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教材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3198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8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七年制教材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制教材4.docx

《七年制教材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制教材4.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制教材4.docx

七年制教材4

第四章肺系病证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

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

感冒又称伤风。

如《景岳全书·伤风论证》所说:

“伤风之病,本由外感……邪轻而浅者,上犯皮毛,即为伤风”。

杨仁斋在《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中指出:

“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

《幼科释迷·感冒》解释“感冒”为:

“感者触也,冒其罩乎”,是指感受外邪,触罩肌表全身,概括了病名及其含义。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气候骤变及冬春时节发病率较高。

本病的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

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婴幼儿更为多见。

因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婴童类粹·中卷伤寒论》已述:

“夫小儿伤寒于大人无异,所兼者惊、积而已。

西医学称感冒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

上感的病变部位主要在鼻、鼻咽和咽部。

致病微生物90%以上为病毒,主要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

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的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炎支原体亦可引起,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上感分一般类型和特殊类型。

一般类型上感可骤然起病,病程约3~5天。

特殊类型上感又分二型:

疱疹性咽峡炎:

由柯萨奇病毒所致,好发于夏秋季。

表现为高热、流涎、咽痛,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可见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病程一周左右。

咽-结合膜热:

由腺病毒3、7型所致,好发于春夏季,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咽部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病程1~2周。

在小儿时期,多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早期,也可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临床须注意鉴别,避免误诊。

治疗小儿感冒的中药新药从药理研究、提高呼吸道抗体水平、抗病毒及抑制细菌等试验已得到证实,剂型不断改革,药品种类多样,疗效肯定,效果良好,可作为首选药。

西医学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快速诊断取得长足进展,已研制出抑制或杀伤不同病原体有效的一些药物及疗法。

【病因病机】

小儿感冒发生的原因,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亦有感受时邪疫毒所致者。

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沐浴着凉,调护不当时容易发生本病。

当小儿正气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外邪易于乘虚侵入而成感冒。

如《幼科释谜·感冒》指出:

“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摅。

”说明了小儿感冒的病因与小儿卫气不足有密切的关系。

《婴童百问·伤寒咳嗽伤风》指出:

“……然肺之气,应于皮毛,肺为五脏华盖,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肤,入伤肺经”。

说明小儿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

病机关键为肺卫失宣。

肺主皮毛,司腠理开阖,开窍于鼻,外邪自口鼻或皮毛而入,客于肺卫,致表卫调节失司,卫阳受遏,肺气失宣,因而出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症。

小儿感冒亦常累及肝脾等脏。

1.感受风寒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薄,表卫未固,冷暖不能自调,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

风寒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束于肌表,郁于腠理,寒主收引,致使肌肤闭郁,卫阳不得宣发,导致发热、恶寒、无汗;寒邪束肺,肺气失宣,气道不利,则致鼻塞、流涕、咳嗽;寒邪郁于太阳经脉,经脉拘急收引,气血凝滞不通,则致头痛、身痛、肢节酸痛等症。

2.感受风热风热之邪,侵犯肺咽。

邪在卫表,卫气不畅,则致发热较重、恶风、微有汗出;风热之邪上扰,则头痛;热邪客于肺卫,肺气失宣,则致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上乘咽喉,则致咽喉肿痛等证候。

小儿发病之后易于传变,即使是外感风寒,正邪相争,寒易化热,或表寒未解,已入内化热,也可形成寒热夹杂之证。

3.感受暑湿夏令冒暑,长夏多湿,暑为阳邪,暑多夹湿,暑湿之邪束表困脾,而致暑邪感冒。

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致发热、无汗;暑邪郁遏,清阳不升,则致头晕或头痛;湿邪遏于肌表,则身重困倦;湿邪困于中焦,阻碍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则致胸闷、泛恶、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泄泻。

⒋感受时邪外感时疫之邪,犯于肺胃二经。

疫邪性烈,易于传变,故起病急骤;邪犯肺卫,郁于肌表,则初起发热、恶寒、肌肉酸痛;疫火上熏,则目赤咽红;邪毒犯胃,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等症。

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失于宣肃,气机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内生痰液,痰壅气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此为感冒夹痰。

小儿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运失司,若不能相应调节饮食,则易致乳食停滞,阻于中焦,产生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此为感冒夹滞。

小儿神气怯弱,肝气未盛,感邪之后,热扰心肝,引动肝风,扰乱心神,易易致睡卧不宁,惊惕抽风,此为感冒夹惊。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1)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或与感冒病人接触,有感受外邪病史。

(2)有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等症状。

(3)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宁,惊惕抽风。

(4)特殊类型感冒,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或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及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5)血象检查:

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继发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6)病原学检查:

鼻咽或气管分泌物病毒分离或桥联酶标法检测,可作病毒学诊断。

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链球菌感染者,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增高。

2.鉴别诊断

(1)急性传染病早期:

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都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麻疹、百日咳、水痘、幼儿急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及其演变特点等加以鉴别。

(2)急性感染性喉炎(急喉瘖):

本病初起仅表现发热、微咳,当患儿哭叫时可闻及声音嘶哑,病情较重时可闻犬吠样咳嗽及吸气性喉鸣。

【辨证论治】

⒈辨证思路本病辨证,重在辨风寒、风热、暑湿,表里、虚实。

根据发病季节及流行特点,冬春二季多为风寒、风热感冒;夏季多为暑邪感冒;冬末春初,发病呈流行性者多为时邪感冒。

根据全身及局部症状,凡恶寒,无汗,流清涕,咽不红,舌淡,苔薄白为风寒之证。

若发热恶风,有汗,鼻塞流浊涕,咽红,舌苔薄黄为风热之证。

暑邪感冒发热较高,无汗或少汗,口渴心烦为暑热偏盛之证;若胸闷,泛恶,身重困倦,食少纳呆,舌苔腻为暑湿偏盛之证。

时邪感冒起病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烦躁不安,头痛,肢体酸痛,多为表证;若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大便不调,面红目赤,多有里证。

感冒为外感疾病,病在肌表肺卫,属表证、实证;若反复感冒,体质虚弱,易出汗,畏寒,多为虚实夹杂证。

感冒的兼证,不论轻重,其证候与感冒有关,感冒缓解,兼证减轻。

若感冒减轻而兼证加重,辨证时应注意有无其他病证。

2.论治方法感冒治疗,以疏风解表为基本法则。

《幼科释谜·感冒》说:

“当其感冒,浅在肌肤,表之则散,法之则祛,病斯痊矣”。

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清热解毒。

治疗兼证,应在解表基础上,分别佐以化痰、消导、镇惊之法。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汗不宜太过,防止津液耗损。

小儿感冒易于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寒热夹杂证,单用辛凉药汗出不透,单用辛温药助热化火,故常以辛凉辛温药并用。

体质虚弱者可采用扶正解表法。

本病除内服汤药外,还常使用中成药等方法治疗。

3.证治分类

(1)主证

①风寒感冒

证候发热轻,恶寒,无汗,头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辨证本证以恶寒,无汗,鼻流清涕,咽不红,脉浮紧或指纹浮红为特征。

表寒重者恶寒无汗,咳声重浊。

若患儿素蕴积热,复感风寒之邪,或外寒内热夹杂证,也可见恶寒、头痛、身痛、流清涕、面赤唇红、口干渴、咽红、舌质红、苔薄黄等外寒里热之证。

小儿感受风寒,邪盛正实者,正邪交争激烈,易于从阳化热,演变转化为热证。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

荆芥、防风、羌活、苏叶解表散寒;前胡宣肺化痰;桔梗宣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头痛明显加葛根、白芷散寒止痛;恶寒无汗加桂枝、麻黄解表散寒;咳声重浊加白前、紫菀宣肺止咳;痰多加白前、陈皮燥湿化痰;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降逆止呕;纳呆、舌苔白腻去甘草,加厚朴和胃消胀;外寒里热证加黄芩、石膏、板蓝根等清热泻火之品。

②风热感冒

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辨证本证以发热重,鼻塞流浊涕,咳痰黏稠,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为特征。

表证重者高热,咳嗽重,痰稠色黄,咽红肿痛。

查咽部是否红肿,是本证与风寒感冒的鉴别要点。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

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解表清热;薄荷、桔梗、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荆芥、豆豉辛温透表,助辛凉药疏表达邪外出;芦根、竹叶清热生津除烦。

高热加栀子、黄芩清热;咳嗽重,痰稠色黄加桑叶、瓜蒌皮、黛蛤散宣肺止咳祛痰;咽红肿痛加蝉蜕、蒲公英、玄参清热利咽;大便秘结加枳实、生大黄通腑泄热。

③暑邪感冒

证候发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晕,头痛,鼻塞,身重困倦,胸闷泛恶,口渴心烦,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指纹紫滞。

辨证本证好发于夏季,以发热,头痛,身重困倦,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为特征。

偏热重者:

高热,头晕,头痛,口渴心烦,小便短黄;偏湿重者:

发热,有汗或汗出热不解,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见呕吐、泄泻。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金银花、连翘、淡豆豉清热解暑;厚朴行气和中,理气解痞;扁豆、荷叶健脾和中,祛暑升清。

偏热重者加黄连、栀子清热;偏湿重加鸡苏散、佩兰、藿香祛暑利湿;呕吐加半夏、竹茹降逆止呕;泄泻加葛根、黄芩、黄连、苍术清肠化湿。

④时邪感冒

证候起病急骤,全身症状重。

高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痛,心烦,目赤咽红,肌肉酸痛,腹痛,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舌苔黄,脉数。

辨证本证以起病急骤,肺系症状轻、全身症状重,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全身肌肉酸痛,舌红,苔黄为特征。

表证重者高热,无汗或汗出热不解,头痛,肌肉酸痛;里证重者目赤,腹痛,或恶心、呕吐。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常用药:

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解表祛邪;栀子、黄芩清肺泄热;大青叶、桔梗、牛蒡子宣肺利咽;薄荷辛凉发散。

高热加柴胡、葛根解表清热;恶心、呕吐加竹茹、黄连降逆止呕。

(2)兼证

①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

辨证本证以咳嗽加剧,痰多,喉间痰鸣为特征。

属风寒夹痰者痰白清稀,恶寒,无汗,或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属风热夹痰者痰稠色白或黄,发热,恶风,微汗出,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常用药:

麻黄、杏仁、半夏、陈皮等宣肺化痰。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常用药:

桑叶、菊花、瓜蒌皮、浙贝母等清肺化痰。

②夹滞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苔厚腻,脉滑。

辨证本证以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滑为特征。

食滞中焦则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或见泄泻;食积化腐,浊气上升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

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常加用:

山楂、神曲、鸡内金消食化积;莱菔子、枳壳、槟榔导滞消积。

若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壮热口渴,加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

③夹惊

证候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风,舌质红,脉浮弦。

辨证本证以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抽风为特征。

心肝热重者舌质红,脉弦。

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常加用:

钩藤、僵蚕、蝉蜕、琥珀清热镇惊。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其他疗法】

⒈中药成药

(1)小青龙颗粒:

1岁以下每服3g,1~6岁3~6g,7~14岁6~9g,1日3次。

用于风寒感冒。

(2)小儿保泰康颗粒:

1岁以下每服2.6g,1~3岁4g,4~12岁8g,1日3次。

用于风热感冒。

(3)小儿消炎栓:

每次直肠给药1粒(1.5g),1日2次。

用于风热感冒。

(4)藿香正气液:

1岁以下每服1ml,1~6岁2~3ml,7~14岁5~10ml,1日2~3次。

用于暑湿感冒。

(5)抗病毒口服液:

每服10ml,1日2~3次。

用于时邪感冒。

(6)健儿清解液:

每服10ml,1日3次。

用于风热感冒夹滞。

(7)清开灵颗粒:

每服3~6g,1日2~3次。

用于感冒夹惊。

2.药物外治香薷30g,柴胡30g,扁豆花30g,防风30g,金银花50g,连翘50g,淡豆豉50g,鸡苏散50g,石膏50g,板蓝根50g。

煎水3000ml,候温沐浴。

1日1~2次。

用于暑邪感冒。

3.针灸疗法

(1)针法:

取大椎、曲池、外关、合谷。

头痛加太阳,咽喉痛加少商。

用泻法,每日1~2次。

用于风热感冒。

(2)灸法:

取大椎、风门、肺俞。

用艾炷1~2壮,依次灸治,每穴5~10分钟,以表面皮肤温热为宜,每日1~2次。

用于风寒感冒。

4.西医治疗

(1)病因治疗:

继发细菌感染,可首选青霉素或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其他抗菌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选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2)对症治疗:

高热可给与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35%酒精擦浴。

若体温不降可口服泰诺林幼儿退热滴剂或泰诺林儿童退热口服液。

鼻塞严重影响吸乳者在喂奶前给与0.5%麻黄素滴鼻。

高热惊厥者即用10%水合氯醛直肠给药或用安定、苯巴比妥静脉注射。

(3)支持疗法:

从初乳中提取分泌型IgA滴鼻,每日0.3~0.5mg/kg,分6~8次,连续2~3天。

【预防与调护】

⒈预防

(1)经常户外活动,经常开窗,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加强体格锻炼。

(2)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3)避免与感冒病人接触,感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接触病人后要洗手。

(4)按时接种流感疫苗。

应用减毒病毒疫苗。

又鼻腔内滴入和/或雾化吸入,可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黏膜表面分泌型IgA产生,以对抗上呼吸道感染。

(5)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按本章“反复呼吸道感染”节在平时作固本治疗,可减少发病。

2.调护

(1)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新鲜。

每天可用食醋50ml,加水熏蒸20~30分钟,进行空气消毒。

(2)发热期间多饮热水,汤药应热服。

饮食易消化、清淡,如米粥、新鲜蔬菜、水果等,忌食辛辣、冷饮、油腻食物。

(3)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感冒兼证。

【文献摘要】

《小儿药证直诀·伤风》:

“伤风昏睡,口中气热,呵欠顿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解。

《幼科全书·发热》:

“凡伤风发热,其证汗出身热,呵欠面赤,目涩多肿,恶风喘气。

此因解脱受风所致,宜疏风解肌退热,先服柴葛解肌汤,发去风邪,俟热之时,再服凉惊丸以防内热。

《婴童百问·伤寒咳嗽伤风》:

“……然肺之气,应于皮毛,肺为五脏华盖,小儿感于风寒,客于皮肤,入伤肺经。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小儿伤暑,谓受暑复感风寒也。

其证发热无汗,口渴饮水,面色红赤,干呕恶心,或腹中绞痛,嗜卧懒食。

以二香饮治之……若伤暑夹食,大吐泻者,以加味香薷饮治之。

《幼幼集成·发热证治》:

“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

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

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此表热也。

初起时一汗可解。

《幼科释谜·感冒》:

“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摅。

【现代研究】

(1)病原学诊断研究:

流感病原学诊断包括流感病毒分离、呼吸道脱落上皮细胞内流感病毒抗原的早期快速诊断检测(免疫荧光法或免疫酶染法等)、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以及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试验检查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恢复期血清抗体较急性期增高4倍为阳性。

近年来,美国得克萨斯州儿童医院对196例似流感的小儿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结果40%分离出的是非病毒感染。

说明临床医生对伴有发热的呼吸道感染作出病因诊断是非常困难的。

提供流感病毒快速诊断不仅对患儿早期治疗很关键,更有助于流行病学上对流感的及时监控[1]。

(2)辨证论治研究:

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对不同证型感冒的临床治疗有很大的进展。

周爱生认为暑湿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导致消化道微生态失衡(紊乱)。

其存在的湿邪证候,如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大便溏或秘结等,为湿邪犯脾胃而致。

辨证重在辨舌苔。

小儿脏腑娇嫩,功能不完善,若气候潮湿,处居湿地,或外感湿邪,涉水淋雨,易致运化水湿功能障碍,水湿停滞。

用藿香正气水治疗46例(甲组)湿邪感冒,总有效率89%;用穿琥宁加思密达、金双岐治疗46例(乙组)湿邪感冒,总有效率85%。

藿香正气水集芳香、散湿、淡渗三法于一体,一散、一化、一利使风寒湿得解,气机通畅,则胃肠调和,汗湿邪出,得以痊愈,且价格低廉[2]。

从丹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别用银翘散(对照组)和银翘散加生大黄(治疗组)治疗风热感冒共80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在72小时内全部退热,在5天内症状全部改善;而对照组在96小时内全部退热,6天内症状全部改善。

说明治疗风热感冒时,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加用生大黄一味,取其通腑泄热、清泄肺热之法,使肺郁热得以下行,而获得较好疗效。

治疗组基本方:

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豆豉、荆芥、淡竹叶、牛蒡子、板蓝根、玄参、甘草、生大黄[3]。

徐达宇在感冒缓解期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可防止感冒复发[4]。

马千里等用宣通饮(辛荑、白芷、荆芥、川芎、细辛)治疗新生儿感冒鼻塞26例,全部治愈[5]。

(3)多种疗法研究:

陈红等用退热滴肠液(荆芥、防风、石膏、黄柏等药物,制成中药水溶液)直肠给药治疗外感发热72例,设穿琥宁注射液静脉点滴加扑热息痛口服对照组30例,并进行了实验研究。

用药后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退热滴肠液具有抑菌、退热、抗病毒、抗炎作用。

其给药途径更适合于小儿,有药物和物理降温双重作用[6]。

赵慧单用推拿法治疗小儿风热、风寒感冒轻证疗效显著[7]。

王会明等用塞包外敷小儿前囟治疗感冒,按中医辨证分型选用1号、2号方,用时,取药包1个,外敷于小儿前囟,外盖麝香壮骨膏固定,每日1换。

若高热可给与对症治疗[8]。

参考文献

[1]陆权,沈鸣,江载芳.小儿流行性感冒的新进展.中华儿科杂志,2002;40

(1):

54.

[2]周爱生.小儿胃肠型感冒与中医“湿邪”相应性探讨.江西中医药,2000;31(5):

13.

[3]从丹.大黄治疗小儿风热感冒40例疗效分析.铁道医学,2001;(4):

29:

256.

[4]徐达宇.玉屏风散加味在小儿感冒缓解期的应用.青海医学院学报,2000;21(3):

49.

[5]马千里,马震.自拟宣通饮治疗新生儿感冒鼻塞26例.河南中医,2000;20

(2):

46.

[6]陈红,卞同琦,陆力生.退热滴肠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72例.医学纵横,2000;4(5):

47.

[7]赵慧.推拿治疗小儿感冒举偶.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64(10):

31.

[8]王会明,侯智丽,王红香,等.改良鼻塞包外敷小儿前囟治疗感冒68例.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7

(1):

26.

第二节咳嗽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一种肺系病证。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谓之咳嗽。

如《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指出:

“凡有声无痰谓之咳,肺气伤也;有痰无声谓之嗽,脾湿动也;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

”说明咳嗽是一个证候,咳和嗽在含义上是不同的,而二者又多并见,故通称咳嗽。

有关小儿咳嗽的记载,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嗽候》:

“嗽者,由风寒伤于肺也。

肺主气,候皮毛,而俞在于背。

小儿解脱,风寒伤皮毛,故因从肺俞入伤肺,肺感微寒,即嗽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

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以婴幼儿为多见。

小儿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分,临床上小儿的外感咳嗽多于内伤咳嗽。

在小儿时期,许多外感、内伤疾病及传染病都可兼见咳嗽症状,若咳嗽不是其突出主证时,则不属于本病证。

咳嗽在西医学称为气管炎、支气管炎。

简称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的病变部位主要在气管、支气管。

致病微生物为各种病毒或细菌,或为混合感染,凡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都可引起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支气管炎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或为急性传染病的一种临床表现。

慢性支气管炎指反复多次的呼吸道感染,病程超过2年,每年发作时间超过2个月,有咳、喘、炎、痰四大症状,X线显示间质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改变。

此外,婴幼儿可发生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称为哮喘性支气管炎,其临床特点为:

①多见于3岁以下,有湿疹或其他过敏史;②有类似哮喘的症状,如呼气性呼吸困难,肺部叩诊呈鼓音,听诊两肺布满哮鸣音及少量湿啰音;③有反复发作倾向;④随年龄增长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多数痊愈,少数于数年后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调护失宜,邪未去而病情加重,可发展为肺炎喘嗽。

中医学对小儿咳嗽的现代研究已不断深入,在临床方面从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到辨病治疗,及病与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已广泛应用,疗效有很大提高。

中医药治疗咳嗽的药理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建立了规范的研究方法,为新药研究提供了依据。

【病因病机】

小儿咳嗽的发生原因,主要为感受外邪,其中又以感受风邪为主。

《活幼心书·咳嗽》指出:

“咳嗽者,固有数类,但分寒热虚实,随证疏解,初中时未有不因感冒而伤于肺。

”说明了咳嗽的病因多由外感引起。

此外,肺脾虚弱则是本病的主要内因。

《素问·咳论》指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景岳全书·咳嗽》指出:

“外感咳嗽,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他脏……内伤之咳,先伤他脏,故必由他脏以及肺”。

说明了咳嗽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病理机制以肺气失宣为主。

肺为娇脏,其性清宣肃降,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气,司呼吸。

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邪侵入肺,肺气不宣,清肃失职,而发生咳嗽。

小儿咳嗽亦常与脾相关。

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生痰,上贮于肺,或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正气,可转为内伤咳嗽。

1.感受外邪主要为感受风邪。

风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宣,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则致咳嗽。

风为百病之长,其他外邪多随风侵袭人体。

若风夹寒邪,风寒束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若风夹热邪,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则致咳嗽不爽,痰黄黏稠。

2.痰热蕴肺小儿肺脾虚弱,气不化津,痰易滋生。

若外感邪热稽留,炼液生痰,或素有食积内热,或心肝火盛,痰热相结,阻于气道,肺失清肃,则致咳嗽痰多,痰稠色黄,不易咯出。

3.痰湿蕴肺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生冷所伤,则使脾失健运,水谷不能生成精微,酿为痰浊,上贮于肺。

肺脏娇嫩,不能敷布津液,化液生痰,痰阻气道,肺失宣降,气机不畅,则致咳嗽痰多,痰色白而稀。

4.肺气亏虚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者,或外感咳嗽经久不愈耗伤正气后,致使肺气亏虚,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不布津,痰液内生,蕴于肺络,则致久咳不止,咳嗽无力,痰白清稀。

5.肺阴亏虚小儿肺脏嫩弱,若遇外感咳嗽日久不愈,正虚邪恋,热伤肺津,阴津受损,阴虚生内热,损伤肺络,或阴虚生燥,而致久咳不止,干咳无痰,声音嘶哑。

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皆为肺脏受累,宣肃失司而成。

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内伤咳嗽可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