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1062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docx

华东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论李煜词的悲情色彩

目 录

摘 要 2

关键词 2

1、悲愁色彩的背景 3

二、悲愁色彩的真与率 4

三、悲愁色彩的境与悟 6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11

论李煜词的悲愁色彩

摘要

南唐后主李煜,一代悲情君主、一位风流多才的词人。

作为一代君王,他是失败的;而作为一代词人,他却是出类拔萃的。

他的一生中留下了三十几篇词作,绝大部分都是悲愁哀婉的格调,这也是他深远影响后世词风的重要风格。

探寻和研究李煜词作的悲愁色彩,对全面了解李煜及其作品重要意义并获得一定意义上的人生启示和觉悟。

Talk about Li Yu Ci's sad sorrowcolor

Abstract

SouthernTangHouZhu,LiYu,,generationsadfeelingmonarchandapoetwhoisjustmuchmoreromantic.Isagenerationgentlemanking,heisfailure;Butheisapoetgeneration,butheisoutstanding.Leftinhiswholelifemorethan30poemsmake,allofoverwhelmingmajorityareasadsorrowstyle,thisisalsotheimportantstylethatheprofoundlyinfluencesfuturegenerationsphrasebreeze.ExploreandstudythesadsorrowcolorthatLiYuCiis,tounderstandimportantmeaningofLiYuanditsworktocombinetoacquirethelifeapocalypseonthecertainmeaningcompletelywithawakening.

关键词:

李煜词作悲愁色彩背景真率境界悟

一、悲愁色彩的背景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又名诗余、长短句。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

而“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确,李煜作为一代伟大的词人,其词以其沉郁的风格、开阔疏朗的境界,开创了一代词风,突破了晚唐以来词创作上的绮靡曼艳风格,对后世词的创作风格影响很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其词的悲愁色彩尤其深入读者肺腑,极具感染力的艺术风格,使众多作者与之共鸣。

古往今来表现悲愁色彩的词作品不乏其数,为何李煜的词如此出彩?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析李煜作品中悲愁色彩的特质,对系统全面地了解李煜及其词作具有比较深刻的启示意义。

文艺作品的创作,国势的强弱与地域条件往往是作品风格的大背景。

以唐朝为例,“盛唐以其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则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以对其日常生活的兴致,而向词过渡,这并非神秘的‘气运’,而正是社会时代的变异发展所使然。

”(李泽厚《美的历程》)盛唐之人多作诗,往往以其动人的旋律、高亢乐观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在作品中凸显出来,

盛世之风骨一览无遗。

然而盛极必衰,且又经历“安史之乱”,唐王朝国运直下,曾经如日中天的强盛帝国,到了中晚时期,犹如一轮恹恹西沉的红日,收敛了

白日里炽热强烈的光芒,最终只留下几道微弱的余晖和几撇绚烂的晚霞,道不尽的绮丽和曼艳。

这恰如日头正当午之时,岑参高适跨出来吟唱边塞战事,激昂而豪迈;李白迈出来天马行空,浪漫且飘逸。

但是到了日头偏西下坠之时,杜甫就站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沉郁而顿挫,等到夕阳无限好的黄昏之际,李商隐与杜牧便飘出来,渲染朦胧的爱情和香艳的宫体作品,词藻华丽,清丽婉转,此时的文风已经明显地软性化。

最终红日沉下去,晚霞散尽,月亮终于升了起来,花好月圆之际,也正是温庭筠等花间派的鼎盛时期。

花间词中处处充斥着朦胧的月色、迷醉的花香、如玉的美人……月夜之下,好一派阴柔婉琦香艳的情形。

花间词中的意象与辞藻都很美,但是那个时代却是很糟糕的。

五代十国之

际,政局动荡,社会黑暗颓败,政治腐朽,广大文人壮志难酬。

面对衰退混乱的时世,人们无力扭转局面,长期的精神压力使得他们选择逃避,不问时事,奉行即使享乐主义,从而寻找一份慰藉。

于是消遣性、柔弱性、日常琐细化的软性文学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也是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需要。

闲愁离恨的惋叹之调与高亢激昂的盛世雄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都是国势强弱的体现。

到了李煜的时代,此时的月亮已经爬过抛物线的顶点,他承袭了花间风格的一点余韵,这个时期也是李煜词创作的大背景。

之后便是一代君王悲剧的开始,也是一代伟大词人悲愁词作的开始。

李煜继位时期的南唐,已是风雨飘摇。

北宋的日趋强大与扩张,使得南唐王朝岌岌可危。

而此时的南唐后主却不理朝政,耽于声色享乐之中,宁愿偏安于江南一隅,岁岁向北宋纳贡称臣。

关于江南,韦庄有诗云: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就很好地说明江南是一个消磨人志向、滋生闲愁的温柔乡。

而李煜却偏偏生长在江南,而且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自小便集女性的多愁善感、哀怨阴柔之气于一身,天生的地域环境外加国运的衰退和时局的的动荡,让李煜内心的一腔哀怨闲愁正好得到抒发,真是应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这句话。

如果说盛唐时代审美观崇尚的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美,那么到了南唐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已经是病态美。

尤其是到了李煜的时候,他发明了裹脚,使后来人纷纷效仿,开创了病态审美的一个典型。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缠足”一文中说:

“(南唐)李后主宫嫔娘,纤丽善舞。

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细带缨络,莲中作品色瑞莲,令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形,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这就是李煜,以他独到的病态审美情趣,最终也把这样的审美标准融合到他的词作当中,感染了一代代读者。

李煜词作中的这种审美趣味,其实就是一种充满悲愁色彩的悲剧美。

恰如人们读林黛玉,人们记住的不是她的美丽,却往往记住了她的哀愁和不幸。

悲和愁往往比幸福美丽更加深刻一些,这也是符合人性共识的。

总而言之,历史和社会的背景、家庭的因素、自身内心独特的审美趣味,造就了李煜一生词作的悲情风格,无论是前期的还是后期的作品,都贯穿着一条悲与愁的路线,这也是李煜词作的基本格调。

二、悲愁色彩的真与率

李煜是个典型的性情中人,其词的悲愁色彩由心而发,感情真挚,不矫揉造作不浮夸,只把内心世界真实地展现给读者。

在他的《菩萨蛮》中这样描写到: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

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是李煜与他的小姨子幽会的情景,描绘得如此细腻生动,打破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一位帝王应有的光明磊落与道貌岸然之形象,此词不像是出自帝王之手,倒更像是厮混于青楼教坊的柳永风格,然而历史确实如此,也只有李煜这位皇帝敢于突破传统,自毁门面,率性而为。

而这又正是他作为一代词人的可贵之处。

诗词贵在真率,一切由感而发、由心而生,兴起则来,兴尽则去,无粉饰无雕琢的诗词,恰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修饰,才称得上为上乘之作。

李煜正是由于拥有了一颗真性情的心,才能在词创作中,情真意切地把内心世界的悲情愁苦呈现给读者,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李煜在前期创作中还善于把唯美的意象融入到词作当中,若隐若现地表达自己的哀愁;在其《虞美人》、《望江南》等后期词作中,表现的又是浓烈激越的悲愁;可谓张弛有度,让人感觉到真实而可靠;而有的词人,动不动就通篇播撒愁之意象,于是以为画面越凄冷越妙,恨不得把读者冻死;愁越多越好,动不动就愁如海,恨不得把读者淹死呛死;恨不得画面中人越少越孤独,最后终于只剩下他只身一人在那哀婉地吟唱叹息:

我的愁来得如此猛烈,为何大家就是不了解不共鸣呢?

而我们来看李煜的词,大多都是以亲身经历之事作为叙事背景,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结果,这就大大地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如他的《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

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菩萨蛮》: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

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

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

”词里都有完整的事件,都是李煜平日里亲身经历之事,并且初读这两首词,读者往往会被迷惑,全词无一处写到愁,反而画面热闹非凡,怎么会有悲愁韵味呢?

其实这两首词的末句,已经暗示了李煜内心深处的一丝浅浅愁绪,内心的惶恐不安,对这种暂时的享乐抱有一定

忧患意识。

毕竟王朝的根基开始动摇,江山社稷不稳,北宋王朝的咄咄逼人,他不由得悲重中来,于歌舞升平的热闹之地发出这一声咏叹。

作为一位帝王,本来就是孤家寡人一个,众星捧月的情形更加突显出其精神上和人格上的孤独;更何况,他还是一个诗人,诗人都是孤独的,这种悲愁的色彩词作,更是他作为一个诗人骨子里的一腔忧郁情节在作祟。

最高级的孤独往往处于最繁华最热闹处凸显,恰如车水马龙的上元之夜,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伊人,较之独上西楼倚栏望月的佳丽,前者有通明的灯火、络绎不绝的车马人流相伴;而后者只有明月相随,但谁更加孤独而谁的孤独又更加高级一些,这是不言而喻的。

李煜前期的作品,正是善于把自己的悲愁情思隐藏在日常的热闹场景中,以自身经历之事,用普通的意象表达出来,却往往成了最真实可靠的悲愁写照。

当别人竭尽全力地用极限的悲词愁语来大刀阔斧地向读者渲染悲愁气氛之时,李煜却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把真实的悲愁还原给作者,这个办法,便是“真”。

比起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品来,要高明得多。

李煜天生的性格,也就是真率二字。

于是他该享乐时就尽情享乐,该投降时就投降,该流泪时便流泪,富贵时便作富贵语,愁苦时则作愁苦语,他最后的辞世之作《虞美人》也是由兴而生,并没有考虑到此中的机关厉害,终于被赐药酒,真率就这样死在怀疑与猜忌手里,或许期间还夹杂些许嫉妒也未可知。

然而这于他也是一种不算作坏的结局,想必他也解脱无憾了。

其实作为皇帝的李煜,想把自己帝王生活之中的闲愁和亡国之后的特殊悲愁传达给给作者,并且感染他们,是十分不易的,然而他却做到了,他只用了“真”、“率”二字决,便将自己的悲愁意味感染了作者,使其感同身受,深入肺腑。

三、悲愁色彩之境与悟

相传李煜是重瞳,自古以来人们认为重瞳都是帝王的象征。

例如上古的舜,就是一个重瞳的例子。

然而人们依据重瞳只看到了舜的帝王身份,却忽略了他的品德,舜更是一位圣贤,重瞳怎么就不是圣贤的象征呢?

在风雨飘摇的南唐后期,其局势已定,恰如朽木不可再雕,扭转乾坤是神仙才能做的事,非圣人之力可及。

且不论李煜是否是于国于家的圣贤,然而他却开创了一派新的词风,

对后世词作风格影响巨大,李煜绝对可以算得上词坛上的圣贤。

南唐灭亡后,他作了阶下囚,他的词作的悲愁色彩便愈加浓烈深刻,境界也越加深远。

他的

《望江南》: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告别了笙歌艳舞,告别了声色筵席,转而借用自然之物来烘托自己的一怀悲愁情绪,此时的悲愁色彩开始更加有境界有深意。

诗人都懂得将自己作品中的情感化为利刃,狠狠地朝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处捅,别人越痛,他的作品也就越成功。

当人们都习惯滥用愁词怨调和极力渲染出来的悲愁气氛,大刀阔斧地向读者猛劈猛砍之时,例如秦观的《千秋岁》: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就是用极度的悲愁来倾灌作者,一刀毙命,固然痛快,然而回味却不长久,痛快痛快,痛去得也就快,久而久之,类似的意象若再滥用,就会使读者麻木,再也品不出当初的悲愁意味来,故也难以打动和感染作者了。

而此时的李煜却不同,他不用愁词,他用的是鲜花、明月、美人等等极具美感的事物来反衬悲愁的情思,最后再将这种种绝美的意象化为一把把精致的小刀,在你心上不时划下一道道浅如闲愁的口子,然后再细细地割,温柔地切,让人痛不欲生却又欲罢不能,无法痛快死去,这便是他的高明之处。

他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运用的便是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朱颜、雕栏玉砌、春水等景物,比起传统花间词中滥用的柳丝、淡烟、花钿、绣户、云屏、莺莺燕燕等,前者朴素清丽而高雅,后者纷繁且艳俗。

李煜用悲愁色彩来感染你,也一定是用美丽高雅的东西来缓缓牵出他的愁绪,不是把你整个儿投入愁海中淹死溺死,而是将他的愁绪如春水般缓缓从你脚下流过,却是一生一世也流不尽。

可以说李煜的词作是吸引作者逐步走入他的一腔悲愁之中,将一己之爱恨,继而转化成大众之爱恨,并与之达到共同的高度与境界,从而使读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悲伤,也悲伤得有境界,这便是李煜词作独到的悲愁色彩。

五代十国是个混乱的年代,多年的割据纷争,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是该休养生息,回归统一了。

南唐国继吴而立,在当时的割据诸国中,尚属地大力

强,人才众多。

到中主李瑾(李煜父亲)时,又西灭楚,东灭闽,占地三十余州。

李煜若有意振兴南唐,励精图治,或许就能与北宋对峙若干年,不会这么快被北宋灭掉。

然而李煜并没有厉兵秣马,准备迎战,而是选择了从佛教中寻求解脱之道,李煜不仅自号“莲峰居士”(《墨庄漫录》卷七),还说:

“我平

生喜耽佛学,其于世味澹如也。

”(《钓矶立谈》,《丛书集成初编》本)后主信佛,一方面固然由于家族传统;另一方面,他本人天性仁厚澹泊,好生戒杀,天生

就是菩萨心肠,亲做佛事。

后主课诵佛经,跪拜佛像,几近痴迷。

据史书载:

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

”李煜以佛家的思维,选择不作为,联想到他的圣贤之像(重瞳子),他的不作为确实值得去研究,而我们这里要探讨的,是佛学影响之下,李煜词作的禅境,也就是悟的境界。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貌似是对家园故土的怀念,其实不然,既然他深爱自己的故土,那这与当初国家岌岌可危的时候他不作为相矛盾,作为一个诗人,是理想浪漫的,骨子里当然有乡愁情结,然而诗意的骨子里也更加有无拘无束的漂泊情结,白居易语:

“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既是家”;而苏轼也曾经说过: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诗人普遍具有的漂泊情结。

故李煜的这首人生最后的绝唱,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缅怀故国家园的高度。

李煜的人生经历过大喜大悲大劫之后,诗人对世事对人生都已看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诗人面对春花秋月等自然景物的交替变更,悟出人生是何其的渺小和短暂,回顾一生的坎坷经历,到底悟出多少人生哲理?

这里的“知”,当作“悟”解,才最恰当。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是李煜对于失去精神家园、乃至根本没有找到灵魂的栖息地而发出的极度悲愁之声,人生太悲太苦太愁,何处才是生命与灵魂的真正家园?

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悲愁,是悲愁词中至高无上的境界:

生命永远是悲伤的本质,无从改变,恰如一江春水一样,永世不绝。

这也符合佛家的理念:

人间本来就是炼狱。

这里的“愁”不光是对人生本质悲剧的揭示,更是对生命与灵魂的归宿地的一种追问和探索。

问君这归宿地到底在哪里?

到底还要追寻多久,答案便是: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即是永远。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屈原的“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意象相似。

李煜的这一绝唱,充满了禅味的哲学,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已达到深远的悟境。

此外他的另外一些词句,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子夜歌》);“世事漫

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这时李煜的悲愁,已经超越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家国故土的怀念,上升到了探索人生哲理的境界上了。

这一句句悲愁之词,像极了一句句佛家的偈语,永远暗示着人类共同的无尽之哀愁,给人以无限的深启示。

李煜在那个独特的历史社会背景以及家庭背景之下,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书写了一篇篇传世的悲愁之作,揭示了人生的种种喜怒哀愁。

人类在探索生命的本质和灵魂的栖息地之时,得到答案或无法得到答案,都会发出类似的悲鸣。

作为帝王,李煜是一个悲剧;然而他的词作以独到的悲愁色彩,能够具有如此高深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境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将永远在人类心中产生共鸣,这,绝不是一个悲剧!

参考文献

1、(南唐)李煜著;王晓枫解评.李煜集.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2、李中华《浪漫人生—李后主的人生哲学》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7

3、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田居俭《李煜传》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5、王国维《人间词话》岳麓书社出版,1987年4月出版

致谢

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首先要感谢我的论文辅导老师刘佩德先生,如果没有他的耐心指导和多次提醒,我的论文也不能如期顺利的完成,他对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其次应感谢我的同事,没有他们帮我查找资料,我也很难完成论文的写作。

感谢两年半来学院各位老师们,让我难以忘记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

感谢各位老师,顺祝你们工作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