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2583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docx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docx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

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非常高兴参加江西省土地学会和金融学会组织的“江西省首届房地产与金融支持高层论坛”。

我想就“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我的演讲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一下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围绕如何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分析发展我国房地产金融的思路、方法和途径;第三部分谈一谈有关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问题。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现状的回顾和分析

(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住房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房地产金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

特别是1998年以来,金融对房地产业的支持,由过去单纯的企业开发贷款支持转变为对投资和销售两个方面支持。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对房地产开发和个人住房消费的信贷增长逐年上升。

1998年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2028.92亿元,2003年扩大到6657.35亿元,是1998年的

3.2倍。

同时,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也快速增长。

2003年与1998年相比,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增加了1135

3.58亿元,增长了26.64倍。

在个人消费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的占比高达75-97。

二是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增速明显高于同期整个金融机构贷款的增长速度。

1998年至2003年,金融机构全部人民币贷款年均增长1

4.62,而房地产开发贷款年均增长29.43,全部房地产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年均增长4

4.35。

由此可见,房地产贷款的年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同期其它贷款。

三是房地产信托融资发展较快,成为近期最为活跃的房地产融资方式。

我国信托业经过清理整顿后,再次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房地产信托业务的蓬勃发展。

2002年底,投向房地产业的信托财产共计2

4.08亿元,占全部信托财产总额的

2.82,比年初增加1

2.61亿元,增幅109.93。

2003年房地产信托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全国房地产信托项目筹集资金超过50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还多。

四是长期低利率政策促进了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自1996年以来,我国连续8次降息,银行贷款利率已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目前,金融机构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为5.31,而住房贷款利率按法定贷款利率(不含浮动)减档执行。

低利率政策不仅减轻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息负担,相应地提高了利润,而且还增强了居民的购房能力,推动了房地产需求的增长。

经回归分析,利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同期国房景气指数上升0.5个百分点。

(二)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我们必须看到,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还很不完善,房地产金融产品很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房地产融资相对困难。

在发达国家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上,除了传统的信贷方式外,各种房地产金融中介机构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了种类繁多的融资产品,例如,发行上市、项目融资、企业债券、股权融资、产业基金、房地产信托等。

此外,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还存在发达的证券化二级市场,这不仅大大增强了房地产资产的流动性,为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分散和管理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而且也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使房地产投资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此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通常包括完整的房地产金融市场结构、功能和监督管理框架。

相比而言,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还很不充分,存在着明显的滞后和不均衡现象。

主要表现为:

一是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风险集中。

第一,银行信贷构成了房地产融资的主要方式。

根据统计估算,80左右的土地购置和房地产开发资金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商业银行信贷。

第二,房地产投资的市场风险和融资信用风险高度集中于商业银行。

在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资金链中,银行信贷贯穿于土地储备、交易、房地产开发和房产销售的整个过程。

通过住房消费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等各种信贷方式,商业银行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承受了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第三,部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在经营行为不理性和不规范问题。

由于商业银行普遍把房地产信贷作为一种“优良资产”大力发展,在经营业务时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放松信贷条件的倾向。

例如,在发放房地产贷款过程中,为了竞争客户,有的商业银行降低客户资质等级评定的门坎,将审查手续简化,将审查速度加快。

再如,有的商业银行对政府担保项目盲目乐观,而忽视了这些项目所具有的风险性。

同时,我国

个人住房消费信贷的潜在违约风险不可小视。

我国的个人住房信贷业务是最近三年才发展起来的,基数较小且发展较快,加之个人住房贷款期限很长,一些问题容易被掩盖和忽视。

再者,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尚未建立,商业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行为进行充分严格的调查和监控。

二是房地产金融市场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多层次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机构体系。

我国目前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主要还是由商业银行和部分信托投资公司组成,一些专业化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机构和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还没有出现。

在发达国家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上,这些机构往往是最重要的房地产金融经营和管理机构。

第二,缺乏多元化、规范化的房地产金融产品体系。

一方面,我国目前房地产业的有价证券发行还非常有限。

近两年来,虽然房地产企业通过上市融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3年底,70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总市值约1500亿元,但房地产企业的债券发行量却很小,债券融资比例日益下降。

另一方面,房地产信托虽然比较活跃,但规模较小,而且先天不足。

总体上看,目前房地产信托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是提供“过桥贷款”,向尚未达到商业银行贷款条件的房地产项目提供前期信托资金,但不具有组合投资和期限转换的功能。

另外,房地产产业基金、抵押贷款证券化等其他房地产金融产品,目前尚处于讨论或者试点阶段,还远远没有成熟。

第三,缺乏独立、有效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中介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例如,资产评估、信用评估、风险评估、金融担保、法律咨询等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发展还比较薄弱,而且这些专业化服务机构性质不明确、隶属关系复杂,其市场化运行和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确立。

更重要的是,房地产金融市场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企业的信用意识淡薄。

这些都不利于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四,没有形成完备的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尚未建立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

在一级市场(即按揭贷款市场)上,提供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商业银行,难以形成多元化、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由于房地产抵押贷款期限长,需要建立一个二级市场来提高其流动性,但我国目前缺乏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经营机构,至今仍然没有建立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

由于抵押贷款证券化水平较低,资产流动性较差,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而且也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协调完整的房地产

一、二级市场体系,即使是现在比较热门的房地产信托,也无法实现其期限转换和风险管理的市场功能。

三是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机制还很不完善。

总体上说,房地产金融市场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对市场和机构的监管和调控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法规建设相对于房地产市场发展而言是相当滞后的,除《商业银行法》中有关银行设立和资金运用规定外,还没有专门的房地产金融监管框架,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有关规范也有待制订。

在金融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部门受制于各种因素而无法进行有效监督、统一管理。

当然,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促进了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在客观上使得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调控难度加大。

二、加快发展和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一)鼓励房地产融资产品创新,积极拓展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从国际上看,金融创新为房地产金融市场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包括各种房地产股权、债券、基金、信托证券、抵押贷款可转换证券等。

因此,除了进一步完善传统的银行信贷渠道外,我国应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房地产融资产品和融资渠道。

首先,要鼓励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

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不仅是房地产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也是提升企业品牌和知名度的良好途径。

例如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从1972年上市时的一个多亿到2003年时已经达到1300多亿的净资产,成为国际性的房地产企业。

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目前我国应鼓励真正有实力、守规矩的开发商通过上市融资。

此外,针对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数量多、规模小的现状,可以鼓励满足条件的中小房地产企业通过二板市场上市融资。

其次,要培育和完善房地产债券市场。

现有的《公司法》对发行债券主体要求严格,只有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和两个以上的国有企业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才有发行资格,而且对企业资产负债率、资本金和担保条件等都有严格限制。

此外,我国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利率风险较大。

因此,要研究房地产企业发行公司债券的资格条件、风险管理等相关问题,积极探索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的有效方式和合理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房地产企业以所开发项目为依托,成功发行了资产负债表外的房地产项目债券。

作为债券市场的一种创新形式,表外房地产项目(以房地产项目的名义发行债券,不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与表内企业债券(以企业名义发行债券,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有较大区别,风险不同,会计处理也不同。

因此,在相关法律规定上,也应该做出明确的区别。

第三,要将房地产资金信托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信托。

目前许多房地产信托基本上是参照银行贷款的有关条款来执行,在很大程度上是银行贷款的变种,而信托公司在委托贷款方面的监控、管理、经营能力和经验可能不如商业银行,因而很难起到有效的风险分散和风险管理作用。

因此,在加强对房地产信托监管的同时,要通过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规范和发展信托融资方式,使之为房地产开发、收购、买卖、租赁、管理等各环节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第四,要积极推进房地产金融创新,开发其他各种具备条件的房地产金融产品。

当前,尤其要尽快研究发展房地产贷款证券化金融产品的有效方式。

目前我国有关住房贷款证券化的讨论主要以建设银行的表内证券化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表外证券化为代表。

是在房地产金融机构内部实现资产证券化,还是在外部成立专门的运作机构?

这可以根据我国的国情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应该积极尝试,不能总是停留在理论争论上。

(二)加快完善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稳步推进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发展第一,要形成有规模、多元化、竞争性的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

一方面,有一定规模的一级市场,不仅能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而且也可以为建立和发展二级金融市场奠定基础。

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始于90年代早期。

但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以前,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余额已接近3000亿美元。

另一方面,多元化的一级市场机构有利于形成竞争性的资金供给格局,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美国的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主要由储蓄贷款协会、商业银行、互助储蓄银行、人寿保险公司、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构成。

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有必要研究如何引入新的金融机构、扩大资金来源、拓展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的有效途径、时机和方法。

第二,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建设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

住房款抵押贷款证券化,就是将金融机构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转化为抵押贷款证券(主要是以抵押贷款作为担保的债券),并通过二级市场进行交易,转卖给市场投资者,以达到融通资金和把抵押贷款风险分散给众多市场投资者的目的。

二级市场的运作不仅使得一级市场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住房抵押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有效地实现了风险分散和风险管理的目标,同时也为证券市场提供了一种具有较高信誉的中长期投资工具。

在美国,经过美国联邦金融中介机构担保过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金融产品,具有类似于政府债券的信誉。

而且,由于二级市场产品相对于政府债券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因此受到了保险、养老基金等中长期投资者的欢迎。

(三)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市场中介,完善房地产金融市场机构体系与建立完整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相对应,要建立多层次的房地产金融机构体系。

商业性房地产金融机构体系包括房地产抵押贷款、住房按揭贷款、房地产金融担保、房地产信托、房地产租赁、房地产保险等各种房地产金融机构。

一是要积极研究其他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等)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可行性。

二是要鼓励房地产信托、房地产基金等其他房地产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完善。

三是要建立二级市场经营管理机构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房地产贷款证券化的经营机构、担保机构。

四是要建立以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为主的房地产金融保险体系。

除现有少量的房屋财产保险、房地产责任保险、房地产人身保险外,尤其要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和房产质量保险。

(四)积极培育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支持服务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分工将日趋细化,而金融机构要在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并能够赢得主动,离不开一套完善、高效的支持系统。

当《中国房地产金融及政策取向》

 

附送:

中国抗癌协会年度工作总结

中国抗癌协会年度工作总结

年度工作总结

2017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抗癌协会换届后的第一年,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协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团结全国广大肿瘤科技工作者,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肿瘤科技工作者服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为推动肿瘤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大力开展肿瘤学术活动,促进肿瘤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精心组织了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

大会于2017年9月在石家庄市隆重召开,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国际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学术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会议同时加盟。

出席会议的代表4076人,其中国内代表3958人,两院院士28人,来自美国、日本、瑞典、加拿大等18个国家的国外代表119人。

国际抗癌联盟主席大卫﹒希尔、国际肿瘤基因治疗学会主席法尔辛﹒法詹内尔、国际冷冻治疗协会主席弗兰克﹒鲁克纳尼、意大利抗癌协会主席威托里奥﹒希拉诺、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会主席中村仁信、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郝希山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刘德培院士等做学术报告。

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076篇,大会发言103人,分会发言621人,壁报交流论文317篇,是历届参会代表最多、出席院士最多、学术交流论文最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学术盛会。

专业性、地区性肿瘤学术活动活跃。

相继举办了肺癌、食管癌、鼻咽癌、大肠癌、肉瘤、血液肿瘤、消化道恶性病变、神经外科、肿瘤临床协作、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等全国性学术会议。

湖北、吉林、辽宁、北京等省市召开了肿瘤学术大会或学术年会。

泛珠江区域、西部五省、东北三省分别联合召开肿瘤放射治疗大会、放射肿瘤及综合治疗研讨会和妇科肿瘤、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研讨会。

各类学术会议35次,出席会议约8000人次,交流论文近千篇。

其中一批大型学术活动,如第二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参会代表2000多人,发表论文200余篇,6位院士出席或讲话;第四届中国肿瘤南北高峰论坛,千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70多名专家发表演讲;第三届中国中青年肿瘤专家论坛,参会代表500多名,4位院士、8位国外学者做学术报告;在相关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积极推进肿瘤学期刊杂志。

由我会主办和合办的7种期刊共出版62期、120800册,征集论文5106篇,刊登论文1231篇,刊用比例43%。

对《中国抗癌协会通讯》进行了改版发行。

7月中旬在江西南昌召开了中国抗癌协会系列杂志编辑部主任会议,就发挥优势、协同发展、打造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方阵展开研讨,高国兰副理事长到会讲话。

目前,《全国肿瘤学系列期刊》已有32种期刊加盟,占全国44种肿瘤期刊的73%。

其中英文期刊3种,占全国21种英文医学期刊的14.3%。

正如许多专家所说,这是我会拥有的最大资源之一,是中国肿瘤学科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的主渠道和主旋律。

二、扩大与国外及港澳台的学术交流,促进肿瘤技术领域的拓展

组团参加第二十届世界癌症大会。

这是世界肿瘤领域规模最大的学术活动。

2600余名各国专家参加大会,瑞士总统、乌拉圭总统、WHO总干事陈冯富珍、泰国公主等政府要员出席会议。

我会组成33人的中国代表团赴瑞士参会。

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与国际抗癌联盟签署了2016年在北京举办第21届世界癌症大会的协议;举行了中文专场,郝希山院士、曾益新院士主持专题研讨会并做学术报告;举办了招待酒会,WHO总干事陈冯富珍与郝希山理事长进行了亲切交谈;闭幕式上,向全世界UICC成员国发出最热情的邀请,欢迎参加北京2016年第21届世界癌症大会。

代表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中国抗癌工作的扬和对2016年北京世界癌症大会的期望。

举办一批国际或双边学术会议。

包括首届中法肿瘤研讨会、中美肿瘤转移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国际放射肿瘤学大会、2017国际乳腺癌早期诊断会议、第一届海峡两岸放射肿瘤学学术会议、第三届海峡两岸小儿肿瘤研讨会等。

相关专委会组团参加第二届中韩双边神经肿瘤学术会议、第11届中日韩大肠癌学术研讨会。

10月中旬,我会与美中抗癌协会进行了工作交流,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就新药临床试验、共同申请国际重大攻关项目、共同组织或参与国际会议、共同建立科研基金、人才交流平台和远程会诊系统、共同开展病例讨论、互相国内外病人等初步达成了共识,为两会紧密合作铺平了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