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的章法结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2091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诗歌的章法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诗歌的章法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诗歌的章法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诗歌的章法结构.docx

《高中诗歌的章法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诗歌的章法结构.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诗歌的章法结构.docx

高中诗歌的章法结构

诗歌的章法结构

所谓“章法”,就是篇章结构的方法,就是谋篇布局的技巧。

诗没有章法,要么就像一张没有层次感的照片或画作,看上去干瘪苍白;而有了章法,就像欣赏一幅高明的画作或摄影作品,尺幅千里,意在画外;就像进入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就像口含橄榄,品味丰富,余韵悠长;就像观赏杂技魔术节目,起伏跌宕,精彩纷陈……

绝句的章法。

绝句,无论是五绝、七绝,还是古绝、今(近)绝,其章法无非是“起——承——转——结(合)”。

起,就是起头、开篇;承,就是承接开头的意思加以延伸、展开;转,就是转折,拓展新意;结(或合),就是收束全篇,画龙点睛。

绝句的章法中,一般是四句各司其职,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结”。

如: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唐/李商隐《贾生》)

首句交代事由:

汉文帝寻求贬逐在外的贤臣;次句接着说贾谊就是“逐臣”中才华横溢无与伦比者(自然被召入京);——但诗意在此却发生了“转折”——“可怜”(就是可惜可叹的意思)、“虚”,文帝对他再好也是“虚”的空的!

为什么?

——“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治国安民之策,却热衷于鬼神之道,这样的“领导”之下,贾谊纵有满腹经纶,纵有治国雄才,也是无法施展的了!

怎不叫人扼腕长叹哟!

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起——深秋季节沿着一条长长的山间石道上山(点题“山行”);承——行进间看到深山之中云里人家隐隐约约,美景摇曳;转——诗人并没有继续向山中走,而是“停车”止步了,为什么呢?

哦,原来是深秋的枫林吸引了诗人;结——经霜后的枫叶真美呀,满山遍野红艳艳的,胜过初春的红花呢!

(升华到哲理的层次:

谁说秋天就一定意味着凄凉呢?

试想,如果第三句不是笔锋腾挪,转出新意,而是沿着前两句的意思,继续写如何攀山,如何探访山里人家,就容易流于平淡。

绝句的转折跌宕,一般都是在第三句。

因而学习写绝句,必须在第三句上下功夫,多琢磨,多体味。

历来诗家也是十分重视第三句,有不少好的经验总结,堪为今日之借鉴。

如元代杨载《诗法家数》有论: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可以说,第三句是绝句写作的“牛鼻子”。

1.人→景: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

2.景→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2.人→己: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己→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往→今: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5.现在→将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6.果→因: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刘采春《望夫歌》)

7.实(实景)→虚(想象):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

另如动→静,视觉→听觉,远→近,山→水,天→地,动物→植物,所思→所为,叙(描)→议……反之亦然。

当然,上述这些类别并不是绝对的,更不是孤立静止的。

很多时候,是结合、综合起来运用的。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就是由静(花枝)到动(鸟),由植物到动物,由视觉到听觉,由地面到空中,从正面到侧面,各时空元素交织融合,烘托渲染出一幅生动而丰富的画面,诗人的喜悦之情洋溢其中,跃然纸上。

我们强调第三句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一、二、四句就可以信手而为了。

那也是有规矩,有规律,有技巧的。

起句,基本要求是“开门见山”,即前述杨载所言“平直叙起”。

尤其于绝句而言,篇幅短小不可迂回,而要紧扣诗题,贴近主旨。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值得注意,那就是题目的利用。

比如《竹里馆》、《登鹳雀楼》就是典范,诗文中都充分利用了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从而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前者实际上是“独坐”在“幽篁”中的“馆”里的;后者,诗人在题目已经“登鹳雀楼”了,所以开篇就直接写登楼后之所见:

“白日依山尽,……”,这就是高明之处。

第二句“从容承之”,就是要求接得自然顺畅,使首句(包括题目)的内容得以延伸和扩展,为下面的“转”作好铺垫,蓄足“势”。

第四句作“结”,要求“画龙点睛”,升华诗意,往往也是全诗“出彩”的地方。

结得好,顿令全篇生辉;结得不好,便“点金成铁”,“鸡汤变清水”!

好的结句,应如钢锤撞金钟,振聋发聩,余音袅袅;要含蓄隽永,言已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

从技术、技巧的层面讲,结尾的方式一般有三种:

——以“理”结。

即用议论作结。

议论往往流于说教,不易打动人。

这就要求前面的铺垫、蓄势要好。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商隐的《贾生》。

——以“情”结。

即以抒情感慨作结。

一般是由景及情、触景生情,或是一种情感的深化。

如前面杜牧的“替人垂泪到天明”句。

再如武元衡《寒食下第》:

柳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

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节!

——以“景”结。

即以景物描写作结,把诗人的情感、情绪及议论观点,融入景物之中。

这种结的方式,比较多用,结得好就别有韵致。

如李白的“惟见长江天际流”,叶绍翁的“一枝红杏出墙来”,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

还需说明的是,以上所讲绝句四句各司起——承——转——合之职,只是就一般而言的。

实际有很多灵活变通的。

如第一句起,二三句承,第四句既转又结。

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还有一二句起,三句转,四句结的。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还有一句起,二句承,三四句并列转结的。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还有一二句并列而起,三四句并列作结,像两副对联;或一二三四句平分秋色,像四扇屏风。

其间并无明显的起承转结关系。

这种情况多见于写景的山水诗,几幅景色用“蒙太奇”手法组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掌握了绝句的章法,加以推演,律诗的章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也不外乎“起——承——转——合”,只不过绝句是以“句”为单位,律诗以“联”为单位罢了。

其中的规律变化,都是一致相通的。

至于词的章法,最一般的格式是分上下两阕(或两片),“过片”便是转折,或上实下虚,或上景下情,或上叙下议,或上古下今,等等等等。

反之亦然。

拿几篇名作解剖分析一下,就能悟出个道道来。

以后有机会再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