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2829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君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与君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与君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与君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与君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与君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与君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与君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与君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与君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与君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与君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与君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君书.docx

《与君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君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与君书.docx

与君书

与君书(节选)

袁卫星

 

我要先和你说说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

它的名字,是可以像莲花一样,从你的朱唇上轻吐出来的。

当你吐出它名字的第一个字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唇齿留香了。

另外的一个字,你完全可以抿在嘴里,直到抿出它糯软的感觉来,直到抿得它化在你的舌根,甜到你的心头。

——它的名字叫苏州。

我不喜欢那个戴眼镜的余秋雨给苏州下的定义——“白发苏州”。

是的,苏州已经两千五百岁了,但是它依然长发飘飘、身姿婀娜,永远不老的样子。

连被称为“百戏之祖”、老得不能再老、雅得不能再雅的昆曲,都排出了青春版的《牡丹亭》。

苏州就像一个天上下凡,不,不,该是天堂固有的仙女,每到春天来临,就会水声轻灵,走动出一个曼妙的身段。

我知道我这么一说,你就会在苔痕上阶、草色入帘的季节到苏州来,扮一回风景,不,风情中的人。

你会把杜丽娘那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咿咿呀呀地吟唱给我。

是的,苏州园林,仅几块乱拼的花窗,就能乍现它的精细灵活;只一条曲折的长廊,就能隐藏它的悲欢离合。

但我不会先带你去那些地方,我要带你先到平江路走一走。

平江路是古城苏州保存相对完好的一条老街。

这条老街,绵延三四里,两侧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比如:

狮林寺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悬桥巷、菉葭巷、丁香巷、传芳巷、大儒巷、中张家巷、萧家巷、钮家巷等等。

光这些个巷名,念叨念叨,就很有些味道,就会让你心底轻泛起些许涟漪,脑中平生出许多遐想。

这就仿佛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累了,倦了,躺倒在青石板上,但枝枝蔓蔓依旧扩展开来,爆出春天的嫩芽;又如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倦了,累了,闭目于岁月的躺椅,已无风雨已无晴,一任儿孙绕自膝。

但是他的“另一半”——平江河还在,同样是绵延三四里。

几百年,不,应当是几千年如一日,正像我们和自己深爱的人约定的那样,相依相伴,终老不弃。

或者如歌中所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要穿软底的平跟鞋,甚至纳底的粗布鞋走在平江路上,不要在凹凸不平、老实厚重的长条街石上敲击出“的咯的咯”的声音,不要去惊动历史。

要打望舒先生在《雨巷》中“撑”过的那把“油纸伞”走在平江路上,不管逢不逢见“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要把心头事了无尘埃地放下,不是为寻觅而来,也不是为排解而来,为只为,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为……

就这样,走在平江路上,你会觉得走出了另一片天地,走进了梦中的世界。

一侧枕河石栏把时光流转、岁月冉冉诉说给你,两眼挡路古井将几多往事、几多风雨深蕴其中。

俯身探视石栏光滑、苔痕青绿的井口,你会平添感慨:

两千年了,历尽沧桑,它依然清澈无比!

抬首凝望墙影斑驳、窗漆脱落的老宅,你会如陆苏州所言,“仿佛还可以看见王孙公子骑着高头大马走进了小巷,吊着铜环的黑漆大门咯咯作响,四个当差的从大门堂内的长凳上慌忙站起来,扶着主子踏着门边的下马石翻身落马”,“仿佛可以听到喇叭声响,爆竹连天,大门上张灯结彩,一顶花轿抬进巷来”……

如果你走累了,那就拐到中张家巷去转一转。

这里有昆曲博物馆,有评弹博物馆,也有苏州最老的书局——百花书局。

你可以到昆曲博物馆的戏台上去过把瘾。

也许一个观众也没有,你只是自己演给自己看,但人生这出戏,本身就没有设什么观众席。

你也可以到百花书局去淘线状的方块字,或者买最有名、最正宗的昆曲和评弹。

你还可以掏寥寥的几块钱,和早晨在平江路上“王林记”烧饼店前排两小时长队买一个烧饼的老苏州们一起,再花上两个小时,在评弹博物馆听一曲评书,消受半个下午。

品着茶、摇着扇,甚或手剥着不加糖、不添盐、香喷喷、干脆脆的原味香瓜籽,台上着长衫穿旗袍的演员说啥唱啥,尽管多半一句也听不懂,但你照样会在老苏州们哄笑开来的当口“噗哧”一声,照样会在老苏州们泪水涟涟的时候掏出手绢……

该是一声长调把你的魂魄召回到平江路。

那是蓝印花布、提篮小卖的农家大嫂拖着长声在沿街叫卖:

“阿——要——白——兰——花——”这一声声的长调被一阵阵洁白纯美的花香所包围,你被它们牵引着,走过了潘世恩故居,走过了洪钧故居,走过了全晋会馆,一不留神,就走到了你所向往的园林——这里是藕园。

坦白地说,在苏州众多的私家园林中,藕园排不上什么大的座次。

若论古朴,苏州有宋代的沧浪亭;若论雄深,苏州有元代的狮子林;若论雍容,苏州有明代的拙政园;若论清幽,苏州有清代的留园……而这藕园,仿佛当年园子主人在摊开的图纸上只画了了的几笔,显得太过随性,太过散淡。

但正是这随性和散淡,合了平江路的风韵。

平江路要是开腔唱来,必定是: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走出平江路,就是喧闹无比的干将路。

这是苏州古城的主干道,目前正大兴土木,在原有路基下,建造苏州第一条轻轨线路。

望着车水马龙而又拥挤不堪的街市,想着如何才能在滚滚车轮中穿过狭窄的斑马线,你生出感慨:

平江路是多好的一条路啊,平江路是多美的一段历史!

我转过身来,在你,也在自己耳边低语:

“这个城市,曾经到处都是平江路……”

《与君书》教学实录

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袁卫星

 

教学时间:

2011年11月17日下午

教学场合:

苏州市中小学2011年课改展示活动

教学班级:

江苏省昆山中学高一

(1)班

 

【执教背景】

课前一天下发教材《与君书(节选)》及《学情调查表》让学生预习。

《学情调查表》为表格式,主要内容为:

①摘出课文中的生难字词(查词典注音或解释)。

②你去过平江路吗?

课文写了平江路的哪些特点?

请概括说明。

③你认为作者对平江路有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④摘出课文中你最欣赏的句子,并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表现手法主要包括: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以及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问、借代等多种修辞)

⑤写出课上你希望老师同学一起讨论的问题。

课前半天收起《学情调查表》,根据学生的预习填写情况备课。

正式上课时,发回《学情调查表》给学生。

 

【教学实录】

 

一、简单导入

师:

苏州已故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人称“陆苏州”。

他在他的散文《梦中的天地》中说:

“我也曾到过许多地方,可是梦中的天地却往往是苏州的小巷。

”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的,是有着众多苏州小巷的一条苏州老街——平江路。

(师板书:

平江路)

师:

从《学情调查表》上得知,我们班只有4位同学去过平江路,其他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去过平江路,因为它毕竟是在苏州,而不是昆山。

去过的同学请举手!

(4位同学举手后)

师:

其实,去过没去过都没有关系,因为,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作者笔下的平江路。

 

二、概括特点

师:

那么,作者笔下的平江路是怎样一条路呢?

请同学们自由散读一下,概括出它的特点。

所谓散读,就是你可以读快点,也可以读慢点,你可以读出声,也可以默读,由着你的性子来。

(学生自由散读全文,师巡视)

师:

同学们基本都读完了。

刚才我发现,尽管是自由散读,但同学们有的做法值得我提一提:

大部分同学都标好了节次,有的在课前预习的时候就标好了;不少同学在散读的过程中把笔抓在手上,一边读一边在文章中圈画。

——阅读是要养成一些好习惯的。

还有几位同学没有从第1节开始读,而是从第4节开始读的,这是为什么呀?

(示意从第4节开始读的一位同学)

生:

因为老师你让我们找的是平江路的特点,课文真正写平江路是从第4节开始的。

师:

非常好!

这位同学预习到位,抓住了要害。

我们这次阅读,是带着任务的阅读。

怎样的任务啊?

(师生一起说)概括出平江路的特点!

那么现在,我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把他概括的特点写在黑板上。

其他同学在下面和前后左右同学交流一下。

(师根据《学情调查表》反馈的情况,点了方寒和王怡雯两位女生上黑板。

方寒同学在《学情调查表》上概括出的平江路特点是:

“保存相对完好,历史悠久,引人遐思,悠闲,随性散淡,富有文化内涵”;王怡雯同学在《学情调查表》上概括出的平江路特点是:

“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富有生活情趣、文化氛围浓厚(具有文化底蕴)”。

经过这次阅读,她俩写在黑板上的特点分别是,方寒:

“保存完好,历史悠久,引人遐思,富有文化内涵,随性散淡。

”王怡雯:

“历史悠久、保存完好,历尽沧桑依旧清澈无比,具有文化底蕴,闲适和散淡。

”其他同学在下面交流(偶见同学争论),教师参与了部分同学的交流,强调说服同学要有根据)

师:

好,现在我们回到黑板上来,看看两位同学的概括。

我们先“求同”,找她们的共同点。

粗略地看,两位同学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生:

(齐)保存完好!

师:

好,“保存完好”(用红笔划线标注)。

这算不算平江路的一个特点?

这个特点两位同学概括得准确吗?

(有同学点头,有同学摇头,有同学不表态)

师:

在文章中能找到吗?

生:

能找到,第4节开头:

“平江路是古城苏州保存相对完整的一条老街。

师:

现在看到标节次的好处了吧,一说节次,我们就能很快找到。

师:

文章说的是“保存相对完好”,两位同学写的是“保存完好”。

这里面有没有差别?

生:

有,程度不同。

师:

可是我们是“概括”,概括不是字越少越好么?

生:

可是省掉了“相对”两个字,意思就不一样了。

师:

是的,概括要求简明,但是不能把重要的信息丢掉,不能改变作者的原意。

(用红笔补上“相对”二字。

)我们再来看——

生:

(齐)历史悠久!

师:

好,“历史悠久”(用红笔划线标注)。

课文中哪里有说“历史悠久”啊?

方同学,你来回答下!

生:

第4节,“这条老街,绵延三四里,两侧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

师:

好,这里有“历史悠久”!

的确是这样,小巷的历史悠久,暗示着老街的历史悠久。

悠久到什么程度呢?

文章当中有没有相关的数字说明?

生:

有!

第5小节,讲平江路的“老伴”平江河有“几百年,不,应该是几千年”的历史;第7小节,讲平江路上的古井,“两千年了,历尽沧桑”。

这些都反映了平江路历史的悠久。

师:

好,从你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似乎还看到了平江路的其他特点,比如:

小巷众多、依河而建,等等,你们同意不同意?

(众生表示同意,师用红笔补上:

“小巷众多、依河而建”)

师:

接下来我看看,应当是这两条了——我们的方同学说“富有文化内涵”(用红笔划线标注),我们的王同学说“具有文化底蕴”(用红笔划线标注)。

意思基本相同,在哪里能找到这个特点?

王同学,这回请你回答。

生:

第8小节。

师:

好,请你把第8小节读一读,读完给我们分析一下。

(生读第8小节)

生:

这里提到了平江路有昆区博物馆、评弹馆、百花书局……

师:

等等,是中张家巷有这些。

但我们前面说了,平江路的特点之一就是“小巷众多”,小巷和平江路主街共同构成了一个街区式的平江路。

因此,这些具有文化底蕴的东西,的确也属于平江路。

师:

但是在这一小节,除了这三样遗产或文物式的传统文化所在外,还有没其他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东西?

生:

(思考片刻)还有老苏州们早晨花两小时买一个烧饼,下午花两小时听一曲评书的生活方式。

师:

对了,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啊!

老苏州们的生活方式是土生古长的苏州特点的。

注意,这里有两个字,“寥寥”。

我看到《学情调查表》上有同学给它作为生难词列了出来,并自己查词典注音、解释了一遍。

现在请查过的同学说说,这两个字是啥意思?

生:

表示很少。

师:

完全正确。

现在我们来看,王同学写的是“具有文化底蕴”,方同学写的是“富有文化内涵”,两位同学自己看看,到底选哪一个更合适?

生:

“富有”程度比“具有”深,用她的吧!

(众笑)

师:

好的,不过你的“底蕴“也不错,我们就改成“富有文化底蕴”或者“文化底蕴丰厚”吧!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板书:

文化底蕴丰厚。

众笑。

师:

接下来是这一条:

方同学是“随性散淡”(用红笔划线标注),王同学是“闲适和散淡”(用红笔划线标注)。

意思基本相同,在哪里能找到这个特点?

请同意这一特点的其他同学来回答。

生:

第10小节。

师:

好,你把第9小节相关句子给读出来。

生:

“而这藕园,仿佛当年园子主人在摊开的图纸上只画了了的几笔,显得太过随性,太过散淡。

但正是这随性和散淡,合了平江路的风韵。

师:

好,一步到位。

那么,你来看看,“随性散淡”和“闲适散淡”取哪一个好?

生:

还是用“随性散淡”吧,这是文章中的语言。

师:

是的,在进行信息筛选、文本概括的时候,尽量用原文语言。

师:

两位同学的共同点找得差不多了,现在来看看她们不同的地方:

方寒同学还有个“引人遐思”,“引人遐思”能不能作为平江路的特点?

生:

不能。

师:

我也觉得不能,因为,引人遐思的东西太多了。

师:

王怡雯同学有个“历尽沧桑依旧清澈无比”,这个在课文中是描写什么的?

生:

古井。

师:

一点不错。

古井能“清澈无比”,平江路无法“清澈无比”。

至于“历尽沧桑”,可以归入“历史悠久”。

师:

(用红笔划掉“引人遐思”和“历尽沧桑依旧清澈无比”这两条)两位同学是否同意?

(生点头)

师:

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平江路的特点(根据板书):

保存相对完好、历史悠久、小巷众多、依河而建、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

我现在提一个要求:

这么多特点,要是让你只选最重要的三点,你会选哪三点?

生:

(讨论并明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

 

三、品味情感

师:

那么,对于这样一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的平江路,作者又有怎样的感情呢?

这也是《学情调查表》上的问题,请同学们回答。

生:

喜爱,赞美。

生:

喜爱,向往。

生:

喜爱,赞美。

师:

三个“喜爱”,两个“赞美”,一个“向往”。

“向往”是因敬仰羡慕而希望能得到或达到,这里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已经不是希望得到或达到了。

同意“喜爱”和“赞美”的同学请举手!

(几乎所有同学都举手)

师:

都同意。

那我来问大家,文章有没有直白地表示这两种感情的句子?

生:

有。

第11小节:

“平江路是多好的一条路啊,平江路是多美的一段历史!

师:

是啊,这里有两个感叹句,有一个“多好”,一个“多美”,真是由衷赞叹。

——这两个句子句式有没有什么差别?

生:

前一个是一般句子,后一个是用了修辞的,暗喻,把平江路比作一段历史。

师:

分析得很到位。

现在,请我们饱含喜爱和赞美之情,一起来朗读这句话。

师生:

(深情朗读)“平江路是多好的一条路啊,平江路是多美的一段历史!

师:

除了这两句直白话语外,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平江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现在,请同学们披文入情,各找一处句子来品读,一要读出感情,二要简要分析,分析的时候,结合《学情调查表》提示的各种表现手法。

谁先自高奋勇?

生:

我找的是第4小节这几句(感情朗读):

“这就仿佛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累了,倦了,躺倒在青石板上,但枝枝蔓蔓依旧扩展开来,爆出春天的嫩芽;又如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倦了,累了,闭目于岁月的躺椅,已无风雨已无晴,一任儿孙绕自膝。

师:

读得很好,读出感情来了,但还得分析一下。

生:

这里,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平江路小巷众多、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

分析得很好!

不仅说出了采用的修辞,而且对修辞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也说得很到位!

来,同学们一起来把这些生气勃勃的众多小巷的名字给读一读——

生:

(齐读)“狮林寺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悬桥巷、菉葭巷、丁香巷、传芳巷、大儒巷、中张家巷、萧家巷、钮家巷等等。

师:

(接读)“光这些个巷名,念叨念叨,就很有些味道,就会让你心底轻泛起些许涟漪,脑中平生出许多遐想。

生:

(在教师示意下再一次感情接续)“这就仿佛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累了,倦了,躺倒在青石板上,但枝枝蔓蔓依旧扩展开来,爆出春天的嫩芽;又如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倦了,累了,闭目于岁月的躺椅,已无风雨已无晴,一任儿孙绕自膝。

(师生自发鼓掌)

师:

读得比刚才更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字:

美!

现在,给你一个奖励,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分析。

(生推荐了旁边的一位男生)

生:

第6小节,“要穿软底的平跟鞋,甚至纳底的粗布鞋走在平江路上,不要在凹凸不平、老实厚重的长条街石上敲击出‘的咯的咯’的声音,不要去惊动历史。

要打望舒先生在《雨巷》中‘撑’过的那把‘油纸伞’走在平江路上,不管逢不逢见‘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要把心头事了无尘埃地放下,不是为寻觅而来,也不是为排解而来,为只为,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为……”这一段也用了很多手法,比如“不要去惊动历史”,这里的“历史”是暗喻;再比如引用了戴望舒《雨巷》中的诗句,给人与宁静、深远、诗意的感觉。

作者的喜爱之情蕴含在其中。

师:

(请前面推荐的学生)你推荐的,你来评价一下。

生:

我觉得王宏同学读得很好,读得很投入,读出了感情,而且分析也很到位。

我原来以为“不要去惊动历史”的“历史”是借代,现在看来的确应当是“暗喻”。

师:

我同意你的观点。

这一段其实是很难读的,不仅要读好引用部分,而且“纳底”、“凹凸不平”、“的咯的咯”等几个词的音就很难读。

再有,“要把心头事了无尘埃地放下,不是为寻觅而来,也不是为排解而来,为只为,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为……”,最后两句字面上是一样的,但意思和读法都不应当一样。

一个是表示目的的“为”,一个是解释为“做”的“为”。

王宏同学不仅读准确了,而且语气节奏把握得很好。

——也谢谢你,让我们认识了读得好的王宏同学!

来,王宏同学,你来推荐下一位。

这回我有个要求,请你推荐一位女生!

(生推荐了一位女生)

生:

第7小节,“就这样,走在平江路上,你会觉得走出了另一片天地,走进了梦中的世界。

一侧枕河石栏把时光流转、岁月冉冉诉说给你,两眼挡路古井将几多往事、几多风雨深蕴其中。

俯身探视石栏光滑、苔痕青绿的井口,你会平添感慨:

两千年了,历尽沧桑,它依然清澈无比!

师:

这段文字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哪里有见到过?

生:

我想起来了,中考!

中考语文改错别字的材料!

(众生恍悟,一阵激动)

师:

既然是“老相识”,可以读得更好一点是不是?

来,你再多投入些“喜爱”和“赞美”,读一读。

(生重读一遍,读得比前面要好许多,堪称完美)

师:

你看,你这一读,我认为分析都不需要了,因为感情都被你读出来了。

不过这一小节后面没读的部分,大家要注意一下,引用陆文夫陆苏州的话,这里面充满着联想和想象,课后各位同学再去品味一下。

师:

还有没有同学可以来交流一下?

生:

(自荐)我来!

不过我找的只有一句话,而且是在第3小节:

“但我不会先带你去那些地方,我要带你先到平江路去走一走。

”我觉得这句话虽然平实,没有前面那些同学所读的那么优美,但也是充满喜爱和赞美的感情的。

师:

首先我要说,你找了一句在文章结构上非常重要的句子:

它在文章中是一个转折,将读者的视线由对苏州的叙写转向于本文的重点平江路。

其次我想问问你,这句话中间,有两个字很重要,很能表达作者对平江路的喜爱和赞美,你能找出来么?

生:

但,先。

师:

同学们说他找得对不对?

(众生:

对!

师:

这么一句重要的话,我们还是一起来读一读吧!

注意,还是要读出感情来哦!

生:

(齐读)“但我不会先带你去那些地方,我要带你先到平江路去走一走。

 

四、讨论问题

师:

课文品得差不多了,那接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呢?

别忘了,《学情调查表》上还有这么一项:

“写出课上你希望老师同学一起讨论的问题。

”大多数问题,我们在前面讨论和品读的过程中已经解决了,但有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比如,不止一位同学就文章题目提出了问题:

“与君书”(师板书:

与君书)的含义是什么啊?

作者为什么要用它做题目啊?

有这般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七八位)还不少!

那谁来回答?

当然是没提这个问题的同学来回答了!

(请出一位没举手的同学)

生:

“君”就是“你”,“书”应当是“信”吧,“与君书”就是“写给你的信”吧?

师:

(请出刚才举手的一位同学)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生:

满意!

师:

(请出另一位刚才举手的一位同学)你呢?

生:

满意!

师:

你们满意,我还不够满意。

这里的“君”是“你”,但这个“你”又是谁呢?

(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思考,一起作答)可以是具体指某个人,也可以泛指所有读这篇文章的朋友,还可不可以指作者自己?

(停顿,让学生思考)你看,文章最后写到,“我转过身,在你,也在自己耳边低语”……作者也可以是写给自己的心灵独白,你说是不是?

(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

而且,这也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

“与君书”的含义。

为什么以它为题,你还没有说。

你现在说说?

生:

因为它是作者长篇散文《与君书》开篇。

师:

对,是沿用。

还有没有?

从人称的角度?

生:

以此为题,就是全文用上了第二人称,让读者读来感到亲切自然。

师:

这下比较完整了!

又解决了一个问题。

师:

老师也有问题,能不能也拿出来和大家讨论一下?

(征得学生同意后)平江路真有那么好吗?

我们班四位去过的同学呢?

请你们来回答一下!

生:

没有想象得那么好。

很杂,也很吵,可能是因为我去的时候刚好是节假,人多吧!

生:

我觉得还行,因为我去的时候刚好下雨,所以人少。

还是有点味道的,不过我看到有卖洋酒的酒吧,不协调。

生:

我觉得一般般。

生:

还可以。

师:

看来,什么时间去,什么天气去,什么心情去,最重要的,是和谁去,这个很重要!

(众笑)但的确如此,作为去过平江路很多次的我来说,我认同四位同学的观点:

没有课文写得那么好!

那么,既然没有那么好,作者为什么偏要写得这般唯美呢?

(停顿,让学生思考)

师:

现在,请女同学一起来读读课文的前三小节。

男同学从她们的朗读中来寻找答案。

(女生朗读前三节)

生:

因为对苏州的热爱吧!

师:

是的,因为作者对苏州的热爱。

“情人眼里出西施”,就像男生喜欢一个女生,看到的往往都是她的优点。

(众笑)因此,作者笔下的平江路是唯美的!

我对第1小节特别有感觉。

有没有和我一样有感觉的?

(有女生举手)那好,你能不能把第1小节再读一遍,把这种感觉给读出来?

(女生声情并茂读第1小节,生自发鼓掌)

师:

现在,请男同学一起来读读课文最后两小节。

女同学从他们的朗读中来寻找答案。

(男生朗读末两节)

生:

作者不希望失去平江路,呼吁珍惜。

师:

从哪里看出?

生:

“这个城市,曾经到处都是平江路……”

师:

这句话中的“平江路”是一个修辞,你看出来了么?

生:

(略作思考)是借代。

师:

借指什么?

生:

借指那些和平江路一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随性散淡的苏州老街。

师:

很好,到现在还没有忘了平江路的主要特点。

平江路对与苏州来说,用一个成语就是——(停顿,引导学生说出)硕果仅存;套用孔乙己的话就是——(停顿,引导学生说出)多乎哉?

不多也!

因此,作者把平江路写得这么唯美,是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倍加珍惜。

师:

有人会说,这是我们的分析,作者是不是这么想的呢?

按照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咱们吃了一个鸡蛋,是大可不必追究这只鸡蛋是哪只母鸡下的。

但今天我们不妨问一问作者。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作者就是这么想的。

——因为,这篇文章是我09年写的。

 

五、简短结语

师:

当然,一篇文章写出来,某种意义上说,读者读了去,就是读者的世界了,因此,最重要的是作为读者,我们自己的理解。

但有一点我相信我们能够达成共识。

在座的各位没去过平江路的同学,将来有机会去苏州,你会去平江路吗?

会去的举个手!

(学生全都举手)我想我们都不希望哪一天去到平江路,回来后也像袁老师一样写一篇文章,写到最后,写的不再是“这个城市,曾经到处都是平江路……”,而是另一句,“这个城市,曾经有过平江路……”

师:

好,课就上到这里。

课后,请同学们用眼睛,用笔,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记录我们身边的“平江路”吧!

转轴拨弦三两声

——关于《与君书》公开教学几个问题的答问

袁卫星

 

一、我为什么用自己写的文章上课?

作为教研员,这些年来,我以研究的方式来参与课堂教学。

我坚持每星期至少一天深入课堂听一线教师上课,每学期至少一次执教大市层面的公开课。

无论是听课还是上课,我都主张“教师带着学生从教材走向课程资源,从课堂走向日常生活”。

在我看来,作为教学内容重要载体的语文教材,应当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来展示教育内容。

语文教育呼唤与生活领域相衔接、相融合的教学素材。

这个教学素材,涵盖应当广,政治、经济、社会、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