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093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5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单元4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x

高中历史《单元4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单元4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特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导入教学: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诗,它描述了农民的苦难,更表达了改变现状的希望。

师: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你从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得到哪些启发?

生1:

农民命运悲惨。

生2:

宋朝“积弱”局面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师:

对,面对社会危机,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探究的主要问题】

王安石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王安石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变法措施主要有哪些?

【重要概念】

青苗法保甲法均输法

◎起用王安石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

(1)统治集团危机四伏: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宋仁宗拒纳《言事书》:

面对统治集团的危机,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3)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

1068年,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用王安石。

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要求变革的呼声又起,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要求变法。

他说如果不变法,汉末张角和唐末黄巢那样的农民大起义说不定又要发生,但没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抚州。

)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学识渊博,很早就显示出了政治才能。

他在多年的地方官任上,兴修水利,把库存的粮食贷给百姓,防止高利贷盘剥,博得了百姓的尊敬,也加深了他对社会的了解,锻炼了才干。

1068年,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决定起用王安石。

王安石向他谈了变法的设想。

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兼并之家“侵牟”和“蚕食细民”,以及政府繁重的徭役。

应该动员所有的劳动力从事生产,发展社会经济,同时,“摧制兼并”,减免徭役,兴修水利。

【过渡:

宋仁宗对王安石的《言事书》不感冒,那么是什么力量打动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呢?

2、王安石的变法设想:

《言事书》的变法主张及设想

《言事书》(《万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朝廷面临内忧外患,财力穷困、风气日坏、法度不合先前三代之政,说明变法是事势要求;

(2)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所以失败,在于人才不足,而真正合乎皇帝信赖的几乎没有;

(3)当务之急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要选择对象,而且要有一整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律约束,法律制裁,考察、赏罚的办法;

(4)当今不能泛泛而学,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兼能、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5)善于治理财政的,从未以开支不足为问题,主要应通其变,治财要有正确方法;

(6)当前朝政的严重问题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是奸吏充斥、狼狈为奸、官官相护、贤者受法律束缚而不肖者逍遥法外的情形必须改变,关键在于得到优秀人才放手使用。

3、标志: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富国之法——变法的措施之一

列表归纳: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但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免役法

(募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并增力政府收入。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

一定程度抑制兼并,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等原则。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青苗法。

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这就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

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工程所需费用由当地住户依户等高下出资,私家财力不足的,可向州县政府贷款。

被豪强垄断的公用水渠,须重新“疏通均济”。

免役法,又称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资料回放]

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萃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干,而募役必不均矣。

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

     ——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市易法。

政府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均输法。

为了供应皇帝、贵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费物资,政府原在东南的江、浙等六路设置发运使,负责购买物资并运往京城。

王安石颁布了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

◎强兵之法——变法措施之二

列表归纳:

措施

内容

作用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

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了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设军器监

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

十户为一保。

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

保丁农闲时练兵,平时参与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人军队作战。

还实行连坐法,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检举。

保马法。

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战中,骑兵强弱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宋朝军队以步兵为主,在战争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

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

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

将兵法。

北宋统治者为了防范武将,平时兵将分离、组织涣散、训练无素,军队的战斗力十分低下。

为改变这一状况,实行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兵力一般为几千人,有的达万余人。

每将置正将一人,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丰富的武官担任,专管训练。

设军器监。

北宋的武器生产和管理非常混乱,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负责武器生产和管理的官员不仅营私舞弊,中饱私囊,而且欺上瞒下,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甚至用破烂的纸麻缝制盔甲。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下令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学思之窗]

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令人难以置信:

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以贼甲之坚,纵使能中,亦不能入,况未能中之”。

欧阳修在谈到北宋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由别人扛着;每次领取,粮,也要找人扛送。

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参考答案提示:

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取士之法——变法措施之三

目的

内容

作用

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①改革科举制度:

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②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③惟才用人:

(“教之”,即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人才。

“养之”,即优待和栽培人才。

“取之”,即发现、选拔人才。

“任之”,即任用人才。

按资升迁的成规被打破了,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促进了宋元科技教育的发展很文化的繁荣。

王安石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②,内容为儒家经典。

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

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惟才用人。

凡是有志于改革的官员,都被委以重任,有的还被提拔到中央机构来,不少人都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按资升迁的成规在这次改革中被打破了,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

①《历代名臣奏议》《御边门·兵事十四策》

②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作了新的解释,主持编纂了《三经新义》,作为太学的主要教科书。

宋代士人迷恋科举.有谚语道:

“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图左:

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

图右:

考场有人看守,每位考生被单独隔开。

【拓展: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简要叙述王安石变法经济改革措施的主要内容。

2.分析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提示:

为了实现富国的目的,王安石采取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富国之法初步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2、分析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提示:

目的:

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

强兵之法初步改变了积弱的局面。

二、学习延伸

争鸣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有争议:

●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

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谈谈你对青苗法的看法。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单元4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特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

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

水秧绵绵复多余,龙骨长乾挂梁稆。

鲥鱼出网蔽洲渚,获笋肥甘胜牛乳。

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

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

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代小舟。

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

这是王安石描述变法以后农民生活的一首诗,诗中不兔有些夸张,但也大致反映出当时的一些状况。

王安石变法过程虽然曲折重重,但富国强兵的变法措施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探究的主要问题]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王安石变法最值得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重要概念]

“三不足”

◎变法的命运

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

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

如说日食、地震、山崩等自然界的反常现象和比较严重的水旱灾害,都是由于变法违背了天意。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

(1)目的:

驳斥保守派以“天变降罚”作舆论武器,破坏变法。

(2)内容: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意义:

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

针对这些指责,王安石坚持自己的“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他认为自然现象与变法毫无关系,不必害怕;人们对变法有各种各样的议论是正常的,但不能听信流言蜚语,更不能因此而使改革废止;传统的习惯和法制可以继承,但不合时宜的部分要进行改革,不能一成不变。

【时事背景】温家宝谈“三不足”精神

2007年9月6日在大连召开的“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非常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未来的中国,只要一如既往的沿着王安石所提倡的这种:

不畏、不法、不恤的改革精神走下去,未来中国的巨变、一定会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和异常震惊的!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

在激烈的斗争中,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顽强地推行着一项项改革措施,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了。

1074年,王安石被迫辞职。

次年,宋神宗一度恢复王安石的职务,想使改革继续进行下去。

然而,仅仅过了半年,王安石又被迫辞职。

此后,改革虽然并未完全停止,但改革的范围和力度都大大缩小了,青苗法、免役法等陆续废止。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

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支持王安石,变法顺利进行──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1075年,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职,法令陆续废止,王安石退居江宁至死。

【宋神宗对变法态度的动摇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变法的艰难曲折】

[学思之窗]

变法期间,宋神宗曾经召集大臣议论变法的事,枢密使文彦博,王安石等都参加了。

他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文彦博曰:

“朝廷施为,务合人心,以静重为先……祖宗以来,法制表必皆不可行,但有废坠不单之处耳。

上(家神宗)曰:

“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

王安石曰:

“朝廷但求害民者去之,有何不可?

万事颓堕如西晋之风,兹益乱也。

”                  ——《续资治通鉴长编》

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

参考答案提示:

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宋神宗支持变法。

◎积贫局面的改变

1、积贫局面改变的表现: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

王安石变法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积贫局面。

变法以后,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政府府库储存的货物,可供政府20年的财政支出。

史书记载,那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2、富国之法的成效:

积贫局面的改变

富国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农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

方田均税法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市易法和均输法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颁布后,单是水利工程一项,在熙宁年间就兴修了上万处,使36万多顷土地获得了灌溉之利。

有的水利设施对后代还产生了良好效益。

例如,福建莆田的木兰陂当时修好后,就使万顷土地“变泻卤为上腴,更旱嗅(hdn)为膏泽”。

奖励耕田水利的措施,也很见效。

这些水利工程和河道的修治,不仅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今日的木兰陂

同时,政府鼓励垦荒使得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南方的水田和淤田①增加尤其显著。

北方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在河渠沿岸,淤灌出大量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良田。

木兰陂位于福建莆田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它不仅抵御海潮,同时又截住永春,仙游等地的淡水河流,灌溉了大片农田。

圩田是指有土堤包围能防止外边的水侵入的稻田。

太湖流域是圩田较早开发的地区,北宋时已十分兴旺。

方田均税法实行以后,在北宋境内清丈出的征税田占垦田总数的一半以上。

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而那些靠山林荒地为生的民户免除了赋税负担,得到了实惠。

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使原归大商人的巨额利润转归国家所有,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资料回放]

当时的一位变法追随者写诗颂扬了王安石变法的功绩。

诗中说道: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北宋·韦骧《钱塘集》卷七

可是,有些变法措施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例如:

青苗法的实施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

一是有些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农民借贷;二是利息偏高,成为借贷者沉重的负担。

虽然比起高利贷百分之一百甚至几百的利息,半年20%的利息不算高,但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免役法使得那些缴纳一定费用的人能够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史书记载,两浙富户交的免役钱是过去的7倍。

但是,免役钱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有些人甚至为支付免役钱而家破人亡。

◎积弱局面的改善

1、改善的表现:

“强兵之法”的推行,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主要成效

保甲法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主要表现:

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

设置军器监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精简军队

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

王安石变法也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例如,保甲法的实施,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而且寓兵于农,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保甲法在京城附近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就向宋神宗汇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

军队精简方面也卓有成效,至神宗末年,军队总数由原来的110余万减少至80万。

另外,军器监的设立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保马法的实施使马匹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还大大节省了养马费用;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宋朝的热兵器——梨花枪.梨花枪属于燃烧性火器,将火药简装在长竹竿的前段,利用向前喷发的火焰烧灼敌人,由于火药喷发时有如梨花飞舞,所以称为“梨花枪”。

 神臂弓,神臂弓是一种单兵操作的弩,其威力之大,为弓弩之冠。

在460米的射程内,可以穿透两层铠甲鳞片。

【合作探究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给我们留下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原因分析:

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

(这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③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④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合作探究2】如何全面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

性质: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

但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注定改革必然失败。

积极作用:

(1)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冗兵的问题。

(3)在文化方面,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有利于思想解放,培养了大批学以致用的人才。

(4)王安石变法使得宋朝的国力由弱转强,一度扭转了统治危机,积贫积弱局面有所改变,短期内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局限性:

①变法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王安石变法被废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提示: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2.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提示: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3)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4)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找一本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书来读,然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争鸣

王安石和司马光在理财问题上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