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06171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文档格式.docx

2)不矛盾,因发生事件与现在相距很远,记忆模糊,所以用“似乎”;

但百草园留

给“我”太多的快乐,因而用“确凿”,这样的表达更能突出百草园是“我”心中的乐

园。

.第 

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百草园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是哪个词?

一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乐园”。

内容上写回忆百草园的缘由,体现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之情;

结构上领起下文。

.这段文字共有七句话,找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①||②③④⑤⑥⑦

.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有无限的趣味

.这段描写说明了百草园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

乐园

.第二段文字写了“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听虫鸣、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第二段中依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由低处到高处,由植物到动物,由静景到动景;

不必说”“也

不必说”“单是”是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动物到植物。

.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段写景的文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

排比(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拟人(低唱、弹琴)、

比喻(木莲像莲房,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赏析文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1)低唱、弹琴使用拟人手法,

2)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油蛉、蟋蟀的叫声在孩子心中的动听、有趣,

3)表现出“我”对此的喜爱之情。

.赏析第 

段中的“碧绿”、“光滑”、“紫红”、“肥胖”、“伏”、“轻捷”、“窜”、“臃

肿”、“牵连不断”等词语。

碧绿: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菜畦颜色很鲜,很有生趣;

光滑:

细致而形象生动地写出石井栏的古老;

紫红: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桑葚熟透了,很诱人;

肥胖:

生动而又风趣地写出了黄蜂体形大,很可爱;

伏: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肥胖的黄蜂紧贴在菜花上,懒洋洋的,很可爱;

轻捷:

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动作的轻盈与快速;

窜:

生动地写出了云雀飞得又快又突然;

臃肿:

形象而又风趣地写出了何首乌根的粗大;

牵连不断:

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何首乌根很长,又缠绕在一起。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过渡作用。

总括百草园的特点。

本段中心句。

.辨析:

“罩”字能否改为“盖”字?

不可以,因为“罩”更生动、准确地写出了鸟儿在竹筛下上下左右都无处可逃,又

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盖“字没有这样的效果。

.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

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的结果:

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细致)连贯、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

写出了雪

后捕鸟的乐趣。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 

“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

什么作用?

①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②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文中加点的“久已”照应前面的哪个词语?

本段的层次是 

?

一两天。

①/②③④⑤

.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

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三味书屋部分

.原文中怎样描写三味书屋的环境?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

三味书屋;

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

在古树下。

.对先生外貌是怎样描写的?

他的品格怎样?

外貌: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品格:

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作者回忆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哪些有趣的事?

到书屋后的小园玩;

大家热热闹闹地读书;

在老师读书时套纸盔甲做戏,画画。

.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有怎样的形象(先生有哪些特点?

“我”对他的态度如

何?

方正、质朴、博学(第 

11 

段“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

人;

22-23 

段,先生读书不仅读得懂而且极为入神);

教学严谨(16 

段,老师对“我”的要求不断提高);

有些守旧、古板(“我”问“怪哉”时不愿回答而且有些生气);

比较宽容、慈爱(默许孩子们去后园玩耍,不常用戒尺和罚跪的规矩)。

“我”对先生是十分敬畏的。

.课文第 

段是从怎样的心理角度去写的?

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在全文中起什

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从儿童的心理去猜测为什么去三味书屋的 

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

起承上

启下的过渡作用 

,表达了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愿

段为什么要写三个“也许”?

用反复疑问和猜测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

无可奈何的感情。

段为什么要在“蟋蟀”、“覆盆子”与“木莲”前后加上“我的”和“们”?

“我的”表明“我”已经把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当成我生活的一部分, 

“们”表明“我”与

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已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但又不得不离开他

们。

.找出长妈妈讲的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

先前

地点:

古庙里

人物:

读书人 

美女蛇 

老和尚;

故事的发生:

读书人看见一个美女蛇朝他笑,并唤其名而后隐去;

故事的经过:

被和尚识破机关,送给他小盒子防身;

故事的结果:

飞蜈蚣治死了美女蛇。

.选出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

凯乐)知识点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海伦·

凯勒(1880—1968), 

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幼年时患病而失聪失明,

后在家庭教师安妮 

·

莎莉文的悉心帮助下,先后就读于剑桥女子学校和拉德克利

夫学院。

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活的故事》,主要叙述自己如何战胜残疾、

战胜自我的过程,此书给世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她先后在美国各地、欧洲、亚

洲发表演讲,为残疾事业和慈善机构筹集资金。

1964 

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1965 

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杰出妇女之一。

著作有《我生活的故事》《走出黑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本文选自海伦 

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

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

教导是分不开的。

莎莉文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海伦,是她丰富了海伦的情

感世界,再塑了她的生命,所以,海伦 

凯勒对莎莉文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

伦·

凯勒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

知识积累

1)截(jié

)然不同:

形容两件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界限分明的样子。

2)感慨(kǎi):

有所感触而慨叹。

3)搓捻(cuōniǎn):

用手指搓、转动。

4)疲倦不堪(kān):

疲倦得难以支持。

5)小心翼翼:

形容非常小心。

6)怦怦(pēng):

形容心跳的声音。

7)陌(mò

)生:

不熟悉。

80 

不求甚解:

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读书、学习只

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9)争执:

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10)混(hù

n)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11)恍(huǎnɡ)然大悟:

忽然醒悟的样子。

12)油然而生:

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13)悔恨莫及:

悔恨也来不及了。

14)譬(pì

)如:

比如。

15)花团锦簇(cù

):

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

16)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17)企盼:

盼望。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叙述了“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很多字,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真诚

地表达了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选材精当,中心突出。

本文着重叙述了莎莉文老师利用特殊的教学手段,让“我”认识了许多事物,对生

活充满了信心的故事,反映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表

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与崇敬之情。

作者着重选取了老师利用手指游戏,通过触

觉来教“我”感知事物的典型事例来表现这一中心,让我们看到一位可敬可爱的老

师形象。

2)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本文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中间包含有议论、生动细致的描写和感情强烈

的抒情。

如第一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调了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对 

我”人生

的重大影响;

第三段写莎莉文老师到来时的季节,对景物的细致描绘烘托出 

我”

期待新生的心情,暗示 

“我”人生的转折即将到来;

抒情的句子如结尾 

“啊!

世界

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用反问强调了 

“我”内心浓烈的幸福感。

多种表达

方式的综合运用,准确地展现了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帮助及海伦对莎莉文老师的

感激之情。

把握重点

1)海伦·

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的莎莉文老师?

1887 

年 

月 

日的下午,正值美好的春天。

凯勒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

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

她站在台阶上等待。

后来,“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

我似乎能感觉得到,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

莎莉文老师。

2)文中的“我”和莎莉文老师分别是怎样的人?

“我”是一位好学、聪明、坚忍不拔而情感丰富、热爱生活的人。

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

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

可以说,莎莉文是

出色的教育艺术家。

3)本文的标题“再塑生命的人”有怎样的含义?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但是,在莎莉

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就是重新给了我生命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4)作者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联系全

文内容和作者生平经历,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

当她苏醒过

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

从此,她坠入

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

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

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

起床后拒不洗

脸;

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

那时,我仿佛感到被

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

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

关于这一点,本文也有

描述:

“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井房的经历,

不仅让海伦懂得 

“水” 

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 

──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

──“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这是海伦首次获得

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

所以,作者充满深情地说:

“井房的经历

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啊!

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

新的思想。

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

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

乎都有了生命。

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

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

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

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11.窃读记(林海音)知识点

基础知识:

易读错字 

踮起脚尖 

一匹 

贪婪 

暂时 

唾沫

多音字

咽 

词 

中 

读 

轻休息 

招牌 

眼睛 

声的字

易 

写 

错 

的惧充檐酸

易混字窃 

俱 

踮 

窍 

惧 

掂 

语 

带窃读:

①偷盗:

偷~。

~取。

②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

点 

字 

意 

思位。

~夺。

的解释③私自,暗中:

~笑。

~听。

④谦辞,指自己:

~谓。

~以为

可行。

倾盆大雨:

①斜,歪:

~斜。

~侧。

~塌。

~圮。

~跌。

②趋

向:

~向。

~心。

~慕。

~注。

左~。

右~。

③倒塌:

~颓。

覆。

~轧(yà

)(在同一组织中互相排挤)。

④使器物反转或

歪斜以倒出里面的东西;

引申为尽数拿出,毫无保留:

~箱倒

箧(亦称“倾筐倒庋”)。

~盆大雨。

~城。

~洒。

~销。

贪婪:

是指贪得无厌,不知满足。

适宜:

适合,相宜。

雨大得像盆里的水直往下倒。

形容雨大势

急。

饥肠辘辘:

饿得肚子直叫。

依依不舍:

留恋,不忍分离。

近义词仿佛—好像 

急切—迫切 

惧怕—害怕 

隐藏—隐蔽

反义词贪婪—知足 

快乐—忧伤 

暂时—长久 

轻松—繁重

文学常识:

林海音(1918 

18 

日-2001 

12 

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

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作家。

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提携了大量台湾的

文学青年。

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

其中小说《城

南旧事》(1960 

年)最为著名。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

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重点句: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

这句话把渴望读书的 

“我”比作一匹饥

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进食。

它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

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

现。

“我”渴望读书,却又无力购买,只好“窃读”。

“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

来的智慧和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

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和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

复杂、难以言说的感受,这正是窃读的滋味。

我快乐的是因为:

我能读书,从书

中获得智慧和乐趣;

我惧怕的是因为:

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

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

“大些!

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 

“我”为雨天

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

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

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

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咯是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

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

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国文老师告诉我们,粮食哺育身体,而书籍哺育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

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课文理解:

课文以“窍读”为线索,从放学后匆匆地赶到书店,写到晚上依依不

舍地离开书店,重点写了“我”是如何“窃读”和“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

现了我对读书的酷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1)主要内容: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

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

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

2)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12.《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语

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 

20 

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

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

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

n)语 

不亦说(yuè

)乎 

愠(yù

n) 

三省(xǐng)传(chuá

n)不习乎

逾(yú

)矩(jǔ) 

罔(wăng 

) 

殆(dà

i) 

哉(zāi) 

箪(dān)陋巷(xià

ng)

堪(kān) 

肱(gōng) 

笃(dǔ)志 

陬邑(zōu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

子曰:

“学 

∕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 

∕乐 

乎?

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 

子 

1)字词解释:

时:

按时说:

通“悦”,愉快朋:

志同道合的人愠:

生气,发

怒君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

孔子说: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

3)课文探究:

句:

讲学习方法 

讲学习的乐趣 

讲个人修

第二章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

习乎?

日:

每天 

三省:

多次反省 

省;

自我检查、反省。

三:

泛指多忠:

尽心竭力 

信:

真诚,诚实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

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

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

通:

“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

独立做事情惑:

迷惑、

疑惑逾:

越过、超过矩:

规范、规范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 

自立于

世;

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

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

所支配的事情;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

法度规矩。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故:

旧的知识 

知新:

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

可以凭借。

以:

凭借 

为:

做,成为

“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

为老师。

本章谈学习方法。

(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

表转折,却。

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

疑惑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

就会有疑惑。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

“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 

∕不

改其 

乐。

贤:

贤德、高尚 

箪:

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

能忍受 

乐:

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

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

么高尚啊!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

(学习态度)

第七章

“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好:

喜欢、爱好乐:

以……为乐趣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 

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

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饭:

吃饭 

名词作动词水:

冷水肱:

胳膊于:

对于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焉 

于此,在其中择:

选择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从:

从、学习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选择他

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本章讲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

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

河、河流逝:

流逝 

斯:

这舍:

舍弃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呀!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

军队的通称匹夫:

普通人,男子汉。

夺;

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