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234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docx

教育资料人民版高一必修二31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学习专用

人民版高一必修二中国古代商业专题知识点训练

1、选择题

1.

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A.②③①④

B.①②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2.

下列对宋代城市发展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

②城市都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③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⑤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3.

据清乾隆《嘉定县志》记载:

“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

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

”这段记载说明()

A.中国市镇经济兴起于嘉定

B.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

C.市镇贸易出现专业化趋向

D.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紧密

4.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变阶段:

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

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A.政治因素始终主导城市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功能

C.重农抑商政策左右城市变迁

D.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5.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以下无法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C.“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D.“蜀人利交子之轻便,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

6.

唐代歌咏扬州的名诗佳句很多,有陈羽的“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

”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司马光的“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

”由此可见当时的扬州()

①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②城市中饮食服务设施完备

③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     

④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

据明朝万历《嘉定县志》记载“邑之民业,首藉棉布,纺织之勤奋,比户相属,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

”这说明嘉定()

①棉纺织业发达

②家庭开支依赖于织布收入

③小农经济瓦解

④农业经济商品化态势显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

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

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9.

宋代大城市设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都城出现了专向客商出租铺席

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宋代

A.开始出现商业服务机构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10.

《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

“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抑商”的主要原因是

A.“事末”不利于国家安全

B.“重农”便于对百姓管理

C.“事末”会阻碍粮食生产

D.“重农”可维系安土重迁

11.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2.

明人董含说:

“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

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

”材料信息表明当时

A.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B.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士大夫逐利成风,道德败坏

13.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14.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满载美国货的“中国皇后号”帆船,经过长途航行到达中国后,又把中国土特产带回美国,中美贸易从此开始。

到达中国后该货船最有可能停泊的城市是

A.广州

B.泉州

C.南京

D.上海

15.

明代山西商人范士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世人呼之为百间屋”。

这反映了

A.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B.土地集中阻碍了经济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

D.传统观念阻碍了明清商业的发展

16.

阅读下面两幅图,产生从左图到右图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纸币便于随身携带

B.封建政府优化商业环境

C.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7.

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

“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

B.传统轻商的观念有所改变

C.读书风气日益盛行

D.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18.

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

“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农夫为之赁耕,每岁所入盈千万石。

”上述现象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是

A.造成农民贫困市场狭小

B.促使工商业向乡村渗透

C.扩大了手工业生产规模

D.导致了工商业资金的流失

19.

“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

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中载:

“城,以盛民地。

”“市,买卖之所也。

”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20.

按照史学家陈锋、张建民的观点:

“宋代至清代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

”下列属于“明清商业革命”表现的是

①商税收入开始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②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

③江南地区兴起一批工商业市镇

④传统商业发展,开始出现夜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1.

北宋四川地区通行的铁钱体重值小。

大铁钱每十贯重120斤,小铁钱每十贯重65斤。

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达130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

于是开始出现

A.飞钱

B.柜坊

C.票号

D.交子

22.

唐朝最高年铸币量为唐玄宗时期的32万7千贯。

宋朝最高年铸币量是唐玄宗时期的20倍。

这说明

A.唐代商业发展十分落后

B.宋代商业发展高于唐代

C.宋代冶炼水平大大提高

D.宋代完全放弃重农抑商

23.

《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反映出

A.劳动人民的勤劳

B.商业经营受到时间限制

C.商业政策的宽松

D.城市的繁华景象

24.

晋商曾经开辟了一条从福建武夷山经太原,出张家口至库伦(今乌兰巴托)再到俄罗斯恰克图,绵延清代200余年的外贸路线。

这反映出晋商

A.主要业务是经营对外贸易

B.具有逐利与进取的双重品格

C.迫使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5.

8世纪中叶,唐都长安出现了在大街上开店铺和经营性违反宵禁的现象。

为此,唐帝国做出在过去不设市场的地方取缔所有市场的努力,结果却失败了。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唐代商品经济打破了束缚其发展的所有因素

②新的经济发展态势突破了汉唐以来的传统模式

③市场出现的新情况不利于自身健康发展

④政府对商品经济的管理方式滞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6.

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

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

这一事例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7.

唐以前,市井成员主要是商贾、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及部分无业游民。

而到宋代,又出现了众多文化娱乐行业,饮食、旅店种类大增,众多文人也加人市井队伍中。

材料中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

A.是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表现

B.使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C.是市民文化迅速发展的结果

D.是政府商业政策变化的反映

28.

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曾经写到:

“中西关系是特别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文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主要是指

A.外来商品受到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西方各国要求自由平等通商被拒绝

C.清王朝恪守“朝贡贸易”体制

D.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

2、非选择题

29.

徽商是旧徽州府籍的商人的总称,它是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的商帮,曾雄踞华夏商界达三百年之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邑中商业以盐典茶木为最著。

在昔盐业尤兴盛焉,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

……彼时盐业集中淮扬,全国金融几可操纵。

致富较易,故多以此起家。

席丰履厚,闾里相望。

其上焉者,在扬则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采,在歙则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收贫乏。

下焉者,则但侈服御居处声色玩好之奉,穷奢极靡,以相矜炫已耳。

——《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材料二

徽人在扬州最早,考其时代,当在有明中叶。

故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

扬盖徽商殖民地也。

徽郡大姓,如汪、程、江、洪、潘、郑、黄、许诸氏,扬州莫不有之,大略皆因流寓而著籍者是也。

……清代盐商歙县人汪应庚除重建平山堂外,还斥巨资修建西园、平楼、蜀冈万松亭等园林和亭台建筑设施。

乾隆二年,盐商祁门人马田琯一人独捐2400两白银疏浚扬州广渠门至便益门的街道;扬州康山南河下至钞关北地势低洼,街衢易积水,歙县大盐商鲍志道更是独立出资为其易砖为石,铺垫了石板路面,还斥资修造了虹桥等等。

……在扬州的徽州盐商周围,集结了大批学者和文人,明代休宁商人汪新经商于扬州,既雄于赀又以文雅游扬缙绅间。

芝城姜公、金公辈名儒巨卿皆与公交欢。

——摘编自卞利《无薇不成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徽商的商业地位,并据徽商资本的流向指出其本质。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徽商对扬州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8)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徽商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分)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明代与西北少数民族实行茶马互市制度。

朱元璋洪武(1368~1398年)年间实行了金牌制度,使中央政府有效地控制了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

在当时,金牌具有法律作用,任何个人是不允许染指茶马贸易的,民间贸易在严厉取缔之列:

“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讥者,并论死”。

明初的这种规定得到了严格执行,对舞弊走私者严惩不贷,即使对王公贵族也不例外。

……巡茶御史刘良卿说:

陕西地区设立三茶马司以收茶易马,“虽以供边军征战之用,实以系番夷归向之心”。

材料二

弘治三年(1490),明廷接受御史李鸾的建议,允许西宁、河州和临洮三茶马司招集商人运茶,只是规定每位商人运茶不得超过3000斤,而官府收缴其中的40%的实物,剩余部分则允许商人自由出售。

这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承认了民间民族贸易的合法性,茶马互市中的“民市”也就名正言顺地有了一席之地,对于政府来说也是有坐收其利之功效。

明朝中叶以后,日益兴盛的民间茶马贸易,成为各族贸易往来的主流。

——以上材料均摘自《政府专卖制度及其漕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初期“茶马互市”政策的目的。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以后“茶马互市”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8分)

31.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试卷答案

1.

D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商业发展。

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北宋时期出现纸币——交子,“工商食官”政策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大量商业市镇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正确。

2.

B

本题考查我国宋代时期城市的发展。

宋代时期,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故①正确;宋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因此②错误,⑤正确;③④叙述符合宋代的城市发展,故选B。

3.

C

本题考查清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清朝乾隆年间浙江嘉定各个市镇商品生产出现专业化,且各地商人汇集于此从事市场交易,可见清前期江南市镇贸易出现专业化趋向,故选C。

A、D两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中雇佣劳动关系,故B项错误。

4.

B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城市发展的因素。

依据材料中该学者提出的中国“城”与“市”发展的五个阶段来看,具有经济职能的“市”经历了由无到有、市逐渐超过城甚至取代城的发展趋势,可见此演变过程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故选B。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D两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5.

C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繁荣。

材料中宋朝的“商业革命”的说法,实际上反映了宋朝商业及城市的繁荣。

A项的夜市的繁荣、B项的城市中临街设市及D项交子的流通均反映宋代商业及城市繁荣的状况,不符合题意;C项“会馆”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兴起相关,故选C。

6.

B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扬州城市商业的繁荣。

材料中唐朝两位诗人的诗句反映了扬州夜市的繁荣和水路商业运输的发展,宋人司马光的诗句体现了城市中饮食服务实施的完备,故②③④正确;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故①错误。

据上,A、C、D项错误,故选B。

7.

B

本题考查明朝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明朝后期嘉定地区百姓生活,首先依靠棉纺织业并得到较大的发展,成为当地各家各户缴纳赋税、衣食家用、人际交往等费用的来源,可见嘉定棉纺织业发达,家庭开支依赖织布收入,可见农业经济商品化态势明显,故①②④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小农经济才开始瓦解,故排除③。

据上,A、C、D项错误,故选B。

8.C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明朝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与当时商业发展有关,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项正确。

题干不涉及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故不选A项;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故不选B项;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故不选D项。

本题选C项。

9.D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的发展。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中设有金银铺、兑房和宅舍,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机构,即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项正确。

题干只提到市中设立了商业机构,故不能得出“开始出现”,故不选A项;题干没有提到经商方式,故不选B项;宋朝商业环境有所放松,但政府政策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故不选C项。

本题选D项。

10..A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本”为根本,指的是农业;“末”是次要的,指的是商业。

题干大意是,如果农民舍弃农业而重视商业发展,那么他们就不服从命令,打仗不行,防守也不行。

这将不利于国家安全。

A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事末”的弊端,故不选B、D两项;C项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

本题选A项。

11.A

分析:

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能够看出,明末江南农村地区雇工的待遇相比“百年前”有了极大提高,反映了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迅速,题干中的“农村”与“市镇经济”对应、题干中的“雇工”与“手工业”对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江南地区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政府长期积极推行重农政策,只会限制农村手工业的发展,并不能成为产生巨大变化的原因,B项排除;材料中只是部分人表达对雇工“骄惰”的不满,缺乏足够信息反映社会矛盾,而且“尖锐”的社会矛盾也不能够通过江南地区的农村现象充分表现,C项排除;雇工的出现就是因为农民与土地所有权分离,只能作为地主的雇佣工人,体现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2.A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反映了士大夫阶层从“羞与(富商)为伍”到主动结交富商,甚至与富商通婚,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商人地位有所提高,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业的政策、雇佣关系,也没有批评士大夫道德败坏,B、C、D三项均排除。

13.A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运输的大宗商品主要是丝绸,故此时期不能称之为“瓷路”;唐宋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A项说法错误,但与题意相符;从西汉时期起,中国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经“丝路”远销到西方国家,中国丝织品在当时已经享有国际盛誉,特别是在罗马帝国,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作“丝国”,B项说法正确;明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严格的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海上丝绸之路”随之衰落,C项说法正确;15世纪以前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分散的状态,亚欧贸易属于地区性的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丝路贸易开始具有了全球化的意义,D项说法正确,但都与题意不符。

14.A

本题考查我国清朝的对外贸易。

清朝我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地对外贸易,故A项正确。

15.D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传统的经济观念的影响。

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商人经商致富后,主要将财富用于买田置地,说明当时的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商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土地集中现象,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不是直接说明重农抑商政策阻碍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

16.C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货币变化的原因。

我国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发行,根本原因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不是根本原因,政府的举措仅仅是重要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故D项错误。

17.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未提及宗法观念,A项排除;材料“耕读之外……悉从便业”,即不再限制家族子弟从事工商活动,体现了人们对商人的观念发生变化,B项正确;材料“耕读之外……悉从便业”不能体现读书风气日盛,C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宗族规矩而非国家政策,D项排除。

18.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A项的表述与设问要求“对清代工商业的影响”不符,排除;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富商巨贾……多买田地……农夫为之赁耕”不符,排除;题目中清朝初年,富商巨贾将主要资金用于买田置地的现象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导致工商业资金的流失,不利于扩大手工业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C排除,D项正确。

19.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古代基本上处于农耕文明,城市的作用仅限于政治和军事。

重农轻商的结果造成了城市的经济作用并不明显。

而很多大小城市依水而建,城墙高大的特点更是体现了军事目的。

现代城市的商业作用更重要,像最大的上海市,依据所学并结合题意,C项正确;A、B、D三项均排除。

20.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税收入开始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传统商业发展及夜市出现也是在宋代,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所有带①④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C、D三项均排除;明清时期出现商帮,著名的有晋商、徽商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一些工商业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②③符合第二次“商业革命”,B项正确。

21.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

交子是铁钱不便于流通与交换的产物,故故B项正确;飞钱和柜坊在唐朝出现,故不选A、B两项;票号在明清时期出现,故不选C项。

本题选D项。

22.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

铸币的出现是商业发展的结果。

货币发行量即铸币量是商业发展的晴雨表,铸币量多商业发展水平当然就高。

结合题干可知,“宋代商业发展高于唐代”,B项正确。

唐代商业有所发展,故不选A项;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不选C项;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不选D项。

故本题选B项。

23.B

本题主要考查市的特点。

根据题干信息“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可知,唐代商业交易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故本题选B项。

24.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材料“从福建武夷山经太原,出张家口至库伦(今乌兰巴托)再到俄罗斯恰克图”反映了晋商内外市场的开辟,表明了他们具有逐利与进取的双重品格,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表述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均排除;D项表述同晋商无关,排除。

25.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①的说法太绝对,不正确;根据材料文字“大街上开店铺和经营性违反宵禁的现象”反映了新的经济发展态势突破了传统模式,②正确;③的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不正确;根据材料文字“唐帝国做出在过去不设市场的地方取缔所有市场的努力,结果却失败了”反映了商业的发展突破传统模式已经成为历史的发展趋势而不可阻挡,同时也反衬出政府对商品经济的管理方式的滞后,④正确,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排除。

26.C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可以分析出晋商商帮的兴起是与国家的政策有关系的,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

A、B、D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商帮

27.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朝市井成员的来源比唐朝广泛得多,不仅有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