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924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docx

中药炮制学笔记汇总

第一章绪论

1.中药饮片(MJ):

中药材经过加工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处方用药。

饮片《中国药典》:

经过炮制加工的中药材,可直接用于调配和制剂。

中药炮制(MJ):

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临床辨证论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将中药材制备成中药饮片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MJ):

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饮片的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2.中药的三种商品形式:

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GAP种植经采收和产地加工药材经适当炮制饮片处方汤剂(或经制剂过程中成药)

3.中药炮制的发展历史(重点)

历史年代

炮制著作

作者

历史地位

特点

南北朝刘宋时期

《雷公炮炙论》

雷斅

第一部

①总结当时的炮制成就;②创建了炮制新方法,概括炮制作用;③运用辅料炮制药物。

明代

《炮炙大法》

缪希雍

第二部

①总结归纳了“雷公炮炙十七法”②提出药物贮藏保管之法。

清代

《修事指南》

张仲岩

第三部

①系统叙述各种炮制方法;②进一步深化炮制理论。

4.较成熟的中药炮制基础理论:

A.炮制适度理论

B.药性相制理论

C.炮制解毒理论

D.辅料作用理论:

酒制升提、姜炙发散、入盐走肾脏、醋炙入肝

E.生熟异用理论:

生升熟降——莱菔子;生者走表,熟者入里——柴胡、黄芪;生清熟补——地黄

F.炭药止血理论

5.中药炮制的传统制药原则

——之制则(MJ)

A.相反为制:

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被炮制药物的偏颇之性或改变其药性

B.相资为制:

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被炮制药物的疗效

C.相畏为制:

利用中药药性的相畏相杀理论,通过采用药性相互制约的药物或辅料进行炮制,降低被炮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D.相恶为制:

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进行炮制以减弱被炮制药物的峻烈之性,使之趋于平缓而减缓毒副作用的一种炮制法则

E.相喜为制:

指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改善被炮制药物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喜好信任和接受度,便于患者服用

6.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之三类和五类分类法

《本草蒙筌》——陈嘉谟——将炮制技术按“火制、水制、水火共制”进行分类

《药典》三类分类法——按“净制、切制、炮制”三大类进行分类

五类分类法(重点)——修治、水治、火制、水火共治、其他制法——为陈嘉谟的三类分类法的进一步拓展

7.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ZW)(三级)

A.国家级中药炮制标准——《中国药典》——10年版首次明确炮制后的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处方配伍的基础药物,是中成药制剂的原料药物

B.省部级中药炮制标准——a.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b.《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C.地方级法规——a.中药饮片炮制规范b.中药材质量标准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的关系(ZW)

A.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

a.中医临床处方是以炮制后的饮片配方——通过炮制以达到“制其太过,补其不足”调整药性,使中药符合辩证施治的需要

b.中药必须炮制才能达到临床用药要求——通过炮制对药物的功效予以取舍

c.随证炮制、依方炮制,适应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

d.依据自然环境与机体的变化关系进行炮制用药

B.炮制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

a.炮制保证临床用药的剂量准确

b.炮制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

c.利用辅料炮制,增强临床疗效

d.炮制后利于保存药效

e.炮制可视成分转化,产生新的作用

C.炮制是保证临床安全的重要措施

2.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四气:

药物作用机体的不同反应治疗效果的概括,与疾病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五味:

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与机体的趋势。

A.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有三种情况:

a.“反制”:

通过炮制纠正药物的过偏之性。

如栀子苦寒之性强,经辛温的姜汁制后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

b.“从制”,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

如苦寒的胆汁制黄连,加强苦寒之性。

c.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如生地制成熟地由甘寒转为甘温,有滋阴补血功效。

B.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如黄柏原清下焦热、酒制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热。

C.炮制对归经的影响如醋制如肝经,蜜制如脾经,盐制入肾经。

D.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

具有毒性的中药经炮制均可降低毒性。

【中药炮制减毒的方法有那些?

a.净制去毒(去毒性部位)b.水制去毒(使毒性成分水解流失)c.加热去毒(毒性蛋白变性)d.辅料去毒(拮抗、吸附、稀释)】

第3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炮制对饮片化学成分的影响

1.中药炮制的目的/作用(必考)

A.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B.

增强药物疗效

C.改变或增强药物的性味

D.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归经

E.便于调剂制剂,保证药物质量

F.提高中药净度,确保用药质量和剂量

G.矫正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H.产生新疗效,制备新饮片(血余炭——止血)

2.炮制对中药饮片化学成分的影响

A.生物碱类a.为有效成分,性质稳定耐热者或与草酸盐、钙盐、鞣质等同时存在而结合成复盐(不溶于水)的,多用醋制,以提高其溶出率。

b.为有效成分,但性质不稳定,宜直接切片使用。

c.为有效成分,且易溶于水,应“少泡多润”d.为毒性成分,常加热以使其结构发生改变或含量减少或用相应的辅料炮制。

d.同种植物,不同部位其生物碱含量不同,应分开入药。

B.苷类a.为有效成分,应“杀酶保苷”b.为有效成分,但嫌其能力太过,应通过炮制以“制其太过”c.为无效成分,应尽量除去

C.挥发油类a.净制,如花椒——果皮b.鲜制和低温干燥c.为有效成分,宜避免加热——人工干燥时温度不得高于50℃d.嫌其能力太过,即燥性,应用麸炒或土炒

D.鞣质类a.易溶于水,为有效成分时要“少泡多润”b.与铁反应能生成墨绿色的鞣酸铁盐沉淀,——加工全过程忌用铁器

E.有机酸类a.低分子有机酸,易溶于水,为有用成分时,应“少泡多润”;为有毒成分时,应多泡b.与其他物质结合成盐,醋制提高其溶出度c.刺激性较大时,加热使其部分被破坏d.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加工过程中,应使用惰性材料

F.油脂类常用“去油制霜”法,以降低或缓和期毒副作用加热可破坏其毒性蛋白

G.树脂类多为有机成分,可用酒制,醋制,以提高其溶解度

H.蛋白质,氨基酸类a.具水溶性,为有效成分时不宜长时间浸泡b.为毒性蛋白时,经加热处理使毒性蛋白变性

I.糖类易溶于水或热水

J.无机成分矿物、化石、贝壳类药材多采用煅法、煅淬法、水飞法、提净法炮制

第四章中药炮制常用辅料

一、液体辅料(包括药汁)

1.酒(黄酒、白酒)作用:

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引药上行、增加溶出等。

2.醋作用:

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增加有效成分溶出等。

3.蜂蜜作用:

能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解毒、缓和药性、矫味矫臭等。

温室(25℃)相对密度应在1.349以上;不得检出淀粉和糊精;还原糖不得少于64.0%;含水量不得超过25.0%;蔗糖不得超过8.0%。

4.食盐水作用:

引药入肾,强筋骨,软坚散结,清热,凉血,解毒,防腐,并能矫味等。

药物经食盐水制后,能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的作用。

食盐应为白色,味咸,无可见外来杂质等。

5.生姜汁作用:

性味辛,温。

具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解毒、缓和药性等作用。

药物经姜汁制后能抑制其寒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半夏)

6.甘草汁作用: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增溶等作用。

药物经甘草汁制后能缓和药性,降低毒性。

(半夏)

7.黑豆汁8.米泔水9.胆汁10.麻油

二、固体辅料

1.麦麸作用:

健胃益脾、缓和药物燥性、矫臭、增强疗效,使色泽均一。

常以麦麸制的药物有枳壳、枳实、僵蚕、苍术等。

2.稻米作用:

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除烦止渴,止泻利,降低毒性和刺激性。

①炒制药物;②用于指示炮制程度。

3.白矾(又称明矾)作用:

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祛痰杀虫、防腐。

(半夏)

4.蛤粉作用:

清热利湿、化痰软坚,使药物质地酥脆;常用来烫制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物。

5.滑石粉能利尿,清热,解暑。

6.土作用:

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止泻,能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增强药物疗效。

7.河砂常作为中间传热体拌炒药物,温度高、传热快,受热均匀。

作用:

①便于粉碎和利于煎出有效成分▲;②破坏药物毒性成分,除去非药用部位;常用来炮制马钱子、穿山甲等。

8.豆腐9.朱砂

第五章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与储藏保管

1.中药饮片的质量要求(必考)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主要项目包括名称、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贮藏等

A.性状片型——切制后的饮片应均匀、色泽鲜明、表面光洁、片面无机油污染,饮片中无整体、长梗、无连刀片、掉刀片、边缘卷曲等不合格的饮片

粉碎粒度——粉粒均匀,无杂质

色泽——符合该饮片的标准,且应均匀

气味——本味与辅料的味

B.鉴别目的:

辨别中药饮片的真伪

经验鉴别:

采用直观方法观察饮片的色泽、纹路、气味、性状等

显微鉴别:

分为组织鉴别和粉末鉴别

理化鉴别:

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对中药饮片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进行的定性鉴别实验

指纹图谱技术

C.检查包括净度、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毒性成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等

净度:

检查方法:

去定量样品,拣出杂质,草类、细小种子类过三号筛,其他类过二号筛。

药屑,杂质合并称量计算。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包括铅、砷、汞、镉、铜

酸败度:

通过酸值、羰基值、过氧化值进行量化

D.浸出物指中药饮片用水、乙醇或其他适宜溶液进行浸提,测定浸提所得的干浸膏重量

E.含量测定分为有效成分与有毒成分的测定巴豆霜中的巴豆油含量为18%-20%.

F.中药饮片的包装

2.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A.质量检验人员(QC)的配备

B.主要检验仪器和设施的配置

C.制定企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

D.质量检验与留样观察

E.建立标本室

3.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QA)

4.饮片贮藏中的变异现象

A.发霉B.虫蛀C.变色D.气味散失E.粘连F.自燃

G.腐烂鲜活中药

H.泛油(MJ)又称走油,是指含挥发油、脂肪油或糖类等成分的中药,因受热或受潮后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返软、发粘,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I.风化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物,因在储存中长期与干燥空气接触,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的现象

J.潮解指某些含糖或盐类的固体中药在高湿环境中吸潮,使其表面湿润,返潮,甚至融化成液体的现象

5.对抗同贮法(MJ)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与一些有特殊气味的物品同贮,以防虫、防霉及防变色的储存方法例子:

牡丹皮与泽泻、山药、白术、天花粉同贮;花椒、细辛、荜澄茄等与蕲蛇、金钱白花蛇、鹿茸、乌梢蛇、蛤蚧、全蝎、海马、海龙等同贮;人参、西洋参、党参、沙参、三七等参类与细辛同贮;明矾与柏子仁同贮;冰片与灯心草同贮;大蒜与土鳖虫、斑蝥同贮;筚澄茄与吴茱萸同贮;筚澄茄、丁香与人参、党参、三七同贮;滑石粉、米糠与鹿角胶、阿胶等动物胶类同贮。

第八章净制

1.净制:

中药材在切制、炮炙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方法。

目的A.除去杂质,泥沙及虫蛀霉变品

B.进行大小分档,便于进一步切制和炮制

C.分离药用部位,更好发挥药效如扁豆仁与扁豆衣;莲仁与莲衣

D.除去非药用部位,保证用药剂量准确如树皮类药材在炮制前刮去其粗皮;巴戟天,远志等除去内心

2.清除杂质的方法:

挑选、筛选、风选(依据其质量的差异)、水选和磁选

3.清除非药用部位,其主要的依据为清代的《修事指南》

可分为以下几类A.去根去茎B.去皮壳

C.去毛根茎类药材如狗脊,骨碎补等,一般用砂烫法将毛烫焦,再撞去,筛除;动物类药材如鹿茸,火燎去毛法;叶类药材如枇杷叶,用棕刷刷去绒毛;果实种子类药材如金樱子,在产地用手工挖净毛与核;苍耳子表面具倒刺,常将刺炒焦,在碾去。

D.去心包括巴戟天、五加皮、白鲜皮、地骨皮、牡丹皮、香加皮、桑白皮(远志筒主要出口)E.去芦包括川牛膝、牛膝、西洋参、地黄、仙茅、苦参、山药、续断、玄参、赤芍等F.去核G.去瓤H.去枝梗I.去头尾足翅J.去残肉

第九章饮片切制

1.饮片(Ph.c)(MJ):

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

饮片切制:

将洗净后的药物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等的炮制工艺

2.饮片切制的目的A.便于有效成分煎出(主)B.利于进一步炮制C.利于调配和制剂D.利于储存E.便于某些中药的鉴别

3.药材的软化

原则:

少泡多润,药透水尽

常用的水处理方法:

A.淋法适应于气味芳香、质地疏松的全草类、叶类、果皮类和有效成分易随水流失的药材B.淘洗法适用于质地松软,水分易渗入及有效成分易溶于水及芳香药材C.泡法(少用,常与润法合用)适用于质地坚硬,水分较难渗入的药材D.漂法漂去有毒成分,盐分及腥臭异味,适用于毒性药材,用盐腌制过得药物及具腥臭异常气味的药材E.润法(用的最多)常用的润法有:

a.浸润——以“药透水尽”为准b.伏润/闷润c.露润

软化程度的检查:

A.弯曲法——长条状药材B.指掐法——团块状药材C.穿刺法——粗大块状药材D.手捏法——不规则的根及根茎类药材E.刀切或折断法——团块状、长条形及不规则的根及根茎类药材

4.饮片的类型及规格:

A.极薄片——厚0.5mm以下B.薄片——厚1~2mmC.厚片——厚2~4mmD.斜片——厚2~4mm,适用于长条形而纤维性强的药物E.直片/顺刀片——药材长轴与刀片平行F.细丝——2~3mm,适用于树皮类药材G.宽丝——宽5~10mm,适用于叶类及果皮类药材H.段——草质茎类药材I.块/丁J.颗粒K.粉末

5.药材干燥的方法:

A.自然干燥B.人工干燥——一般药物干燥以不超过80℃为宜,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饮片以不超过50℃为宜。

第十章炒法

1.炒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热锅内,连续加热,并不断翻动或搅拌,使之达到规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炒法。

清炒法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三种。

2.火力(MJ):

指所用热源释放出热能的大小强弱,习惯分为文火、中火、武火及文武火。

火候(MJ):

指炒药时锅的预热温度、炒制火力、时间及药物形、色、气、味、质变化的程度。

3.炒制的操作方法:

预热→投药与翻炒(均匀翻炒,亮锅底)→火候与出锅(观颜色、闻气味、听声音、看形状变化DX)→后处理(及时筛去辅料,摊开晾凉)

4.炒黄——文火炒

炮制目的:

A.增强疗效——王不留行、芥子

B.缓和或改变药性——牛蒡子、莱菔子

C.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苍耳子、白果

D.矫臭矫味——九香虫

E.利于储存——芥子炒后破坏其分解酶,得以保存其苷类成分

特例:

莱菔子——炮制作用为生升熟降

王不留行——用中火炒至爆发率达80%以上为宜

苍耳子——用中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刺焦时取出,碾去刺

5.炒焦——中火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

炮制目的:

A.增强药物消食健脾止泻的作用——“焦三仙”(山楂、麦芽、六神曲)

B.缓和药性,减少药物的刺激性——栀子、槟榔

特例:

山楂——炮制作用A.生山楂:

长于活血化瘀

B.炒山楂:

善于消食化积

C.焦山楂:

长与消食止泻

D.山楂炭:

偏于止血止泻

槟榔——炮制作用:

生槟榔力峻,炒后长于消食导致,用于食积不消,泻痢后重

栀子——炮制作用:

生栀子苦寒之性较强,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炒后苦寒之性缓和,脾胃较虚者可用焦栀子,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

6.炒炭——用文火或武火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

炮制目的:

使药物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古代的炮制理论:

红见黑止)

注意事项:

制炭存性(MJ)——指药物在制炭时只能部分炭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类药物制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型。

特例:

蒲黄——用中火加热,炒至棕褐色,可通过收涩止血。

荆芥——与血余炭、棕榈炭同为通过炮制后产生止血作用的饮片;荆芥碳具收敛止血的功效,用于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槐花——炒黄(杀酶保苷);炒炭(增强止血作用)

7.麸炒——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与均匀撒布在热锅以起烟的麦麸共同加热炒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熏炒)

炮制目的:

A.增强疗效——山药、白术、神曲

B.缓和药性——枳实

C.矫臭矫味——僵蚕

D.增味赋色——山药、僵蚕

炮制过程:

锅预热→撒入麦麸→起烟时投药翻炒→药物表面呈黄色至深黄色时迅速起锅→筛去麦麸

8.米炒——炮制对象:

某些补中益气与健脾和胃的中药及某些具有毒的昆虫类中药

炮制目的:

A.增强健脾止泻作用——党参

B.降低毒性和刺激性——斑蝥

C.矫臭矫味,指示炮制程度——斑蝥

特例:

斑蝥——炮制程度:

米呈棕黄色,斑蝥挂火色

米的作用:

A.使斑蝥受热均匀,使斑蝥素部分升华

B.米可吸收部分斑蝥素

C.准确指示斑蝥的炮制程度

D.米本身具有固护脾胃的作用。

9.土炒——(灶心土、五灵脂)炮制对象:

补脾止泻的中药

炮制目的:

增强补脾止泻作用——白术、山药

炮制终点:

药材挂土色

10.砂炒——(河砂)炮制对象:

质地坚硬的动、植物类中药

炮制目的:

A.增强疗效,便于调剂与制剂—狗脊、穿山甲

B.降低毒性—马钱子

C.便于去毛—骨碎补、狗脊、马钱子

D.矫臭矫味—鸡内金、脐带、刺猬皮

E.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与煎煮—龟甲、鳖甲、穿山甲、豹骨、狗脊

特例:

马钱子——砂炒的原因:

A.有毒B.表面有毛C.质坚硬

减毒机制:

马钱子的主要成分士的宁与马钱子碱在加热过程中醚键断裂开环,转变成相应的异型结构和氮氧化物。

其毒性相应的减少了10倍与15.3倍,其药理作用相似。

马钱子碱氮氧化物的镇痛、化痰、止咳作用更优;士的宁氮氧化物的药效相当。

炮制工艺研究:

温度:

230~240℃时间:

3~4min时,士的宁与马钱子碱的异型和氮氧化物含量最高。

鸡内金——砂炒至发泡卷曲

炮制作用:

生鸡内金—通淋化石;砂炒鸡内金—增强其健脾消积作用;焦鸡内金—消食止泻;醋制鸡内金—疏肝助脾。

11.蛤粉炒——炮制对象:

胶类药物

炮制目的:

A.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制剂与调剂

B.降低药物的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

C.增强药物的疗效

例子:

阿胶——炮制终点:

阿胶丁呈圆球形,且内无溏心

炮制作用:

A.降低滋腻之性

B.便于粉粹制剂

C.矫正气味,便于服用

12.

滑石粉炒——炮制对象:

韧性较大的动物类药物

炮制目的:

A.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粹与煎煮如黄狗肾

B.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

第十一章炙法

1.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炙法的操作方法:

A.先拌辅料后炒——文火

B.先炒后加辅料——炒干(文火)a.质地疏松且加液体辅料易发粘的药物如五灵脂

b.树脂类如乳香、没药的醋制

c.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知母、车前子的盐制

2.加辅料炒与炙法的比较

加辅料炒

炙法

辅料

固体

液体

辅料的作用

传热作用、粘附药物表面发挥协同作用

渗入药物内部发挥改变药性、增效解毒的作用

温度

较高;中火或文火

较低;多用文火

时间

较短

较长

药物表面颜色

变黄或加深

将药物炒干为度

3.酒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的黄酒拌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炮制目的:

A.改变药性,引药上行如大黄、黄连、黄柏等

B.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白芍、丹参、益母草等

C.矫臭矫味如乌梢蛇、蕲蛇、紫河车等

D.增强有效成分的溶解度

酒制升提:

苦寒药,其性沉降,常用于清中、下焦湿热,酒制后其借酒上行之力,引药上行,可清上焦邪热

例子:

黄连——炮制目的:

生黄连——苦寒之性较强,长于泻火解毒

酒炙黄连——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

黄连天花粉丸)

姜炙黄连——缓和期苦寒之性,并增强其止呕作用(治胃热呕吐)

吴茱萸制黄连——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散肝胆郁火)

大黄——炮制方法:

熟大黄:

大黄片或块,用3%黄酒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装入蒸制容器中,炖约24~32h;或不加酒清蒸,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色时,取出,干燥

炮制作用:

生大黄(将军)——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

酒炙大黄(酒军)——苦寒泻下作用稍缓,并借酒之力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泻下软便

熟大黄——减弱生大黄引起的腹痛,增强活血祛瘀的作用(结合型蒽醌类几乎全部水解为游离型蒽醌,无泻下作用)

醋大黄——泻下作用减弱,以消积化瘀为主

当归——炮制作用:

生当归——质润,长于补血活血,润肠通便(治血虚便秘)

酒炙当归——活血通经作用增强

土炒当归——增强入脾补血作用,又不致滑肠(用于血虚便溏)

当归炒炭——以止血和血为主

为伤科要药

地龙——炮制作用:

酒炙地龙——增强通经活络作用

焙地龙——利于粉碎与矫臭矫味

4.醋炙法: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米醋拌炒的方法

炮制目的:

A.引药入肝,增强疗效如(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醋炙后可增强活血散瘀作用;柴胡、香附、延胡索等,经醋炙后能增强舒肝止痛作用

B.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峻下逐水药如京大戟、甘遂、芫花、商陆等,醋炙后毒性降低,峻下作用缓和

C.矫臭矫味如乳香、没药

例子:

柴胡——”生者走表,熟者入里”

炮制作用——生柴胡——升散作用较强(解表退热)

醋炙柴胡——缓和了升散之性,增强了疏肝止痛作用

鳖血炙柴胡——抑制其浮阳之性,增强清肝退热的功效,并能填阴滋血

延胡索——醋炙后可增强其行气止痛作用

有效成分为生物碱

5.盐炙法: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饮片,加入一定量盐水拌炒的方法”盐炙润下“

炮制目的:

A.引药下行,增强疗效如杜仲、巴戟天,盐炙后其补肝肾作用增强

B.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

C.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如补骨脂、益智仁等辛温而燥,盐炙后可缓和期辛燥之性

注意事项:

A.食盐先用4~5倍的水溶化

B.含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知母等遇水易发粘,应先炒后加盐水

C.火力应小,以防止水分挥发过快,食盐析出,粘附在锅或铲子上

例子:

知母——炮制作用:

生知母——苦寒滑腻,长于清热泻火,生津润燥(白虎汤,用于壮热烦渴)

盐炙知母——滋阴降火作用增强,善清虚热(知柏地黄丸)

杜仲——炮制方法:

杜仲——取原药材,刮去残留粗皮,洗净,切片,干燥(树皮类药材同)

盐杜仲——待药材表面有焦斑,丝易断时取出(杜仲胶为无效成分,且阻碍有效成分溶出)

益智仁——炮制作用:

生益智仁——辛温而燥,以温脾止泻,以摄涎唾力胜

盐炙益智仁——辛燥之性减弱,专行下焦,长于温肾、固精、缩尿

6.蜜炙法:

将净选与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

生蜜:

甘凉,滋润,偏于润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