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3979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docx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7课《鸿门宴》word教案

《鸿门宴》教案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一、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欣赏两首关于主人公的诗

垓下歌   项 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 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

  提示

(一):

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

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

“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提示

(二):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

《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背景简介

1、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材料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

“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

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

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想作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

“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三、疏通文意

1、本文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

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文中难读字有:

飨(xiǎng)说(shuì)美姬(jī)鲰(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é)瞋(chēn)目目眦(zì)跽(jì)曰参乘(shèng)彘(zhì)肩不胜(shēng)刀俎(z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出疑点,对照挖空练习,师生共同解决。

四、梳理情节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组连点成线训练充分地了解一下故事情节。

开端:

()——(项羽大怒)——()

发展:

()——()——(刘项约婚)——()——()

高潮:

(刘邦请罪)——()——()——(项王不应)——()——(项伯翼蔽)——()——(义责项王)——()

结局:

()——(张良留谢)——()——(范增愤骂)——()

明确:

开端:

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范增献计

发展:

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游说项王许诺

高潮:

刘邦谢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王不应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义责项王项王赐坐

结局:

刘邦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无伤被诛

追问:

故事情节是怎么展开的呢?

明确: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

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五、形象探究

A、项羽人物形象(重点)

 提问:

 {1}你心目中的项羽是怎样一个人?

{2}司马迁心目中的项羽是怎样一个人?

{3}李清照称项羽为“人杰”和“鬼雄”,这种评价恰当吗?

预设1:

从《鸿门宴》中可看出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

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

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

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

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

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提示】如果学生对项羽的评价都比较负面,教师可以再追问:

既然项羽是这样一个人,那司马迁为什么要将他写入“本纪”呢?

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意见?

【明确】项羽是一个重情重义、真挚坦诚、憨直耿介、作战英勇的英雄人物。

正因为他重情重义,才被刘邦的谎言蒙蔽,才有他兵败垓下时面对虞姬的慷慨悲歌;正因为他真挚坦诚,才能无意中轻易说出了“曹无伤”的名字;正因为他憨直耿介,才产生了对大胆闯帐的樊哙惊异,“英雄惜英雄”的爱慕之情和赐酒赐肉的异常之举,才有他面对江东的拔剑自刎。

他征战沙场,身经百战,作战骁勇。

所以,他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武夫形象、军事统领。

  项羽作为一介武夫,作为一名军事统领,性格上既有自然缺陷,比如“不善心计”“城府不深”等,但更有着许多闪光点,正如第三位同学所言,他重情重义、大仁大义,真挚坦诚、憨直耿介,自信十足、英勇顽强。

正因为有这么多闪光点他才成为“西楚霸王”,才在推翻秦王朝残酷统治的征程中功勋卓著。

他身上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霸气”和“豪情”,所以司马迁将他写入“本纪”。

我认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应该是“三分批评,七分赞颂”。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塑造出了这样一位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就是所谓的“史记笔法”。

因此,我认为李清照称项羽为“人杰”“鬼雄”,一方面表达了她对天地间这一英雄男儿的追忆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她希望在南宋历史天空中出现一位像项羽这样的大丈夫,带领千军万马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从项羽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舍弃什么?

附1:

“项王为人不忍”,你认为项羽的“不忍”在文中体现在哪几处?

(作为小问题)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

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

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

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附2:

“鸿门宴”是《史记》流传下来的一段史实,人们一提起它,想到的不是揖让进退、宾主言欢,而是剑拨弩张、险象环生。

那么,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鸿门宴”上座次是怎样安排的?

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作为小问题)

明确: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范增

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南;长幼之间相对时,项王

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

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座,张良

亚父南向座,沛公北向座,张良西向座。

项王、项伯是首席,范项伯

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刘邦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

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再看项羽内部集团,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拓展:

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

(一)

   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

“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

“嗟乎!

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

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二)

  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

诸将莫利先入关。

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

怀王诸老将皆曰:

“项羽为人剽悍猾贼。

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今项羽剽悍,不可遣。

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

”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

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

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三)

  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

“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

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预设2:

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

(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

(2)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附: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A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B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C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D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3)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

  如项羽接到曹无伤的密报,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此话只能出自击杀几十万秦军,拥有四十万兵力,“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之口。

语言描写如范增说项羽的一段话: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说明范增洞察深邃,观察天相虽属迷信,但极有煽动性。

“急击勿失”,看中了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一听就是一个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的谋士。

张良把项伯的话转告刘邦,刘邦说“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活画出刘邦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的窘态。

张良一出主意,刘邦马上心领神会,让张良“君为我呼入,吾得见事之”。

刘邦和项伯的一段谈话,把刘邦的睿智、狡诈、圆滑、机巧表现得淋浸漓尽致。

刘邦谢罪时的一席话,豁达大度,卑躬屈节,瞒天过海。

项王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真是英雄的憨态。

张良话语不多,但一句重千金,“沛公不敢背项王也”,确定了重大的方针政策。

沉着冷静,有智谋。

樊哙怒斥项羽的一席话,和刘邦对项伯说的,和刘邦鸿门谢罪时说的,何其相似乃尔,但风格不同,显示的个性不同。

动作描写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诸三,项王默然不应”。

一个“数目”、“举玦”;一个“默然不应”。

说明一个抓住时机,急切下手;一个沉默不语,犹豫不决:

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考虑。

再如项王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王赐彘肩,樊哙“拔剑切而啖之”。

这一饮,一啖,一个英雄的粗犷、豪壮,跃然纸上。

再如张良献璧,“项王则爱璧,置之坐上”;张良献玉斗,“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一收一破,深刻说明二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不同性格。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作者未写刘邦的任何话语,但刘邦的果断是何等的利落。

预设3:

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

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学生讨论)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解说:

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

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预设4:

后人评价项羽的诗歌: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

  杜牧:

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

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

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由“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入手。

  李清照:

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结合李清照身世简要点拨。

B、其他人物形象

1、关于刘邦的形象

(1)机变狡诈的性格。

(刘邦有“欲王关中”之心,但一旦危急,就笼络项伯为己用,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

(2)坚决果断。

(亲往鸿门谢罪,阻止项羽进攻,能屈能伸中见大胆、果断,对曹无伤的处理则是“至军,立诛”。

(3)虚心下问。

(危急时,能听进下属意见,求教于张良、樊哙。

使他处劣势而变主动。

刘邦:

有胆量有气魄,善听人言,多有心计,处事果断!

2、项羽集团中的人物

范增。

有远见卓识,性格刚烈,他断言刘邦“志不在小”,叫项庄击杀刘邦。

举所佩带玉决,示意项羽杀刘邦。

碎玉斗,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项伯。

看重情义,而不易为假情义所迷惑。

3、刘邦集团中的人物:

张良:

忠心耿耿,足智多谋。

请项伯调停,使项羽气消。

项庄舞剑关键时刻,他叫来了樊哙解围;“留谢”一事也处理得恰当。

樊哙。

非凡勇敢而又粗中有细。

举剑拥盾入军门,撞倒卫士,闯入军帐,披帷立,瞋目视,“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气势压倒项王。

大杯饮酒,大口吃肉的举动,显示了他的英勇、豪壮、威武。

一席诘责的话,把项王说得“未有以应”,他以自己的忠厚和胆识,缓和了刘邦身边的危急形势。

综上所述,刘邦因善用机谋,内部统一而取胜。

项羽因胸无谋略,沽名自傲,内部矛盾重重而失败。

作品在刻画人物中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映衬手法,刘邦善于谋略,手段灵活,他的下属文官武将,都能为他出谋划策,拼死效力,即使是刚结识的项伯,也在危急中帮了他,这与项羽有范增这样的谋臣而不能信任、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了刘邦、项羽外,张良与范增,项庄与樊哙,都在对比,映衬中显示了不同的个性。

C.关于朗读

分角色朗读:

教师指导:

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文字。

  正如我们上面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一样,项羽一听到刘邦欲王关中的消息,立刻大怒,应读出其怒不可遏的情状来;第二天刘邦赴宴一段谦词卑礼的请罪,他又显得洋洋自得,失口将曹无伤告密一事和盘托出。

应读得“得意忘形”。

刘邦,赴鸿门假意屈从,言辞中用透出谦卑、伪饰。

另外,老谋深算、正直不阿的范增,老练透辟的张良,豪壮威严的樊哙,都应在朗读中使其栩栩如生,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如在眼前。

至于情节,在矛盾的展开中,时松时紧,应学会动用朗读渲染气氛,使听者身临其境。

刘邦——多谋机变项羽——无谋自大

张良——遇事沉着范增——专横独断

樊哙——粗中有细

六、课堂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

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鬼雄。

写作 语言要连贯

1.了解“连贯”这个概念,学会判断语句是否连贯。

2.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连贯的方法,使学生说话和写作时做到语言连贯,衔接紧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连贯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准确运用语言的习惯。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写文章和说话一样,不能颠三倒四,要语言连贯,衔接紧密,前后照应。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几种方法。

二、文题展示

1.下面这段文字不连贯,试着根据提示重写。

(具体材料见教材P90“写作实践”部分)

2.每逢节日来临,人们欢声笑语,处处都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你也一定沉浸在欢乐之中吧。

以《节日》为题,写一篇散文。

不少于500字。

3.你做过饭吗?

或者制作过模型、修过自行车吗?

试就你某次动手做事的经历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

不少于500字。

三、写作指导

写文章和说话一样,应当做到语言连贯,衔接紧密,而不能前后脱节,条理混乱。

连贯,是从句子前后逻辑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要求。

无论是一段话还是一篇文章,都由许多句子组成,如果这些句子不连贯就可能给读者的理解带来困难。

那么,如何才能够在写作中做到语言连贯呢?

1.保持话题的统一。

一段话不管有多少句子,都应围绕一个中心,语意才能顺畅。

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否则语言的连贯感就会随之减弱。

例如《昆明的雨》中写菌子的那部分文字,作者提到了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等,还穿插了一个坐火车采鸡枞的笑话。

虽然内容很杂,但都围绕“昆明的菌子极多”这个话题,句子之间的意思是连贯的,所以读起来并不让人觉得杂乱。

2.表述角度要一致。

在写作的过程中,说明一个意思,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或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的角度,或按照地点转移的空间顺序的角度,或按照人称的角度,一个复句或意思联系紧密的几个句子,只有表述角度前后一致了,语言才会连贯。

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他出生在江南水乡一个书香门第,5岁时就在私塾读书,12岁时适逢辛亥革命,便又进了新式学堂,他父亲送他到欧洲留学时刚满18岁,他的学问正是在新旧冲突、中西融合的文化背景下造就的。

”这段文字前后都是从“他”的角度叙事的,只有“他父亲送他到欧洲留学时刚满18岁”一句转换了陈述对象,应改为“刚满18岁就被他父亲送到欧洲留学”。

3.要注意句子间的衔接过渡。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提示语或过渡语,可以帮我们衔接句子。

例如《我为什么而活着》中“我寻找爱情”一段,作者用“首先”“其次”“最后”这些提示语,由主到次地表明追求爱情的原因。

写作时,要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表达的需要加以选择,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合理安排,言之有序,句段之间也要讲究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或者由特殊到一般、由总到分、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因到果等。

有的语段若出现话题的转换,需要在话题与话题之间加上适当的过渡词或过渡句。

4.语境要和谐一致。

语境和谐一致,即前后事理相符,情景相宜。

尤其是写景状物类文章,要注意语境因素,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等方面的特点。

如景物有远近动静之分,色彩有明暗浓淡之别,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都必须和谐一致。

5.注意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语言的衔接与呼应:

包括词语的衔接与呼应、句式的统一、语意的呼应、问答的衔接与呼应、文章结构的衔接与呼应。

词语的衔接与呼应:

包括关联词的连贯、指示代词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语言内容的呼应、近义词的互相照应、标点符号的提示等。

比如含有指示代词的句子,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要在上文出现。

句式的统一:

主要看是长短句,还是散句,是单句还是复句等,句式应尽量统一,保持语意贯通,语势畅达以及表达方式的对应等。

语意的呼应:

即如果前面有伏笔,后面就要在适当的地方加以点明或详述。

问答的衔接与呼应:

指在设问句中,前句提出的问题,后句便要作出回答。

如果存在多个问题,也需要兼顾两个问题作答,不能答非所问或者是片面回答。

文章结构的衔接与呼应:

文章结构的衔接要注意过渡和照应。

过渡就是要注意在文意不同的两个层次之间前后通过过渡词、过渡句或过渡段将意思紧密联结,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

照应就是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密,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

如果不注意,语言连贯性就可能会受到影响。

四、范文评析

节 日

在一阵阵爆竹声中,一阵阵欢歌笑语中,我们终于迎来了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日子。

家家张灯结彩,街面上修饰一新,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爸爸妈妈也早早地把家里布置一新,置办了年货,我眨着幸福的眼睛,穿着新衣服在大衣柜镜子前照来照去,真是美极了!

大年三十,爸爸领着我把鲜红的对联贴在院门上,那喜庆的金字映衬得我家满院都生辉了。

最温馨的是除夕晚上,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气四溢的年夜饭,心中感到是那样的温暖,看着异彩纷呈的春晚节目……

吃完年夜饭,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出去放烟花。

哥哥打开打火机,点燃了导火线。

只听“啪啪啪”几声,一条火龙直冲云霄,一朵美丽的“菊花”开放了。

它们五彩缤纷,一会儿变红、变黄;一会儿变绿、变青;一会儿变蓝、变紫。

一朵朵烟花有的像银蛇飞舞,有的如金光四溅,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如孔雀开屏……真是美丽极了。

这时,姐姐又拿起一个“大花炮”,平放在地面上,用打火机点燃。

“轰”的一声,它也飞向深蓝的夜空。

它时而像一朵娇艳的红牡丹,时而如一朵美丽的大黄菊,时而似一朵动人的紫罗兰。

大年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