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13964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教材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

内容分析法的主要内容、特点;

实地调查法的主要内容、特点;

控制实验法的主要内容、特点。

  (3)应用:

掌握几种方法进行受众调查、效果研究

  5、传播学与新闻学的比较

传播学研究的特点、新闻学研究的特点

二者的不同

  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从地球上刚刚出现人类,到目前人类向太空的探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传播活动。

传播是物质世界的普遍现象,没有不传播的世界。

传播是人类世界存在的物质基础,传播维持着人们的生活,并活跃人们的生活。

人类离开了传播将一无所成。

正如传播学大师施拉姆所说,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是人类有别于其它动物的主要标志。

  传播学产生以来,世界各地的学者关于传播的定义有一百二十余种,有所谓“共享说”、“劝服说”、“反映说”、“交流说”、“互动说”等。

  第二节 

传播与语言学、符号学研究

  传播中的信号与符号。

信号是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存在与否的信息。

其特点是将复杂现象用简单的方法表示,使要理解的内容较为简单、更为易懂。

内容与信号一一对应,并随时变化,变化的范围也较窄。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基本要素,单独存在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表示某种意思。

符号不仅仅表示某事、某物、某条件的存在与否,它还使人能够引出指说对象的概念。

  符号是一定社会成员所共有的。

但共有的是符号,是能够有共同的指说对象,而不是全部含义。

符号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

  符号的外延意义:

指符号透过概念与客体的代表性关系。

较具客观性。

  符号的内涵意义:

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

常受感情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符号与信号是有区别的。

这种区别甚至可以看作是人和动物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信号活动一般只能在相当固定的时空场合,并结合特定的客观事物进行。

如果离开了此时此地的特定条件,信号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而符号则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

人所创造的符号一经约定俗成便可以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久远的时间范围内发挥作用。

信号可以通过生物遗传的方法掌握,而符号则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掌握和运用。

  符号和信号的另一个区别是符号可以表达信号所无法表示的各种抽象概念,可以用来表示事物表象遮盖下的性质、特征和范围。

符号具有信号无法具备的抽象能力。

  意义理论与社会互动

  1、意义的象征性理论:

认为符号象征着客观事物的形状,符号意义的研究都在阐释符号如何在人们的心目中用以描述事物。

  2、意义的经验理论:

认为意义最重要层面是在于语言和经验之间的关系。

  3、语言的使用意义理论:

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了其意义是什么的回答。

  第三节 

传播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传播的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信息与通道,制码与译码,噪音,能力和行动,经验范围,反馈,传播效果。

  传播方式:

口语传播;

文字传播;

非语言传播。

  第四节 

传播的主要模式

  1、亚里斯多德模式

  2、拉斯韦尔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丹斯模式

  4、格伯纳模式

  5、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互向模式

  6、韦斯特利——麦克林的传播模式

  7、赖利夫妇的社会学模式

  8、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第五节 

传播的类型

  个体传播(亲身传播):

指信息作用下,人的自身神经思维运动所作的各种反应。

  人际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狭义人际传播特指面对面传播。

  组织传播:

一定组织中的成员与成员,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情感交流,如宣传部门的文件传达。

  公众传播:

个体对群体进行的传播活动,传播者与受传者常常是面对面的单向传播,如剧场。

在公众传播活动中,最具有特色的传播方式就是演讲。

  大众传播:

只借助媒介来实施的传播行为。

其特点:

有专门的传播机构,受众众多而分散,大规模信息传播。

  1、什么是传播

传播的基本概念

各种不同定义

  2、传播与语言符号学研究

符号的内涵、外延;

意义的象征性理论、意义的经验理论、语言的使用意义理论;

语言的一般特性

信号与符号的本质区别;

  3、传播的基本要素及传播方式

传播的情境,传播者与受众,信息与渠道,制码与译码、噪音、反馈、经验范围、传播效果等要素。

各种传播方式及其异同

  4、传播的种类

传播的种类及其各自的内涵

大众传播的特点

  5、传播的主要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施拉姆模式、丹斯模式、格伯纳模式。

ABX模式及其它“平衡”模式、互向模式。

  6、传播过程与传播技巧

传播过程要素;

传播过程技巧要求

传播技巧及其作用

  第二章 

传播者分析

  传播者是传播过程中最为重要、最为活跃的一个因素。

它相对于受传者而存在,主要指传播活动中传播人员或机构。

传播者是组织机构中的人,是组织化的个人。

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特点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决定权,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传播者对于讯息有制作上的自主权;

二、大众传播的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合作;

三、传播活动常常受到来自媒介组织等的控制;

四、大众传播者必须有较强的专业素养。

职业传播者的任务和作用

  卢因最早批传播者比喻成“守门人”(gatekeeper)。

  传播者的任务:

收集信息;

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

加工、制作信息;

对传播内容和过程进行控制;

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职业传播者的素养

  1、传播者首先要有对传播事业的敬业精神;

  2、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

  3、要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和很强的业务能力;

  4、要有信息敏感性。

传播业的职业道德

  1、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播道德规范包括:

  首先,要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地进行新闻报道;

  其次,要走群众路线,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再次,要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第四,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和保护信息所有者;

  第五、不利用媒介谋取私利

  2、怎样培养和教育传播者的道德素养?

  一是经常对大众传播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善进行具体的评价;

  二是树立榜样;

  三是向社会开放大众传播机构,直接接受群众的监督。

  1、传播者的特点

传播的含义

传播者构成特点,哪那些可算作传播者

  2、职业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的任务和作用

传播者的任务、传播者的作用

传播者在收集、处理信息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3、职业传播者的素养

传播者的基本素养

如何培养传播者的素质

  4、传播业的职业道德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众传播道德规范应包括的内容。

怎样培养和教育传播者的道德素养。

  第三章 

传播的内容与信息

  传播内容是位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客观存在物,是传播过程中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传播内容是由信息所包含的意义和承载信息的符号两部分所组成的。

无论是意义还是符号,都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和客观世界的存在状态这两种因素构成的。

信息与传播

  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的一种反映。

信息是客观的,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关于信息目前学术界有多种定义,香农认为“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信息。

”维纳认为:

“信息是我们用于适应外部世界并且在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知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内容的名称。

”还有人给信息下定义,认为信息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属性,如有属性、组织性、时空与能量分布的不均匀性、差异性。

事实上,想给信息下一个包罗万象而又具有实用意义的一元化定义,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

但信息有两个层次的原则性定义。

第一个层次是哲学范畴的定义:

信息是宇宙间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多样性,它不依赖于是否被谁接受、反映而存在。

第二个层次是行为科学范畴的定义:

信息是可以减小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形式的反映,它只有依赖于信源、信道、信宿才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被人类感知的信息才是信息。

信息的传递

  1、信息传播中的信号和符号

  卡西尔说,人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

信号(signal)活动只能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而符号(symbol)则是联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符号,就没有历史。

另外,信号所处理的是个别的、不关联的、零星的表像或感觉,而符号所处理的是成系统的彼此相关的表像、感觉我概念。

符号的抽象程度远比信号高得多,符号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符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信息传播中的编码和译码

  传播系统是把信息从一个系统传播到另一个系统的一种复杂设施。

将各种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传送和接收。

我们把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专题片有机的组合经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叫做编码。

与编码相反,把信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就称为译码或解码。

一般说来传播与接受两个系统必须具有共同的编码和译码机制与程序,有共同使用的符码系统才能进行传播。

  3、信息的提取

  首先是要判断你所得到的是一份包含什么内容的讯息;

  其次要找出解译这份信息的密码;

  最后是信息的还原。

信息源与信息量

  信息源:

信码的集合在信息论中被称为信息源

  信息量:

测量信息大小的量称为信息量。

用公式表示,即I=-log2P

信息与新闻

  信息与新闻的异同:

新闻是公开发表的,信息有些是不公开的;

确定了的事实不能算信息,但可以是新闻;

新闻要求让一般人能看懂,信息有时则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新闻传递必须依靠大众传媒,而信息可以通过任何途径传递。

  信息量大的事件往往具有新闻价值。

信息量小的事件往往不具备新闻价值。

  1、信息的定义

信息、信息量等概念

信息与物质存在的关系

  2、信息的获取和传递

编码、译码等信息传递的概念

信息与讯息的本质差异,获取信息的途径,信息传递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

  3、信息与信息源

信息与信息源的概念

信息源的特点

  4、信息和新闻的异同

信息和新闻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第四章 

传播的媒介分析

  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赖以实现的中介,它既是工具,又不是工具。

作为一种中介因素,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类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

媒介的发展过程,则勾画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各个阶段。

从人类原始时代到现代社会,媒介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媒介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环境、科技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

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

  1、印刷媒介的发展

  历史上的印刷媒介主要指报纸、杂志、书籍三种。

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史昌曾发挥过巨大作用特别是在思想教育、知识传播等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2、电子媒介的发展

  电子技术在传播方面的应用,包括电报、电话、广播、电影、电视、传真等,而计算机、电讯、控制技术的使用又把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推向新的阶段。

  “新媒介”80年代在西方出现,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

大众传播旧媒介的特点

  大众传媒的旧媒介指的是传统的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等以及旧的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

  1、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的特点有:

  一是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

  二是可重复阅读;

  三是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

  四是能满足读者的特殊举和需要;

  五是能够形成一定的权威性。

  2、电影的主要特点是视觉性和逼真性。

  3、广播的特点:

  首先是传递速度快、时效性强;

  其次,广播传递信息还有声情并茂的特点;

  再次,广播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电视媒介的特点:

  第一、电视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视听兼备;

  第二、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第三、电视媒介更能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5、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比较各种传统媒介的特点:

  第一、时间与空间;

  第二、参与程度;

  第三、速度;

  第四、延续时间的长短;

  第五、权威性。

大众传播新媒介的特点

  大众传播新媒介是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运用于传播事业的结果。

  特点有:

(1)受众的自主性高;

(2)新媒介不需要增添若干新的媒体器件、设备、设施就能提供新的服务,只需利用各个家庭既存的媒介终端设施;

(3)新媒介是将专门制作的图像、声音、印刷文字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的手段;

(4)新媒介与旧媒介相比,传播的速度更快;

(5)新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虚拟性。

  网络媒介的特点:

(1)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2)网络媒介消除了地理疆域的界限;

(3)多媒体传输使得信息量更大,更具有吸引力;

(4)网络能够实现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5)网络媒介具有成本较低的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施拉姆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五大功能:

守门人功能、决策功能、教师功能、娱乐功能和商业功能。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促进时代潮流的发展;

赋予价值和地位;

维护社会规范;

激励和麻醉精神。

传播媒介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传播手段,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以文化时尚为传播内容的文化样式。

  西方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定义归纳为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威尔逊认为大众文化是集新旧传播媒介于一身,集中体现通俗化、大众化和流行化的文化样式。

豪塞认为大众文化包括通俗艺术和大众艺术两部分,前者包括“通俗小说”、“轻音乐”等文化形式,后者指电影、广播和电视的传播物。

莱恩则认为大众文化是20世纪较为新型产业的文化样式,即“文化工业”。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差异:

大众文化的背后是很强的商业动机,产生的文化具有商品性而不具备“艺术作品”的特性;

其次,大众文化由于商业利润的驱使,情感必然带有虚假色彩;

再次,大众文化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文化,具有模仿性,模式化的特点。

  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第一,大众传播是大众文化得以产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第二,大众传播媒介对大众文化的复制与传播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第三,大众文化在客观上影响着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大众文化的正负功能随着社会情境变迁而改变。

  第六节 

几种主要的媒介理论

  1、麦克卢汉与他的媒介“三论”

  a、媒介即信息

  传播媒介真正传递的是媒介本身的特性,而同具体内容无关,就功能意义说,传播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与信息的广泛流通对社会的影响是相等的。

  b、“冷”、“热”媒介说

  “热媒介”:

能够提供“高清晰度”信息,不需要人的思维作过多的补充,即受传者参与程度低的媒介。

  “冷媒介”:

指的是那些提供信息不完备,留有许多供想象、思考、回味空间的媒介,即受传者参与程度高的媒介。

  c、媒介——人体的延伸;

  面对面交流是五官的延伸,文字和印刷是人的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耳朵的眼睛的延伸。

  2、英尼斯的“偏向说”

  偏倚时间的媒介:

在时间上控制较为便利的媒介。

可以长久保存,但却不便于携带的媒介。

如羊皮纸、石头等。

  偏倚空间的媒介:

在空间上控制较为便利的媒介。

可以跨区域传播和运送的媒介,如印刷媒介,电话,广播和电视等。

  3、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又决定了众的行为。

他认为电子传播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它削弱了自然场所与社会“场所”之间素来紧密的联系,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

  1、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历程

媒介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媒介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发明,重要任务,如蔡伦造纸,戈登堡发明机械印刷术,贝尔电话,爱迪生与电影等。

媒介发展的趋势

  2、大众传播旧媒介的特点

旧媒介的范围、各自的特点

传统媒介的特点

  3、大众传播新媒介的特点

新媒介的范围,新媒介总体特点

网络媒介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4、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的五大功能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

  5、传播媒介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基本概念,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高雅文化的差异,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大众文化的各种影响

  6、几种主要的媒介理论

麦克卢汉的几个著名观点,英尼斯的媒介观点,梅罗维茨的媒介观点

各自媒介理论的借鉴之处与缺陷。

  第五章 

传播的对象——受众分析

  受众是传播过程中讯息的接收者,是读者、听众和观众的统称。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活动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大众媒介的积极主动的接近者和反馈信源,因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大众传播的受众内涵

  受众是传播对象——受传者的集体概念,它是传播过程的五要素之一。

包括:

潜在公众、有效公众、特定公众。

  受众内涵:

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它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同时它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没有受众的参与,传播活动就不完整。

  受众外延:

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新传媒的观众(读者)等。

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构成特点

  大众传播的受众构成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受众在数量上难以统计;

  2、大众传播的受众构成万分复杂;

  3、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富有个性的单个人,这就决定了受众的“无组织性”;

  4、大众传播受众的接受活动通常是闲暇时在家庭中进行;

  5、受众在接受活动中其态度是积极的。

关于受众的理论

  个人差异论 

由美国学者霍夫兰于1946年率先提出。

这一观点的核心认为,媒介信息包含了特定的刺激性,这些刺激性与受传者的个性特征有着特定的相互作用。

个人差异的存在,造成受众对同样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德福勒把这些差异归为五种:

  

(1)个人心理结构方面的;

(2)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的;

(3)认知态度价值标准方面的;

(4)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或主张方面的;

(5)文化素质方面的。

  社会类别论 

它是对个人差异论中的文化素养、职业习惯等因素的放大和扩展。

受众按年龄、种族、宗教、职业、居住区域等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别,同一社会类别的人一般选择相同的媒介或相同的传播内容,并做出相近的反应。

  社会关系论 

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的研究成果证实了组织或团体对于受传者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影响力的存在。

而且当某一组织利用某一媒介来批判、攻击另一组织时,被攻击的组织成员必将会排斥这一媒介。

在不甚严重时,被攻击的组织就会对传媒的不同意见做出解释,以消解对方宣传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文化规范论 

这一理论认为,传播媒介能够对受众产生很大的影响,足以使受众产生新的观念,并按照媒介所树立的文化道德规范行事,接受信息,并以此对信息进行是非判断。

受众在选择媒介与信息过程中的心理机制

  1、施拉姆的“选择或然率公式”,指出了“预期能获得的报偿”与“需要付出的努力”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2、克拉伯的三种选择性心理特点

  选择性心理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3、柏勒逊于1945年对报纸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