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3158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docx

《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读书报告.docx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及途径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从而在国际社会中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

它主要与依靠自身丰富自然资源增加国家财富,以及主要依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和技术的国家相区别主要表现为:

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

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国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

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o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

(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3)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4)创新产出高,世界上公认的20个左右的创新型国家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占全世界总数的99%o是否拥有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区分创新型国家与非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

人们往往用相关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指标从一个侧面来衡量国家的创新程度,一般来说,创新型国家的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

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不完全的"智力教育〃v因为它不鼓励想象和发散思维〉,实质上就是"记忆力教育”,其特征是死记硬背、以单一的学习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学用脱节、脑手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泛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

这种"记忆力教育"模式,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教育模式是背道而驰的。

〃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特征应该是:

活学活用、以学分+技能+思维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因素评价学生的优劣、推行以用为主的学用结合、脑与手与身与五官的综合结合、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主张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等等。

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下,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他们敢想敢干、思维敏锐、团结合作、社会生存能力强、能独立应付和解决许多新问题。

这就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人材,这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人材的教育模式就是"创造力教育”模式。

因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然而我国现行的”记忆力教育”模式,是无法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所以,要想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必须要改造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尽快地通过建立”创造力教育〃模式培养出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材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否则,届时的〃创新型国家"只能是一只大海中随风漂荡的空船而已。

当然,要想在中国这个具有数千年传统影响力的泱泱大国,改造让国人既痛恨而又无法不"崇拜"的"记忆力教育〃,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果断决心;需要教育部门全体人员的直正自醒和积极行动;需要全国人民共同的正确理解和积极参与;需要全国上下关心和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们的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

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

”创新型国家"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国民的,创新素质〃如何,因为创新的基根就是创造力,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国民的〃创造力素质”如何。

国民的"创新素质”包括:

创造力意识、创造力人格特征、创造力知识、创造力思维、创造力技能、创造力体能、创造力运用实效等。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国民的创新素质尚处于低下状态,具体表现为创造力意识微弱缺泛主动意识、只能被动接受新生事物;创造力人格特征不足一“不敢冒险、不愿想象;创造力知识淡薄・・・-缺少学习创造力知识的机会;思维固化■—只习惯于逻辑思维和聚合思维;创造力技能单一-一无法满足创造的需要;创造力运用实效不佳•一企业及个人拥有的发明专利与发达国家相差太大、创造力产业的实力不显等。

这样的国民"创新素质,是无法达到”创新型国家〃的基本要求的。

因此,要想完成”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来满足〃创新型国家"对国民”创新素质〃的要求。

所以说,全面提升国民的”创造力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二可以通过改造旧的教育模式、加大社会创造力培训的投入及力度、举办各类创造力活动、提高创造力者的各种待遇等途径来实现。

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之作铺垫的土壤。

可眼下我国的”创造力环境〃实在是不敢恭维:

学校的"记忆力教育”模式;社会的剽窃、走后门、认人为亲、假冒伪劣、诚信缺失等陋习;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影响——中庸之道和师道尊严;家长以我为主的独裁和溺爱;各电视媒体花样翻新而且自感良好的〃智力节目";同事间对冒尖创造者的冷嘲热讽;领导者对思维活跃者的压制;创新教育的神秘化、虚设化等等,这些现象都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环境"应该是这样的:

在学校推广创造力教育模式;在社会倡导诚实劳动、公平竞争、大力鼓励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免遭非法侵害;号召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的东西进行〃扬弃";动员各媒体改变观念,积极宣传创新信息及刊播创新报道和节目;把创新教育通俗化、实用化。

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强,人们将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傲。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但是,为了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成功,我们就必须按照创新环境的要求去做、去努力地做好。

不然的话,创新型国家这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就会因为缺泛合适的土壤而无法正常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健。

经过国家和国民的共同努力,在完成前述三个基本任务之后,我们又将面临着如何才能多出创新成果和如何才能保证创新成果不受非法侵害的二个实际性问题。

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创新人员个人或集体的创新积极性问题。

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中,存在着诸多影响甚至是扼杀人们创新积极性的不良现象:

学术文艺界的剽窃成风、产业界的假冒伪劣猖獗、知识产权的法律执行力度低下;创新成果的奖励制度不完善、不规范;创新成果的申报程序复杂、手续麻烦;创新成果的转让和产业化的难度相当的大等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创新事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创新人才缺泛、创新成果不足的严重后果。

要想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针对我国现实当中的不足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

这当中应该包括:

完善知识产权法律的建设;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执行力度;大幅度提高假冒伪劣案件的违法成本;建全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创新成果奖励政策和标准;加大对创新成果交流和产业化工作的宣传、中介的投入等等。

建立"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健所在。

因为,没有良好的保护和鼓励机制,就没有国民的创新积极性,没有国民的创新积极性,就没有多数量、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没有多数量、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创新型国家”也就"实力空虚"T,也就"名存实亡”了。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的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确保国家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到2020年,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

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这是指导我国科技改革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意见》共8个部分21条,核心是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真正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主体。

《意见》提出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普遍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行业领军企业逐步实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与国际同类先进企业相当,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骨干作用,培育若干综合竞争力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

《意见》提出要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加快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按照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要求,明确定位,优化布局,稳定规模,提升能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对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和学科专业,完善财政投入为主、引导社会参与的持续稳定支持机制。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坚持企业化转制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

《意见》强调,要注重发展关系民生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满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

加大投入,健全机制,促进公益性民生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支持政策,促进民生科技产业发展,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加强文化科技创新,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提高科技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