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3521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下语文学案19Word格式.docx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5、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③“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④“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六、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在文中空格处填上所缺诗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二者不可得兼

(2)所欲有甚于生者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4)得之则生

(5)今为妻妾之奉为之(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于我何加焉!

4、简要回答

(1)上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

请谈谈你的看法。

(3)《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5、利用文段中“义”的含义,写出三个含“义”的成语。

七、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不食嗟来之食》,完成文后问题。

齐(齐国)大饥(饥荒)。

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

有饿者蒙袂(mè

i)辑屦(jù

)(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

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

“嗟(喂)来食!

”(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

檀弓》

(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

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

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

“今天我帮助苗长了!

”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

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

(提示:

答题不超出100字。

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学后反思

参考答案

[析]本题旨在从整体把握入手,抓住文章关键,同时初步了解作者说理的思路及其好处。

[参考答案]论点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析]本题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要理解本文的论证结构,从而对本文的逐层深入的论证思路有一个较深刻的把握。

[参考答案]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

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

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

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

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

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

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析]论证方法是议论文三要素之一,好的论证方法,在说理中,可以起到事半工倍的效果,因此,阅读议论文,一定要揣摩其运用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

如:

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自然得出结论。

[析]对待任何文化等遗产,都应坚持批判吸收的态度,既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全盘吸收,设计此题,主要目的便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人、对待传统的文化遗产。

[参考答案]《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

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

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

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

此类局限,应予剔除

《鱼我所欲也》讲学案

安恕二中姜学慧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教学重点:

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课时:

三课时

1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家,家,家,是家代表人之一。

后人将他和孔子合称为。

2用原文填空:

①本文中心论点是:

②最能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③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的原因是:

3理解型填空:

①文中的本心指:

②文中指出比生命更重要的是:

比死亡更可恶的是。

4译文

①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3本文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1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你认为其中的“义”有什么内涵?

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的?

2试为本文补充论据。

(舍生取义的道德观激励无数有志之士,请举出舍生取义的事例,或相关名言)

1孟子认为“行道之人”不吃嗟来之食,是不是本心的行为,但也有人不赞成“行道之人的做法,试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现今注重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③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⑤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⑦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⑧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

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

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①句 B.②句 C.⑧句 D.⑨句

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

  A.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说理论证法

  B.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D.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

君不侮臣

刘向

赵简子上羊肠之坂①,群臣皆偏袒推车,而虎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

简子曰:

“寡人上坂,群臣皆推车,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是会为人臣侮其主;

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

”虎会对曰:

“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

”简子曰:

“何谓死而又死?

”虎会曰:

“身死,妻子又死,若是为死而又死。

君既闻为人臣而侮其主者之罪矣!

君亦闻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

智者不为谋。

则社稷危;

辩者不为使②,则使③不通;

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

”简子曰:

“善。

”乃罢群臣推车。

为士大夫置酒与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

(选自《新序·

杂事》

【注释】①坂:

bǎn,山坡,斜坡。

②使:

动词,充当使节。

③使:

名词,使者。

这里指外交关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身死,妻子又死()

(2)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

(2)简子曰: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修辞?

作用是

4.从选文看,赵简子是一个的人。

5.自古以来,君贵臣贱,本文却指出君侮臣对国家的严重危害,你认为其中包含着什么思想?

答案:

1.⑴妻子和儿女⑵危险2.

(1)做人臣的侮辱他的君主,该当何罪?

(2)赵简子说:

“好吧。

”于是停止了让群臣推车。

3.排比。

增强语势,强调了人君侮辱人臣的严重后果。

4.善于纳谏,知错就改。

5.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

君敬臣,臣才愿为君效命;

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权威)。

19.鱼我所欲也

主备:

实验中学张吉艳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自主学习:

一..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

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二.字音:

(1)不为苟得也()

(2)为宫室之美为之()()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箪()

(5)蹴()(6)羹()

三.解释下列词:

1、二者不可得兼:

2、有甚于:

3、故不为苟得也:

4、故患有所不辟也:

5、何不用也:

6、由是:

7、是故:

8、非独:

9、贤者能勿丧耳:

丧:

10、一箪食:

11、一豆羹:

12.呼尔而与之:

与:

13.蹴尔而与之:

14、乞人不屑也:

1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钟:

16.万钟于我何加焉:

17、妻妾之奉:

1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9.乡为身死而不受:

20、是亦不可以已乎:

21.此之谓失其本心:

22、舍生而取义者也:

四.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通,

2、故患有所不辟也通,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通,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整体把握(内容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三.读熟,力争背诵。

四.当堂检测:

本文出自《》,作者,名,字。

时期鲁国人,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附“四书”:

《》《》《》《》)。

《孟子》是所作,家经典之一。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2.说说“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所恶”还可以指哪些事情?

3.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在作者看来,什么情况下“苟得”?

4.“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按作者的意思,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辟患”?

什么情况下可以“辟患”?

5."

所欲"

没有超过"

生"

会怎样?

所恶"

死"

6."

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

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的原因是什么?

7.“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

8.“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

对于作者的这一观点作何评价?

9.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

(用原文回答)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提出论点,又是怎样论证这个论点的?

二.课堂小结: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

“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人们可以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一个真正的人,决不能因贪生怕死而行不义之事。

孟子从“性善说”出发,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羞恶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当堂检测:

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5、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第三课时

一.研读赏析第二自然段。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句话在文中起何作用?

(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作者对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如何回答的?

3.列举“行道之人”和“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4.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丧失羞恶之心的荒谬行为?

与上文哪个例子形成鲜明对比?

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文章结尾说: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所说的“本心。

”是什么?

作者说此话的目的是什么?

二.探讨文章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

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三.深入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2.本文哪句话概括了全文懂得主旨?

3.纵观全文,你认为本文赞扬了什么?

批评了什么?

4.通读全文可以看出,作者针对什么现象写作本文?

5.文中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6.《鱼我所欲也》一文阐述了什么道理?

7.读了本文后,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四.写作特点:

1.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3.写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4.归纳《孟子》的文章语言特点。

五.当堂检测: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文中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六.教/学后记:

《鱼我所欲也》

执笔人:

张金凤审核人:

逄增艳授课日期:

序号:

11-120204-0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讲述英雄故事:

2007年11月30日,驻金华某部机要参谋、中尉孟祥斌在婺江边散步时,遇到一位女青年投河自尽,他毫不犹豫的跳入零度左右的江水中营救,最后女孩被救起来了,而他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的事迹在全国传诵,后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

但是有人却在网上讨论,说他为救轻生女孩而牺牲自己的做法不值得。

那到底值不值得呢?

让我们学习两千年前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来寻找答案。

  

二、1、查找资料了解孟子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在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最后齐读全文。

3、学生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交流

三、预习检测

基础驿站

1、.本文的作者是,名,字,是时的家、家、家。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人名)的思想,与之并称为“”。

有之称。

其思想核心是、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一箪食()一豆羹()

蹴()苟得()不屑()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疏通词句大意,口译接龙,全班交流句意。

二、检测

1、通假字

(1)“辟”通。

例句:

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与”通。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解释词语

欲:

得兼:

甚:

苟得:

患:

如使:

何不用也:

非独:

.勿丧:

呼:

不屑:

万钟:

何加:

加:

.奉:

乡:

已:

本心:

是故:

3、一词多义

(1)与

呼尔而与之

(2)而

蹴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5)得

二者不可得兼

(6)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翻译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合作探究

1、1、本文的论点(即主旨)是:

2、仔细默读第一段,将本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

3、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3、你认为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在文中相应的地方批注出来。

一、合作探究

1、请列举历史上能表现“舍生取义”的诗词。

2、请列举历史上能表现“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及事迹。

3、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在文章最后又说:

”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请依据原文回答。

二、拓展延伸

1、学习本文你获得的启示: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写作,不少于100字。

三、概括提升

生动透彻的修辞美

本文在论说道理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说理生动明白、深刻透彻。

舍鱼而取熊掌"

的比喻,告诉人们择优而取的道理。

一箪食,一豆羹"

的比喻,证明"

义"

重于"

的论点,突出了主题。

生和义的对比中突出了舍生取义之人的高大形象。

不食嗟来之食"

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