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61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4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docx

课题1分子和原子2课时12106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需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了解分子的特性;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丢手绢趣味游戏初步感受分子的运动,通过阅读课本文字和观看苯分子、硅原子的图片感知分子、原子等粒子的真实存在;通过品红在冷热水中的扩散、氨分子扩散运动、注射器推压、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等诸多实验探究认识分子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诸多生活现象的分析讨论,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分子的性质;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实际问题。

难点:

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和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香水”手绢、品红、药匙、蒸馏水(冷、保温瓶装热水)、中烧杯、

浓氨水、酚酞试液、小烧杯、试管、大烧杯、20mL的注射器(2个)、

烧杯装水、球形干燥管(2个)、酒精

【教学方法】教法:

创设教学情景,组织探究实验,培养缜密思维,发展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学法:

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充分想象,将宏观知识形象化,微观知识表面化。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丢手绢”游戏

【讨论】大家感觉到什么?

为什么手绢没有放在鼻孔前,就能闻到气味?

【投影】为什么盛放中敞口容器中的水会减少甚至消失?

【引入】为什么会闻到香水的气味?

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

水是如何变成水蒸气的?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走进微观的世界。

同学们在认识微观世界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活动探究一】思考,从这些文字和图片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一位同学拿着事先喷有香水的手绢绕教室一圈,放在哪位同学背后就请他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闻到香水的气味;香水中的物质飘进鼻孔。

水蒸发到空气中了。

阅读课本48和49页的文字及图3-2和图3-3,思考并交流获得的信息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建立宏观现象和微观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初步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观点。

【讲解】一亿个原子排成一行,也不过1cm长。

如果一个原子和乒乓球对比,就好像一个乒乓球和地球丢比。

所以称分子、原子为微观粒子——简称微粒。

大千世界,物类繁多,现代科学证明,宏观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有的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

比如:

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氧化汞等物质分别由氧分子、氮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氧化汞分子构成;而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

【小结】一、物质是由相应的微观粒子(分子或原子等)构成的。

绝大多数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分子有哪些特性呢?

【展示图片】水分子的质量、一滴水含有的分子数(比喻如果你一次喝100亿个水分子,喝完这滴水,要喝1670亿次左右,1秒喝1次的话,你要喝5000年以上!

【板书】1、分子的特性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所以肉眼看不见;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几十万倍后,可以拍摄到分子的影像、可以移动硅原子形成“中国”字样,说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观看、倾听

交流

 

通过比喻认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探究活动二、三】分子的运动

【演示】品红【有碱性[C20H20ClN3]和酸性品红】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情况。

【小结】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这也是水受热后蒸发更快,阳光下湿衣服比阴暗处易晒干的原因。

【板书】②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过渡】除了品红的扩散,课本上还提供了另外一个探究氨分子运动的实验

【演示】如课本49页的描述

【讲解】各种物质的分子运动情况受物质本身内在结构影响而有所不同。

有的容易从液体或固体中扩散出来,如氨水、干冰;有的只能在液体或固体内部运动,如酚酞分子。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

 

记录实验现象,分析

原因

 

体会实验现象与微粒运动的联系

 

【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不同分子的运动情况不同。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用分子不断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呢?

比如:

放学回家闻到饭菜的香味;经过臭水沟闻到难闻的气味;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思考,联系生活经验

回答

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探究活动四】分子间有间隔

问题情境:

方糖放入一杯水中,在液面处划线,一段时间后液面下降。

原因:

构成方糖的蔗糖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水分子的间隔里,所以混合物体积减小。

【讲述】科学家通过观察众多的宏观现象推测分子间有间隔,现在已用精密仪器观测到。

【展示图片】苯分子图像中的黑色部分

【探究活动五】取两支10mL的注射器,分别抽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染色),用食指堵住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支容易推入?

原因是什么?

因为空气中气体分子间间隔很大,易被压缩

水分子间间隔较小,难被压缩

【展示】物质三种常见状态的分子间间隔

模拟动画

固态、液态、气态

→一般情况下,分子间间隔增大

【讨论】1、兵乓球变瘪了为什么用热水一烫就会逐渐恢复原状?

2、篮球没气了为什么可以往里面充气?

★生活中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吗?

比如给车胎打气;体温计量体温;温度计量温度;刚倒入沸水的暖水瓶的软木塞跳起来;给试管中的高锰酸钾加热橡皮塞喷出……

【小结】分子间间隔的改变导致物质热胀冷缩或三态变化

 

思考交流

 

两个同学上台来进行实验

 

了解不同状态的物质分子间间隔不同,气体分子的间隔更大,更易被压缩。

 

思考交流可能回答

1、因为温度升高,空气中气体的分子间间隔变大

2、因为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减小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六】等体积的水与酒精混合,所得混合液体的体积能否加和?

(答:

不能,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水与酒精混合时有的分子相互填充了间隔,使得混合液的总体积减小。

【强调】注意:

不同种类的液体分子间间隔不同,混合时体积不能相加,但质量能相加(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总个数没有改变)

【讲解】通过水分子间间隔和酒精分子间间隔不同,氨分子和酚酞分子的运动情况也不相同等诸多事实,我们可以得知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利用分子的性质等知识可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或实验现象。

观看实验,思考分析

由对宏观现象的探讨解释进一步认识微观粒子的性质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课堂检测】

思考交流解答

提升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课题2分子的原子

一、物质是由相应的微观粒子(分子或原子等)构成的。

1、分子的特性

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看不见);

②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③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分子间间隔的改变导致物质的热胀冷缩或三态变化

④同种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性质不同

★利用分子的性质等知识可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或实验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优点主要是逻辑清晰,利用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给学生提供直观感受,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些图片或视频,更好地帮助了学生想象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间的联系。

不足之处:

语速稍快,讲解较多,但语言不够精炼、优美,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不多,且由于增加了学生动手实验,原先设计的一些教学环节没有时间开展,如让学生用手对着脸轻轻扇动的小实验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等,取而代之的是解答几道预先设定好的习题,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不够。

 

【教学参考】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是80年代初期发展起来的新型显微仪器,能达到原子级的超高分辨率。

扫描隧道显微镜不仅作为观察物质表面结构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作为在极其细微的尺度--即纳米尺度(1nm=10-9m)上实现对物质表面精细加工的新奇工具。

目前科学家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操纵某些原子。

一门新兴的学科--纳米科学技术已经应运而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隧道显微学研究室的科学家正奋力投入纳米科学技术的研究,运用扫描隧道显微学方法,已于1992年成功地在石墨表面刻写出纳米级的汉字和图案。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在高定向裂解石墨表面上刻写的汉字“中国”,其中笔画的线条宽度为10nm。

如果用这样大小的汉字来书写《红楼梦》一书,只需大头针针头那样小的面积,就可写进全书的内容。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画出来的中国地图其比例尺为l∶1013。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认识二者的本质区别和联系;能从分子的角度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混合物和纯净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问题的解答加深对分子特性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的过程分析,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情况,引出分子的概念;通过几种分子模型的辨析,了解分子的构成情况;通过对水蒸发和水电解过程的微观分析,学会从分子角度认识两种变化的不同,并根据分析水电解中不变的微粒引出原子的概念,进而小结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再通过列表分析以及对氧化汞受热分解以及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解析,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本质区别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展示的分子模型,感受分子、原子世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难点】重点:

分子、原子概念的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比较;从分子的角度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混合物和纯净物

难点:

分子概念的理解;从分子的角度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准备】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模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提问】用分子的观点解释:

1、缉毒犬嗅出毒品所在

2、加油站严禁烟火

3、湿衣服在阳光下晾晒干得快

4、给变瘪的篮球充气

5、用体温计量体温

6、敞口放置的酒精减少的速率比水快

【过渡引入】上述生活现象的解释能让我们对分子的特性认识更深刻。

分子虽然非常小,肉眼看不见,但是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并且科学研究表明分子还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化学反应事实的分析来认识这一点。

【引导探究】过氧化氢分解的微观过程

1、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

2、对比它们的化学性质,氧气能_支持燃烧_,水不可燃也不助燃,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与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可见当分子不同时其所构成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同。

所以说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强调】1、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因为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分子聚集体现的,单个分子看不见摸不着,不能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状态等;

2、最小不是指体积和质量上的最小,而是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能再分。

因为分子由原子构成,但是分子中的原子不能保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

【小结】有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大多数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强调NH3)

【过渡】原子是什么样的微粒?

它有什么特点?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变化的分析来解答。

【问题探究1】水通电分解产生气体(氢气和氧气),水的蒸发也产生气体(水蒸气),它们的变化类型是否相同?

【播放】水受热蒸发和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视频

【强调】通电时分子获得足够高的能量破坏原子

间原来的作用力,使之分裂,水分子分裂成氢原

子和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氢原子两两组合成

氢分子,氧原子两两组合成氧分子。

【问题探究2】试从分子的角度解释

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不变;

水通电分解属于化学变化,水分子本身改变。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

当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改变或不变),(只是分子运动速率、分子间间隔的改变)

当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__(改变或不变)。

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不能再分的粒子是和,

所以说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

思考、依次回答

 

倾听

 

观看、思考

 

观看回答

 

倾听思考

 

观看,尝试说出不同分子的构成情况,记忆一些分子的化学符号

 

思考交流

 

 

联系生活实际温习旧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通过不同模型判断分子的构成

 

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板书】

★化学变化的本质

【讨论交流】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

原子

基本特征

定义

本质区别

联系

【强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但分子和原子都是能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属于同一级别的两种粒子,不能随意比较大小。

有的原子比分子还大,比如汞原子比氢分子大。

 

记录、倾听

 

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通过比较认识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分析】一、氧化汞受强热分解的微观过程

1、氧化汞分子分解为和,每两个

氧原子结合成,许多的氧分子聚集

成氧气,许多聚集成金属汞。

2、氧气是由分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O2,

金属汞是由原子构成的,汞的化学式为Hg。

二、氢气和氯气的反应中,分子、原子变化情况?

该变化中分子的种类改变(改变或不变),

物质的化学性质改变(改变或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改变或不变),

还有原子的个数不变。

【小结】原子、分子、物质三者的联系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

最小粒子;

 

思考分析

 

 

通过多个反应的分析加深对化学反应微观本质的认识

 

【投影】习题

【小结】物质的分类

【课堂检测】

【课后要求】完成课后习题和《金榜学案》

思考解答

 

学会从分子的角度认识混合物和纯净物

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课题2分子的原子

★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

原子

基本特征

体积小、质量小、不停的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本质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联系

分子原子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变化

 

【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

江阴市高级中学  庞梓芬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

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

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

若加热这杯水呢?

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

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

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

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

我们来看:

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

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

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

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

(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

(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

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

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

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

(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

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mL水、50mL酒精倒进100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

现在是否满100mL?

生:

不满了。

师:

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

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

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

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

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

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

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

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

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

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

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

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

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

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

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

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

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

谁不变?

(穿插演示:

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

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

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

由此定义:

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

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

不能。

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以人教版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

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题2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

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

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

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

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

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

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

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

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

其中微粒怎么变?

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

”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

《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

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

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

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二、教案:

课题

分子和原子

授课人

丁永芳

学校

广西南宁市十四中

知识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