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6937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这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5)抗美援朝精神:

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目的:

为了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2)时间:

1950年6月到1952年冬

(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带来的变化:

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5)意义:

土地改革削来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镇压反革命运动:

政策:

“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

第三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

(1)制度依据: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地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的特点:

改造和建设相结合

1953年到1957年

(3)重要任务:

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年项目为中心,以694年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华的初步基础。

(4)方针:

自力更生为主

(5)开展的运动:

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技术革新

(6)完成时间:

1957年

(7)取得的成就:

同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128%,农业总产值增长25%,钢产量增长近3倍,建立了飞机、汽车制造,电子和重型机器制造等工业,增强了基础工业的实力;

(了解):

如“解放”牌汽车的制造厂、青藏、康藏、新藏公路、宝成铁路、武汉长江大桥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

(8)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意义:

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华奠定了初步基础

2、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1)时间和会议:

1954年9月第一届人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

因此本题选D

(2)《宪法》的内容:

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3)《宪法》意义: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B、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C、真正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3、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的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四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运动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存在的错误或问题: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2)发动了“大跃进”动运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运动的表现:

农业中的浮夸风和工业中的全民大办钢铁

要知道大跃进运动中的一些打油诗、口号、漫画。

特别是关于浮夸风的。

(4)“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打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大批农村劳动力投入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一些地区农田荒废,生产衰退,国家遭到重大损失;

片面强调发展钢铁工业,使轻工业减产,市场供应十分困难,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

(5)在“大跃进”运动期间,我国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建成了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

2、人民公社化运动

要知道,是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建立的。

对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

它大大超越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超越了现实的可能性,违背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挫伤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的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五课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1)“铁人”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打出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

(2)“两弹元勋”邓稼先——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炸成功

(3)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胜自然灾害,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4)雷锋——助人为乐的楷模;

毛泽东曾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第六课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1966年到1976年

(2)冤案:

刘少奇于1969年被迫害含冤去世,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3)反革命政变头目:

林彪。

(4)“四五”运动:

1976年4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百万群众悼念周恩来,拥护邓小平,声讨“四人帮”的运动。

“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5)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粉碎“四人帮”

(6)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

(7)影响或后果:

A、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严重地三十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打乱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常进程,拉大了同世界经浊发展水平的差距。

(8)教训:

反对个人崇拜、;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

(9)“四人帮”的人物:

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

第七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的复出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定》

2、真理问题标准的讨论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

“文革”结束后,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在前进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

讨论的意义:

打存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

(2)地点:

北京

(3)会议内容:

A、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

B、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全会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拔乱反正”,为冤假错案评反。

(4)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了入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议现代化建设赤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着重理解此次会议的转折意义)

4、四项基本原则

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

内容: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意义:

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整个现代化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八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特点:

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深化:

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林、牧、副、渔、工、商、建筑、运输、服务等多种经营。

全面活跃农村经济。

发展乡镇企业就是调整产业结构的内容之一。

深化的意义: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所有制结构:

国家重新明确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同时,积极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

(3)国有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开始,国家还发展承包经营、合资经营、联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政策。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极大的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使大多数企业摆脱了困境,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的经济大厦。

第九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

1、经济特区的建立和扩大

(1)建立背景:

改革开放

(2)提出的时间1979年4月

(3)建立的过程:

1980年,广东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建立经济特区。

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海南经济特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4)经济特区的意义和作用:

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的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大连等沿海城市

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开发区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设置上海浦东新区。

成淡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1992年起,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内陆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至此,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对外开放的影响:

A、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B、给我国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先进的持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C、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第十一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1)民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2)重要形式:

各级政治协商会议

(3)基层民主:

我国选民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的范围:

县和县以下的人大代表

2、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核心:

《宪法》;

依法治国: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第十二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义义道路前进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提出

(1)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

2、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初级阶段:

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到21世纪中叶

(2)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大会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完成

第二步:

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欲,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第三步)

2、邓小平南方谈话

(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时间:

1992年1月至2月

(2)内容:

A、强调必须坚持党的“一个中习,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B、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鼓励大家,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

C、明确提出了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意义: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江泽民在会上作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第统、全面的概括。

大会决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2)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主题: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称为邓小平理论。

十五大上,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4、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性盛会

2002年,中共十六大如开,会方铨面总结了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绘出了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蓝图,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新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盛会。

第十三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1)少数民族分布:

少数民族遍布全国,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2)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在区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度。

使少数民族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别设立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保障了少数民族平等管理国家事务和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少数必族地区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要本利益。

2、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建立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新型民族关系的内容:

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话关系

3、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措施:

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全面进行改革,发展边境贸易,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表现: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大的改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

第十四课“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的目的:

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2)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

(3)提出的依据:

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妇,尊重历史和现实。

(4)内容(含义):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提出,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睚确的道路,成为我国的生大国策。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依据:

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回归时间:

香港:

1997年7月1日,

        澳门:

1999年12月20日

(3)管理:

中国政府在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后,分别成立由是央人民政直接管辖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首任行政长官:

分别是董建华和何厚铧

(5)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

第一: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洗雪了多年来的民族耻辱

第二:

使香港、澳门的历史发展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时代。

第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对早日解决台湾问题起着积极作用。

3、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1)原因:

中国共产党史为了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结束海峡两岸多年来紧张的军事对峙和人力隔绝局面。

(2)意义:

增进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感情,加深了台湾人民对日新月异的祖国大陆的了解,还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

第十五课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

1、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总方针: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一支现供化的革命军队

(2)军种:

实现了以陆军为主体,向陆军、空军、海军、第二炮兵四个军种和装甲兵、通信兵、防化兵、海军航空兵等诸多兵种合成的转变。

(3)人民海军:

1949年建立了华东军区海军,1950年,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正式成立,人民海军先后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4)人民空军

1949年空军司令部成立,

发展方针:

自力更生研制了一批新型战机,军用运输机,还从国外引进了一批行飞机。

组建:

航空兵部队,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协达兵组成的多兵种部队。

空军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成为共和国的“空中保护神”

2、科技强军战略的实施

(1)方针:

确立了科技强军战略,坚持走精兵之路和科技强军之路。

(2)举措:

两次裁军,调整军费开支,把有限的财力用于研制高持术兵器,发展高技术兵种,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提高了军队的现代化程度

诸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大大提高

3、永葆人民军队的本色

(1)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职责:

保卫祖国、经济建设、抗灾抢险等

第十六课朋友遍天下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万隆会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中印双边谈判的代表时提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拉出,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万隆会议:

(1)召开:

1955年4月,29年亚非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瘵行团结反帝的亚非会议。

(2)会议内容:

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

(3)美国的破坏:

美蒋特务采取卑劣行径,会前制造了企图谋害周恩来等中国代表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会议期间,美国利用亚非国家社会制度和意识工、形态不同挑拨离间,挑拨各国与中国的关系,妄图把会议引入歧途

(4)中国的贡献: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折倡议,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

“求同存异”的含义:

“同”是指亚非大多数国家都曾受过或正在受着殖民主义造成的灾难和痛苦的经历,以及解除殖民主义造成的灾难和痛苦的经历的共同要求。

“异”是指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或者说意识形态不同)

表示了亚非人民团结反帝,反殖民广义主义的精神

2、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背景:

中国不仅是联合国的始会员国,而且是安理会五个常常任理事国之一,但由于美国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并操纵联合国,新中国失去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台湾蒋介石集团非法占据。

(2)我国能恢复席位的原因:

第一,我国的国际地拉提高,

第二,联合国要求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呼声日益高涨

第三,第三世界国家和其他主持正义的国家的有力支持

(3)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大在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定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中美、中日建交

(1)中美建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

正式建交:

1978年12月,两国政府发表《中美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中美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

影响:

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也促进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2)中日建交

1972年9月,中日 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个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4、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两极格局瓦解,我国奉行独立的,不结盟的,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2)内容,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两个方面。

第十七课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

1、“两弹”的成功研制

(1)我国掌握核武器的目:

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会是为了防御,打破核讹诈。

(2)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原则: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3)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有核武器的国家。

(4)氢弹:

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和原子弹爆炸时间仅相隔二年多,表明我国核技术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其他核国家。

(5)导弹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66年10月,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80年5月,第一枚漩际导弹试验成功。

(6)“两弹”的成功研制的意义:

国内意义: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推动了我国航天技术物进步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国际意义:

对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维护世界和平起着重要作用。

2、航天技术

(1)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用“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世界第五个国家

(2)我国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1981年,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的发射了三颗卫星

(3)2003年5月,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成功。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飞行员  杨利伟)

3、杂交水稻技术和医疗技术

袁隆平,培育杂灿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医疗技术:

我国的什刺麻醉、断肢再植,大面各烧伤治疗,切除大肿瘤等方面的技术牌世界先进水平。

4、“863”计划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863”计划:

1986年3月,王大珩等四位老科学家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加快发展高科技的建议。

国务院决定实施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把生物工程,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海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作为重点。

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缩短了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2);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举措:

先后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上网工程”“家庭上网工程”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了教育现代化。

第十八课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教育:

(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强调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新建大批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的发展

A、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的方针,常和国家逐渐把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

B、1999年,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育改革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C、1986――1995年间,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把普及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