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93224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docx

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试题

2021-2022年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阶段考试4月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郑培凯

上古时代,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但是最早时,茶属于药品,或者属于菜蔬,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和行销到游牧民族地区,到唐代,茶才正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用之物。

这时候,陆羽创立了完整的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方法,包括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根据一些古籍记载,战国时候,四川一带已经有饮用茶的习惯,秦灭蜀后,将之带出来。

这里也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符合“南方有嘉木”的说法。

到了三国魏晋时代,浙江和江南普遍种茶,饮茶人也增加,不再属于贵族专利,扩展到士大夫阶层,用以待客。

当时也做成饼,叶片大汁不能黏合的就用米汤去黏合,喝的时候先去研磨,然后用沸水冲泡,还没有形成唐时那种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不过当时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已经很普及饮用茶了,包括对器物和水都有讲究,但是饮用方式还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放在水里煮喝,加各种香料与佐料,基本上就像蔬菜汤。

属于实用阶段。

唐之后,茶饮不再是实用主义,而是上升到了精神领域,这就成就了“饮茶之道”。

茶之流行,除了交通和社会原因,也包括禅教大兴,在参禅过程中,为了提神不寐,也为了打坐,很多寺庙推广喝茶。

当时禅宗影响很大,又影响到了民间,渗透特别广泛。

宋代茶书和茶人的世界首先在宫廷,当时宫廷的饮茶习惯非常发达,制作茶的技术比唐代还要复杂。

先是龙凤团,后来发展到石乳、白乳,再后来又有小龙团,以及各种密云龙、瑞云祥龙,越来越精细,层出不穷。

当时的点茶手法是水和茶要用得恰当,比例均匀,否则就会使表面的沫饽不匀。

还有斗茶法,没有水痕的最佳。

为了达到效果,建立了一套新的系统,包括茶叶制作、茶叶击拂、茶叶品饮、器物优略,都形成了仪式和系统。

明代的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茶,与品茗环境和制茶都有很大联系,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所以明朝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代。

品茶的情趣方面,一是恢复了唐宋赏茗器的乐趣,对茶饮的程序和器物的雅洁再三致意,不因为明使用紫砂壶为主的相对简单的品茗体系,就不欣赏器物、不对茶器物有追求了。

另一方面,着重性灵世界,追求品茶所带来的心灵修养的提升,期待有和谐之境界。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

一是茶碗越来越少,到了最后就成了基本使用青花杯,或者白瓷杯,紫砂壶成了最主要的泡茶工具;二是福建工夫茶的出现,导致小紫砂壶的流行,这都是明清的茶事重点。

但是随着清中期后民生的凋敝,整个的品茗雅趣开始走向没落,走了下坡路。

尤其是1890年之后,基本上没有人有心思提及品茗雅事了。

这之后,战乱频繁,革命事起,品茗之趣长期无人提及,结果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茶道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这也是历史失落太久的缘故。

大多数中国百姓用大杯冲泡茶,倒是也符合质朴之道。

(节选自《醒狮国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在上古时代的中国植物图谱中已经出现,古籍记载的战国时期四川一带已经有了饮用茶的习惯等可以说明蜀地是古茶树的发源地之一。

B.三国魏晋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普遍饮茶,随着茶叶的广泛种植以及行销到游牧民族等,茶在唐朝时期真正成为国人日常饮用之物。

C.宋代宫廷的点茶和斗茶是烹茶的方式,但因有着一定的系统和仪式而成为精神领域的享受,这说明整个宋代的茶书和茶人的世界在宫廷。

D.清代中期后,民生凋敝,整个品茗雅趣走向没落,基本没人提及品茗雅趣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很多中国人认为茶道是日本的国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茶饮上升到精神领域方面陆羽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创立了完整茶叶科学体系,规范了饮用的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观念。

B.饮茶开始时是属于贵族专利,后来饮茶扩展到士大夫阶层,但饮用方式比较古朴,茶处理如同蔬菜,没有唐代复杂精美的饮用法。

C.唐代茶的流行除了社会原因和交通外,还与禅教的兴盛有关。

很多寺院推广喝茶来提神不寐,因禅宗的影响很大,最终就影响到民间。

D.现在大多数中国百姓都是用大杯冲泡茶叶,这很符合古代的质朴之道,但因历史原因,我们祖先创造的茶道已与中国文化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茶最初被认为是菜蔬等,所以饮茶的方式与后来大不相同,十分有生活气息,在三国魏晋时就是放在水里煮,再加香料和佐料。

B.唐代的制茶技术没有宋代复杂,到明代制茶技术有了更高的发展,构成了一种发达的品茗体系,使明代成为中国茶的复兴时期。

C.明朝品茶的情趣既有品味茶叶香味,也有通过品茶带来的心灵修养的提升,当然在饮茶时还会像唐代一样赏茶具。

D.清代在品茶上有着自己的特点,如茶碗变得更加少,基本使用青花瓷、白瓷杯,紫砂壶成为主要泡茶工具,福建功夫茶出现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

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

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

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

可军人出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

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

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

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

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

“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

”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

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

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划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

“喊我干啥子?

  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

“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

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

“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李大姐说:

“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

  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

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

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

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

“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

  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

“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

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美满。

  整整齐齐摆在窗台上的格桑梅朵,在暖暖阳光下,绽放着。

似乎在告诉我,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养路工人是在用生命浇灌着更多人的格桑梅朵。

  (选自《xx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第一段描写的自然环境,写出了川藏公路线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我”进藏的无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公路养护工形象,作者以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他的强势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C.小说以“我”睡懒觉、不出工、放任自己与李大姐等养路工人天不见亮就起来去清理路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养路工人的繁忙和我的懒惰与任性。

  D.小说以“格桑梅朵”将小说中的人物串联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紧凑,内容浑然一体,并且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E.“我”不愿去高原,感觉人生灰暗,后来给藏族老阿妈治病,藏族士兵给“我”送格桑花及藏族士兵的牺牲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对改变以后的人生充满希望。

  5、为什么小说在第四段要极力描写春夏时节川藏公路的热闹景象?

(4分)

  

  6、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也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以父亲、李大姐为代表的川藏线的养路工人,还有人认为主人公是一个群体,包括父亲、李大姐、“我”、藏族士兵。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请说明理由。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八十五岁那一年,我离开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

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经历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时期,友人戏称我四朝元老。

常听老年人说:

“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

”我的想法不同:

“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

”我从八十一岁开始,作为一岁,从头算起。

2003年冬到2004年春,我重病住院。

我的九十九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

人们听说这里有一个百岁老人,就到窗子外面来偷偷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变成医院里的观赏动物。

佛家说,和尚活到九十九岁死去,叫做“圆寂”,功德圆满了。

我可功德圆满不了。

病愈回家,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想知道一点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背景。

考古不易,考今更难。

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

可是旧纸堆里有时发现遗篇真本,字里行间往往使人恍然大悟。

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

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

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

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年老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做“两头真”,这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

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做“温故而知新”。

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

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希望《百岁新稿》不是我的最后一本书。

(摘自周有光《百岁新稿·自序》)

材料二

1月14日,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有着“汉语拼音之父”之称的周有光先生以112岁高龄辞世。

作为“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最大功绩是创立了汉语拼音系统。

早年在大学主修经济学时,他就对语言学、文字改革有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1955年以后,根据国家需要,他专职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问题,主持和拟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

1961年出版著作《汉字改革概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文字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此后他还陆续出版了《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朝闻道集》等30余部重要著作。

对于这段辉煌的历史,周有光却看得很淡,他一直坚持创立汉语拼音系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始终认为,他个人在其间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罢了,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

周有光先生不仅在语言文字领域成果斐然,在文化史研究等领域同样成就显著。

不仅历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还担任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汉语大词典》《不列颠国际百科全书》的编撰工作,是中国最受敬重的著名学者之一。

材料三

作为《北京晚报》的记者,我跟周先生有过两面之交,在我的印象中,老爷子是一个非常随意谦和的长者,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老爷子脸上总是笑呵呵的,非常坦诚和善良,甚至是很单纯的。

有关“汉语拼音之父”的说法,并不是老爷子自封的。

记得当年我采访他时,跟他提起汉语拼音方案的事,老爷子在我这个记者面前淡然一笑说,这是集体智慧,只字未提自己的功劳。

他曾在《晚年所思2》里,专门写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特别强调了拼音方案委员会是吴玉章领衔,而且是吴老建议用拉丁字母方案。

他自己则只是这个委员会的一员,方案的具体研究者和执行者。

作为语言学家和当年汉语拼音方案的最后一个制定者,而且也是一百多岁的老人,年轻的记者在报道时,把他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就我对老人的了解,他是最反对什么什么“之父”、“泰斗”、“大师”一类虚名的。

所以,有些人以“贪天之功为己有”来评价周先生,显然是不客观、不公正的。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同时,我们也生活在对英雄、对先辈没有敬畏之心的年代。

让人心寒的是有些人对所有英雄、伟人、名人都有“舍得一身剐”的精神,给以抨击,不但质疑他们的生平事迹,而且怀疑他们的人品和人格。

这些人是何用心,正直善良的人实在难以理解。

(摘自刘一达《有关周有光的“讨伐”和汉语拼音之父的争论可以歇歇了》)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周有光自述晚年“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特别是百岁病愈后回家“消遗未尽的尘世余生”,字里行间弥漫着些消沉的情绪。

B.材料二满怀崇敬地对周有光一生业绩作了高度评价:

“主持”“主导”等用语都显示了作者对周有光在汉语拼音方案创建中的地位的看法。

C.材料三中,《北京晚报》记者刘一达对有些报道称周有光为“汉语拼音之父”表示不能认同,因为“这绝对不是周先生自己的意思”。

D.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最真实;材料二、三都是他人的描述和评判,虽是真诚之语,但都是主观的,二者对周有光的看法都不够准确。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从材料展现的周有光的为人看,现实中的他应该不会看重材料二中的那一系列的令人目眩的头衔,当然也不会多在意材料三中有一些人的指责。

B.在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一事上,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记述周有光坚持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态度,但二者对周有光所起作用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C.材料一是周有光的“自述”,多写其晚年生活及感怀;材料二重在对周有光学术成就、地位的评判;材料三侧重淡对周有光身后论争的看法。

D.材料一中的周有光读书、写作、思考,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平和老人的形象,材料二、三中的周有光虽然学术地位崇高,但并不能让人心生敬畏。

E.三则材料的内容各有侧重,文字风格各异,或朴实,或严谨,或理性,因为各自的写作目的完全不同,最终呈现出的面貌也就很不一样。

9、周有光反思年轻时的“盲从”,刘一达却批评一些人的“怀疑”。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盲从”和“怀疑”的理解。

(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石邦宪,字希尹。

嘉靖七年嗣世职为指挥使。

累功,进署都指挥佥事,充铜仁参将。

苗龙许保、吴黑苗叛,总督张岳议征之,而贼陷印江、石阡,邦宪坐逮问。

岳以铜仁贼巢穴,而邦宪有谋勇,乃奏留之。

邦宪遂与川、湖兵进贵州,破苗寨十有五。

窜山箐者,搜戮殆尽。

邦宪功第一。

未及叙,而许保等突入思州,执知府李允简以去。

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千户安大朝等邀之,斩获大半,尽夺其辎重,贼不能军。

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

复以计购乌朗土官田兴邦等斩黑苗,贼尽平。

播州宣慰杨烈杀长官王黼,黼党李保等治兵相攻且十年,总督冯岳与邦宪讨平之。

真州苗卢阿项为乱,邦宪以兵七千编筏渡江,直抵磨子崖。

策贼必夜袭,先设备。

贼至,击败之。

贼求援于播州吴鲲。

诸将惧,邦宪曰:

“水西宣慰安万铨,播州所畏也。

吾调水西兵攻乌江,声杨烈纵鲲助逆罪,烈奚暇救人乎?

”已,水西兵至。

邦宪进逼其巢,乘风纵火,斩关而登,贼大奔溃,擒贼首父子,斩获四百七十余人。

进署都督同知。

寻与巡抚吴维岳招降平州叛酋杨珂,剿平龙里卫贼阿利等。

当是时,水西宣慰安国亨恃众跋扈,谒上官,辞色不善,鼓众噪而出。

邦宪召责之曰:

“尔欲反耶?

吾视尔釜中鱼尔。

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

尔四十八酋长,吾铸四十八印畀之。

朝下令,夕灭尔矣。

”国亨叩头谢,为敛戢。

邦宪生长黔土,熟苗情。

善用兵,大小数十百战,无不摧破。

前后进秩者四,赉银币十有三。

所得俸赐,悉以飨士,家无赢资。

为总兵官十七年,部内帖然,威镇蛮中。

明年卒官。

赠左都督。

(选自《明史•石邦宪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B.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C.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D.邦宪急邀/夺之归坐/是停俸戴罪/贼既破思州/复纠余党/与湖广蜡尔山黑苗合/欲攻石阡/不克还/过省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世职,文中指继承上代人传下的世袭职位。

古时,如战功、爵位等荣誉职务或特殊官位可以让子辈继承。

B.巡抚,文中指官名,是封建时代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视各地的大臣,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得名。

C.我国古代将南方各少数民族泛称为“蛮”,将北方的少数民族泛称为“夷”。

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还有“戎”“狄”等。

D.赠,文中指追赠。

古代皇帝常为去世的官员及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文中是指皇上对石邦宪加封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邦宪有军事才能。

卢阿项作乱时,石邦宪用七千士兵编竹筏渡江,又估计卢阿项会派人来夜袭,于是预先作防备,贼寇来后,就打败了他们。

B.石邦宪很有威严。

他做总兵官时,部内之人很服帖;安国亨专横跋扈,还煽动兵众脱逃,石邦宪谴责他,说随时可以灭了他,使其大为收敛。

C.石邦宪很有计谋。

安大朝邀请石邦宪对黑苗与龙许保进行打击,斩杀许多敌人,石邦宪用计重金收买田兴邦等人斩杀了黑苗,于是赋寇被平定。

D.石邦宪爱抚士兵。

他因战功先后四次进升官阶,十三次赏赐银币锦帛。

但他把所得的俸赐,全部用来招待部下士兵,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邦宪乃使使购老穀、老革等执许保送军门,而黑苗窜如故。

(5分)

(2)尔欲反耶?

吾视尔釜中鱼尔。

尔兵孰与云、贵、川、湖多?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

欢乐,乐趣。

②青门:

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15、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⑴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⑵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兵败。

⑶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

”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是()(3分)

①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要义就是让权力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让权力的主人看清、看住权力如何运行。

②向安和罗锋两位教授异曲同工地认为,在新世纪的巨大冲击下,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口头传承悄然消失,传统民间文学走向衰败。

③在医院的行业作风建设中,要大力发扬待人和气、言语文明、耐心细致等与人为善的美德,这样才能减少医患矛盾。

④连续的高温天气使得市民尽量避免白天出门;而到了晚上,市民便纷纷走进气温较低的琅琊山中避暑纳凉,顺便锻炼身体,真是一箭双雕。

⑤黄山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名列全国第二,当记者问到原因时,负责人说:

“主要是对游客的意见洗耳恭听,从而强化了对景区的精细化、人性化管理。

A.②④B.①⑤C.②⑤D.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终身教育制度的确立,不仅为那些因这样那样原因未能完成学业的人打开了一扇门,也为那些对知识有着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机会。

B.本栏目将各地电视台选送的歌舞曲艺、风情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节目,加以重新编排、组合和润色,进行的再创作。

C.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D.俄罗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员使用进口汽车,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人们的饮食受气候的影响很大。

我国南人食米,北人食麦,是最显著的一个例子。

在关内人烟稠密,草莱多辟为田畴,农耕是最重要的职业,①间或有畜牧牛、羊的,②不过当作一种副产品。

③牛、羊之数④少,牛奶、羊奶就不被人所重视。

⑤到了蒙古,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因为蒙古雨量稀少,根本就不适于农耕,唯有草类尚能生长,⑥作游牧之用。

从周、秦、两汉以来,匈奴、突厥、回纥,以至于今日的蒙古人,统依赖牛、羊为生。

乳酪遂成为日常的重要食品了。

A

就是

/

因为

如果

只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