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59838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docx

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I)旧人教版

教学安排

对知识点的认识:

战争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危害是学习的重点。

知识纲要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2、西方列强默许纵容日本的侵略行径

3、朝鲜的动乱

二、战争的经过

1、战争的爆发

2、清政府消极抵抗的方针

3、几次重要的战役

三、《马关条约》的签定及其影响

1、条约的内容

2、危害和影响

三、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过程设计:

讲解与指导阅读分析相结合。

1、联系日本明治维新国家实现的转型。

日本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但由于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窄,所以在对外政策上实行侵略扩张方针,朝鲜中国首当其冲。

由此判断,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日本侵略朝、中只是谋定而动的基本步骤。

2、清政府当时虽意识到国际形势的危急,但极力避战,战守准备不足。

战火燃起以后,由于继续推行消极方针,束缚了前线将士的手脚;军队内部的腐败,使战斗力大大削弱,所以清军在各战役中惨遭败绩。

应该把这种情形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说明,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专制腐败是中国战败沉沦的根本原因。

3、各次战役的具体情况应简要掌握,而每次战役带来的直接后果要重点理解。

4、《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在书上已有说明,重在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

并应联系以往的条约内容作比较分析,弄清新的时代背景下外来侵略的新特点。

5、三国干涉还辽反映的是帝国主义在扩张中的争夺。

进入19世纪末,世界即将瓜分完毕,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争夺多于合作。

在中国的这个事件是这一大趋势的反映。

6、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说明了台湾人民心向祖国,不甘受外国奴役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传统,这段历史也是驳斥“台独”谬论的好材料。

高考链接

xx年高考试题

第10题:

下列对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结局相同之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A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B清政府妥协退让导致丧权辱国

C中国对交战方输华货物的税率给予优惠D中国允许交战方在规定范围内对华投资

考点梳理

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清政府的基本态度和方针,主要战役及其后果,〈马关条约〉的内容、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及其实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表现和意义。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案2旧人教版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爱国官兵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台湾军民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斗争的组成部分,丘逢甲、徐骧率领的义军与刘永福黑旗军相互配合,共同作战,给侵台日军以沉重打击,显示了台湾军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鸦片战争起,日本人就满心忧虑地注视着中国的遭遇。

中国的历史命运又促使他们反省体察,并思考自己的民族出路。

正是这种危机感,成为日本自强运动酝酿和爆发的契机。

但是历史喜欢捉弄人,日本的自强,对于中国来说,却意味着后起的东方资本主义踏着先行的西方资本主义的脚印,汹汹地破门而来,其扩张主义一开始诉诸武力,比之西人用商品和传教开路,显示了更多的急迫和无情。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

甲午一战,以三个战役为重心,但决战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

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关系的格局。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学习,以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以前,台湾人民有哪些反侵略斗争?

”结合本课内容,评价台湾人民在维护祖国统一,保卫祖国神圣领土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所列的带星号的历史资料,以及课后材料解析题的回答,培养学生阅读、解释历史资料的能力。

比较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异同。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清朝政府战败的原因。

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异同,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教学要点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

2.影响

3.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日军在台湾登陆

3.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4.台湾保卫战

本节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本节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导入新课:

教师可通过对“中法战争”的复习,引导学生认识,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列强看到清政府如此软弱可欺,更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由此导入新课。

又:

本课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

上联是:

“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

“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

(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

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这副对联的引用起到了以趣引思的妙用。

 

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将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置于世界大背景中分析

1、从日本方面看:

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侵略中国,实现其“大陆政策”,蓄意发动侵略战争。

回忆日本明治维新内容,分析其结果。

日本明治维新的结果首先是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的国力逐渐强盛。

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广大工人、农民的生活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

其“大陆政策”是一个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侵略政策。

它的第一步是侵占中国的台湾;第二步征服朝鲜;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第四步征服全中国;最后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侵占中国的台湾和征服朝鲜在其“大陆政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回忆日本侵略台湾的史实,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就已迈出了实施“大陆政策”的第一步,虽未得逞,却尝到了甜头。

为了对外扩张,日本加紧扩充军事力量。

从1885年起,日本进行十年扩军计划,到1892年提前完成,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

同年,日本外务相大木在议会中讲演,公开说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1893年,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日本参谋次长川上操六到朝鲜釜山、仁川;中国的天津、北京、上海、南京等战略要地察看地形,搜集情报。

日本绘成了包括朝鲜、中国东北和渤海湾在内的军事地形图。

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已作好了发动侵略战争的一切准备。

2、从列强方面看:

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成为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回忆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指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极强的对外扩张性,在对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问题上,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表现了不同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日本扩张。

美、德、法希望借助日本扩大侵略权益;英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俄国因准备不足不表态。

 

1、导火线:

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契机

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为反对本国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迅速席卷朝鲜南部三个道。

朝鲜统治者在无力镇压的情况下向清政府求援。

日本侵略者则怂恿清政府答应朝鲜政府的请求,阴谋把清政府拖入预设的战争陷阱,为自己出兵制造借口。

日本驻朝官员向清政府驻朝官员表示:

东学党起义“愈久愈难办,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

”对此,“我政府必无他意”。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秘密下达动员令,准备出兵朝鲜。

当清政府应邀派兵入朝后,日本则以保护使馆为由,把军队开进朝鲜。

起义平息后,日本拒不接受清政府中日两国同时撤军的建议,反而继续增兵。

当时任日本外务大臣的陆奥宗光后来回忆说:

日本政府所以这样做,目的就是促成中日关系的“彻底决裂”。

在此可指导学生读教材中日本外相的密令,加深对日本侵略的认识。

4、清政府基本方针:

清政府寄希望于各国的“调停”,不认真备战的结果,使清军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

分析清政府不愿应战的原因:

清政府内部虽然有人主张抗战,但当时掌握清政府军事、外交大权的是李鸿章,李鸿章为了保持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政治地位,保存北洋陆、海军实力,长期以来就推行“避战求和”的军事方针,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并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慈禧太后正在筹备60大寿,希望对日本和平了结。

慈禧的主和态度,进一步加强了李鸿章奉行避战求和政策的决心。

在此可把“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提上来讲,指出,战前李鸿章在军事上极力避战求和,在外交上则推行“以夷制夷”,把解决中日“争端”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列强的“调停”上;战争爆发后,继续奉行这一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

5、日本不宣而战

综合以上内容,指出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这场战争是由日本侵略者不宣而战开始的。

二、过程:

(1)爆发:

1894年日海军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战争爆发。

(2)第一阶段战事(1894年7月到9月)

·平壤战役:

回族将领左宝贵抗日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走。

·黄海战役:

致远号、经远号管带邓世昌、林永升抗日牺牲。

双方互有胜负,北洋舰队主力尚存。

李鸿章下令保船,使日海军取得了黄海海域制海权。

(3)第二阶段战事(1894年10—1895年4月)

·日军入侵辽东和辽东之役:

黄海大战后,日军一路从朝鲜进入中国,聂士成抵抗,日军占九连城;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占大连、旅顺,制造旅顺惨案。

·威海卫战役:

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清政府的极端腐败,造成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失败。

平壤战役,平壤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确保平壤,可以避免日军侵犯朝鲜北部,扼制日军据此入侵中国。

平壤地势极其险要,有利防守。

驻守平壤的清军本应趁日军未至之时,率军直趋汉城,先发制人,在平壤则应择险要分兵屯驻,互为策应。

但驻守平壤的清军执行李鸿章的命令,结果贻误战机,当日军来犯之时,清军统帅叶志超又弃城逃走,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此后,战火烧至中国境内。

黄海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场大战,应根据教材上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照表分析中日双方的实力及损失情况,说明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装备相差不多,黄海战役中中国舰队失舰五艘,但主力尚存。

而李鸿章为保存实力,有意夸大战败程度,命令舰队避入港内,不准出击,使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辽东之战。

黄海战役后,日本决定首先攻占辽东半岛,然后南下直隶与清军决战,迫使清政府就范,遂发动辽东之战。

在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应利用教材内容,继续讲清在李鸿章避战求和方针指导下,清军的败退情况,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内容,揭露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威海之战。

威海卫为渤海之锁钥,京津之门户,威海卫港三面环山,地理环境极其优越,日军进军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时,日舰25艘,其中真正能打仗的只有10艘;清军铁甲舰7艘,炮艇6艘,练船2艘,鱼雷艇13艘。

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在其保船避战方针指导下,清军未能趁日军登陆时出击,被迫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舰队陷入极端困难境地,最后全军覆没。

讲完这一部分,教师联系“洋务运动”一节,加深学生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理解。

在此,教师可启发学生归纳总结中国战败的原因:

清政府极端腐败;李鸿章避战求和,一味妥协退让,致使中国在战争中被动挨打,一败再败。

清军军备松弛,官兵临阵溃逃。

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和耻辱。

清朝爱国官兵和广大人民反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

战争性质

三、马关条约:

1、概况:

时间:

1895年地点:

签字者:

李鸿章——伊藤博文

2、内容

·割辽台澎给日本:

破坏主权完整,迫使台湾分离50年,刺激了列强瓜分野心

危害: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偿军费2亿两:

加剧人民负担,清政府大举借债,便利列强控制经济命脉

危害:

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三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就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使帝国主义的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危害:

新的通商口岸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日本在口岸开设工厂:

掠夺原料和廉价劳动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危害:

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影响:

结合条约内容,同《南京条约》对比讲授分析说明,《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

(1)领土方面:

日本据此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为继沙俄之后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这不但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助长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方面:

巨额赔款及利息,几乎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三年的总和。

这不但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迫使清政府向外国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外债,使列强得以进一步从政治上和财政上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日本利用从中国掠夺的这一巨额赔款,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及军事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强国,成为侵略我国的最主要国家。

(3)经济方面: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增开新的通商口岸,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迫切需要,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同样利益。

它们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不但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高额利润,而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使帝国主义在远东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尖锐,中国面临更严重的民族危机。

总结: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标志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战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

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反而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华民族必然将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化成奋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沉默下去!

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

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四、三国干涉还辽:

俄法德

1、三国干涉还辽的原因:

·沙皇俄国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影响其在太平洋的霸权,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

·德国一方面想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一方面希望以此和沙俄勾结以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自己的压力。

·法国是俄国的同盟国,对日本的干涉问题基本上以俄国立场为转移。

2、目的:

不是为维护中国主权,而是俄国与日本争夺东北的矛盾

实质是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主要是俄日矛盾。

3、三国干涉还辽的过程

4、结果。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已耗尽军事力量,无力与三国作战,只好放弃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3000万两作为交换条件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对割地议和的态度。

全国人民对清政府割让台湾的卖国行径十分痛恨,消息传来,举国哗然,各阶层人民纷纷表示抗议。

正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一千多人联合上书光绪帝,坚决反对割地议和,要求迁都抗战。

许多爱国人士也纷纷赋诗作文,抒发满腔的悲愤之情。

台湾人民更是痛心疾首,“若午夜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

台北人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清政府割台。

全台绅民直接打电报给清政府,坚决反对割地议和。

上层士绅草拟的《台民布告》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2、日军侵入台湾。

日本急于占领台湾,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为割台专使,到台湾办理交割事宜,李经方不敢踏上台湾土地,美国顾问科士达出主意,把割台清单送到日本军舰上,台湾就这样被清政府出卖了。

3、台湾保卫战。

义军领袖(丘逢甲、徐骧)与黑旗军刘永福共同作战

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

进行台湾保卫战的力量主要有两支:

一支是以丘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

另一支是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

两支部队互相配合,由北到南,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此教师应结合“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形势图”和相应的小字内容,讲清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形势。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台湾保卫战战绩的小字部分,向学生指明,不畏强暴的台湾军民在1895年6月至10月,打了大小一百多仗,抗击了日本近三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海军舰队,打死打伤日军三万多人,日军近卫师团有一半被消灭。

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台湾军民在连续苦战之后,面临严重的困难,粮饷、军械奇缺,但是,清政府却传令沿海各省禁止援助台湾军民,而且连刘永福派人到大陆募集的捐款也被扣留,甚至封锁去台湾的船只。

台湾终被日本侵略者占领。

4、意义:

表现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史料应用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今驻朝公使:

“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蹇蹇录》

材料二综计中日交涉以来……我愈退则彼愈进,我益让则彼益骄,养痈遗患,以至今日。

夷焰邸张,贪婪无已,一误再误,则我中国从此无安枕之日。

——《礼部右侍郎志锐奏倭人谋占朝鲜事机危急速决大计折》

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举一例说明“我愈退则彼愈进,我益让则彼益骄”。

(3)材料二实际上表达了怎样的对日态度?

[参考答案]

(1)发动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主动挑起的。

(2)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在英美“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才撤军。

(3)对日本的侵略不能软弱,应采取积极的备战政策。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1.D。

2.D。

二、1.①主要内容略。

②《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A.领土方面:

日本据此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是继沙俄之后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不但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助长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狂潮。

B.赔款方面:

巨额赔款及利息,不但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迫使清政府大量举借附有苛刻条件的外债,使列强得以进一步从政治上和财政上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日本利用从中国掠夺的这一巨额赔款,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及军事工业,迅速发展成帝国主义强国,成为侵略我国的最主要国家。

C.经济方面:

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增开新的通商口岸,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迫切需要,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得同样利益。

它们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进一步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①清政府极端腐败;②慈禧的主和与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致使中国在战争中被动挨打,一败再败。

③清军军备松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

④装备落后。

 

资料和注释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自由竞争变成了垄断,资本输出代替了商品输出,对殖民地的商业掠夺变成了对它的独占。

这些特征决定了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必然激烈地去争夺商品市场、原料市场和投资场所,为它们的工业产品和原料找到稳当的销地和来源,为它们的过剩资本找到最有利的市场。

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这一切最后都归到对殖民地独占的争夺,这种争夺必然引起各种抢夺殖民地的战争。

就亚洲来说,中国成了帝国主义国家抢夺的中心目标。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而保证了他们对华的商品输出。

到了90年代,一方面,帝国主义所需求的保证其商品侵略的特权,可以说已经是应有尽有;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占有越来越大的地位,各帝国主义国家更迫切地需要获得投资的特权。

这是甲午战争发生的最基本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是英、美、法、俄,然而在甲午战争中抛头露面的打手却是日本。

日本当时还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很落后的国家,不可能有多余的资本输出到中国来,那么它为什么会来充当这场侵略战争的强盗头子呢?

这是因为:

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垄断集团和军阀集团相勾结,因此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极力对外扩张,把侵略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战前日本制订了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为中心的所谓“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积极准备发动侵略战争,因此这场战争又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同时日本之所以能发动这场战争,与英美的扶植和日本利用了西方列强在远东的矛盾不无关系。

日本的大陆政策

明治维新后,日本就一直把朝鲜和中国东北作为扩张的首要目标。

明治初年,日本统治者就制定了所谓的“大陆政策”,也就是所谓的“明治遗策”:

“为了征服中国,我们必先征服‘满蒙’;为了征服世界,我们必先征服中国。

”明治政府为了实现这个狂妄野心,不断向朝鲜和中国扩张。

1872年,日本擅自宣布琉球为“内藩”,七年后又强行改为冲绳县。

1876年,强迫朝鲜订立《江华条约》,打开朝鲜门户。

1878年12月,日本撤销了受内阁统辖的“参谋局”,代之以不受内阁控制的而只从属于天皇的最高军令机关“参谋本部”。

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政府加紧扩军备战。

1887年,参谋本部拟定《征讨清国策》,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兵力配备、战略部署、逐次占领中国领土等,作了很具体的计划,并拟定了“以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发动进攻。

”为了实行这种预谋,大量的日本间谍被派到中国来刺探情报,测绘地图。

据研究过有关日本对外扩张历史的西方人指证,在战争爆发前,日本军部“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它为入侵中国所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三省包括渤海湾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几乎没有遗漏任何一座小丘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