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206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每课材料题试题人教版Word格式.docx

(4)从两个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在什么特殊时代?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

唐朝初年,唐太宗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以上材料都涉及我国古代哪项制度?

(2)材料一反映了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是什么?

实现此理想的途径是什么?

(3)材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唐太宗为这项政策作出了什么贡献?

(4)材料所涉及到的制度在当时有什么积极影响?

第5课“和同为一家”

1、阅读下列材料:

“外甥士先皇帝舅宿亲,又嫁给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善皆安乐。

(1)先皇帝指的是谁?

(2)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的另一件事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材料出自哪位历史人物?

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此人因此被尊称为什么?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诗

(1)分析日本文献,想一想,日本为什么要向唐朝学习?

(不得照抄原文)(2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时中日交往的两个典型事例(2分)

(3)唐朝文化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请你举出一些事例来说明(3分)

(4)由此你感悟到日本大和民族具有怎样的可贵精神?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3分)

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发展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岳”指的是谁?

要“撼岳家军”的是谁?

(2)岳飞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应如何评价他?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一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文章中说: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富”。

材料二南宋谚语:

“苏湖熟,天下足。

(1)材料一中的“故都”指哪里?

是今天的何处?

(4分)

(2)材料二中的“苏湖”是指何处?

当时主要盛产什么粮食作物?

(3)国家财政收入依靠“东南财富”,说明了什么?

(2分)

(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

针对我国现在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你有什么建议?

(6分)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社会进步发展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梦回唐朝宋代,你会领略到古代城市呈现出来的不同风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长安城宏伟富丽,全城面积约84平方公里,城内有东西大街14条,南北大街11条,把全城分为108个坊和东西两个市,城市部局如棋盘。

“坊”是居民区,居民人数达百万之多。

东西两“市”是商品和作坊的集中地,市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

有许多外商和边疆小数民族商人在那里做生意。

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流的中心,又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城厢内外均可沿门叫卖,商品可以在白天、夜交易,三鼓以后还可夜市,通晓不绝。

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长安城的地位如何?

(1分)这得益于唐朝政府采取哪些有效的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东京怎样的经济景象?

分析这一景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的经济景象对市民的娱乐生活有何影响?

举一例说明。

(1分)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回答:

(1)上述引文的作者是谁?

(2)上述作者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渺茫天际,水天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夜唯谨,毫厘之差,生死攸关。

(1)最早的指南仪器叫什么?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是在什么时期?

(2)指南针的应用有什么作用?

指南针是经何人之手传入欧洲的?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1、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三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体制?

(l分)该朝代为巩固统治采取的经济措施是什么?

(l分)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

(1分)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请写出元朝突出加强管理的两处边疆地区的名称。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

(1分)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一:

唐太宗时候,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也比较严格。

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靠中进士。

后来有人作诗说: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1)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在那一位皇帝时正式诞生的?

唐朝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有哪些?

(举一例即可)(4分)

(2)你认为科举制度有那些积极的影响?

(3)分析材料二,说明明朝科举制度又发生什么变化?

(4)清朝前期统治者为达到同样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其影响是什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材料: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郑和下西洋第一次是从哪里出发地?

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过什么地方?

(4)郑和下西洋启示今天的我们要发展经济,扩大影响。

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这是谁的诗句?

戚继光是哪个朝代的人?

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中的“海波”指的是什么?

“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的理想是否实现?

(4)从这句诗中我们受到哪些启迪和教育?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1、请阅读下列材料:

(15分)

秦始皇

汉武帝

科举考生看榜图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明月有情环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这是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写的,结果他被斩首……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

“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

”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秦始皇在位期间曾对儒家学说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汉武帝在位时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的什么建议?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明太祖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推行了什么举措?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这是清朝统治者采取的什么措施?

(2分)有什么危害?

(5)根据材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主要侧重于哪一方面?

(1分)有什么共同目的?

(6)综合以上材料,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1分) 

第18课

1、、条约规定:

“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

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1)此条约的名称是什么?

是什么时候签订的?

(2)上述内容有何历史意义?

(3)签定上述条约前,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当时清朝的统治者是谁?

2、清朝前期在反抗侵略、保卫边疆上,作出哪些努力?

3、通过明清(前期)对外关系的学习,你能说一下这一时期对外关系有什么新特点?

面对这种新特点,你觉得当时的政府与人民应当怎样做才能应对这种变化的新形势?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珠婚。

持节送公主入蕃。

弄赞率其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地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2008年3月中旬,拉萨极少数人进行打、砸、抢、烧破坏活动,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有足够证据证明这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已引起西藏各族群众的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

(1)材料一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1分)产生了什么影响?

(2)清朝初期受到册封的除了材料三提到的达赖,册封他的是哪个皇帝?

还有哪个喇嘛教首领?

为有效管辖西藏事物,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

(2分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你如何看待达赖集团的这种分裂行为?

(1)你认为西藏地区今后继续繁荣进步的保证是什么?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材料一: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生产关系?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是什么关系?

(4)“机户”指的是什么?

“机工”指的是什么?

“机户”和“机工”是一种什么关系?

2、材料: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以通有无。

”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朝统治者对对外交往的认识。

(2)依据这种认识,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清朝实行这种政策根本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3)你认为这种政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什么?

(4)这种认识对中国历史造成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

(5)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1、试述科举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2、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你认为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2)明朝和清朝前期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哪些斗争?

(3)为加强与外国的联系,明朝采取的重大举动是什么?

这一持续多年的举动有何历史意义?

(4)清朝前期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

你认为这一对外政策的实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对此你有何感想?

答案

(1)①特点:

隋朝储积的粮食、布匹等,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的开销。

②原因:

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2)①对象:

隋朝大运河;

②态度:

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3)①这条“渠”是605年开始开凿的,②开通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③开通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④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⑤是隋炀帝时期开通的。

(1)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二者是因果关系。

(2)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唐太宗认为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

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3)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或巩固封建统治。

(1)作者杜甫,他的诗的特点:

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

人们称他为“诗圣”。

他的代表作是“三吏”、“三别”。

(2)“开元”指唐玄宗的前期统治。

“开元全盛日”出现的原因:

因为唐初的统治者唐太宗、武则天等人,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

唐玄宗初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便繁荣发展起来。

(3)唐玄宗统治后期即平定“安史之乱”之后。

原因:

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渐渐贪图享乐,导致奸臣、宦官专权,朝政混乱。

(4)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1)科举制度

(2)反映了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是做官。

途径是走科举取士的道路.

(3)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巩固其封建统治;

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4)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1)出自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

(2)唐太宗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意义: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

(1)唐太宗。

(2)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3)被尊称为“天可汗”。

(1)唐朝制度完备;

文明发达

(2)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3)日本以唐朝的封建制度为模式,进行了政治改革;

参照中国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

受唐朝饮茶之风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茶道”;

受唐朝服装的影响出现了“和服”。

(4)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精神(2分)

启示:

一个国家、民族只有交流学习才能得到发展,友好往来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中国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1)答:

岳飞,金军

(2)答:

收复建康;

郾城大捷。

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利益,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

(1)北宋都城东京。

河南开封。

(2)苏州,湖州。

水稻。

(3)江南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所在,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4)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劳动力增多;

迁入人口带来先进工具、技术、优良品种等;

南方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政治环境相对安定等。

缩小南北差距,加大对北方的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等等。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流的中心,又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政策:

重视发展经济,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景象:

商业繁荣或经济繁荣。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或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娱乐生活的发展,如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或有耍杂技、踢球、武术表演等活动的地方.

文天祥

组织军队抗元,兵败被俘,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司南,北宋

指南针是一种可靠的导航仪器,使航海不会迷失方向;

促进航海事业的发展。

(3)答:

南宋时期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1

(1)秦朝;

统一货币、度量衡

(2)行省制度;

西藏、台湾(或琉球)

(3)明朝;

明太祖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2、

(1)隋炀帝;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2)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②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实行八股取士。

(4)文字狱。

①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②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不敢过问政治。

③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

(1)答:

明朝科举制八股取士的现象。

明朝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究实际学问。

考中做官也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

(1)答: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答:

当今世界正日益成为一个互相依赖的有机整体,开放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对外开放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使我们的强国之路。

(突出对外开放即可。

2、

(1)答:

戚继光,明朝人,抗倭的民族英雄。

表达了作者决心报效祖国、荡平倭寇的爱国主义情感。

①“海波”指当时倭寇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②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骚扰中国的沿海地区。

③作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他被明政府派往浙东抗倭,后来又进入福建、广东,在当地爱国军民的支持下,最终肃清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我们要像戚继光一样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1、

(1)焚书坑儒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八股取士(八股文)

(4)文字狱;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5)思想;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

⑹思想必须解放;

禁锢思想,就会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等。

中俄《尼布楚条约》。

1689年。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的领土。

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取得了胜利。

当时的统治者是康熙皇帝。

2、答:

(1)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2)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遏制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3)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3、答:

(1)这时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同时我们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2)应加强海防建设,努力发展科学技术,继续加强交流,学习西方比我们先进的科技。

1、

(1)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吐蕃);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顺治;

班禅。

驻藏大臣

(3)认识:

是一种分裂国家的恐怖行径,必定不得人心,是注定要失败的。

保证: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只有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里,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行使民族自治权,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本地经济。

说明江浙地区棉纺织业的发达;

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

反映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明朝中后期手工业的发达和商品经济的繁荣,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5)答:

机户指的是早期的资本家。

机工指的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6)答:

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7)答:

机工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自恃中国地大物博,骄傲自大。

①闭关锁国政策。

②维护清朝统治。

③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从18世纪下半期起,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弊大于利。

因为清朝实行闭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

②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③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④要从“闭关锁国”中汲取教训。

⑤坚定不移地州改革开放之路。

4、:

1答:

闭关锁国

②答:

启示:

闭关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要对外开放。

1、试述科举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答:

(1)隋炀帝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2)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唐太宗时期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

(4)武则天开始殿试,设立武举;

(5)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6)明朝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即八股取士。

(7)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到清朝末年科举制被废除。

(1)君主集权的加强。

(2)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军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3)郑和下西洋;

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