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273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1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新课标北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1节 线的认识

 

教材第16~17页的内容。

1.结合生活实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抽象能力。

2.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发展空间观念。

3.在从实物原型抽象出“线”的活动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难点: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和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

课件、直尺、三种不同颜色的线。

1.教师演示:

教师取出手电筒,打开电源开关,让光线射向远处。

师问:

同学们,你们观察到手电筒的光线了吗?

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是什么线?

你还在哪见到过这样的线呢?

2.出示第一幅图:

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

3.出示第二幅图:

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

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

设计意图:

线段、射线与直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通过教师演示、课件出示画面,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线段、射线与直线,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为下一步描述这三种线的特征做了铺垫。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教师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提问:

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

(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这是一条线段。

拿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纸一样,画出线段AB。

提问:

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A、B两点分别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

(直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出线段AB。

提问:

如果沿B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

(射线)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组织学生讨论:

这三种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联系:

三种线都是直的,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区别:

直线:

没有端点,可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

线段:

有两个端点,不可无限延长,有一定的长度。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可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边操作边提问,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思考。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探究情境,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不断地观察、思考、总结,使学生感到自己就像科学家那样在探索中去发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

3.三种线的读法。

教师出示三幅图,引导学生说出图

(1)中的线是线段,图

(2)中的线是射线,图(3)中的线是直线。

我们给这些图形起个名字,边读出三种线的名称边板书:

(1)的线段读作:

线段AB(或BA)。

(2)的射线读作:

射线AB。

图(3)的直线读作:

直线AB(或BA)。

师强调:

读射线时要注意,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而直线、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师:

三种线的读法大家已经掌握了,那你能画出线来吗?

4.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这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

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总结出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5.两点间的距离。

教师设计一个“小狗吃骨头”的情境(课件演示),引导学生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细线摆出三条不同的路线,再将三条细线都拉直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两点间的线段比曲线和折线都要短。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与同学沟通、交流,汇报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只是一个点拨者、组织者。

6.动手操作,巩固新知。

比眼力:

比较下面两组线段一样长吗?

(出示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4题中的两幅图)

师:

同学们,你们估一估,哪一条线段长?

根据学生估的结果,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来确定自己估计的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意在告诉学生眼睛的观察与实际的测量还有一定的差距,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所以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干扰。

学生先猜一猜,然后再亲自动手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喜悦和享受。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1.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2.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3题。

3.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6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到家找一找,你生活中亲眼见到的,或在电视或其他资料上看到的有哪些线是直线,哪些线是射线,哪些线是线段。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线的认识

读作:

线段AB(或BA) 射线AB  直线AB(或BA)

线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都是直的,线段、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有两个端点,有限长

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没有端点,无限长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的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并具有开发性。

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学生练习”中有动手操作的,有形象感观的,有空间想象的。

以往教师一般从直线入手进行教学,我打破常规教学方式,而从线段入手教学,使问题的产生很贴切自然。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借助认一认、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的教学活动,使自己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本节课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学习氛围,体现了探索空间的开放性。

第2节 相交与垂直

 

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平面上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知道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相交的特例,认识垂线,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获得垂线的探索过程,能借助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积累操作的活动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难点:

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①课件:

长方体铁框架一个、三角板一套。

②学具准备:

三角板一套、一张长方形纸。

引入课题: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相交有关。

(板书课题:

相交与垂直)

设计意图: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焦动力。

(一)实践探究,建立概念,认识相交与垂直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操作吗?

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摆出来,然后汇报。

2.画一画,两条看似没相交的线,加深认识“相交”。

(1)出示教材中的图,让学生说一说:

这两条直线相交吗?

(2)怎样验证你的猜测?

3.刚才许多同学说了自己的想法。

摆成锐角和钝角用眼睛也可以判断出来。

可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断不够精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

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上的角去比……

4.老师用两条直线代替小棒,表示出你们摆的直角(课件出示)。

在直角上还要标上直角符号“┐”。

这组直线相交成什么角?

(板书:

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板书:

两条直线相交)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用字母O表示交点)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

(相交成的角是否是直角)

6.质疑:

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吗?

“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

(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7.我们以下图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

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该是说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

记作:

OA⊥OB。

8.(出示长方体铁框架)谁能说说长方体的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

(两三名学生说)

打开课件找到这个立体图形,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玩中学,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说一说等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二)学生动手尝试

1.画一画,画垂线。

师指导画垂线的两种情况:

一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二是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又体验到数学的基本实用性。

2.做中得。

(1)综合练习(出示课件)。

判断对错。

(用手势来表示)

①两条直线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

②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

③下图中,从A点到直线BD的三条线段中,AC最短。

(  )

(2)实践应用。

完成教材第19页练一练中的“小实验”。

设计意图: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小实验,使学生体会点与线段之间垂直线段最短。

1.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2题。

3.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3题。

师:

同学们今天学得高兴吗?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

全课总结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注意点,加深对互相垂直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相交与垂直

相交       一个交点 

互相垂直     相交成直角

这节课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探索有关垂直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自己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通过“画一画、悟一悟、找一找、数一数、折一折、玩一玩”的过程,力图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思考数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去自学、去判断、去分析、去表达,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亲身体验、理解与构建垂直的概念。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认清互相垂直的特征。

画垂线环节,利用三角板画互相垂直的线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过直线外一点、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发现学生不容易掌握,需要进行方法的再指导。

第3节 平移与平行

 

教材第20~21页的内容。

1.结合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与线段在方格纸上的平移运动,认识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

2.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找平行的线段,想办法得到一组平行线等活动,进一步直观认识平行线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3.能借助方格纸或三角尺平移画平行线。

重点:

认识平行和会画平行线。

难点:

理解“同一平面和永不相交”的实质;了解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课件、水彩笔、长方形纸、方格纸、纸制的小鱼、一副三角板、纸盒。

师:

(出示体育器械,双杠图)在我们漂亮的操场上,你们见过这样的东西吗?

师:

知道它的名称是什么吗?

师:

现在老师把双杠上面的两根杠子画下来,你们看,它们其实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线?

师:

现在你们看看这两条线之间的宽度一样吗?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现在我还要考考你们的想象力,请你们闭上眼睛,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直线无限延长,穿过了我们的教学楼,穿过了学校外的街道,它们能相交吗?

有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宽度一样,而且延长后又永远不相交,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叫它们平行线。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的实例上抽象出一组平行线,通过观察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

同一平面内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

师:

那么如何去判断哪些直线是平行线呢?

它有什么特点呢?

那就要靠同学们仔细地观察、思考去寻找答案了。

出示格子图:

在格子图上平移铅笔。

1.感知特征。

请同学们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

(铅笔)现在我将这支铅笔放在格子图上,用水彩笔把铅笔的位置标注出来,然后把铅笔向右移动3格,看看铅笔现在的位置和原来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向右移动了3格)我们也用水彩笔把铅笔现在的位置标注出来。

刚才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移。

那我们到底怎样从平移中得到直线间的平行关系呢?

(板书课题:

平移与平行)我们接着来研究。

现在我们在铅笔原来的位置上找3个点A、B、C,A点平移了3格,B点也平移了3格,那么C点呢?

(师分别指着这3个点)也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怎么样?

(一样、相等)宽度一样,我们换个词就说它们的距离相等。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它们向上或向下延长,会相交吗?

(不会)所以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而且永不相交,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一条直线能不能说平行呢?

(不能)

设计意图:

通过做一做、移一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点:

永不相交,距离相等。

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特点的认识。

2.感知一组平行线。

两条直线能互相平行,那么三条、四条或更多条直线能不能互相平行呢?

现在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

那我们把铅笔再向右平移2格。

(教师操作:

把铅笔放在格子纸的第二条线上,从这里开始移动,并用水彩笔把平移后铅笔的位置标注出来)它和第二条线相隔了几格?

(2格)每个点都相差了2格,这就说明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延长后会相交吗?

(不会)那说明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条直线和第一条直线相隔了几格?

(5格)它们是互相平行的吗?

为什么?

(距离相等、永不相交)

归纳:

第一条直线既和第二条直线平行,又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就说明这三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我们就把它们称为一组平行线。

3.感知平行线与线段的长短无关。

其实我们要判断平行线,首先看它们是否是直线,然后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如果它们的距离相等了,也就是永远不会相交了,这就是平行线的特征。

刚才我们移动铅笔画出来的直线是一样长的。

如果我们画出来的直线不一样长又是否平行呢?

我们再来移一移铅笔(拿出准备好的半截铅笔,移动铅笔时故意弄断),向右移动2格后用水彩笔标注出来。

现在我们来看这条线是否和其他的直线平行呢?

首先我们来看它是不是直线?

(是)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吗?

(相等)这两条直线会相交吗?

(不会)既然所有的条件都符合了,说明它也和它们是互相平行的。

换句话说:

两条直线或几条直线是否平行与线段的长短有没有关系?

(没有)

4.感知不同方向的平行线。

刚才我们看到的平行线都是什么方向的?

(竖着的)如果我们把铅笔换个方向去平移呢?

想一想它移动后位置的直线与原来位置的直线是否平行?

(师演示水平方向向上移动)再往下移动呢?

那这组直线平行吗?

如果把铅笔再换个方向呢?

(师演示向右倾斜移动和向左倾斜移动)

小结:

你们看,它们不管在哪个方向,只要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它们就互相平行。

也就是说:

同一个方向任意几条距离相等的直线,它们都是互相平行的。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平移铅笔,体会到了平行线的方向性。

学生通过辨析,体会到了平行线的特征,通过动手操作,深深理解了平行线的特征。

5.画平行线。

(1)师:

虽然我们认识了平行线,但是想把它画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没有关系,有老师在,你们就不用怕了。

先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师演示画的过程)归纳出画平行线的要领:

①定;②靠;③移;④画。

(2)学生动手画,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1.基本练习。

教材第21页第1、2题。

2.思维训练。

(1)出示正方体,你能找出哪两条线段互相平行吗?

(注意读法)

(2)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设计意图:

学生在当堂中就能进行练习,使所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及时进行知识的拓宽,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灵活。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移与平行

平移:

方向、距离

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距离相等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逐步提升对于平行的理性认识。

以体育器械中的双杠图开始,唤起学生对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感性认识,提醒他们对它进行数学思考,紧接着让学生想象双杠上面的两根杠子是否会相交,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否相等。

这样,从实景中抽象出教学中的平行线,让学生理性地认识了平行线以及平行线的特点。

接着寻找平移与平行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平行的特征;在演示平移铅笔的运动中,学生感知了平移能产生平行,学会了找平行线的方法,为画平行线做了充分的准备,使得以往教学的难点——画平行线变得容易了。

第4节 旋转与角

 

教材第22~23页的内容。

1.结合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从旋转的角度进一步认识角,发展空间概念。

2.结合旋转“活动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和周角,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提升分析与推理能力。

3.感受角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难点:

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

教具:

电脑课件、活动角、投影。

学具:

做活动角的工具、尺子、一副三角尺、点子图。

师:

首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拼图游戏。

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四根相同的小棒,看看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

正方形。

师:

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呢?

生:

三角形。

师:

再去掉一根小棒呢?

生:

只能组成一个角。

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

旋转与角)

师:

你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呢?

生1: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2:

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

生3:

三角尺上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生4:

我还知道怎样画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

……

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并标出名称。

师:

我们这节课继续研究有关角的知识。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说出有关角的知识,并写出它们,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充分利用起来。

1.认识角的形成过程。

师: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课件演示:

出示顶点,由顶点引出两条射线)

看了演示,你能说说吗?

小结:

由一个顶点和从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2.转一转,认识各种角。

(1)师:

请同学们拿出刚做好的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转动另一条边,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

你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帮助指导。

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是在变化的,角的名称也随之变化。

(2)让学生在投影上展示角的变化情况。

生1:

锐角——直角——钝角。

生2:

重合——锐角——直角——钝角。

生3:

钝角——直角——锐角——(重合)没有了。

生4:

钝角最大,锐角最小。

师:

同学们是这样做的吗?

(有的同学说是,有个别同学说不是)说不是的同学,我们等会儿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现在有一个问题,刚才第三位同学说这样(重合)是没有了,大家有没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让学生理解这个不是没有角,而是0度角。

(3)师:

你若有不同的想法,请你演示一下。

生5:

我开始也像生l那样转,但是转到钝角后我还在转,就转成这个样子(平角)了。

我觉得还可以转,但是我不知道它叫什么角。

生6:

老师,我转了一圈,你看两条边都重合了,又转成你所说的0度角了。

师:

同学们能看明白他们是怎样转的吗?

你们自己再转转看,又会有什么发现?

师:

这会儿都能转成这样(平角)了,想一想,它跟前面的几个角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生1:

比前面几个角都大。

(观察得真仔细)

生2:

角的顶点没有那种钝、直、尖的感觉。

生3:

角的两边是平的。

(真棒)

生4:

它是由钝角旋转得到的。

生5:

它好像不是一个角吧!

(全班笑)

师:

同学们观察得都非常仔细,看出了它的这么多特点,那么谁能回答第5位同学的那个问题?

它是不是一个角?

想一想,为什么?

(学生分成两派)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角的大小变化情况,理解各种角是可以由旋转变化得到的。

师:

先请不赞成是角的同学发表意见。

生1:

它是一条直线,直线又不是角,所以不是角。

生2:

(马上反驳)它有顶点,又有边,怎么不是角?

(边说边演示)

生3:

而且它还是由钝角旋转得到的。

师问反对派:

现在你们明白了吧,这是一个角。

只不过它有点特殊,角的两边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那么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

横角、平角、直角……

师:

像这样的角数学上称它为平角。

你们能理解吗?

生:

能,因为它的两边是平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争论中理解为什么这是一个角,感知平角的特点和名字的意义。

师: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平角?

生:

做操侧平举时两个胳膊所形成的角。

师:

自己做做看。

有人胳膊没有伸直,能行吗?

我希望你们每天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都能够像现在这样,两个胳膊形成的角是一个平角。

要是弯曲了,就不好看了,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你们能做到吗?

生:

能。

师:

还有没有?

生:

向后转。

(真棒)

师:

能不能举些与体育课无关的例子呢?

生:

(指着教室前面的钟)我觉得6点整的时候应该是平角。

师:

能说得详细点吗?

生:

6点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是平角。

(鼓掌)

生:

指南针的两根指针。

设计意图:

在举例子的时候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学生感到非常兴奋,趁机进行相关知识传授,效果非常好,这样把知识真正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之中,做到数学生活化。

师:

真是不错。

现在我们接着转,转到再次重合。

这个角比平角要怎么样?

(大)那现在两条边呢?

(两条边重合)它还是角吗?

它是什么角?

学生说出名称后,教师说明:

这就是周角。

它是怎样形成的?

(一条边绕着顶点旋转一周,与另一条边完全重合得到的)

生:

老师,您刚才说重合是0度角,这回也是重合了,为什么又不是0度角了?

师:

你非常爱动脑,周角是我们刚才一起转一圈得到的,它最后重合了。

但是前面的重合不是我们旋转得到的,所以前面是0度角而不是周角,能理解吗?

生:

那两条边重合的时候可以是周角也可以是0度角了。

师:

对,但我们得看它的形成过程。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角的形成过程。

(演示课件)看到这个演示过程,你想说什么?

3.小组之间转一转,说一说。

设计意图:

在认识周角时,学生记起了前面说的0度角,教师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理解周角和0度角的区别,理解为什么12点整时形成的角可以用周角和0度角两种方式来表示。

4.摆一摆,对平角、周角的认识。

师:

你能用手中的三角尺摆出平角、周角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把摆好的角举起来。

5.绘出各种角。

师:

在点子图上绘出各种角,可以吗?

学生动手操作。

师:

如果让你来给这几个角站队,你想让它们怎么站?

(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看看谁能把队伍排得又快又好。

请学生上黑板板书。

从大到小排列: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或从小到大排列)

6.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哪些地方有周角。

(2)观察教材第22页的几幅图,它们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学生说完,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

通过摆一摆,让学生理解平角和周角,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1.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2题。

2.教材第23页练一练第4题。

3.请你当小画家,画出分针和时针。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旋转与角

平角          周角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旋转与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

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

第5节 角的度量

(一)

 

教材第24~25页的内容。

1.结合生活实例,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了解1°角实际有多大。

2.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度数及其大小关系,并会估测生活中角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