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3381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备考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長是也。

6、区别字类:

7、四体二用:

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形成于乾嘉时期。

并被“章黄”学派沿用。

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8、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1、古今字早期字少,常用一个字兼职记录几个意义,后世为使用方便,又为一个字记录的某一意义创造新字,新造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古今字”。

新造的字叫“今字”。

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叫“古字”。

如:

莫①日落、傍晚------暮②表示否定

2、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形体完全同音、同义叫做“异体字”

如:

詠咏淚泪嶽岳點点賸剩覩睹雞鷄秌秋棊棋慙惭

3、繁简字一个字的繁体与它的简体合称为“繁简字”。

爾尔軆体擊击纔才隊队轟轰亂乱爲为鷄鸡竊窃穀谷

4、通假字:

“通假”也叫“本有其字的假借”,“同音通假”,或“用字假借”,其特点往往是偶尔一用。

如“早晚”的“早”,本来有这个字,但许多古书中往往不用,而用“蚤”,这就是一般所说的“通假”。

二、词汇

词义发展情况

1、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是与词的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词的最早意义。

2、词的引申义:

所谓引申义,就是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3、引申的方式:

(1)链条式要:

腰——中间——拦截——要挟——求得——需要《墨子·

经说》:

昔楚灵王好士细要。

(2)辐射式左——辅佐、帮助——差的、卑下的;

不帮助、反对——凭证;

证据、证人

4引申义的分类:

(1)、并列型的引申

(2)、递进型的引申例句见3

5、古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

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

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是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

例如:

“契阔谈,心念旧恩。

”“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契阔谈”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例: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是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

应用

1、简繁体的“饥”与“饿”之间的联系:

“饥”、“饿”二词都表示饥饿,但是两者的程度深浅轻重有所不同。

“饥”是一般的饿,即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

“饿”是严重的饿,指的是根本没有饭吃,或是长时间未进食,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2、“荤”为什么从“艹”:

形声字。

从丱,军声。

本义:

指葱蒜类辛臭的蔬菜

例:

荤,臭菜也。

——《说文》

荤,辛菜也。

——《苍颉篇》

3、“笨”为什么从“竹”:

形声字。

从竹,本声。

竹里。

指竹的内表面,竹子的内层。

通称“竹黄”从竹,本声。

——《说文》。

引申:

笨重,拙劣,粗大沉重。

笨,竹里也。

三、语法

实词

1、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或意义,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2、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联系与区别: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

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甘其食,美其服。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从左右,皆肘之。

兼类:

固有、固定、经常

活用:

非固有、临时、偶然

3、分析词的活用

副词

1、解释加点字词

2、

程度副词:

少、稍、颇

.时间副词:

曾、尝、再、复、仍

.否定副词:

不、弗;

毋、勿;

未;

非;

否;

.表敬副词:

有两类:

表示尊人的有:

请、幸、谨、敬、惠、辱;

表示自谦的有:

窃、忝、猥

代词

不定代词“莫”、“或”的意义、用法和区别:

“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

“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

“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

“或”和“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的不同。

连词和介词:

介词部分:

1.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

……;

(2)介绍涉及的对象,如:

(3)表示比较,如:

(4)表示被动,如:

……。

2.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如:

(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

(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

(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

“以”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

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介绍“以”的宾语,常常放在“以”的前面。

连词部分:

1.连词“与”的用法:

“与”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

逍遥游》)

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

①连词“与”前后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必须是并列的关系,可以互相换位,且不影响句意。

②介词“与”字的前后成分不属于同一词类,而且“与”字前面往往有修饰性成分。

③介词“与”的宾语可以省略;

而连词“与”连接的并列两项是不能省略的。

2.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的联系,如:

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

、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

、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

3.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

(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如:

(3)表示假设,如:

(4)表示发现,如:

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

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

然则:

然,指示代词;

则。

连词。

译为“如此,那么……”。

虽然:

虽,连词;

然,指示代词。

译为“虽然如此”。

然而:

而,连词。

译为“这样却……”。

5.连词“之”的用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

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

句法

1、判断句:

(1)不用判断词“是”

(2)谓语部分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3)句末常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基本类型:

(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主语,谓语),如:

荀卿,赵人。

(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主语,谓语+也)如:

张骞,汉中人也。

(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者,谓语)如:

陈轸者,游说之士。

(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主语+者,谓语+也)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2、肯定句: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

3、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

(1)“于”字式,如:

卻克伤于矢。

(2)“为”字式,如:

道术将为天下裂。

(3)“为……所”式,如: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4)“见”字式,如: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5)“见……于”式,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被”字式,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

“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用“被”表示被动关系。

“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

“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4、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记》)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

二是代词作宾语。

“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四、修辞

并提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耳目聪明。

(《后汉书·

华佗传》)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夸饰:

夸饰的“夸”是夸张,“饰”是修饰。

“夸饰”即夸张的修饰

委婉(婉曲)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

病:

有所郤、采薪之忧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

公孙丑》)

互文(互文见义)

把两件相并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

五、注解

名词解释:

疏:

、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

正义:

相当于疏,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传:

在秦汉之际,经典叫“经”,给经典作解释的叫传。

笺:

郑笺,是对毛诗有所阐发和补充。

(笺注、笺证:

注释)

十三经注疏: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如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如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史记》三家注:

张守节→《史记正义》

司马贞→《史记索隐》

裴骃→《史记集解》

训诂(注释)的三种方式:

声训、形训、义训

古书注解的术语

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A之言/之为言B)。

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论语·

季氏》: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玄注:

“萧之言肃也。

墙谓屏也。

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校勘术语

衍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微子》: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汉石经无‘行’字、‘夫’字。

案《史记·

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脱文: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颜渊》: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

孔颖达→《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六、诗律

近体诗(格律诗)的特点:

(1)句数固定;

(2)押韵严格;

(3)讲究平仄;

(4)要求对仗。

平水韵有多少:

.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106韵,这106韵,就是常说的“平水韵”。

所以平水韵有106韵

什么是平仄:

“平仄”指的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声调。

“平”即中古的平声,“仄”即中古的上、去、入三声。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颈联必须对仗,一般中间两联对仗,也有中间两联和首联都对仗的,也有中间两联与尾联对仗的,极少数的律诗四联都对仗。

(2)绝句大都不用对仗,常见的是第一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第一联不对第二联对和两联都对仗的很少。

(3)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一律都要对仗。

、律诗的平仄:

(1)五言句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2)七言句式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

(3)律诗的平仄格式:

、(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4)三平调:

丁型句中,即“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中,第五个字该用仄而用了平,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就是“三平调”,不能救,其实是不允许出现这类情况,“三平调”是近体试的大忌,古体诗中才允许使用。

拗救:

含义:

如果违反了平仄格式就叫“拗”;

在一句是出现了“拗”之后,改变相应的字的平仄格式,使诗句重新获得音律上的和谐,就叫“救”。

办法:

甲六对五(意思是甲型句中,第六个字拗,对句即乙型句第五个字“救”)

乙三五(意思是乙型句中,第三个字“拗”,第五个字“救”)

丙五六(意思是丙型句中,第五个字“拗”,第六个字“救”)

丁五没救(意思是丁型句中,第五个字该用仄而用了平,就形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就是“三平调”,不能救

毛泽东律诗标诗律

毛泽东的悼诗:

《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小道消息)

七、标点加翻译

标点古文的方法:

1.借助虚词的作用

有的虚词位置是固定的,如“夫、唯、盖、故、今夫、若夫、且夫”等往往在句首;

“也、矣、乎、焉、耳、哉、欤、而已、也已矣”等一般放在句末;

感叹词“呜呼、善哉、噫嘻、诺”一般单独成句。

2.借助对话标志

古文里常常用对话形式表达思想感情,因此可以借助对话的标志“曰、云、问、答、言、对曰”等说明标点。

3.借用惯用句式

古汉语有些词语、词组经常配合使用,形成凝固结构和惯用句型,用来表示判断、疑问、反诘、选择、否定等内容,如“何以…为、不亦…乎、何…之有、无乃…乎、…者…也、以…为、得无…乎、奈何、若何”等。

4.借助修辞手段

古汉语中一些修辞手段如对偶、反复、层递、互文等,都有助于理解文意,进行标点。

5.借助文体特征

文体不同,语言形式也有变化,散文句式多参差不齐,而骈文多四六句式;

箴、铭、颂、赞多用韵,一般用四字句或骚体;

诗词曲则有格律。

6.借助语法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