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836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阶段性考试试题

2019-2020年高一语文10月阶段性考试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颓圮(pǐ)款识(shí)掎角之势(jǐ)

B.差劲(chā)佝偻(lóu)伛偻(lǚ)衣衫褴褛(lǚ)

C.捧场(chǎng)字帖(tiè)慰藉(jiè)重创敌军(chuāng)

D.处理(chǔ)隽永(juàn)窠臼(kē)供不应求(gò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虬劲榆阴绿树成荫挥斥方遒

B.寥廓寂寥和蔼可亲计日程功

C.神州竹篙形容枯槁一愁莫展

D.嬉戏刹那扭怩不安精神涣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国庆大阅兵,是要展示国力和军威,更重要的是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③晚饭后我去找他,他不在,在球场碰上了他。

A.遏制不只恰巧B.遏止不止恰好

C.遏制不止恰好D.遏止不只恰巧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到:

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着,一边思考它的意思。

B.现在的教辅资料特别多,鱼龙混杂,质量有优有劣,选购时一定要多做比较。

C.中考结束后,很多同学认为初中的教材、练习册已经不名一文,就把它们全都扔进了垃圾桶。

D.为了确保市民国庆长假期间的正常用气,市燃气公司未雨绸缪,检修了管道,做好了应急预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也只有沿着坚硬的环节

向天空

步步高升

才是你不变的志向

也只有绿

才是你一生想说的

那句话

在忠臣传里

才能读到茹冰饮雪

终于成为你生命的全部

虽然偶尔你喜欢化装

穿好一袭墨衣

去郑板桥画里

虽然风善用所有构陷的话

攻击你细瘦的影子

即使最冷的朝代

你仍然笔直坚持

站在雨里

父母兄弟都是

这样的个性

永远硬着头颅而

不肯破裂

6.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也只有沿着坚硬的环节/向天空/步步高升”描写的是奋力向上、力争上游的竹子形象,“坚硬的环节”指的是竹节。

B.“也只有绿/才是你一生想说的/那句话”表现了竹子满目苍翠,终年常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C.“虽然偶尔你也喜欢化装/穿好一袭墨衣”说的是有些竹子在枯死之后,颜色由绿变成了墨一样的黑色。

D.“这样的个性”是指竹子任凭“风的构陷”,面对“最冷的朝代”,仍然笔直挺立、宁折不弯的人格特征。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竹直插云霄的“不变志向”、“一生”追求“绿”的执著信念、“茹冰饮雪”的无畏壮举,寄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意志、精神和气概。

B.“父母兄弟都是/这样的个性”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把对个性人格的由衷赞美自然扩大到对整个民族精神的纵情讴歌。

C.诗人写竹,绝非单纯的、静止的物象描摹,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浸泡,渗透了诗人对民族底蕴和民族灵魂的探索。

D.在这首诗里,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抓住竹的典型特征,从不同的视角,对竹进行简笔勾勒,画面感特别强烈。

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9.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游泳的所见所感,抒发了畅游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下阕描写改造长江的图景,寄托奋发图强建设国家的殷切期望。

B.上阕结尾引用《论语》的话,并赋予新意,既深化了上阕的思想内容,又自然过渡到下阕。

C.下阕结尾,从神女惊讶的角度显示出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增添了绚丽神奇的色彩,深化了全词的意境。

D.诗人发挥了艺术想象力,运用了丰富的联想来抒发豪情,描绘国家的建设图景,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风格。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

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

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它在现实生活中已完全没有影响力。

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墨家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做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

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

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

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因为在禁欲主义方面比墨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佛教,至今依然是中国的第一大宗教。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

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

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

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

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

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治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

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

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

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

所以,作为有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然要松弛许多。

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

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

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

11.下列对墨家消亡的内在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尤其是西汉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墨家处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历史环境中。

B.墨家要求信徒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其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不易为人接受。

C.墨家学派是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但又不像释、道二教那样有出世倾向,这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

D.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没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对那种没有坚定信仰的信徒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在先秦时期就是影响很大的学说,在秦汉之后更是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但它和墨家不同,没有自己的组织。

B.法家也没有自己的组织,并且在舆论上还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却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

C.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因而道家学说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D.佛教是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在禁欲主义方面比墨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有遁世色彩,但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

“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

“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

‘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

“此皆乱化之民也。

”尽迁之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

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

“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魏公子卬以为然。

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君反者!

”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数日不厌厌:

厌恶

B.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数:

计算

C.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遗:

送给

D.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徇:

示众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因人之力而敝之

B.恐民之不信己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吾其还也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

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

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严厉处罚以太子为首的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从而赢得了先前反对变法的部分百姓的赞扬和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

他在信中假言和平,骗取魏公子卬来进行会盟,会盟结束后,商鞅在宴饮之时暗中埋伏下武士,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并趁机进攻,打败了魏军。

D.司马迁认为:

商鞅当初用帝王之术游说孝公凭借的是虚浮的言论,并非有真才实学;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卬,都表明商鞅是个天性凉薄、冷酷无情的人,而这正是他悲剧下场的原因。

第Ⅱ卷(105分)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7.诗中有“你”“我”“云”三个对象,它们指的是什么?

请联系全诗,简要回答。

(3分)

答:

18.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联系诗歌,简要回答。

(4分)

答:

19.根据要求默写语句。

(每空1分,共8分)

①△,卷我屋上三重茅。

②书生意气,△,△,△,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④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22分)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

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

他曾多次告诫学生:

“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

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

”“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

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

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

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

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

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

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

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

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

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

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

‘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

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

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

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

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

他形象地说:

“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

”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

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

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2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1.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22.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简要说明。

(6分)

答:

23.“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

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

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24.揣摩下面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把画线的诗句扩展成一段话,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扩展文字不少于60字。

(4分)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将自己的希望变成别人梦想的种子;

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

…………

以“做一个幸福的人”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抄袭,不可套作。

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高2014级2014年10月月考考试语文答题卷

16.(4分)答:

17.(3分)答:

18.(4分)答:

19.根据要求默写语句。

(每空1分,共8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卷我屋上三重茅。

②书生意气,,,,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④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20.(4分)()()

21.21.(6分)答:

22.(6分)答:

23.(6分)答:

24.(4分)

60

参考答案

14.B(B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A第一句为介词,“通过”;第二句为动词,“依靠、依托”。

C第一句表目的,第二句表原因,译为“因为”。

D第一句为代词,译为“他”,第二句语气副词,表为商量或希望语气)

15.B(“以太子为首的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

无证据表明太子反对变法;“刑公子虔,黥公孙贾”实是商君的权术之举,借以恐吓他人。

“百姓们的赞扬和拥护”错:

“秦人皆趋令”等,是威权之下的保身之举)

16.当初我与公子交好,如今我们都成为两国的主将,不忍相互残杀,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欢宴后就结束战争,来使秦、魏两国的局势安定。

(“欢”“盟”“安”各1分,大意1分)

17.“我”“你”指的是不同的人,“云”则指代宇宙自然。

(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

24.春天郊外,牛毛般的细雨飘落河面,鱼儿不禁跃出水面,要亲吻那雨丝;微风吹拂,燕子斜着飞过,燕尾像剪刀剪断了细雨。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

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

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

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

景监说:

“您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的心意呢?

我们大王非常高兴。

”卫鞅回答说:

“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

‘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

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

’所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

”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

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罪。

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

为私事争斗,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

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

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谁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

又下令说:

“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

”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

事后颁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以千计算。

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

卫鞅说:

“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

”要将太子绳之以法。

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

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

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

卫鞅说:

“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人。

”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

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

卫鞅劝说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说得对,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

魏国派公子卬率兵迎击。

两军相距对峙,卫鞅给魏将公子卬写信说:

“当初我与公子交好,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