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639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docx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检测题

第六单元检测题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得分:

______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朱光潜说:

“诗教就是美育。

”这说法正如林语堂所说:

“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古典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巨变,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

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与现代诗教曾强烈表达过的“无功利”的诉求一样。

现代诗教提倡“纯诗”,极度强调形式、技艺的自足性,以抵制长期附加于诗歌之上的种种“外在”要求。

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诗性”“诗意”,都不是诗歌“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也不是用于粉饰生活的缀物。

实际上,“诗性”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能力,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也不应被当作遁入“世外桃源”的托词,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

正如朱光潜所言:

“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

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

现代美育塑造“完人”的最终目标,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

而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诗歌之美育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弥合“人心”,更具有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材料二

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语言穷尽之处,音乐可以表达;思维无法触及之处,音乐能够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

经典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是人类灵魂深处智慧和人格的流露,它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宽阔。

冼星海说: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音乐还能“体现更高的理想、视角和意志,能够提升我们低劣的本能和欲望,启悟我们回归更高贵的自己”。

音乐是高贵的,这高贵来自音乐本身的内涵与张力,它能给人增加自然散发的光辉。

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美育精神源远流长,热爱音乐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

大矣哉!

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说的就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舜帝时代的《韶乐》,三个月的时间不知道肉味的诱惑,没想到演奏和欣赏音乐能达到这个程度。

音乐不仅仅是用来让自己快乐的,它还可以让别人一起快乐。

它不仅仅可以让自己品行端正,也能起到正他人的作用。

《礼记·乐记》中有“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音乐和精神应该是和谐平衡的,通过弹奏或者欣赏音乐,我们放弃心灵的烦恼、世俗的欲望,放弃一切不平等的念头,而求得与自然合一,求得心灵的平和。

所以音乐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崇美、尚美的国家,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出美的创造,彰显出美的品格。

我们应当从孩子学习经典音乐抓起,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摘编自刘力扬《经典音乐,为孩子绘就生命底色》)

材料三

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来说,王国维最大的学术贡献就是“完全之人物”思想的构建,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

王国维从人的身体及精神两部分协调发展的视角,明确提出教育虽然要注重道德教育,“然他部分亦人之所以为人之一成分,故不可不加之于目的中也”。

因此,教育要以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为目的。

“故教育者即体育、智育、情育、意育也。

同时,他把知、情、意三者的理想境界理解为真善美的体现,提出了教育必须注重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实现知、情、意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培养“完全之人物”。

王国维还旗帜鲜明地对德、智、体、美“四育”进行了功能定位。

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智育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教育,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关于“美育”,他认为美育是人高尚之快乐。

王国维堪称中国美育第一人。

在他看来,美育与智育一样重要,且具有独立的功能,其价值在于培养人们的“美情”。

人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愉快之感,对丑恶者有一种不快之感,“而此快不快之感情,非以供何等之利用,而对美丑自身而起者也。

如此对美丑之快不快之感,名之曰美情”。

美情是培养一个人高尚情操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与人一种高尚之快乐;抑卑下之快乐;预防举动之粗野、罪恶之不洁等,故为人生之必要之感情也”。

他提倡通过清洁、有序和文明举止所营造的环境之美,大自然所具有的天然之美,绘画、诗歌、音乐所具有的视听之美,道德的行为之美,来唤起人们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达到美育的目的。

(摘编自胡德海、高闰青《王国维的早期教育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起到美育作用的诗歌,主要是古典诗歌,因为现代诗歌已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与魅力,在美育上已不能发挥作用了。

B.音乐比语言表达得更深、更广,更能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同诗歌一样,也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C.材料一提到的古典诗歌,材料二援引的孔子听《韶乐》,都能够说明中华民族有崇美、尚美的悠久历史与优良传统。

D.王国维的“完全之人物”指在四育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的人,材料一中的“完人”指全方位完善自我的人,二者有相同之处。

解析 A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说明现代诗歌在美育上也能发挥作用。

B项,“音乐比语言表达得更深、更广,更能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语言穷尽之处,音乐可以表达;思维无法触及之处,音乐能够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

D项,“全方位完善自我”是古代诗教的基本理念,与现代诗教不同,更与现代美育要塑造的“完人”的要求不同。

答案 C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性”是人与自然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能体现善与美的协调,因此它们都不是“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

B.诗歌在当代要提供赏鉴、实现“净化”、弥合“人心”,也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C.音乐具有重要的美育作用,让孩子们从小学习音乐,有助于他们求得与自然的合一,获得心灵的平和。

D.材料二中,孔子听《韶乐》的故事和《礼记·乐记》中的话,论证了音乐有代替其他快乐、端正人品行的作用。

解析 D项,“代替其他快乐”于文无据。

答案 D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代美育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经典诗词,使人领略诗词之美。

B.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设计一款方便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app。

C.参观红色景区,学习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D.学习最新垃圾分类政策并严格执行,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

解析 C项属于德育范畴。

A项和B项可根据材料一中的“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来判断。

由材料三中的“通过清洁、有序和文明举止所营造的环境之美”可知,D项表述的内容也属于美育范畴。

答案 C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4分)

解析 材料一共有四段文字,作答时,要抓住每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第一段,作者引用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林语堂的名言予以证明,最后分析了目前诗教面临的问题。

第二段,从“审美无功利”的角度进行论证,主要分析了“诗性”“诗意”是怎样体现“无功利”的。

第三段,从“最终目标”的角度出发,论证诗教与现代美育的相同之处。

第四段,主要分析在当代社会,现代诗教应该怎样实现育人。

答案 第一段提出“诗教就是美育”的论点后,简单概括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面临的问题;第二段从“无功利”的角度出发,论证二者是相通的;第三段从“最终目标”的角度出发,论证二者的一致性;最后一段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诗歌的美育功能是立体的。

5.从王国维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到新时代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看出近代以来,美育在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美育的重要性。

(6分)

解析 材料一从诗教的角度谈美育,材料二从音乐的角度谈美育,但都提到了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问题,据此可得出答案第①点。

材料三先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全之人物”的角度出发谈美育的重要性,然后又从美育的功能定位的角度谈美育的重要性,据此可得出答案第②③点。

答案 ①中华美育精神源远流长,提倡美育,能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②从教育的目的来看,培养“完全之人物”,知、情、意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离不开美育。

③从美育的定位来看,它具有独立的功能,能培养人的“美情”,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定位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散落在乡间的诗人

刘星元

他姓关,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这里的小学校长。

学校的教师都是清一色本乡本土的农人,闲时教书,忙时兼顾农活。

而关校长却是我们这所小学唯一的外来人。

关校长来我们这里做校长那年,我恰好上一年级。

他顶替因病退休的老校长,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

第一节课,他并不讲授书本上的内容,而是带着我们参观校园。

我们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在关校长的带领下,仰着头,挺着胸,把整个校园一处不落地走了一圈。

操场、厕所、办公室、教室门前的小花园……每到一处,他就蹲下身子,告诉我们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学校里有十多个教师呢,从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做过,我觉得他真了不起。

让我觉得关校长更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还能写一手好字。

某个周末,恰逢本村老教师的儿子结婚,母亲拉着我去吃喜席。

先去封礼,礼桌乌压压围了一圈人,时而传出叫好声。

小孩子淘气,好奇心重,从大人们的身体间挤进脑袋向里看,只见那礼桌后面端坐着关校长。

关校长在写喜联,喜联上写的什么,不认识。

只见关校长提笔运腕,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跑到了喜庆的红纸上面。

那些字端端正正的,行距、尺寸、字体,都那么有条不紊,仿佛那些字本来就躺在那个位置,关校长只是用笔一点,就都蹦了出来。

那些蹦出的字,似乎比躲在课本田字格里的字要好看,也似乎比在课堂上他写在黑板上的板书要好看。

每写一个字,围在四周的人就叫上一阵好。

关校长微微笑了笑,并不说话,继续写字。

显然,我比关校长更为兴奋。

一听谁再叫好,我就赶忙补一句,他是我们的校长,他是我们的老师。

那些大人看着我笑了笑,我似乎感觉他们是在赞赏我呢。

那时候,我们乡把教书的先生放在高高的位置上,谁家不过年不过节就布置下一桌好菜,必定是请学校的老师去家中做客。

关校长家在别镇,向来吃住在学校里,一个月回一次家,每次都带些粮食、煎饼和咸菜回来。

我们乡日子过得苦。

却见不得教书的先生过得苦,于是总有人家按照旧例,请关校长去家中做客,但似乎没有一家请得动关校长。

我们家也请过关校长。

从我们村到学校,两里路,往返就是四里。

父亲派我去请关校长,往返三次,每一次关校长都有理由拒绝。

直到饭菜凉了,父亲才决定放弃。

父亲感慨地说,真是个好先生。

请不来关校长,我觉得很委屈。

我们当时的学制是五年,关校长教了我们五年语文。

在他那里,我知道了“床前明月光”,知道了“春眠不觉晓”,知道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知道了“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懂得了表达喜悦不必非用“喜悦”这个词,也可以是一朵盛开的花,一树摇曳的叶,一曲动人的歌;我懂得了描写时间不是非得用“光阴似箭”,还可以是学校斑驳的旧墙,去年脱掉的衣裳,家中悬挂的照片,爷爷脸上的皱纹。

我于无意之中得到一位高明的老师在文学上的点拨,这种点拨日后让我受用一生。

有一次,我在县城的旧书摊上淘到一本诗歌集。

那是三十多年前本地的几个文学爱好者编印的一本手写蜡刻小书,已经泛黄得有些发黑。

在目录的后半部分,我惊奇地发现了关校长的名字。

我的手哆哆嗦嗦地打开印有他名字和作品的那一页,看到了他的简介和诗作。

简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上面印着:

关未山,笔名微草,小学教师,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

下面是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

他说,每一缕风只围着孩子绕。

他说,每一朵花只迎着孩子开。

他说,每一只鸟只向着孩子唱。

这么多年,我从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位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也从未把他视为园丁或者蜡烛。

没错,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

除此之外,我想不出更为确切的词语表达。

有一年在曲阜,我去拜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在明清走廊,处处可见诸如“仁者爱人”“有教无类”“逝者如斯”之类的汉字,那些汉字凑在一起,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我擒了进去。

仿佛我就是老夫子那三千弟子中的一个,即便逃离了三千年之久,还是要规规矩矩地回来,聆听自上而下的教诲。

我想起了关校长,想起在乡间小学,他曾手把手教我在田字格上写下横竖撇捺,教授我那些绝妙诗文。

他走路时的步伐,他诵读时的声调,似乎就在我眼前耳畔。

于混沌中,我发现,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

我无意拿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与关校长作比较,我只是想说,无论我们去往何方,遇见怎样卓越的人物,我们内心深处与之产生共鸣的,往往来源于故乡。

也就是说,乡间的关校长,才是我对于教师和教育的终极理解。

即便如此,他作为一位散落乡间的诗人,他视之如歌、视之如命的学生又能对他了解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校长的语文第一课,是带一年级学生一处不落地参观校园,他寓教其中,平等待人,给孩子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B.为了请生活清苦的关校长到自己家做客,乡民们会布置一桌好菜,但没有哪一家能请动关校长,突出了关校长的优秀品质。

C.作者借关校长的诗句来形容他像“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是对他诗人特征的发现,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

D.“不期而至的关校长的影像,竟与三千年前的先师重合到了一起。

”这句话凸显了关老师在作者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解析 C项,“也是对他诗歌教育价值的肯定”表述有误。

文中说“他注定不是园丁或蜡烛,正如他在诗中吟唱的那般,他是一缕风、一朵花、一只鸟”,只是体现他作为诗人和教师的价值和牺牲。

答案 C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四段关校长写喜联这一情节中,既有细节描写,又通过周围乡民和“我”的反应侧面突出了关校长的形象。

B.文章第七段大量引用名诗句,既突出了关校长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富有诗意。

C.文章先用大段笔墨描述关校长精心育人的师者形象,后面写他是“散落在乡间的诗人”,丰富了其形象内涵。

D.文章以“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的议论、抒情结束全文,突出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主旨,意味悠长。

解析 D项,“议论、抒情”错。

“这个问题,我不敢回答”没有抒情,而是以议作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答案 D

8.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时,先仔细阅读画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判断其中是否使用了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是什么,还要分析其表达了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情感。

本题中的画线句写的是作者在曲阜明清走廊看到孔子语录时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不断传承。

作者能领悟到这个道理,是因为他是关校长的学生,也就暗示出作者受到关校长的教诲,也是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

在表达情感上,画线句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答案 ①传统教育精神博大深厚,代代相承;②暗指作者受关校长的教诲,是传统教育精神的受益者;③体现了作者对这种教育精神的敬畏与热爱。

9.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散落在乡间的诗人”的意蕴。

(6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从字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意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明确标题中蕴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散落在乡间的诗人”指的是关校长。

由原文第八段可知,关校长“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①;原文第八段说“我”在旧书摊上淘到了一本诗歌集,上面有关校长的一首小诗,题目叫“乡间的孩子”,第九段说“我从不知道……蜡烛”,第十二段说“即便如此……了解多少呢”,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②③;原文第十一段说“我无意……教育的终极理解”,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④;由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句可知,关校长的诗人身份未能被人知道,作者内心有一种遗憾之情,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⑤。

答案 ①关校长不仅是良师,也是“视诗歌如命,视学生为歌”的诗人;②关校长的诗作、诗情被埋没多年;③得到关校长教育和爱的学生,并未真正了解他;④从对教师和教育终极理解的高度,传达了对关校长的怀念和礼赞之情;⑤隐含了对关校长诗人身份未能被人了解的遗憾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注】郎中、史馆修撰。

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

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

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

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

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

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

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注】比部:

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四人。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B.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C.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D.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解析 停顿应为“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答案 C

11.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司马光。

B.古文运动是指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C.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D.孟郊和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解析 A项,司马光不属于唐宋八大家,应为曾巩。

答案 A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三岁时丧父,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前任宰相郑余庆为他宣扬美名。

B.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

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官。

C.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获升迁,还奉诏写了《平淮西碑》。

但李愬对碑文内容不满。

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

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解析 D项,“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有误,应为韩愈对待豪门权贵就像对待奴仆一样。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4分)

(2)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4分)

答案 

(1)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我开导。

(2)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原因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14.本文写出了韩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 ①刻苦好学。

②为官敢于直谏。

③有文学修养。

④性情宽宏通达。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

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

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

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

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时知名。

不久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

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

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

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

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

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来酌情改任江陵府掾曹。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我开导。

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

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

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在序中称呼裴均的字。

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原因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

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