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字画鉴别的四种方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989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字画鉴别的四种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字画鉴别的四种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字画鉴别的四种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字画鉴别的四种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字画鉴别的四种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字画鉴别的四种方法.docx

《古字画鉴别的四种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字画鉴别的四种方法.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字画鉴别的四种方法.docx

古字画鉴别的四种方法

古字画鉴别的四种方法

  一、纸绢鉴别    书画所用的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

绢和纸的鉴别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堆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材料上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

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

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

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

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

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

  

  纸的质料是判断书画年代的又一标准。

汉、晋古纸,所见都是用麻料,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渔网等废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苎麻。

它的特点是纤维较粗,所以也难以做得精细,它无光、无毛、纤维束成圆形,有时见木素。

隋、唐、五代书画大都用麻纸,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摹《兰亭序》、杜牧书《张好好诗》,以及敦煌出洞的大批唐代经卷,无不如此。

北宋以后则急剧减少,但北方辽金的经纸还用麻料。

以后用麻纸作书画的则几乎没有。

隋、唐之间,开始看到有用树皮造的纸,大都用楮或檀树皮,它们的特点是纤维较细,同时又随着手工业发展进步而产生精细的佳作。

此种质料亦发暗无光,仅比麻纸稍亮一些,纤维束成扁片形,微有纸毛。

还有用桑树皮造的纸,其特点是纤维更细,发亮,纸面容易起长毛,纤维束为扁片形。

北宋一开始,在书法墨迹中就出现大量的树皮造纸。

以后,树皮纸产于全国。

竹料的造纸用于书画始于北宋。

竹料坚硬,最难制浆,前人无法处理它,所以不采用。

竹料造纸其纤维最细,光亮无毛,纤维束或硬刺形,转角处也见棱角。

北宋中期后,造书画纸的原料已无不具备,因而从此就不宜以纸质来区别时代的前后了。

  

  二、装潢鉴别

  

  各个时代书画装潢有各自特色,可作为鉴别断代的辅助依据。

如南宋宫廷收藏的书画有规定的装裱格式绍兴御府装潢式,对不同等级的书画采用什么材料来装裱,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手卷用什么包首、什么绫子、什么轴心;立轴的用料的颜色、尺寸、轴头等都有一定的格式。

元代宫廷藏画选择专人装裱。

大德四年,“命裱工五芝以古玉象牙为轴,以鸾鹊木锦天碧绫为装裱,并精制漆匣藏于秘书库,计有画幅六百四十六件。

”明代书画的装潢形式有进一步发展,书画卷增加了引首,并且有的被写上了字,有仿宣和装窄边的,也有用绫或绢挖厢宽边的;立轴则有宽边、窄边之分,有的还加了诗堂。

清代宫廷收画的装裱,有其特殊的风格面貌。

康熙、乾隆时期,装裱的用料和技术、形式各方面都比较好,卷、轴的天头绫多为淡青色,副隔水多为牙色绫,临近画心那一部分多为米色绫(或绢),立轴有的有诗堂,有的则没有,但一般都有两条绶带。

立轴天杆上的圆曲是定制的,与非宫廷有显著不同。

嘉庆以后,宫廷装裱的质量逐渐低落,立轴的天杆逐渐变粗(晚期成为方形),一部分轴头不再用紫檀、红木了,而且显得比较笨拙。

手卷比康乾时期也显得粗些。

  

  

  三、印章鉴别

  

  印章的时代特征与气息也是鉴别书画的佐证。

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从其形状、篆文、刻法、质地、印色等方面出来。

宋代的书画作品,钤盖上书画家本人印章的为数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并不钤盖本人的印章。

宋代印章铜、玉居多,少量是其他质料的。

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南宋末期出现了极少数油印),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

元代印章的篆文、刻法都有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

质料有木、象牙、铜、玉等,印色大都采用油印和水印。

自元代王冕开始采用石料刻印以后,采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渐多起来。

明代初期,各种石料的印章已相当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变化,篆文每个字的停笔处,都比原笔画略粗一点,但显得较淡,并略呈黄色,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

明代中后期印章以石质居多,其他如水晶、玛瑙、铜、玉等均有。

字体有古文篆体等各种形式。

这一时期印色大多是油制的,颜色也有浓淡之分,还有少数画家使用水印。

清初,书画家印章用的篆文变化并不大,但印章形状、字体字形都有多样化的趋势。

清代中后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如浙派、皖派和其他各种流派,大都以《说文解字》为主体。

印色多为油质,水印已不见使用。

  

  四、题跋鉴别

  

  题跋可分三类:

作者的题跋,同时代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

某件书画的题跋虽然也有对这件作品加以否定的,但是少数。

最多的是为了说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关系,又或考证它的真、表扬它的美,是人所共知的。

但书画既有伪作,题跋方面也同样有多种的作伪情况,因此书画鉴定不能不注意它的“张变幻”。

真古画而配以别人的伪跋,或伪古画而配以别人的真跋,都是常见之事。

画上如有作者同时人的题跋,应当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间的关系。

这方面的情况从书画本身并不见得能知道,而须从一些题跋中去探索。

后人的题跋对书画鉴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

作伪在宋代已很盛行,米芾《书史》便记载他临写的王献之《鹅群帖》及虞世南书,被王晋卿染成古色,加上从别处移来的题跋,装在一起,还请当时的公卿来题这些字卷。

如果传到现在,宋人题跋虽真,帖本身却是米芾临的。

题跋对书画的鉴定是否可信还要看题跋者的水平。

弘历收藏至富,题跋也很多,但鉴别能力都差,往往弄假成真。

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他先得了赝本,叹为旷世无双。

后来对真本他反说是假的。

文徵明的题跋就较为可信,因他工书善画,鉴别能力高。

鉴别的人除了眼力有高低之分,还须看他对作品的负责态度如何。

董其昌经眼过很多书画名迹,但在评真上极不严肃,因此不能对他的题跋完全相信。

总的说来,前代的鉴赏家去古较近,见到的东西多,有比我们占便宜的地方。

他们的题跋虽不克尽信,还是值得我们研究思考的。

  

  

  五、其他一些证据

  

  别字:

历来把写别字看得很严重,书画作者等都不至于有此等错误。

如书画上或题跋上,尤其是书画的题款等出现了这种情况,都被认为是作伪者所露出的马脚。

  避讳:

在封建帝王时代,行文要避讳,就是当写到与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写一笔,这就叫避讳,通称为缺笔。

在书画上面,看到缺笔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讳,就可以断定书画的创作时期,不能早于避讳的那代皇帝的时期,否则就是作伪的漏洞。

这一问题,一向作为无可置疑的铁证。

  

  年月:

书画上或题跋上所题的年月或作者的年龄、生卒不符,或与事实有出入,也将被认为是作伪的佐征。

如张大千藏《湘江风雨图》与卷,曾影印于《大风堂名迹》第一集中。

纸本,长幅。

画墨笔水石风雨竹。

自识;风林顾有终,志行昆季,求予写《湘江风雨》已三年矣,而予倥偬未能酬之。

今年予上京师,与友携酒追而送别于鹿城之南,乘兴一挥而就,但愧用笔不精而情谊则蔼然也,时正统丙寅岁(十一年,1446年)秋七月望后一日,东吴夏昶仲昭识。

钤朱文“东吴夏昶仲照图书印”、“太常卿图书”等印。

另北京文物研究所存一卷,画法款题印记,和张氏藏本完全一样。

画在生纸,而末尾题识处纸色拖浆煮熟。

细看两卷画笔均欠沉着,款字略有文徵明法派,完全是一手之作。

再拿夏画真迹中题记印亲校勘,乃知正统十一年丙寅(1446年)夏氏还在吏部考功习,而他官太常卿,则要到天顺至成化五年已丑(约1457年-1469年)间,所以不可能正统中已用“太常卿图书”的印章,因此肯定这两卷多是明代中期人凭空仿造的伪本。

作伪者对夏氏的生平事迹,没有仔细调查研究过,所以露出了这样的破绽来,下述几例书法伪品也是以此判断鉴别的。

唐代颜真卿《裴将军诗卷》(这本身是假的,姑不论),后面有宋初以“蔬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闻名的诗人林通的题跋,系伪造,因为该跋的字体是学黄庭坚的,考林通死后17年黄庭坚才出生,不可能学到黄的字体。

唐代欧阳询书小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本署书写年月是贞观九年十月四日。

而《心经》乃玄奘法师从西域诸经中的一种,玄奘于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才奉敕开始译经,欧阳询岂能预书此经?

由此可以断定此帖非欧阳询所书。

唐代李邕书《少林寺戒坛铭》末署“杭州刺史李邕书,开元三年正月十五日建”。

查《新唐书》本传,李邕书开元甘三年始为杭州刺史,史事不合,可知其伪。

  潜惠堂刻《灵飞经》后有赵孟兆页二跋,其中一跋作于泰定四年(1327年),赵氏时年应74岁,而赵孟兆页卒于至治二年(1322年),享年69岁。

可见此跋不可能为赵书。

明代馆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沈度有一帖,款云“成化十四年秋七月望后一日”。

考沈度卒于宣德九年(1434年),至成化于十四年(1478年)已死去45年了,凭此即可断定它是伪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