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8712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导学案Word下载.docx

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

结婚的事;

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

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表程度的副词。

③而听细说

细说

小人的谗言。

详细说来。

④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崤山以东。

山东省。

4.词类活用

⑴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兄:

像对待兄长那样

⑵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

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⑶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

在夜里

⑷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上:

向上

⑸道芷阳间行

间:

从小路

归纳:

以上用法为名词作状语

⑹吾得兄事之

事:

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

⑺道芷阳间行

道:

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

⑻籍吏民,封府库

籍:

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

⑼范曾数目项王

目:

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

⑽刑人如恐不胜

刑:

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

以上用法为名词作动词

⑾素善留侯张良

善:

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

以上用法为形容词作动词

⑿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

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

以上用法为形容词作名词

⒀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使(之)为王

⒁项伯杀人,臣活之活:

使(之)活下来

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使(百余骑)跟从

⒃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

使(他)停止下来

⒄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破:

使(关中)被攻破

归纳:

以上用法为使动用法

5、重点词语

(1)不如因善遇之

(介词,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连词,于是,就)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唯恐,只怕)

(3)杀人如不能举(“尽”的意思)

(4)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

故幸来告良

(幸亏,幸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请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致谢,道谢,答谢)

乃令张良留谢

(辞谢)

(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往,到……去)

为之奈何?

(代词,代这件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今者有小人之言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7)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任)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介词,表代替,可译为“给”“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

(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

军中无以为乐(动词,作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何辞为?

(助词,表语气,无实际意义,一般译“呢”,读作wé

i)

6、特殊句式:

⑴为击破沛公军

为(我)击破沛公军

⑵急击勿失

急击(之)勿失(时机)

⑶欲呼张良与俱去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⑷则与斗卮酒

则与(之)斗卮酒

⑸则与一生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

⑹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不足与(之)谋

⑺沛公奉卮酒为寿

沛公奉卮酒为(之)寿

⑻加彘肩上

加彘肩(于其)上省介宾短语

以上为省略句,其中⑴——⑺为省略句;

⑻为省略句。

宾语;

介宾短语。

⑼客何为者?

 客为何者?

⑽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⑾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⑿不然,籍何以至此?

不然,籍以何至此?

⑼--⑿为句。

宾语前置句

⒀吾属今为之虏矣。

⒁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⒀--⒁为。

被动句

7、成语集锦

(1)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无犯:

秋毫:

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犯:

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刀俎:

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二、教材探究

【知人论世】

1.【作者名片】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

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了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

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在线】

课文选自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中的一篇著名作品。

在这篇传记中,司马迁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的生动形象,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

而《鸿门宴》则又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采的一节。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

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

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

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

“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释疑解惑】

1.【翻译句子】

⑴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非常生气,说:

“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⑵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⑶谁为大王此计者?

是谁替大王您出这个计策的?

⑷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归你称王了。

⑸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待兄长一样待他。

⑹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我进入关中,像秋毫般极小的财物都不敢靠近,登记官吏、居民,封闭了库房,来恭候将军。

⑺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至于派遣将领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⑻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不符合道义,如趁机好好地对待他。

⑼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又多次举起他所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项庄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沛公。

⑾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⑿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⒀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断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⒁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有大礼数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就像待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2.【教材探究】

(1)梳理课文情节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结合故事发展和高潮段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说说记叙了几件事,从而体会本文波澜起伏的特点。

点拨: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项王留饮”;

第二件事范增举玦,“默然不应”;

第三件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第四件事樊哙闯帐,“死且不避”。

小结: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以项羽欲击刘邦始,以曹无伤被诛杀终;

以范增劝说项羽始,以范增怒骂项羽终。

矛盾复杂,波澜起伏。

虽为节选,而结构十分严谨,前后呼应,情节完整。

(2)你认为故事的高潮在那里?

本文主要用什么方式塑造人物形象的?

“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

“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

“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

“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

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玦,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

文章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语言、行为的对比描写,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栩栩如升。

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

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3)概述“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的人物形象,重点评品项羽(有人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色彩的英雄,他的失败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比如刚愎自用,太重义气,妇人之仁都使他失去良机,你认为呢?

教师点拨:

人物表现

两大集团

有政治远见和谋略,办事果断,能准确抓住政治机遇,机敏精细,能言善辩,知人善用

 

刘邦

项羽

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刚愎自用,粗率忠厚。

不畏强暴,优柔寡断

刘邦的主要谋士,“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张良

范增

项羽的主要谋士,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妄自尊大,既不知人,也不知己

忠勇

樊哙

项庄

勇猛

叛徒

曹无伤

项伯

叛徒

项羽:

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

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

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

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

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

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

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延伸拓展】

1.《史记·

垓下之围》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

谓项王曰: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

“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为五岁,所当无故,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吕马童,曰:

“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之,曰:

“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译文]

项羽败逃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

“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

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

”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

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

“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

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

”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

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

“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

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

”项羽笑道:

“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

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

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

”接着对亭长说:

“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

”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

“这个人就是项羽。

”项羽便说道:

“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

”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

2.历史的评价: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诗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一页。

王诗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大胆地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是不愿与项羽从头再来的。

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李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不可沽名学霸王”:

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秦朝末年,项羽(曾自封西楚霸王)和刘邦(后来的汉高祖)同时起兵反秦。

刘邦先据秦都咸阳拒项羽。

项羽歼灭了秦兵主力,拥四十万大军入咸阳。

他当时为了避免“不义”之名,没有利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后来反为刘邦所消灭。

这里是说应从项羽的失败得到教训,不可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

毛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

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学习楚霸王项羽沽名钓誉的做法。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

高祖本纪》)

3.比较阅读,试分析两首所反映的不同情怀和壮志。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

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

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

“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三、当堂检测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B.项伯杀人,臣活之

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而耻学于师

提示:

题干中“故”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A项“善”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B项“活”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C项“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D项“耻”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旦日飨士卒

A项,河南、河北:

古,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河南省、河北省。

B项,婚姻:

古,结为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

C项,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

D项,古今都指士兵。

D

3.为下列各句的加点词“间”选择恰当的解释。

(把答案的序号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①期间,时候(指时间)。

音“jiān”。

②片刻,一会儿。

③间隔,隔离。

④参与,介入。

⑤夹杂,掺杂。

⑥从小路,走小路。

A.奉命于危难之间( 

) 

B.遂与外人间隔(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D.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E.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F.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A.①B.③C.⑥D.②E.⑤F.④

4.下列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欲呼张良与俱去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毋从俱死也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⑦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⑧沛公安在⑨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⑩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A.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 

B.①⑨/②/③⑤/④⑧/⑥⑦⑩

C.①⑨/②⑧/③⑤/④/⑥⑦⑩ 

D.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

①⑨为被动句,②是定语后置句,③⑤是介词宾语省略句,④⑧是宾语前置句,⑥⑦⑩是判断句。

B

5.“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形势和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此题要求对鸿门宴斗争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参考答案:

鸿门宴开始的时候,刘邦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外交上处于被动,随时有性命之虞,但随着张良献策,樊哙闯帐,迎合了项羽骄横自大的心理,为项羽所赏识,缓和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于是刘邦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逃脱,为以后的楚汉相争打下了基础。

四、反思小结

五、课后作业

太史公曰:

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

何兴之暴③也: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

自矜功伐⑤,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⑥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

(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注释】①周生:

汉时的儒者。

②重瞳子:

目中有两个眸子。

③暴:

突然,有忽然兴起之意。

④五诸侯:

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

⑤自矜功伐:

以功勋自诩。

⑥寤:

同“悟”。

1.文中的四个处,应依次填上的语气词是(2分)( 

 

A.邪矣也哉

B.哉也矣邪

C.哉矣也邪

D.邪也矣哉

2.比较下列“之”、“而”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何兴之暴也②谓霸王之业③分裂天下而封王侯④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每词1分)

A.陈涉首难 

B.然羽非有尺寸

C.奋其私智而不师

D.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从句式角度,应选出的两个相同项的是(2分)( 

)和( 

A.(羽)乘势起陇亩之中

B.(羽)放逐义帝而自立

C.(羽)身死东城

D.(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5.“遂将五诸侯灭秦”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2分)

6.翻译“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2分)

7.对这篇文章评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