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0929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 旧人教版.docx

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旧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中共的成立学案旧人教版

【考试目标】。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1、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

工人运动的发展,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2)思想基础:

的传播

(3)组织基础:

1920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在成立,任书记。

随后,北京、武汉、长沙各地相继成立,他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其与

的结合。

2、成立:

中共“一大”召开

(1)时间:

;地点:

(2)内容:

A正式决定建立,通过党我纲领:

规定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B确定党的中心任务;C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为书记,、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3、意义:

(1)宣告了的诞生;

(2)党的性质:

(3)影响:

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召开

1、背景:

国际:

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实际上是的盟约。

国内:

继续处于统治之下。

2、时间;地点:

;会议中心任务:

3、会议内容:

(1)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党的最高纲领;

(2)中国革命的敌人是;革命的性质是。

(3)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

(4)中国革命的动力:

(5)决定中国共产党加入。

4、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题型示例】

例1与中共“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B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解前思考〗本题为比较题,其关键是明确中共“二大”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明确这一点,本题可迎刃而解。

【解析】本题是xx年上海高考题。

中共一大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二大规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答案】B

〖解后归纳〗中共二大初步形成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纲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它体现了党的性质。

但它单纯强调发动工人运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还未弄清真正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缺乏认识,没有能制定出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初步形成了中国革命分成两步走,即首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为革命指明了方向,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初步结合。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首先必须进行民主主义的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向着一般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即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在改变社会形态之后,使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才能使革命进一步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因此,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对中共第一个党纲的发展和完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的初步结合。

例2五四运动爆发和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相似之处有①北洋军阀黑暗统治②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运的发展③十月革命影响和共产国际帮助④新文化运动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

〖解前思考〗本题是比较题,把两者进行比较时一定要有谨慎确凿的思考。

其次要理解“历史条件”与“历史背景”的区别,后者概念内涵更为广泛,而前者一般是指其有利的条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题干的题眼是要比出“相似”,题项摆出相似点:

经辨析可知:

①所述是两者的背景,但不能算作条件,应予排除。

②项是阶级基础,故正确。

③“共产国际帮助”不符合五四运动;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五四运动爆发和中共成立的思想条件。

〖答案〗C

〖解后归纳〗我们在解题时往往会接触到“历史条件”、“历史背景”“历史原因”等概念,在解答题目时一定要仔细体会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涵盖的内容的不同,有时可能是通用的,但大部分的时候要区别对待。

例3概括并结合中共成立后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解前思考〗本题关键熟练掌握1921至1927年中共的具体史实,二是对众多史实进行概括和条理化。

〖解析〗本题从形式上它考查概括论证能力,要求史论结合。

这道题充分体现知与能的辩证关系,本题史实是发生在中共建党后初期和大革命时期,要求论证“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这一历史结论,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最基本的还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

〖答案〗

(1)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

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无产阶级新型革命政党的产生,它革命彻底和思想先进的特点克服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革命有了彻底的革命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成为民主革命以来的第一个彻底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③革命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共代表无产阶级和全民族的利益,1924年的国共合作建立了各阶级广泛的革命联盟。

建立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

两次工运高潮和农村革命形势的发展,充分显示了革命力量的广泛和强大。

④革命取得新成就:

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在工农反帝斗争高潮中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⑤革命有了正确的道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克服了学习照搬西方和俄国道路的局限性。

〖解后归纳〗从解答本题可以认识到:

学好历史,从宏观上认识、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发展过程和阶段特征,从广度、深度上把握历史现象,提高归纳和概括能力。

其实要锻炼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坚持做到史论结合,知能结合,提高学科能力。

1911~1921年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教训和趋势,分析其历史必然性:

(1)特点:

①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

②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满清专制被推翻,袁世凯复辟帝制破产,张勋复辟失败。

(2)教训:

资产阶级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二次革命失败,护法运动破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趋势: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屡战屡败,陷入困境;五四运动实现了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

中国革命选择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前途——社会主义,诞生新的舵手——中国共产党。

(4)必然性:

①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

③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提供了阶级基础。

④在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政府覆灭教案旧人教版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帝国主义的所谓“严守中立”“南北议和”。

袁世凯出山的背景和目的。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对内对外政策。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

清帝被迫退位和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由于帝国主义积极扶植袁世凯作为侵略中国的新的代理人,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与妥协,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被袁世凯篡夺。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历来的中国革命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

教育他们倍加珍视今日的革命成果来之不易。

通过讲解分析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历史教训,引导学生认识: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可能摹仿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套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联系中国近现代历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妥协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培养和增强学生依据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帝国主义的“严守中立”及“南北议和”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严守中立”是帝国主义的伪装;而“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制造的一个包藏祸心的骗局。

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方面:

向学生介绍中华民国纪年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掌握民国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课文、图表和历史材料,理解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权,并使学生学习论证历史结论的方法。

教学要点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

2.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

2.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3.清帝退位

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辛亥革命的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本课重点:

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

重点分析:

中华民国的成立是重点。

中华民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历经十几年的艰苦斗争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它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掌握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对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认识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本课难点:

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难点分析:

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政策和态度是难点。

限于认识能力,学生不易理解该政权的对外政策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之间的关系。

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得十分软弱。

它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甚至还不惜以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和保护列强在华的各种权利、利益等为条件,寻求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

尽管如此,由于革命党人致力于推翻“洋人的朝廷”,所以,南京临时政策仍不失为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辛亥革命不失为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

南京临时政府的上述对外政策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典型表现,也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课堂教学设计师:

以前我们曾讲述过太平天国和主和团运动。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这两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让学生思考并由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本节课为两课时。

建议将“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目为第一课时;将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两目作为第二课时讲授。

这样,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布均衡,知识密度适中,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掌握,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导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

中国近代以来,每当出现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时,西方列强持何态度?

太平天国运动时:

西方列强先佯装中立,之后,组织洋枪队镇压,伙同清军组成常胜军、常捷军等,联合绞杀。

义和团运动时:

帝国主义国家组成八国联军,之后同清政府勾结共同绞杀。

辛亥革命爆发并取得初期胜利时,西方列强又持什么态度呢?

在“严守中立”的幌子下,积极扶持新的代理人,这就为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提供了条件。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准备干涉中国革命

表现:

聚集在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越来越多

日本与清政府签署了出售武器合同

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

2.严守中立

(1)原因:

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从来没有“中立”过。

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都是被帝国主义列强镇压而失败的。

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响应,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全国已形成摧枯拉朽之势,清王朝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

帝国主义一方面认为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潮流的目的,必须另谋其他办法;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帝国主义两大集团间的矛盾冲突复杂尖锐,即使同一集团之间在对华政策上也很难一致行动。

“严守中立”既是他们静观时变,另图别策的缓兵之计,也是蒙蔽中国人民和革命党人的政治烟幕。

(2)实质:

扶植新的代理人

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宣传只是一种伪装,实际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们已经采取了干涉、遏制中国革命的行动,(透过现象看本质)

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背后隐藏着更大更险恶的政治阴谋。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那拉氏辛酉政变之后,清政府逐渐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和共同的代理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也看到清政府日薄西山,气数将尽,武力扶植也未必能够有效,所以他们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寻找新的共同的代理人。

帝国主义看中了既有军事实力又有政治手腕的野心家袁世凯。

他们造出舆论,声称中国政局非袁世凯不能收拾,要求清政府重用袁世凯。

正如一个美国人所说:

“他(指袁)立即成为这个国家的实际独裁者,对于他的重新当政,外国人公开地表示欣慰。

”通过袁世凯这个新代理人来偷梁换柱,窃取革命成果,达到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的目的,这才是帝国主义“严守中立”政策的真正目的和实质。

(3)结果:

迫使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南北议和

(1)背景:

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的结果。

通过南北议和,帝国主义帮袁世凯趁乱夺权;同时,通过南北议和,向南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迫使南方革命政府就范。

(2)地点:

上海英租界;代表:

南方伍廷芳北方唐绍仪

南北和谈时除双方代表伍廷芳、唐绍仪等人外,还有英、日、德、美、法、俄等帝国主义的代表参加。

所谓南北和谈实际上是在帝国主义各国的监督操纵之下进行的。

此外和谈期间,立宪派和旧官僚也显得异常活跃,他们力主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唐绍仪、伍廷芳讨论重大问题时就是在立宪派人物、上海的赵凤昌家中进行的。

(3)实质:

“南北议和”实质上是在帝国主义的干预操纵之下,中国各方面政治力量共同生产的一个怪胎。

(4)南北议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的突出表现。

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已十分涣散,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些革命党的领导人认为:

只要清帝宣布退位,就算大功告成。

在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政治压力之下,革命势力终于做出让步,孙中山曾发表声明表示:

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鉴于当时的形势,这是孙中山的无奈之举,也体现了资产阶级目光短浅,政治软弱的一面。

在讲授这一问题时,要让学生分清,孙中山一生不屈不挠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是他的优秀品质,永远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政治上的软弱妥协是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使然,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一.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历经十数载,艰苦卓绝,梦寐以求的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武昌起义的胜利,全国各省的响应为中华民国的建立打通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

孙中山于1911年12月底回国之际,各省都督联席会议正为总统人选争执不下,虽然孙中山没有亲自领导和参加起义,但武昌起义是在同盟会影响下进行的,武昌起义不久发刊的《中华民国公报》(1911年10月)中就以“中华民国军政府总统孙”的名义向各省发出布告。

这说明自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到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以及他组织和领导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已使孙中山在广大群众中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大总统,是众望所归。

1.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1)概况

·时间:

1912年1月1日(掌握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方法)

·人物: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诞生

·首都:

南京

·国旗:

五色旗;

·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性质:

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政府的组成是以同盟会为主,大总统孙中山掌握政府的全部大权,陆军总长兼参谋长黄兴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辛亥革命的第二号人物,(当时有孙黄革命之说)权力最重,外交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法制局长宋教仁等均为同盟会员,其他六部总长虽然是旧官僚或立宪派充任,但他们未到南京就职,实际工作由担任次长的革命党人负责。

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共有议员43人,同盟会员占33人。

(3)临时政府政策

内政: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

·政治方面:

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经济方面: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化教育方面:

发展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方面:

改革社会风气

外交:

·《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为什么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鉴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辛亥革命是否有反帝的性质?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从本质上讲是反帝的,他们对受列强欺侮的中国忧心如焚,为中华早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奋斗不息,他们致力于“推翻洋人的朝廷”,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反帝。

革命党人在帝国主义面前又表现出软弱性,企图以承认不平等条约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实际是一种幻想。

他们在纲领和实际斗争中都没有明确的反帝内容,缺乏反帝斗争的勇气,是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典型表现。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

1912年

(1)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力;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参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实行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这是因为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正加紧篡夺革命果实,革命党人企图用约法的条文来约束袁世凯。

但袁氏掌权后,临时约法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成为一纸空文,最终被废除。

·总理有驳回权和附属权。

(2)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政体

(3)性质:

.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孙中山亲自主持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

(4)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1)帝国主义的支持。

帝国主义对南京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可让学生阅读小字的史实。

(2)立宪派、旧官僚乘机进攻;

(3)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当时同盟会十分涣散,几近瓦解状态,南京政府中的旧官僚立宪派也对革命派施加压力,甚至同盟会中的异己分子如汪精卫也对孙中山说:

你不赞成和议,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

孙中山在此形势下被迫妥协退让。

他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拥护共和,可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但同时孙中山又提出让位三条件:

即南京为中华民国的首都,新大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新大总统必须遵守参议院即将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革命性的双重表现。

(4)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

袁世凯是觊觎政权多年的政客和野心家,善于使用政治手腕,对革命党人和清政府都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对清政府加紧逼宫,指使段祺瑞等部将通电拥护共和,又许诺以优待条件,终于迫使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

孙中山辞职后,他又唆使部下制造事端,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最终在北京宣誓就职。

临时政府北迁,孙中山于4月1日正式辞职,辛亥革命失败。

2.经过: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二

千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

孙中山辞职,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三.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可提出“决定一种革命性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决定革命性质的主要因素是:

哪个阶级领导的?

要推翻哪个阶段的统治?

要建立哪个阶级的统治?

还要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两个主要矛盾,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如毛泽东同志说: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2.意义:

(1)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翻清朝统治和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是两个不同概念),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体现在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使他们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2)人民的权力和观念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3)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虽然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此后一段时间内有了长足发展,

(4)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亚洲大国,其政局政体的变化及革命运动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结果:

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体现在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务,更主要的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失败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绞杀的。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妥协。

(表现在纲领、农民(土地)、政党、军队等方面)

5.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提出: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要想革命取得成功,要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

”或者“从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让学生思考或讨论。

要利用学生初中时学习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得出结论:

必须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必须有坚强正确的革命政党;必须联合广大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深刻理解鲁迅先生所言:

“(辛亥革命失败)最大的原因在于没有党军”的论断;深刻理解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论述: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本课小结

强调:

第一、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扶植袁世凯作为新的代理人,作为破坏革命、继续侵略中国的工具。

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的阴谋和压力,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第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不可忽视不可抹杀的辉煌功绩。

从分析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中得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结论。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这两个时间必须牢记。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永远值得后人记取。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1.C。

2.D。

二、1.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根本否定了封建社会皇帝“君权神授”。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与封建君主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