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4096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docx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2

【化学】九年级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技巧(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

(2)

一、选择题

1.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等多种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黑色固体

B.碳原子的排列方式都相同

C.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D.都能使红墨水褪色

【答案】C

【解析】

A、金刚石是无色的,石墨是灰黑色的,无定形炭是黑色的,故A错误;

B、因为它们是不同的物质,所以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相同,故B错误;

C、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故C正确;

D、只有无定形炭具有吸附性,能使红墨水褪色,而金刚石、石墨不具有吸附性,不能使红墨水褪色,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

A.构成:

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二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

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

C.用途:

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

D.危害:

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答案】A

【解析】

A.构成:

两种物质的分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错误;B.性质:

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正确;C.用途:

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正确;D.危害:

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正确。

故选A。

3.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答案】C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

故选C.

4.区别下列各组物质所选择的方法(或试剂)不正确的是

A.酱油和食醋——闻气味B.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澄清的石灰水

C.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看颜色D.氮气和二氧化碳——燃着的木条

【答案】D

【解析】

【详解】

A、依据生活经验酱油和食醋具有不同的气味,酱油有酱香味,而食醋有酸的味道,因此可以通过闻气味区别两种物质,故选项正确;B、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通过澄清的石灰水能区分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故选项正确;C、高锰酸钾为紫黑色,氯酸钾为白色,因此通过看颜色能够区分两种物质,故选项正确;D、氮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支持木条的燃烧,因此用点燃的木条不能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物质的鉴别题时要熟练掌握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或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芯在纸上画过会留下黑色痕迹,是因为铅笔芯的主要成分石墨很硬

B.金刚石、石墨和C60因为构成它们的原子数目不同,导致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C.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D.在书写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规定使用碳素墨水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粘土混合而成的,铅笔芯在纸上画过会留下黑色痕迹,是因为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的痕迹;B.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的单质,都由碳元素组成,都由碳原子构成,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C.煤气中毒是一氧化碳中毒,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在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D.碳素墨水是用炭黑制成的,炭黑是碳的单质,而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受阳光照射或与其它物质接触都不易起变化,适合书写档案.

考点: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6.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氧气,下列说法正的是

A.氧气占空气总质量的21%B.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紫色火焰

C.夏天鱼池里需要增氧,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纯净的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放出即可开始收集

【答案】C

【解析】A、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21%,错误;B、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错误;C、夏天鱼池内需要增氧的原因是:

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正确;D、实验室用排水法收集纯净的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放出即开始收集会使收集到的气体不纯,错误。

故选C。

7.下列有关金刚石、石墨和C60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具有可燃性B.均具有导电性

C.均由碳原子构成D.均为无色透明的固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的单质,都具有可燃性,故正确;

B、三种物质中只有石墨具有导电性,故错误;

C、C60是由分子构成,故错误;

D、石墨是黑色固体,故错误。

故选A。

8.“碳海绵”是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主要成分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者都是碳单质),具有疏松多孔结构。

下列关于“碳海绵”性质的推测一定有错误的是()

A.碳海绵有吸附作用B.碳海绵是灰黑色固体

C.碳海绵易溶解于水D.碳海绵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由于碳海绵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具有吸附性的推测是成立的。

此项正确。

B碳海绵是碳的两种单质组成的,所以其为灰黑色固体的推测是可成立的。

此项正确。

C碳的单质大多难溶解于水,此项推测不正确。

D碳海绵中主要含碳元素,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

此项推测中成立。

所以应选C项。

考点:

碳的几种单质

9.下列实验均来自初中课本,对其中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

石墨连接在电路中

A.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约至刻度“1”处

B.产生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C.玻璃管内红色粉末变为白色

D.灯光亮了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A、该实验装置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操作规范的情况下,根据我们已知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约占21%,则试验后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约至刻度“1”处,正确;B、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产生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正确;C、已知氧化铁颜色为红色,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与氧化铁反应后将其还原为铁单质,而铁粉颜色为黑色,错误;D、石墨具有导电性,将石墨连接在电路中,灯光亮了,正确。

故选C。

10.下列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CO2+H2O=H2CO3

B.CaCO3

CaO+CO2↑

C.Zn+H2SO4=ZnSO4+H2↑

D.2NaOH+H2SO4=Na2SO4+2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CO2+H2O=H2CO3,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CaCO3

Ca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

C、Zn+H2SO4=ZnSO4+H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D、2NaOH+H2SO4=Na2SO4+2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11.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B.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故A说法正确;

B、CO具有还原性,在加热或高温的条件下,CO能与许多金属氧化物反应,故B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石蕊变红,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故C说法错误;

D、水墨画可长久保存不变色是因为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2.含碳元素36%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10g通过足量的灼热碳层,再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将得到的气体再通入足量的石灰水,最终得到的沉淀的质量是(  )

A.40gB.60gC.30gD.50g

【答案】C

【解析】

【详解】

解:

10.0g该气体混合物中碳的质量=10.0g×36%=3.6g;所以CaCO3中碳的质量为3.6g,又因为碳酸钙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2%,所以白色沉淀碳酸钙的质量=

=30g。

故选C。

【点睛】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判断出碳元素和碳酸钙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

13.欲除去热水瓶胆内壁附着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采用的办法是(  )

A.加热B.用砂子擦洗

C.加稀盐酸浸洗D.加碳酸浸洗

【答案】C

【解析】

A、采用加热的方法容易损坏热水瓶胆,错误;B、用砂子擦洗,不易操作,会损坏热水瓶胆,错误;C、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溶于水的氯化钙,能除去水垢,正确;D、碳酸钙不溶于碳酸(酸性较弱),错误。

故选C。

14.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甲图装置的气密性,并用传感器测量装置中锥形瓶内压强的变化,图像记录如乙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20s时,瓶内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B.由0~20s的图像可知,该同学的操作是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

C.由20~80s的图像可知,该同学推(拉)注射器活塞后,立刻松手

D.若锥形瓶中装有氢氧化钠固体,注射器中装有水,则只要测量出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即可证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拉注射器,压强减小,瓶内气体分子间间隔变大,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由乙图可知,装置内气体压强减小,可推知该同学的操作是拉注射器,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由乙图可知,瓶内气体压强减少,并保持不变,说明该同学实验中一直保持注射器活塞位置不变,如果立即松手,瓶内压强恢复至常压状态,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若瓶内装有氢氧化钠固体,注射器中装有水,注射器中水加入后,不管溶解是否放热,瓶内气体都会被挤压,压强变大,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根据气体压强的影响因素:

一是气体的多少;二是温度的高低;通过改变其条件来判断压强的变化。

15.对比分析不同物质的共性与差异是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

下列关于CO2和CO的各项对比,有错误的是()

选项

共性

差异性

A

均由分子构成

分子的种类不同

B

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元素的质量比不同

C

均能与水化合

化合时现象不同

D

常温下均是无色气体

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不同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二者的分子分别是CO2、CO,不相同,正确;

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两种物质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前者是12:

32=3:

8,后者是12:

16=3:

4,二者不同,正确;

C、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可以与水反应产生碳酸,而一氧化碳不能与水发生反应,错误;

D、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常温下均是无色气体,由于他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所以相同条件下气体的密度不同,正确。

故选C。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单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所以他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B.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被还原成一氧化碳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有毒气体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都具有可燃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虽然碳单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其中的碳原子的结合方式不同,所以他们的性质不完全相同,选项错误;

B.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可以被还原成一氧化碳,如二氧化碳与碳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人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二氧化碳没有毒性,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其中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具可燃性,选项错误,故选B。

17.下列有关“化学之最”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B.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C.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是铝元素D.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答案】C

【解析】

A、甲烷的化学式为CH4,可见是结构中最简单的有机物,正确;B、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可见水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正确;C、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是氧元素,错误;D、金刚石硬度很大,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正确。

故选C。

18.如图所示,集气瓶中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和一氧化碳,当插入灼热的薄铜片,一会后再用燃着的木条检验剩余气体。

有关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可验证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B.图B的现象是:

受热部分的铜片由亮红色变为黑色

C.图C实验一段时间后振荡,只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D.图D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的剩余气体,瓶口可能出现蓝色火焰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集气瓶中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和一氧化碳,当插入灼热的薄铜片,铜片上的氧化铜被一氧化碳还原为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观察到铜片由黑变红,振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接近瓶中的气体,气体燃烧产生蓝色火焰,这是一氧化碳燃烧形成的,所以该实验可验证CO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选项正确;

B、图中的铜片受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所以受热部分的铜片由亮红色变为黑色,选项正确;

C、集气瓶中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和一氧化碳,当插入灼热的薄铜片,铜片上的氧化铜被一氧化碳还原为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观察到铜片由黑变红,振荡集气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选项错误;

D、实验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接近瓶中的气体,气体燃烧产生蓝色火焰,这是一氧化碳燃烧形成的,选项正确,故选C。

19.小张用足量的盐酸、石灰石反应,并尝试直接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和收集一瓶CO2。

你认为小张

A.不可能收集到一瓶CO2,因为CO2可溶于水

B.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

D.选择A、B两种装置,导管a接导管。

可收集到一瓶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CO2可溶于水,只是一体积水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如达到饱和就不会再溶于水了,所以用排水法也能收集到二氧化碳,故A错误;

B、择B、C两种装置,导管b接导管d不能收集到一瓶CO2,当二氧化碳从b进入集气瓶,无法将水排出,二氧化碳又从c逸出收集不到二氧化碳,故B错误;

C、选择B、C两种装置,导管c接导管d可收集到一瓶CO2,因为二氧化碳从c进入集气瓶内形成气压,把水从b排出而收集到二氧化碳,故C正确;

D、装置A中的长颈漏斗没伸入到液面以下,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就从长颈漏斗口逸出,所以收集不到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C。

20.如图是CO与CuO反应的装置,下列关于图示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③说明CO被还原后的产物是CO2;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分解反应

A.①③④B.①④⑤C.①②④D.全部正确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①氧化铜是黑色固体,铜是红色固体,玻璃管中的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则氧化铜被还原为铜,说明CO具有还原性,此说法正确;

②实验中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此说法正确;

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生成了二氧化碳,说明CO被氧化后的产物是CO2,此说法错误;

④该实验中的尾气处理,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源,此说法正确;

⑤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

CuO+CO

Cu+CO2,由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此说法错误。

故选C。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17.无

18.无

19.无

20.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