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3862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4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docx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课时

课题: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面积

1、感受物体表面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

把带色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贴到长方体的盒子上。

教师提问:

“你会发现或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谁大谁中,教师在这过程中引导、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体验平面图形的面积。

学生动手画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每组的同学把画好的图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脚,看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可能体会到平面图形有大有小,在此过程中教学“平面图形”这一概念,如果有的学生画出角的图形,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把角的图形和学生画的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教学“围成”一词的意义。

引出: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操作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谁能想出办法来?

(学生可能想出用划方格的办法、重叠的

办法、剪拼的办法等,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

师生总结:

在进行测量、计算面积时规定

了统一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形成表象。

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师提前把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印在白纸上。

学生涂上颜色,然后剪下来,体会1平方厘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表面。

用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测量你身边的物体表面的面积。

(如扣子、橡皮等。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学生剪下来,体会1平方分米有多大。

举出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测量课本的封面面积。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学生先估计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教师再出示面积是1平方米的大纸。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间的换算,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把高级单位的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各数。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米、分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估计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二、自主探索,研究新知

1、猜想验证,悟出进率。

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

想办法来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择出比较好的方法。

师生小结: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迁移类推,理解进率。

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3、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可见: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三、应用拓展,巩固进率

1、一块正方形的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个人的推想过程。

(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所以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做一做:

(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3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6平方米=()平方分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五、作业布置自主练习第5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教学目标:

通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面积单位,初步明确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

明确分清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学生估计1厘米有多长?

1平方厘米的面积多大?

(2)教师出示:

长是1厘米的线段图,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平面图形。

看它们图形有什么异同?

(3)教师出示:

学生用和铅芯和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要知道它们的大小分别用什么单位来测量?

(4)学生动手测出铅芯的长度和纸片的大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估计1分米的长度,1平方分米的大小。

(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使学生的估计接近正确。

(2)估计铅笔盒的面有多大?

长、宽各是多少?

(3)学生动手进行测量铅笔盒的面有多大,长、宽各是多少?

看自己的估计情况。

(教师进行指导怎样才能减少误差。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前面我们学习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

那么,我们可以用1米和1平方米来干什么呢?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

并向学生说明教室的地面的面积大约是60平方米……。

4、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学习,同学们讨论1厘米、1分米、1米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什么异同?

学生交流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5、教师总结

1厘米、1分米、1米是长度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都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板书课题)。

二、巩固反馈,深化认识

1、教科书第页第2题。

2、教科书第1题。

3、进行改编:

让学生用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任意拼图形,看拼成的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4、长方形长:

5厘米宽:

1厘米

5、要求学生围出2个图形

长方形长:

4厘米宽:

2厘米

正方形边长:

3厘米

三、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

四、作业布置自主练习第9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根据操作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沟通知识,建立联系

学生估计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面积大约是多大?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

学生可能进行猜测,用面积单位来测量,教师指出:

这么大的地面用面积单位来测量太麻烦,所以,我们就要研究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研究方法

(教师准备三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只选择一种进行研究。

一种:

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

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

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

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后一种方法比较简单,最好是做成多

(3)师生交流,提炼方法。

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

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指导:

长方形的长摆了5排,说明是5厘米;宽摆了3排,说明是3厘米,那么,面积15平方厘米等于什么?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学生思考:

求长方形的面积事实上是求什么呢?

(看它包含了多少个面积单位。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本第124页上面“做一做”:

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

2、练习二十八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3、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4、练习二十八的第2题。

5、练习二十八的第5题。

学生先自己做,然后交流。

教师小结:

半场的面积是操场总面积的一半。

四、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五、作业布置自主练习1---4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课题: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帮助学生根据操作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先测量,再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小黑板出示图形

学生做完后进行交流。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引导、点拨。

如果有的学生选了

(2)、(3),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首先学生说明自己的算法,再让学生讲明这样做的道理。

教师引导:

用剪刀剪的演示长方形的长变短与宽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也可以这样想,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其计算方法是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选

(2)、(3),教师直接引入:

(2)、(3)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明想法,教师再引导。

练习:

课本第125页第7题。

2厘米9分米

(计算正方形的面积)2厘米9分米

2、学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教师板书公式,并说明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3、学生把课本例题填完整。

二、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动手测量正方形手帕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

(遇到有小数的情况,计算结果可以用整分米来表示。

2、学生思考:

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还用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问:

“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是什么意思?

”(要配的玻璃面积与桌面的面积一样大,也是边长8分米。

2、第6题。

口算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13×14、84÷4、

630÷30是怎样口算的。

3、练习第9题。

让学生拿一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板,实际做一做。

4、练习的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然后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

5、练习的第1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

四、板书设计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五、作业布置自主练习1——2题。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教学目标:

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理解、分清长度和面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对比不同

1、小黑板出示:

一块长方形的白菜地,周围围上篱笆。

学生根据这个情境提问题。

然后选取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的主要问题:

篱笆有多长?

菜地的面积多少?

让学生进行解答。

在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提问:

求篱笆有多长?

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实际上是求什么?

方法有什么不同?

2、计算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长:

3厘米宽:

6厘米

长:

12厘米宽:

6厘米;

3、学生估计教科书封面的面积大致是多少?

4、学生讨论:

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指什么?

周长和面积各是用什么计量单位?

5、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总结出示下表:

含义

计算方法

计量单位

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长+宽)×2

长方形的周长

长度单位

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长×宽

长方形的面积

面积单位

二、板书设计

含义

计算方法

计量单位

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长+宽)×2

长方形的周长

长度单位

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长×宽

长方形的面积

面积单位

三、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课题:

公顷、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公顷、平方千米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了解它们的意义,学会运用换算关系坚信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公顷、平方千米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了解它们的意义,学会运用换算关系坚信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公顷、平方千米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了解它们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组织复习面积单位。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吗?

(2)哪个单位最大?

哪个最小?

(3)谁来说一说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4)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概括就……

(5)谁还记得1平方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厘米究竟有多大呢?

2.引人新课。

如果我们用这些单位去测量更大的面积,如一个大型体育中心的占地面积;一个城市的面积;一个省区的面积甚至一个国家的国土面积,你们觉得如何?

1.在教师引导下回顾旧知。

(1)还记得。

它们是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

(2)平方米最大,平方厘米最小。

(3)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4)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5)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明确学习内容。

如果用这些单位去测量可能就不会很方便。

可能需要更大的面积单位去测量。

这些单位在测量土地面积的时候是不太方便的,这就需要我们来认识一些更大的,用来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

揭示课题:

公顷、平方千米的认识。

1.教学公顷。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在测量土地面积时经常用到的面积单位,老师这里有一些数据,大家先看一看。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

在这些统计数据中就包含了我们将要认识的面积单位,那么I公顷、1平方千米究竟有多大?

这些面积单位在数学上是怎样定义的呢?

请看……

教师出示: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如果以平方米来做单位,应该是多少呢?

你是怎么想的?

所以

1公顷=10000平方米

1.认识公顷。

观察教师出示的一组数据。

(1)我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首都北京的占地面积大约是16808平方千米。

(3)北京奥运会主比赛场馆一国家体育馆占地面积约7公顷。

二、板书设计

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用来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

公顷、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三、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课题:

平方千米。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公顷、平方千米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了解它们的意义,学会运用换算关系坚信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公顷、平方千米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了解它们的意义,学会运用换算关系坚信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

难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公顷、平方千米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了解它们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平方千米。

教师说明。

板书:

边长是I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I平方千米=100公顷

3.组织体验公顷和平方千米。

组织学生看书《生活中的数学》。

组织学生到操场测量出一个指定大小的面积,引导学生推算和想像。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3页第2题。

引导独立完成,组织集体订正,说出自己的理由。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53页2、3题。

认识平方千米。

理解记忆。

体验面积单位。

看书《生活中的数学》。

到操场测量出一个指定大小的面积,推算和想像。

1.完成教材第53页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板书设计

公顷、平方千米

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用来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

公顷、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作业布置自主练习4——6题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课题: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

2、进一步正确、熟练地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3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

买了新房子,要把它装修得漂漂亮亮的再住进去,瞧!

小明一家正在研究着怎么装修呢!

自己观察画面,你发现了那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师板书:

(1)我的房间要用多长的石膏线?

(2)我的房间需要铺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3)石膏线需要多少钱?

(4)地板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解决,指明板演,然后合作交流。

 那么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

什么是长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

个人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看信息图,学生仔细观察

适时出示课堂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3.求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结果要用长度单位,而求面积的计算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师:

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

板书:

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

(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生口述,师板书)

师:

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

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

二、巩固练习.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 )

  A.20×20=400(米)  B.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小黑板出示

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

有什么不同?

(面积相同,周长不同)

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

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

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

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作业设计完成新课堂P551-3

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比较

我的房间要用多长的石膏线?

面积和周长的区别(5+3)╳2

=8╳2=16(米)

我的房间需要铺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5╳3=15(平方米)

三、板书设计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四、作业布置自主练习第9题。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课题:

数学实践活动点击双休日

教学目标:

在具体活动中,体会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研究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双休日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争先恐后叙说自己的双休日是怎样度过的,有的参加特长班活动,有的在家里看电视,有的去爷爷奶奶家,还有的与父母一起外出活动等等。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并讨论:

(1)你认为你的双休日活动安排得合理吗?

(2)通过同学们的交流,你认为双休日做什么事情的最多?

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理解进行调查的必要性。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态度开展调查。

(1)营造宽松的讨论环境,保证调查的信度,启发诱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调查的程序以及方法。

(2)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作组长,兼顾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对学生活动提出要求。

(3)引导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展开充分的调查,了解:

a、同学对双休日的满意程度,小组长做好记录,然后一起交流,通过调查自己的发现,并写好小结。

b、学校、家庭、社区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双休日活动的,并把调查情况做好记录。

3.引导学生谈收获。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收获,然后选出代表在班级交流。

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走进天文馆

第一课时

课题:

24时计时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能用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学习24小时计时法

看图,问:

同学们你知道商场什么时候关门吗?

谁知道21时到底是什么时候呢?

真能干!

21时是一种新的时刻表示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新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

(揭示课题并板书:

24时计时法)

1.教学24小时计时法。

出示一个钟面。

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知道在一天里,时针正好走两圈。

从夜里12时开始(也可以看成0时)到中午12时是第一圈,从中午12时到晚上12时又是一圈。

(边说,边用钟面演示)

一共是24小时,人们就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来表示时刻,这种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24小时计时法。

思考老师的问题。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21时就是晚上9点。

……

看教师的板书,明确学习的内容。

1.学习24时计时法。

倾听教师的讲话,观察教师的演示。

(出示教材58页的钟面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你发现什么?

你知道外圈的数字表示什么吗?

这些数字和内圈的数字有什么关系呢?

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商量一下。

由此可以看出,在使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时候,如果时下午到晚上的时刻就要用原数加上12,比如下午3时就是3+12=15,就是15时,晚上10时就是22时……而从凌晨到中午的时刻不变。

(教师再任意说出几个时刻让学生用24时计时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