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2088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区级联考上海市长宁区届九年级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B.崔诗写芳草凄迷动人心,柳词借春草绵延诉衷情。

C.崔诗绘日景晚景颇具图画美,柳词写有声无声角度多变化。

D.崔诗传递出伤感与思念之情,柳词表达了坚毅与执着之意。

【答案】2.愁3.B

【2题详解】

根据诗句“烟波江上使人愁”“望极春愁”两首诗都与“愁”有关。

【3题详解】

B“凄迷”错误,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三)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关注“儒愿学堂”获取更多资料,儒愿学堂专注语文培优,,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4.上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_____。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的意思___________,“异”指奇异的故事。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6.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以骨”是“以骨投之”的倒装和省略形式。

B.“顾野有麦场”中的“顾”与“王顾左右而言他”中的“顾”同义。

C.文章记叙了屠户遇狼、避狼、惧狼和毙狼的全过程。

D.第二段告诉读者,面对狡诈的恶人,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获得胜利。

【答案】4.

(1).蒲松龄

(2).记叙

5.狼不敢往前走,瞪眼朝着屠户。

不一会,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像狗似地蹲坐在屠户面前。

6.C

【4题详解】

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理解。

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

是他的书屋名,。

志:

是记述的意思。

异:

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重点词语有:

前:

上前。

耽耽:

注视的样子。

相:

偏指一方。

犬坐于前:

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6题详解】

C错误,文章写了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经过。

【点睛】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

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

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

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

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周厉王使芮伯率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

“不如弃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告之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

“伯也隐。

”王怒遂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

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

刘基《郁离子》)

【注】①芮:

姓氏,读ruì

戎:

泛指西部少数民族②贾:

ɡǔ招致。

③谮:

n,诬陷。

④渎货:

贪财。

启:

引发

7.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使_____

(2)卒_____

8.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的左右丞相一定认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请求。

B.大王身边的臣子一定因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请求

C.大王的左右丞相一定因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索求。

D.大王身边的臣子一定认为您缴获的战利品不止一匹良马,就都来向您索求

9.概括文章内容,并拟写一个标题。

10.作者认为两伯“罪”在“知王之渎货而启之”。

其实,芮伯面对文中的其他人物,也犯下了致命的过错。

请你总结出两点。

【答案】7.

(1).派

(2).最终8.D

9.芮伯献马10.

(1)不听芮季的劝说,执意献马.

(2)对王身边的人贪婪不得而诬陷自己缺乏防备。

【7题详解】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使:

派。

【8题详解】

考查句子的翻译。

根据重点词语:

“左右”指身边的臣子,以:

认为。

求:

索求。

故选D。

9题详解】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要根据文章内容来拟写。

此文写的人物是芮伯,事件是芮伯想把得到的良马献给周厉王,故而拟写为芮伯献马。

【1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芮季已经告诉他周厉王是个贪得无厌、听信谗言、良莠不分的昏君,而芮伯却依然献马取宠、行贿送礼。

荣夷公果然派人来向芮伯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芮伯。

总结出两点原因一是周厉王贪得无厌,二是王身边的人的诬陷。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

信、达、雅。

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译文

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攻打戎,得到一匹良马,芮伯想把它献给周厉王。

芮季劝阻说:

"

不如舍弃这主意。

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

现在在军队回来的时候献上马,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要向你索求。

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

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

芮伯不听劝告,终于把马献给了周厉王。

说:

芮伯还有藏私啊!

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

君子谈到这件事都说芮伯也有过错。

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引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

二、现代文(40分)

不告密是道德底线

①不普密与其说是一种可贵品质,还不如是一条道德底线。

②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查理无意间目睹了几个同学对校长的恶作剧,校长逼查理交代谁是主谋,否则将开除他的学籍。

查理的忘年交、盲人史法兰,在听证会上谴责校方正在毁灭这个孩子纯真的灵魂。

他说道:

“我不知道,查理今天的缄默是对还是错,但我可以告诉你,他决不会出卖别人以求前程。

而这、朋友们,就叫正直,也叫勇气,这才是领袖的特质!

”演讲博得如潮掌声,使校方最终作出让步,可见,“不出卖别人以求前程”、不告密,是正直和勇气的表现。

③不告密不仅是一种优秀品质,千国家而言,更是定民心、开创盛世的基础,唐太宗贞观五年有两个御史权万纪、李仁发,不断向太宗密告官员隐私及捕风捉影之事,丞相魏征出来阻止。

魏征说,以告发别人的隐私表现“正直”,这是哪门子的“正直”呢?

以向上司打小报告表现“忠诚”,这又是哪门子的“忠诚”呢?

如果陛下欣赏重用这样的臣子,那么整个大唐就会人人自危,陛下无异于纵奸犯科了!

唐太宗一听,言之有理,从此远离告密者,刹住告密之风,“贞观之治”也就随之到来

④一种风气的形成,有其历史土壤;

而将其消泯,更是难上加难。

至今,这种“告密”思维还时常作祟。

据报道,山东某高校期末考试一道试题是:

选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的3名同学和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

考题一披露,网友直呼“神题”。

可以设想,那些写出“翘课最多”学生名字的考生,可以轻松得分;

拒绝写出的,则不得不丢分。

这不是在鼓励学生告密吗?

⑤出题者辨解说,这是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度绩效考核”中的“同事相互评价”。

但是出这样的试题,未免把妤经念歪了。

学生翘课多少,自有学校纪律管束;

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有考试成绩评定。

即便学生间相互评价,也应该是当面锣对面鼓,透明公开坦诚的,而不是暗地里互相“揭发”“告发”。

⑥告密成风的社会,是人人自危的社会。

它冲击人们的价值判断,使人与人之间失去基本信任,甚至相互侵害,毁掉社会的道德基础。

这种危害不容忽视!

⑦柏杨曾言:

“告密是一种绝对的恶,即令在充满罪恶的社会,有这种恶的人,也被唾弃。

”因此,我们要坚守不告密这条道德底线。

首先,学校应该培育学生自由而健全的人格、敢于担当的精神,让学生成为一个光明磊落的大写的“人”,而不是心理阴暗出卖他人的“病人”。

其次,我们要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只要人们彼此信任,告密就会失去滋长的土壤与空间!

只有多一些光明磊落、阳光正直的人,少一些心理阴暗、出卖诋毁他人的人,公共道德的底线才能更加巩固

11.请找出第⑤段画划线句中的一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错字____改字____

1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B.文章第②③两段是并列结构。

C.文章第⑦段引用作家柏杨的名言,属于理论论据。

D.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14.文章第④⑤⑥三段的论证思路是:

作者首先提出一个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紧接着列举一个事实:

________________;

其次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最后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两则材料,哪一个适合作为第③段的论据?

请说明理由。

【材料甲】武则天称帝之初,一个叫鱼保家的人铸出一种“铜匦(ɡuǐ)”,专门用来投书告密。

武则天知道后,大为欣喜,不仅赏赐了鱼保家,还鼓励官员、百姓向“铜匦”投书告密邀赏,且不负告密不实的任何责任。

【材料乙】明朝统治者为稳固皇位,动用国家机器,实行特务政治,大兴告密之风,特务随时可以将刺探的消息上报皇上或厂卫,人人都被置于危险之中,官员无心国家政事,百姓无心劳作生产,国家实力日益衰微。

【答案】11.

(1).辨

(2).辩

12.

(1)坚守不告密方法

(2)正直和勇气的表现(3)安民心,开创盛世的基础。

(4)要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13.B

14.

(1).至今,这种告密思维,还时常作祟

(2).山东某高校期末考试试题,鼓励学生告密(3).学生间相互评价,应是公开坦诚的(4).告密成风的社会是人人自危的社会

15.我认为材料乙更合适,材料乙写了明朝统治者大兴告密之风,使人人置身于危险,日益衰微,第三段描述不告密,对于国家而言,是安定民心,开创盛世的基础,材料乙作为事实论据反面论述了这一论点,而材料甲只说明了武则天称帝之初得告密现象,没有说出危害,所以,选择材料乙。

【11题详解】

考查对汉字的辨析与书写。

“辨”要与“辩”相区别开来。

“辨”的中间是一点一撇,意思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例如:

辨别、分辨、辨认等。

“辩”的中间是言字旁,意思是用语言来说明见解或主张,例如:

辩驳、辩论、辩辞、辩解。

【12题详解】

考查对议论文的写作层次结构的理解。

通读文章,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第二至五段分别从不告密的意义和告密的危害,第七段如何才能做到不告密来论证的。

其中第二段不告密的意义在于从正直和勇气的表现;

第三段不告密的意义是安民心,开创盛世的基础;

第七段如何做到不告密,一是学校应该培育学生自由而健全的人格、敢于担当的精神;

二是要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13题详解】

B错误,文章第②③两段是递进关系。

【14题详解】

考查议论文

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这几段首先提出观点“这种‘告密’思维还时常作祟。

”接着以山东某高校期末考试一道试题为例,然后第五段对现象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了“告密成风的社会,是人人自危的社会。

”这一结论,进而论证中心论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与探究。

议论文中的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论据的位置确定,要根据论据内容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判断。

材料一鼓励官员、百姓向“铜匦”投书告密邀赏,且不负告密不实的任何责任。

材料二明朝大兴告密之风,带来的危害,而第三段从国家层面论证告密的危害,故而乙材料适合。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俞①

叶圣陶

(1)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②。

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人影儿,或者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

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顾客,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

这就叫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顾客自然坐了他的车。

(2)老俞推车,会一路跟你聊家常……

(3)他原籍眉山,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后因家道衰落,到他这一辈流落到成都。

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江边拉过船,还种过庄稼……,后来跟小儿子各推一辆鸡公车为生。

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号。

部队经常换防,他也记不清那些时时变更的地名。

(4)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

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舍妇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

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老婆拚一阵子命。

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的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

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可以做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不成了。

(5)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

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白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面一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斜。

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声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

(6)“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

”他终于开口了。

(7)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原因,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的没意义,就含糊其辞应接道:

“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

(8)“有的吗?

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的凶?

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做得活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

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

我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呀!

(9)我不敢多问,随口说:

“你把他埋了?

(10)“埋了,就埋在邻舍张家的地里。

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

(11)“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

(12)“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千六千也卖得。

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事帮你的忙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

唉!

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是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

(13)我想起他跟我同年,周岁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

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

(14)“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

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奇了航空双挂号。

我说如今只剩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

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走了,你赶紧回来吧。

(15)“你明白。

”我有些激动。

(16)“我当然明白。

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轻伤,都在腿上,没关系。

(17)他又琐琐碎碎地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它的话,吃些什么,宿在哪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件小汗褂,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等等。

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都嚼得稀烂。

(18)这会儿,那个原先的老俞似乎又回来了。

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

[注]①本文原题《春联儿》,创作于1944年7月,有删改。

②鸡公车:

当时四川成都地区一一种独轮手推车。

16.第(17)段加点词“嚼得稀烂”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叙述顺序看第(3)段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5)段画线句属于人物的__________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__________。

19.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表现了抗战时期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难生活。

B.文章刻画了社会底层劳动者面对苦难的生命状态。

C.国难儿丧民生多艰的重击使底层劳动者麻木不仁。

D.平淡的文字中蕴涵着对底层劳动者的深沉的情感。

20.作者叶圣陶还给老俞写了一-副对联:

“有子荷戈庶无愧,为人推毂(ɡǔ)亦复佳。

”(意思是“有子扛枪当无愧,为人推车也很好。

”)这实际上是老命的精神写照。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老俞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6.我猜老俞把信看了几十遍,每个字都读得透彻,都记在脑子里。

17.

(1).插叙

(2).叙述了老于俞的家庭背景,为下文小儿子意外死亡和大儿子为国征战相呼应,为下文表达老俞悲伤和欣慰的情感作铺垫。

18.

(1).肖像描写

(2).写了老俞的脸部特征,写出了老俞在小儿子去世后的变化,体现老俞的憔悴表现他对儿的爱,也表达我对老俞的同情。

19.C

20.

(1)老俞是个深明大义的人,虽然遭受小儿子意外死亡的灾难,但叮嘱大大儿子为国打仗。

(2)老于是个爱儿子的人,儿子去世很悲伤、憔悴。

【16题详解】

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本义,更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嚼得稀烂”本义指吃东西细嚼慢咽,这里是用了夸张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老俞每个字都读得透彻,都记在脑子里。

【17题详解】

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第三段写“他原籍眉山,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后因家道衰落”可知是插叙,这里插入老俞的家庭背景的介绍,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

为下文所写内容做铺垫。

【18题详解】

考查对人物描写及作用的理解。

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等。

划线句子中“眼皮红红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面一边陷进更深”可知是人物的肖像描写,写出老俞在小儿子去世后内心难过,精神颓废,面容憔悴的样子,表达我对老俞的同情。

【19题详解】

C“底层劳动者麻木不仁”错误,文章表现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难以及他们不屈于悲惨命运压迫的品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

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

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如:

“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等几个动作描写,将老俞那种急于做生意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和同伴竞争的心理揭示出来。

再如对老俞收到大儿子来信后对我絮叨的描写,很有生活气息,体现了老俞对儿子的想念,为儿子感到光彩。

虽然遭受小儿子意外死亡的灾难,但叮嘱大大儿子为国打仗。

能体现老俞身上那种自顾不暇尚能勇于承担国家、社会责任的高尚品德,表现出老俞不屈于悲惨命运压迫的韧性。

三、综合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下表是2018年某中学初三语文一模考试作文情况的相关统计:

作文题材

所占比例

平均分

学习生活

25%

47.8

体育运动

(游泳、跑步、篮球)

28%

48.0

艺术爱好

(弹琴、唱歌、跳舞)

30%

48.3

亲情

11%

48.7

其他

6%

48.5

【材料二】针对本次一模考试作文情况,初三语文老师纷纷议论:

张老师:

学生的生活总归还是狭窄了,写出来的作文还是那么几件事,翻来覆去地写,看到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真让人受不了.......

王老师: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但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几件事,也交代不清,语言没有逻辑性,能把你绕晕......

李老师:

嗯,是啊,是啊。

不仅如此,还轻重不分详略不当,铺垫太多,该重点突出写的地方,却寥寥数语几笔带过......

【材料三】听了老师对一模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