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323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docx

地质工程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大学

附件3:

兰州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第五批甘肃省重点学科简介

一、学科简介

兰州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是甘肃省内唯一的地质工程学科点。

1977年设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本科专业,1981年设立地质工程硕士点,1998年设立地质工程博士点,2009年设立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学科是甘肃省1998-2001年度、2002-2005年度、2006-2010年度高校省级二级重点学科,2011-2015年度高校省级一级重点学科,也是兰州大学“211”和“985”建设单位。

本学科点目前正承担的科研项目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文物局项目、铁道部A/B类课题、高校博士点基金、国防科工委项目、地方政府项目、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

近年来发表论文SCI/EI论文数量逐年增多,出版专著8部,获得专利近3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得国家及教学成果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2项。

本学科点科学研究成果特色鲜明,学科体系基本完善,办学资源丰富。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甘肃既是资源大省,同时又是灾害大省。

兰州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省级一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综合办学实力,不仅能为国家和甘肃地方的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而且能够提升本学科的科技实力,为服务甘肃地方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学科方向

本学科点经过36年的发展,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在国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1、古遗址保护领域。

创造性地将地质工程与古遗址保护结合在一起,率先在国内高校形成第一个古遗址保护教学、研究、开发中心。

从石窟地层盐分含量、水分运移规律入手,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壁画酥碱病害的“水盐运移学说”。

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成功开发出用于生土建筑遗址防风化加固的PS材料及加固技术,被推广应用到土遗址的加固工程中。

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成功申报“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举办“2008古遗址保护国际研讨会”。

承担了古遗址保护工程勘察、设计项目30多个,为地方社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领域研究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相关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环境岩土工程领域。

在国内最早关注固体废弃物处置及资源化利用问题,逐渐提炼并开展环境岩土工程研究。

将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交叉融合,从物理-化学-微生物作用的角度研究填埋体中污染物衰减规律。

首次提出“还原屏障”的学术构想,以固体废弃物污泥控制废弃物处置场污染。

在国内首次提出“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的概念,承担了国防科工委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课题,开发我国新型缓冲回填材料。

本领域研究目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3、特殊岩土力学领域。

1980年开始,开展黄河上游水电站坝基断裂构造与断层岩工程地质研究。

围绕坝基岩体稳定性问题,提出了断层岩工程地质分类原则与分类方案,改进了断层岩变形参数现场试验方法,从断层岩成因与赋存环境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松动岩体”专业术语,给出了科学、严密的定义和评价方法。

调查和评价了黄河大柳树坝址松动岩体成因、性质及建设高坝的地质风险。

该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地质灾害领域。

利用力学学科的引领作用,开拓沙漠化防治工程研究。

定量研究不同化学材料加固之后文物材料的风蚀耐久性变化,为文物防风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与铁道部门合作开展青藏铁路冻土地区施工技术研究,调查路基病害,监测、分析冻土地基工程散热效果,为青藏铁路建设做出了贡献。

与道路部门合作,开展新疆地区风吹雪灾害的调查和治理研究。

积极参加汶川地震甘肃灾区建筑危险性评估,参加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研究。

本领域研究目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三、主要建设内容

3.1学术团队

本学科现有在编人员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10人,详见表1、表2。

兼职人员12人,其中院士2人,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10人;汤中立院士、赖远明院士、王兰民研究院、韩文峰教授、李最雄研究员、王旭东研究员、张鲁新教授为兼职博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朱本珍研究员、黎志恒教授级高工、马惠民研究员、董献付教授级高工、赵成教授级高工为兼职硕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

表1本学科现有在编人员结构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合计

35岁

以下

36至

45岁

46至

55岁

56至

60岁

61岁

以上

具有博士学位人数

具有硕士学位人数

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5

0

1

4

0

0

18

4

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9

2

3

4

0

0

讲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

10

9

1

0

0

0

表2本学科现有在编人员名单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术

职务

学历

毕业学校

所学专业

1

谌文武

1966.06

教授、博导

博士

兰州大学

地质工程

2

张虎元

1963.11

教授、博导

博士

京都大学

土木工程

3

言志信

1961.05

教授、博导

博士

重庆大学

岩土工程

4

梁收运

1965.01

教授、硕导

博士

兰州大学

地质工程

5

刘高

1970.01

教授、硕导

博士

成都理工

地质工程

6

周仲华

1962.12

高工、硕导

本科

兰州大学

水文与工程地质

7

吕擎峰

1971.04

副教授、硕导

博士

河海大学

岩土工程

8

张豫川

1963.11

副教授、硕导

硕士

西北工大

固体力学

9

张敬书

1966.12

副教授、硕导

博士

北方交大

工业与民用建筑

10

慕青松

1971.04

副教授、硕导

博士

兰州大学

固体力学

11

董兰凤

1968.08

副教授、硕导

博士

兰州大学

地质工程

12

郭桂红

1975.03

副教授、硕导

博士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球物理

13

赵忠虎

1979.06

副教授、硕导

博士

四川大学

岩土工程

14

张景科

1980.10

副教授、硕导

博士

兰州大学

岩土工程

15

刘小伟

1976.09

讲师

博士

兰州大学

地质工程

16

赵红亮

1975.12

讲师

博士

中科院武汉岩土所

岩土工程

17

段建

1979.06

讲师

硕士

中南林业科大

岩土工程

18

马亚维

1979.12

讲师

硕士

长安大学

结构工程

19

和法国

1980.02

讲师

博士

兰州大学

地质工程

20

刘平

1981.03

讲师

博士

兰州大学

地质工程

21

原鹏博

1982.09

讲师

博士

兰州大学

地质工程

22

张帆宇

1983.03

讲师

博士

兰州大学

地质工程

23

孙冠平

1966.11

工程师

学士

兰州大学

水文与工程地质

24

王娟

1979.07

工程师

硕士

兰州大学

岩土工程

3.2人才培养

本学科拥有1个本科专业(地质工程)、1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地质工程)、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地质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1个工程硕士授权点(地质工程领域)。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在学本科生约270人,硕士研究生70人,博士研究生28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约40人。

3.3科学研究

★学科研究方向之一:

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发生十分频繁且极为严重的国家,尤其以西部地区最为突出。

每年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安全问题。

这些地质灾害,特别是重特大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大、成灾机制复杂、灾害损失大、防治难度高等特点。

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研究方向立足于为我国地质灾害评价和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围绕我国西部地质环境和重大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岩土体工程等领域,服务于人类生存环境和工程活动的总体需求,形成立足西部、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稳定研究方向。

经过多年研究工作的积淀,本研究方向在认识地质体的复杂结构与工程特性、地质过程的机制分析与动态演化模拟,以及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价及防治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特色,取得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1)地质灾害评价领域,主要采用GIS和现代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滑坡、泥石流、湿陷性黄土、风吹雪等灾害的评价与区划,先后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交通建设项目、水电工程和城市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铁路风吹雪灾害等项目,把GIS方法的区域空间优势与岩土工程灾害评价相结合,增强了GIS的工程应用性。

该领域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2)地质灾害机理研究方面,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基于地质环境系统动态演化观点研究地质体的演化机理与过程,借以研究工程岩土体演化特征以及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发生发展机理与过程、当前所处阶段与稳定状态、未来发展趋势与稳定性预测,并据此提出与其动态发展演化过程相适应的工程对策。

承担了“973”项目子课题、国土大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部交通建设项目、系列水电工程边坡稳定性研究、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课题、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岩土与基础工程方面的研究,特别针对湿陷性黄土、黄土边坡的动力特性、红层软岩特性及其对工程危害,以及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机理及合理深度的研究。

一直参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规程的编制和对工程问题的解决,跟踪和赶超相关研究的前沿。

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深入研究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的理论问题和先进的技术方法,推动相关学科的交叉和渗透,运用先进理论和技术促进地质工程学科的发展,有效解决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中的理论和技术难题。

努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进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巩固地质工程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的地位,提高研究方向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科方向之二:

环境岩土工程

环境岩土工程是一门新近出现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岩土材料在“温度-水分-应力-化学物质”多场体系服役时的性状和行为。

2004年开始,本学科点又重点开拓了废弃物处置领域的岩土工程研究。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场地污染控制,是我国岩土工程领域面临的最新课题。

本学科点以岩土工程理论为基础,随之向环境科学领域扩展,跨学科研究高放核废料地质处置技术、城市垃圾填埋场包封设施的防渗有效性、填埋体中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对污染物活动性的影响、污染场地评价等。

目前承担国防科工委科研项目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研究基金1项,现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相关成果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本课题组共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课题共14项,累计经费171万余元。

公开发表论文49篇,其中SCI论文5篇,EI论文6篇,核心论文17篇。

本领域总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1)高放废弃物深地质处置库缓冲回填材料研究。

在国内首次提出“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的概念,承担了国防科工委“高放废物处置混合型缓冲回填材料配比优化研究”,研究膨润土掺砂后的压实特性、水理特性、水力特性、力学特性等工程地质性质,为我国缓冲回填材料的优化提供依据。

(2)废弃物处置场还原屏障研究。

首次提出“还原屏障”的学术构想,以固体废弃物污泥为基材,制作还原屏障,将传统的低渗透性水力屏障与还原性化学场结合起来,控制废弃物处置场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以废治废,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与重金属污染物的有效控制。

从土-水-污染物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垃圾填埋场衬里的防渗可靠性。

发现厌氧环境下生成的生物质和Ca、Fe质无机沉淀,会淤堵里衬土孔隙,引起渗透系数降低2-3个数量级,提高防渗效果;大多数重金属也会在还原环境下都能得到有效的固定;污泥经过水泥固化之后,碱性胶凝材料不仅可以有效固定污染物,降低后期溶出,还可以形成岩土工程回填材料,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场地污染范围可以通过地质雷达、高密度电阻率、红外摄影等得到快速有效甄别。

(3)改性黄土衬里关键技术开发研究。

因地制宜,利用膨润土,对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黄土进行改性,制作满足防渗要求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底部衬里,形成在国内领先的改性黄土衬里技术,为我国西北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4)率先在国内开展废轮胎条加筋土工程性质研究,发现废轮胎条加筋土可用于高填方路堤涵洞应力缓冲材料,控制涵洞角点的应力集中问题,防止涵洞开裂变形破坏,形成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成果。

★学科方向之三:

古遗址保护工程

本学科创造性地将地质工程研究与文化遗址保护结合在一起,形成国内第一个古遗址保护教学、科研中心。

本学科点是我国高等院校最早开展文物保护研究的单位,在文物保护工程研究方向特色明显,相关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围绕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的石窟寺和土建筑遗址,主要开展文物本体材料的劣化机理、保护技术及保护材料的研究,文物本体赋存环境、特殊荷载下的稳定性及无损检测方法研究,文物本体及载体加固与保护措施研究。

在土建筑遗址材料劣化机理及保护材料方面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文物保护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文物保护研究方向,本学科近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50余篇,研究经费近2000余万元,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1)文物病害机理研究。

针对壁画病害的发生机理,从洞窟地层的盐分含量、水分运移规律入手,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壁画酥碱病害的“水盐运移学说”,该学说后来成为治理壁画酥碱病害的理论基础。

关于文物材料耐久性试验研究方法,已经列入相关行业规范。

已完成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土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文物加固材料开发研究。

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成功开发出用于生土建筑遗址防风化加固的PS材料及加固技术,被国家文物局正式认定并广泛推广应用到西北许多生土遗址的加固工程中。

将PS材料进行技术推广,开发出应用于砂砾岩石窟裂隙灌浆的PS-F材料,应用于生土建筑加固之后最终做旧的PS-C材料。

PS系列材料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在生土文物保护加固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文物保护加固技术开发研究。

开展楠竹加筋复合锚杆的力学性能、设计方法、加固工艺、施工监理等技术开发研究。

开发出的土遗址复合锚杆加固工艺已经列入相关行业规范。

已完成的“砂砾岩石窟岩体裂隙灌浆研究”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敦煌莫高窟崖体及附加构筑物抗震稳定性研究”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4)文物保护高水平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联合申报“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办“2008古遗址保护国际研讨会”,承担新疆文物保护人才培训班,形成西部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基地。

本学科已有40多名研究生选择文物保护方面的研究论文,先后有6名研究生获得“敦煌奖学金”,1名文物保护领域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本学科点与敦煌研究院共同承担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工作。

(5)长城保护研究。

甘肃省是长城分布长度最长的省份,配合国家“十二五”长城保护项目,开展甘肃省境内长城的现状调查、加固方案设计等工作。

(6)文物保护技术推广应用研究。

“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具备文物保护工程规划勘察设计甲级资质,近十年来执行国家、省部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50多项,主要包括甘肃敦煌莫高窟、榆林窟、酒泉金塔居延遗址、永泰古城,宁夏银川西夏陵,新疆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柏孜克里克石窟、苏巴寺遗址、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尕哈石窟、米兰遗址、胜经口遗址、森木塞姆石窟,青海柳湾遗址、明长城等。

★学科方向之四:

特殊岩土体工程

以西部地区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和采矿工程中的地下洞室、边坡和坝基的稳定性为对象,建立岩体结构模型,进行岩体质量评价和稳定性研究。

研究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解决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地质问题的科学。

在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进程中,工程地质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正在进入集地质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现代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地质工程阶段,岩体工程和土体工程是地质工程的两大基本方向。

受自然地质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制约,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同时研究课题多来自生产实际,其理论也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过程中逐渐深化的。

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和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特征,通过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开放实验室基金、参加科技攻关和地方政府、产业部门委托及承担生产任务多种形式,相继在水利水电工程、采矿工程、断层岩工程地质、黄土工程地质、地震地质、松动岩体与岩体动力破坏、混凝土环境水侵蚀、西部区域地质与地质灾害防治、环境岩土工程、岩土体工程地质定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学科在国内最早开展断裂构造与断层岩工程地质研究。

针对黄河上游水电站坝基岩体稳定性,提出断层岩工程地质分类原则与分类方案,改进了断层岩变形参数现场试验方法,从断层岩成因机制与赋存环境关系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松动岩体”这一专业术语,给出了科学、严密的定义和评价方法。

断层岩工程地质研究成果已直接应用于黄河大柳树龙羊峡、李家峡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论证。

研究工作广泛涉及黄河黑山峡、拉西瓦、玛尔挡、积石峡、炳灵等水电站坝址,洮河峡城和莲麓水电站,引洮工程引水隧道,乌鞘岭铁路隧道和郑西客运专线,国道212线七道梁和木寨岭公路隧道,国道312线新庄岭隧道,金川露天矿坑,“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等。

两项成果被鉴定达到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多项为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同时培养了一批高级专门人才。

近五年来执行国家、省部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30多项,研究经费达350余万元,发表论文60余篇。

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3.4学术交流

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在国内外学术机构或刊物任职。

详见表3。

每年组织或参加的主要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包括: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勘察协会以及甘肃省相关学会(协会)组织的会议。

详见表4。

同时,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访问,学术交流,作场学术报告。

表3在学术机构或刊物的任职情况

姓名

在学术机构或刊物的任职

谌文武

教授

1

教育部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

9

甘肃省地震学会常务理事

2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古遗址保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10

甘肃省地质学会理事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11

甘肃省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4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12

甘肃省建设厅灾害防治专委会专家

5

甘肃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3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6

中国勘察协会物探专业委员会委员

14

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会员

7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委会委员

15

甘肃省建筑节能协会常务理事

8

中国建筑学会工程物探专业委员会委员

16

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协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虎元

教授

1

中国地质学会会员

4

中国岩石力学及工程学会会员

2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会员

5

日本地盘工学会会员

3

日本国京都大学土木协会会员

言志信

教授

1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曾任)

7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委会委员

2

湖南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

8

湖南省建设厅评标专家(曾任)

3

湖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曾任)

9

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

4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工程安全及防护分会常务理事

10

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

5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

11

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

6

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专家

12

甘肃省重大项目建设管理专家库咨询专家

梁收运

教授

1

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会员

3

甘肃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2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特邀编委

张豫川

副教授

1

中国建设工程标准化协会桩基础委员会委员

7

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学术会副主任委员

2

中国建设工程标准化协会湿陷性黄土委员会委员

8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委员会委员

3

甘肃省重大项目建设管理咨询专家

9

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4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桩基础学术委员会委员

10

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物诊治学术委员会委员

5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非饱和土与特殊土专业委员会委员

11

甘肃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6

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

刘高

教授

1

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会员

2

甘肃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张敬书

副教授

1

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委员

3

甘肃省抗震防灾协会理事

2

甘肃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建筑物诊治学术委员会委员

4

甘肃省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协会理事

表42010-2012年参加的主要学术会议

序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

时间

地点

参加人

1

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二次学术研讨会

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2.03.15-16

北京

谌文武教授

2

第五届全国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地质大学

2012.3.29-4.1

武汉

梁收运教授

3

颗粒材料计算力学会议

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

2012.9.16-18

张家界

郑晓静院士、周又和教授、王等明副教授、慕青松副教授、刘源、陈双利

4

唐山建筑科技论坛

中国工程院土木建筑水利学部

2012.9.18-19

唐山

张敬书副教授,李江

5

湿陷性黄土委员会年会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程》修编会

中国标准化协会、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2.9

西安

张豫川副教授

6

“Deformmationcharacteristicsofhighandsteepsoilsitesinandpostprocessofanchorgrouting”

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

2012.9.18-24

武汉巴东

谌文武教授、张帆宇博士、原鹏博博士

7

第十届全国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

全国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

2012.9.24-28

成都

谌文武教授

8

第十一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

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和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

2012.10.12-14

成都

巴瑞寿

9

第十二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