沉淀到发酵容器底部,发酵温度5-10°
啤酒的香味柔和。
2.淡色啤酒、浓色啤酒和黑色啤酒
3.鲜啤酒(啤酒包装后,不经过巴氏杀菌的)、纯生啤酒(采用高新技术如微孔薄膜过滤技术,实现了啤酒的除菌过滤,然后按无菌要求进行瓶装,不需杀菌)和熟啤酒(啤酒包装后,经过巴氏杀菌者)
4.低、中、高浓度啤酒
5.新的啤酒品种:
干啤酒、无醇(低醇)啤酒、稀释啤酒
(二)啤酒的质量标准:
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
GB/T4927-1991感官指标:
外观、泡沫、色度、香气和口味;
理化指标:
酒精含量(%),原麦汁浓度(%)、总酸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双乙酰含量
啤酒发酵工艺:
制麦芽→麦芽粉碎、糖化及麦汁过滤→麦芽汁煮沸,添加酒花→添加酵母进行啤酒发酵→过滤和灌装
二、啤酒酿造原料
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是:
大麦、水、酵母、酒花。
啤酒花,简称:
酒花使用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苦味,香味,防腐力和澄清麦汁的能力。
酒花的主要成分有:
α-酸、β-酸及酒花油和多酚物质、果胶、蛋白质等。
麦汁煮沸的目的:
酶的钝化:
破坏酶的活力,停止淀粉酶的作用,稳定可发酵糖和糊精的比例,确保稳定和发酵的一致性。
麦汁灭菌:
杀菌,避免乳酸菌等微生物在发酵时发生败坏,保证产品的质量。
蛋白质的变性和絮凝沉淀:
析出某些受热变性以及与单宁物质的结合而絮凝沉淀得蛋白质,提高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
蒸发水分:
蒸发麦汁中多余的水分,达到要求的浓度。
酒花成分的浸出:
在麦汁的煮沸过程中添加酒花,将其所含的软树脂,单宁物质和芳香成分等溶出,以赋予麦汁独特的苦味和香味,同时也提高了啤酒的生物和非生物稳定性。
降低麦汁的pH值:
还原物质的形成,蒸发出不良的挥发性物质。
五、啤酒发酵:
冷却后的麦汁添加酵母以后,便是发酵的开始,整个发酵过程可以分为:
酵母恢复阶段,有氧呼吸阶段,无氧呼吸阶段。
酵母接种后,开始在麦汁充氧的条件下,恢复其生理活性,以麦汁中的氨基酸为主要的氮源,可发酵糖为主要的碳源,进行呼吸作用,并从中获取能量而发生繁殖,同时产生一系列的代谢副产物,此后便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
成品啤酒:
色泽:
啤酒主要有淡色啤酒,浓色啤酒和黑色啤酒,只要是以原料的不同和酿造工艺的不同来决定的,良好的啤酒,色泽光洁醒目,可以用此方法来辨别啤酒的质量。
透明度:
良好的啤酒应该有着很好的透明度,不应该带有浑浊的现象。
泡沫:
泡沫是啤酒的主要特征之一,良好的啤酒,泡沫细腻洁白,有一定的持久性。
二氧化碳含量:
一般啤酒的二氧化碳含量应该在5.2-5.8%质量百分比。
啤酒的风味:
由于酒花的作用,使啤酒带有很明显的酒花香味和酒花苦味,但是这种苦味,苦而不长。
n一、谷氨酸生产原料及其处理
(一)糖蜜的预处理:
降低生物素含量。
(二)淀粉的糖化:
酸解法、酶解法、酸酶法和酶酸法。
二、谷氨酸产生菌:
我国使用的多是野生型菌株通过诱变筛选的谷氨酸棒杆菌。
n1.谷氨酸合成的方式
(1)转氨基作用
(2)还原氨基化作用
谷氨酸合成过程中各途径的意义
n
(1)糖酵解途径:
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
n
(2)HMP途径:
生成的NADH2是还原氨基化反应必须的供氢体。
n(3)TCA途径:
提供谷氨酸的前体物质α-酮戊二酸。
n(4)CO2固定反应:
在苹果酸酶和丙酮酸羧化酶作用下分别生成丙酮酸和草酰乙酸,前者氧化为草酰乙酸,使草酰乙酸得到补充。
n(5)乙醛酸途径:
通过异柠檬酸裂解酶作用补充琥珀酸,维持菌体生长需要。
n(6)还原氨基化作用:
α-酮戊二酸经还原氨基化作用生成谷氨酸。
n4.谷氨酸生产菌的生化特征
(1)有固定CO2的二羧酸合成酶存在。
(2)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力很弱。
(3)异柠檬酸脱氢酶活力较强,异柠檬酸脱氢酶的活力不能太强。
(4)谷氨酸脱氢酶活力高。
(5)经呼吸链氧化NADPH2的能力要弱,保证有NADPH2作为供氢体参加还原氨基化反应。
(6)菌体进一步分解谷氨酸的能力低下。
谷氨酸发酵工艺
1.发酵培养基
(1)碳源:
糖类、脂肪、醇类、烃类
(2)氮源:
尿素或氨水,所需氮源较大(C:
N=100:
20~30)(3)无机盐:
提供磷、硫、镁、钾、钙、铁等。
(4)生长因子:
生物素
2.发酵条件控制
(1)温度控制:
菌体生长(0-12h),温度30-32度;
谷氨酸合成(12后),温度34-37度。
(2)发酵前期pH7.5-8.5,中后期7.0-7.6。
(3)DO控制(4)种龄及接种量控制(5)泡沫控制
呈鲜味的是鸟苷酸、肌苷酸、黄苷酸等5’-核苷酸。
呈鲜强度:
5’-GMP>
5’-IMP>
5’-XMP肌苷酸产生菌的选育:
1.改善细胞膜对肌苷酸透过性障碍。
2.经过诱变筛选腺嘌呤或黄嘌呤缺陷型变异株。
3.对Mn2+不敏感。
乳酸发酵:
在无氧条件下乳酸细菌将己糖转化成乳酸的过程,称为乳酸发酵。
乳酸细菌:
乳杆菌属、乳球菌属、链球菌属、双歧杆菌属、明串珠菌属、片球菌属、芽孢乳杆菌属、肠球菌属
乳酸发酵类型:
1.同型发酵2.异型发酵3.双歧途径4.乳糖发酵途径
v1.同型乳酸发酵(homolacticfermentation)过程是:
葡萄糖经EMP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丙酮酸作为受氢体被还原为乳酸,从而再生NAD+,因只有2分子乳酸为唯一终产物,故称同型乳酸发酵。
乳酸的理论转化率为100%同型乳酸发酵的主要菌种:
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delbruckii)、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干酪乳杆菌(L.casei)、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
v2.异型乳酸发酵(heterolacticfermentation):
以葡萄糖为底物发酵后除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CO2等多种代谢产物的,称为异型乳酸发酵。
乳酸的理论转化率为50%。
一些行异型乳酸发酵的乳酸杆菌,因缺乏EMP途径中的若干重要酶-醛缩酶和异构酶,其葡萄糖的降解完全以HMP途径为基础,进而行异型乳酸发酵。
异型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