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5211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29.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

同学互相补充。

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

一首是词,一首是诗。

什么是词?

(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

(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

(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

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

3.交流学习情况。

(1)交流学习上阙。

师:

你最喜欢哪句词?

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创设情景体会喜悦。

“蛙声”是怎样的?

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

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

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

(齐读上阕)

(2)交流学习下阙。

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

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

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

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

(学生回顾:

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

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

(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指名朗读,指导正音:

“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

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

(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

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

先和同桌练一练。

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

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

“无穷碧”:

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

“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4.小结:

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课后题)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范成大)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陆游)

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白居易)

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

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

(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教学反思:

朱熹说过:

“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

”教学本词是我能围绕文章词句的内容,精心设计出新鲜的教学环节,自然奇妙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词的精美意境。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都能兴趣勃勃地演,争先恐后地说,在其乐融融的情境中,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与心灵的沟通,其间闪现出不少真知灼见。

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恃趣,张扬了学生学习的个性,也丰盛了文本的内容。

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

在教学中,让学生勇敢地把自己奇特的见解和感悟倾吐出来,充分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这个阅读的心理规律。

我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以再一次增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发生情绪的共识。

韵味十足的配乐吟诵,增进了师生之间情绪的融合。

在教师的示范、沾染之下,学生吟诵的热情更高了,吟诵的效果更好了。

这样就使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我能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20、围魏救赵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

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

(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

)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

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

第二部分:

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

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

第四部分:

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国军队怎样?

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

说说自己的理解。

为了体现魏国军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国军队的强大。

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齐国的担心间接写出魏国军队的强大。

3.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读相应的关键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信息?

(严峻的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然而面对强大的魏军,齐国想救赵也不是那么容易。

这为后文齐军大胜,体现孙膑的足智多谋埋下伏笔。

(二)学习第二部分(从对话中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

1.分角色读田忌、孙膑的对话。

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联系上文试想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

如果直奔邯郸有可能:

(1)邯郸失守,因前文提到“赵国危在旦夕”。

(2)打了胜仗的魏军士气高涨,远道而来的齐军若与魏军主力硬拼,胜负难料。

3.再读孙膑的话,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先对魏军的优势、劣势做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实就虚,攻打大梁”的计谋。

“乘虚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孙膑的计谋判断准确、措施果断。

4.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这些词中,你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孙膑的计谋是怎样具体实施的?

自由读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

2.在齐军“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时,魏军士兵的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孙膑的计谋妙在什么地方?

(孙膑一方面让无名将领带兵佯攻襄陵,一方面又逼近魏国都城大梁。

魏军洋洋得意之时放松了警惕,孙膑的计谋得以顺利实施,一攻一逼让魏军实力消耗,出其不意的举动又令魏军人心惶惶。

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方。

3.把自己感兴趣的精彩部分再读一读。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在孙膑的“一攻一逼”之后,这件事的结果会怎样呢?

自由读第四部分。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设下的伏击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

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

3.魏军此时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与攻赵时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相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4.对于孙膑的“围魏救赵”你有什么看法?

四、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在小组内讲一讲“围魏救赵”这个故事。

3.小组推荐组员为全班讲述这个故事,共同交流评议。

4.故事交流会:

讲一讲课前搜集的其他有关孙膑的故事。

五、自主积累,书写生字

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用“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积累。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课后反思:

《围魏救赵》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助。

齐威王命田忌、孙膑率大军出征解救赵国。

孙膑因势利导,避实就虚,一方面派兵佯攻襄陵,一方面绕道直逼魏国都城大梁,并在桂陵设下埋伏以逸待劳,最后大败魏军,解救了赵国。

故事赞扬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善于分析。

  我在与学生共同商讨本课内容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

学生总也不能够绘声绘色地将这个故事讲下来。

尤其是课文中的四个地名:

邯郸、襄陵、大梁、桂陵。

学生更是张冠李戴,不知所以。

究其原因,学生对当时的战略图在脑海中没有形成直观的概念,根本不知道几者的位置关系,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受到了大大的影响。

那么当时的战略图到底是怎样的呢?

自己竟也不能画出,问询了许多老师,众说纷纭,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一时难以定夺。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找到了这四个城市包括齐国首都临淄现在所在的位置。

邯郸:

现在的河北省邯郸市;襄陵:

现在的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大梁:

现在的河南开封市;桂陵:

今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临淄:

现在的山东市淄博市。

于是我在现在的地图上对以上位置进行了标注。

 

31.我爱你,中国汉字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和了解有关汉字的知识,欣赏名家的书法作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好课题

1.有关汉字,你们知道些什么?

2.板书课题: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3.齐读课题。

从课题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带着感受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汉字的爱,而汉字究竟可爱在哪里呢?

先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文中的长句子。

3.初读课文后,你从文章中知道了些什么?

三、细读课文,感受情感

1.找出课文最打动你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把自己读后的收获批注在课文旁边。

2.全班交流课文中最打动自己的段落或句子。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深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学习第一段:

(1)找出这一段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

(动情)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把汉字比作什么?

(活泼可爱的孩子,美丽多姿的鲜花)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作者对汉字无比的喜爱)

(3)“这时我真不忍心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用你的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不忍。

你认为什么是属于汉字自己的快乐呢?

学习第二段:

(1)作者认为汉字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独特在哪里呢?

(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风韵,在书法家的笔下变化无穷)

(2)“‘日’这个字,使你感到热和力……‘幽’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读这几个句子,说说汉字带给了我们哪些联想。

你还从哪些字中联想到什么?

(3)“而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发生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任你尽情地飞翔与驰骋。

”在这个句子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书法家笔下的字变化无穷?

你从中体会到句子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试着读出这样的感情。

(4)从段尾的反问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一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出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骄傲、自豪之情。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学习第三段:

(1)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汉字如何给使用它的人带来诗的灵性。

(2)你怎样理解“汉字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的字”。

(3)带着你被这些词所调动起来的情绪,读好第三段里的句子。

学习四、五段:

(1)课文最后两段写了些什么?

(作者对中国汉字的赞美)

(2)理解句子“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并震惊于它的生命力和奇特魅力”。

在这个句子里,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汉字字数众多,汉字文化浩瀚壮观,像夏夜的星空令人神往!

表达了作者“无限钟情于汉字”的感情。

汉字既古老又充满活力,在当今时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情

(1)读全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面对这些可爱的中国汉字,你想说些什么?

(3)带着自己的情感,深情地读课题——我爱你,中国汉字!

(4)带着你对中国汉字的爱,写一写本课的生字,让你书写的汉字也成为愉悦我们眼睛的精灵!

课后反思: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是刘湛秋的佳作,该文紧紧围绕着“汉字的魅力”,尽情抒发对汉字的喜爱、珍惜与赞美之情。

赞美它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赞美它给使用它的人带来诗的灵性,赞美它为了一个统一大国的存在,赞美它在科学发展中焕发了青春。

全文语言优美,修辞手法运用丰富,一读就让人喜欢上中国汉字。

在教学中,我结合汉字六书中的知识,用简明的甲古文向学生展示汉字构造的艺术美。

如:

“日、月”是象形造字法,“霜、霖”是形声造字法,“林、森、休、男”是会意造字法,“上、下、刃”是指事造字法。

学生初接触,兴趣极浓,再结合课文来读,来体会,同学们对汉字那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意而叹为观止,从而从内心中感到汉字的奇妙,读起来更有劲了,并主动课外延伸出对其他汉字的理解和感受。

随后,又相机展示了几幅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中那楷书的庄重、行书的流畅、草书的行云流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机让学生感情诵读,相互评价。

学生不仅了解了汉字的特点,又让学生学习了语言,真是一举两得。

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汉字书法产生了极大兴趣,竟自主成立了书法小组,纷纷买来字帖练字。

看来一节课,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受益,更能让学生在课外延续,让学生终生受益。

 

32.闻名中外的“三孔”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2.感受“三孔”的雄伟壮丽和古代建筑者的高超技艺,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三孔”的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喜爱,以及对古代建筑者的赞美。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三孔”的课件。

学生:

搜集有关“三孔”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整体感知

1.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的影响最大;他正直、乐观,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几千年来,没有一位中国人会遗忘他。

他是谁呢?

(孔子)你了解他多少?

(学生自由说)今天,让我们走近他,寻访他的遗迹。

2.质疑题目。

学生齐读课题,“三孔”指的什么呢?

“闻名中外”让你得到什么信息?

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文章,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用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

了解课文内容,“三孔”指的是什么?

3.检查自读情况。

4.交流,板书。

(三孔:

孔庙孔府孔林)

三、再读文章,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三孔”分别位于哪些段落?

2.指名读1、2、14段。

思考:

你了解了什么,前后有什么联系?

(总分)

四、细读文章,体味“三孔”的独特

因为诞生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以“三孔”闻名中外;还因为它历史悠久,布局完整,所以“三孔”闻名中外。

那“三孔”到底是怎样的一群建筑,让我们到文章里一睹风采。

(一)孔庙。

1.男女生轮读写孔庙的段落(3~8段)。

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2.交流。

围绕孔庙的古老、总体布局,以及作者用数字描写表现出建造规模的壮观和建筑者的技艺精湛,概括出孔庙的特点:

建筑壮观、工艺精湛。

3.欣赏孔庙的课件,孔庙闻名中外,找找你感受到的孔庙最独特的句子,品读。

“孔庙大约占地十万平方米,有五殿、一阁、两庑、一坛、两堂、十五碑亭、五十三门坊,各种建筑一共是四百六十六间。

”“殿高31米多,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显得特别庄严雄伟。

殿四周廊下有28根石柱,都是用整石雕成的。

其中后檐和两侧的18根石柱,每根都是八面八角,每面刻9条团龙,一共72条,前檐的10根,每根刻两条盘龙,中间有一颗宝珠,构成了‘二龙戏珠’的生动场面。

”这两句分别对孔庙整体和局部的描写,都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会建筑的壮观、工艺的精湛、建筑者的不容易。

理解“精湛”“饱经沧桑”。

4.这部分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大家共同交流解答。

针对学生的回答,补充一些历史知识,如《尚书》、《论语》、焚书坑儒等。

(二)孔府。

1.默读写孔府的段落(9~10段),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

“孔府在今天共有楼、堂、厅、轩463间,分为东、中、西三路。

东路是家庙,西路是客厅;中路的前半部是官衙,后半部是住宅。

”作者采用方位顺序展现孔府布局。

语言简单,概括清晰。

2.孔府的特点是什么?

(布局严谨合理)

3.欣赏孔府的课件。

(三)孔林。

1.小组内学习11~13段,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孔林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

用笔勾画下来。

2.亲自来感受这个家族墓地的独特之处吧!

欣赏课件。

3.交流感受,孔林是延续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家族墓地。

五、品读升华,拓展能力

1.孔子,是一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影响力的人,所以“三孔”远远超越家族的局限,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这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

现在,我们来做小导游,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做准备,为大家介绍。

2.播放“三孔”的课件,小导游为大家解说。

六、课后延伸

1.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论语》。

2.搜集孔子的故事,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主要反映中国文化,孔庙、孔府在建筑上取得的成就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集中反映,为什么不可以将我国的古建筑只是渗透给孩子呢?

有了这些知识,他们来到一个名胜古迹前,就不是仅仅走马观花的看客,就不是以景点门口照个相为满足的游客,更不可能是以刻上“到此一游”为荣的旅游流氓。

(电视剧《西游记》捧红了九寨沟,教会了中国人每到一处就题“XXX到此一游”,绝妙的讽刺)相反,他们会成一个对中国古文化,或者小而言之对中国古建筑有一点点了解的“人”。

因此,在上课之前,就应该让孩子收集中国古建筑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课文涉及到的古建筑名词,弄清楚它们的外形特征。

这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要能够比较完整的了解,可能设计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行。

这里边的学问就大啦!

可以推荐几本书给他们看,愿意了解的就了解,没兴趣的也不强求,至少给那些潜在的感兴趣的孩子多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大成殿“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这一句,其实可以发挥一下。

黄色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尊贵的色彩,因为黄色在五行学说里代表中央方位(中央属土,土为黄色)。

在唐代,黄色就已被规定为代表皇室的色彩。

到了宋朝,封建帝王的皇宫开始采用黄色的琉璃瓦顶。

至明、清两代,便明文规定只有皇帝之宫室、陵墓建筑及奉旨兴建的寺庙才准许使用黄色琉璃瓦,其他建筑―律不得擅用。

(反观现今的仿古建筑,一律铺上黄色琉璃瓦,是对历史文化的无知还是自认为得到官家的认可?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何等的森严。

这一讲,似乎就涉及到了封建王朝的阴暗甚至黑陋的一面了,与我们讲民族的辉煌历史不搭界。

其实,知道古代文明的的弊端并不代表我们不热爱,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封闭的糟粕,现代的开放空间(对比),看清缺点是为了正视,而非仰望。

有缺憾的历史,照样值得敬重;有瑕疵的文化,相比虚伪的崇高,更能赢得尊重。

圣坛即祭坛,若没有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文化就是一堆瓦砾,弃之毫不足惜。

只有对传统文化理解了,才能多些敬畏,少些破坏。

老师应该拥有处理教材的权力,与教科书的编者对话,不排除将编者的意图进行拓展延伸。

亦步亦趋的对话者是庸人,举一反三的对话者才是智者。

防止过度发挥,只是要求我们偏离语文的航道,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所谓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不应该有泾渭分明的界线。

我们只是用教材在教,并非教好教材就可以了。

只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学生的能力训练为出发点,我想,就应该算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