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387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docx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

《唐诗宋词选读》全部32首诗词精编练习题含答案

一、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

此会在何年。

1、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

首联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情的缠绵,颈联从室内转到户外所见,尾联写友人远去盼望再相聚。

2、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

简要分析。

用了拟人的手法。

“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3、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

“隐”“没”两字有何作用?

颈联两句写的是黎明时分。

这两句承上文写把杯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隐”“没”两字表明时间过得太快,似乎在催人分手,从而传达处依依惜别之情。

 

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1、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什么?

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什么思想情感?

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感情

2、“独有”“偏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感到特别新奇。

3、中间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体会“出”“渡”“催”的妙处。

中间两联写了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思乡之情。

“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春光地脉搏和动感。

“催”字突出了江南春鸟一声紧似一声地鸣叫的特点,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春气之浓。

4、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请就第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

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

“催”“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练传神。

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三、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牙璋”句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信符,“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诗人用这两个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铁骑”句写唐军已经神速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绕”形象写出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这两句对仗工整,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句中也对,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颈联两句写战斗,用景物描写烘托。

“雪暗”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风多”句从人的视角出发写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以象征军队的“旗”“鼓”,表现出征将士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奋勇杀敌的悲壮激励场面。

2“自”“照” “绕” 在诗歌中起到怎样的表达作用?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的猛烈,战火的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3、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现了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4、全诗采用的表现手法,首联采用的写法,先交代,中间两联采用的写法,描写,尾联采用的写法,表达。

全诗富有主义色彩

虚实结合,;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想象中军威雄壮、战况激烈的情形;实写;投笔从戎,为国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四、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1、首联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用哪个词表达?

作者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场景,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特点:

高“临”字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

诗人描绘了一幅坐着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的豪华场面,反衬了现实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2、颔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颈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用“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

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紧承首联,营造了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3、体会颈联中“日悠悠”“几度秋”所蕴涵的诗人的感情?

颈联有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五、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简析“月”的作用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诗,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

2、用一个词概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并分析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

雄浑阔大手法:

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3、诗歌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写月亮不用“升”,却用“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头也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里头肯定有道理可说。

请说说你的理解。

若用“升”字,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有情趣了。

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

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六、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7、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分析颔联所用的手法及作用

颔联借景抒情。

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深”指梦泽,辽阔地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地景物,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2、体会尾联“尚”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色彩。

尾联中的“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在晋初,孟浩然写诗在盛唐,中间相隔四百余年,朝代更替,人事变迁巨大,然而羊公碑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敬仰;羊祜为国效力,为民做了一些好事,因此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和“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诗人无限伤感,潸然泪下。

3、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谱出全诗的基调。

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顾,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

颈联写眺望所见:

“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碑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

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8、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9、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

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3、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10、《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赴”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杜甫在写这首诗时白帝城,在山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山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由远及近,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赴”字把山峡变幻无穷的姿态和磅礴壮美的气势写活了

2.“环佩空归月夜魂”怎样理解其中的“空”字?

只能死后魂魄归来,突出活着无法归来的悲剧,遗恨之深,并寄予诗人的同情。

3“独留青冢向黄昏”中“黄昏”这个意象含蓄蕴藉,内涵丰富,请加以赏析。

(1)“黄昏”首先交代了时间,朔漠的黄昏,营造了一种伤感之景。

(2)更指空间,指的是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大,仿佛能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3)这句诗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11、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

请简要分析。

“横”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副寥廓秀丽的图景。

2颈联用了什么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偶,情景交融。

天空的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

一轮红日缓缓西沉,似乎不忍离去,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尾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好处?

化用古典诗句,着一“班”字,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

12、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赏析“皆”字。

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体味作者的情感。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3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

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4.尾联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

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13、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全诗感情波澜起伏,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感情脉络.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以不独反衬内心的独的复杂的情感历程.寓“独”于不独中。

1,2句点出“独”,自斟自饮,没有相亲相近之人。

3。

4句一扫冷落孤单但5。

6句又接着感叹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不近如人意,但“行乐须及春”,说明诗人以调整好心态,达到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

最后诗人提出真诚的愿望,相约在遥远的天上再见。

希望求得未来的“不独”。

14、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分析颔联所流露的诗人内心情感?

多病使诗人想辞官归隐,但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其责,于国于民有愧,所以不能一走了之。

诗人内心矛盾苦闷,进退两难,但志在有为,不甘窃位苟禄,乃是作者思想的主导因素。

2赏析“西楼望月几回圆”在全诗内容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

“西楼望月”写自己登高怀人,盼望友人来访。

而“望月几回圆”又说明了自己盼友为时之久,心情之切。

友情之深挚浑厚,溢于言表。

结构上:

全诗始于感叹分别,终于盼望团聚。

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1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

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2).“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

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读来诗人顿生英雄失路之感。

16、《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1.作者登上高楼,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景色描写的顺序是?

(3分)

1.辽阔、荒凉;由近及远

2.作者为什么选择“芙蓉”和“薜荔”来描写?

(4分)

“芙蓉”和“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纯洁。

它们在暴风雨中的遭遇触动了作者心灵的颤悸。

3.以哀景写哀情是本诗一大特点。

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哀景?

抒发了怎样的哀情?

(4分)

“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纷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

愁:

①对友人望而不见的关切之情。

②对自己遭谪贬的哀伤之情。

17、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这首诗反映的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情景。

(2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试说明你的理由。

(4分)

不同意。

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或者另一种回答:

同意。

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3.首联有一个字用得特别有情味,找出来分析。

(“涵秋影雁初飞”中的“涵”,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和飞雁都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喜悦。

4.“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此”指什么?

全句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此”指人间的烦恼和变幻无常。

豪爽和旷达的情怀。

背后隐藏的是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泪水。

5.将本诗和杜甫的《登高》比较,说说两首诗在思想和意境上的差异。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比较项

杜牧《登高》

杜甫《登高》

不同一思想情感

看破尘世的旷达

浓郁深沉的悲愁

不同二景象意境

美好的秋景,藏于旷达中的悲伤

萧瑟、旷阔的景象,悲愁的心境

 

18、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人世几回伤往事”中感伤的往事是什么?

a

指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个个都灭亡的往事.

(2)这首咏史诗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反对分裂,主张统一。

(3)诗人写王濬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

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

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

请作举体分析。

对比。

其弦外之音是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

王气也好,铁索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4.该诗最后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

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

它妙在含有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

它们最终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19.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首句中的隐隐,迢迢,写景中蕴含无尽意趣,试简要分析.

它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且隐含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2.后两句话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

展现了二十四桥拱月,玉人浴辉吹箫的明丽画面,是诗人臆想中秋后月夜的扬州,也是诗人早年生活在扬州时景象的又一次再现,同时又寄托着对别后的扬州和友人的殷切思念.

20.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

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东风是无力的,百花残败凋零的.两意象既交待了离别的时间(暮春).也为诗歌渲染了一层凄凉无奈的意境。

抒发了男女主人公在离别即将来临时心情的痛苦难堪。

2.颔联通过哪些意象的创设,表达了什么情感?

现在人们赋予它怎样的新意?

春蚕丝尽,蜡炬成灰。

表达了对对方刻骨铭心的思念,

新意:

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新意:

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著追求,无私奉献。

21.自河南经乱

白居易

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个东西。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本诗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结合全诗,对颈联两句进行赏析

用了比喻修辞,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漂泊无定,深刻揭示了自己保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22、《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1、找出诗中化用的四个典故,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贾谊和王粲这两人都是怀才不遇的忧时念国无可奈何,李商隐在自己落第远游的时候和这两个历史人物产生了共鸣,引古人自况,表达自己不幸的遭遇。

范蠡乘扁舟泛五湖的典故表明李商隐向往离开朝廷归隐,但必须等到自己扭转乾坤,澄清了当前国家的混乱的局面以后,等到唐王朝中兴的时候,才功成身退,要扭转乾坤,但不要利禄。

《庄子》里的鸱鸟,鵷雏的典故,诗人用自己崇高的怀抱,和贪恋“腐鼠”的小人们卑鄙心理作的对比,狠狠鞭斥讽刺了排挤自己的朋党势力,表明自己应试博学宏词科,不是为了区区利禄,远道投幕,婚于王氏,也不是另攀高枝以求飞黄腾达。

对权贵们的造谣中伤表现了极大的愤怒。

2、在“虚”,“更”,“永忆”,“欲回”中来体会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虚”既是对贾谊上疏论时事,却没被当权者采纳的惋惜,又是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

“更”借王粲十七岁时远游荆州,十五年间不被重用,理想终于落空,英年早逝的故事,表示了自己对前途的隐忧。

“永忆”是坚持的向往着的意思,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态度。

“欲回”表达了诗人的抱负,意思是永忆江湖,归来白发,欲回天地,才上扁舟。

23、《长安晚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这首诗写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

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

愁(不得志,思归之愁)

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

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了那些景物?

明确:

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鲈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

整体和局部结合。

首联:

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

颔联,颈联写局部之景。

俯仰结合。

仰观残星,秋雁。

俯察紫菊,莲花

声色,动静结合。

“残星”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选景典型。

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拂晓天空的最优特征的景象。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是深秋时令的景色。

5“紫菊”和“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