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0336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docx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策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洪,是北立第四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

佛说: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我不知道我们今天能面对面进行一中午的交流,需要多少次的回眸,但我想我们肯定是很有缘分了!

即使大家彼此陌生,但一说都是小学语文教师,那距离也瞬间近了许多。

有一则很有趣的短信,说:

从小把English读成“应改历史”的人成了政治家,读成“应给利息”的人成了银行家,读成“应该累死”的人成了教师。

当然这只是个玩笑,不过,玩笑里有真实,说明我们从事教师职业,尤其是小学教师,是很累的。

这份累我想主要是心累!

杜秀明主任下午可能要给大家做《做一个幸福的老师》的专题报告,听了他的报告,大家一定会把我们所有的累转变为幸福的感受。

那么今天,大家在暑假里还来培训,是非常辛苦的,我也想尽最大的努力让大家有所收获,有所启迪,获得一点点幸福的感受。

但是我毕竟不是专家,不是名师,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诚恳地期望大家谅解。

好了,言归正传,领导给我的任务是和你们一起讨论《低年级“自主-探究”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

课前,我听老师讲,我们各县区对市里的教学策略都进行了培训并且考试,我想大家对策略内容应该比较熟悉,那么今天咱们就重点讨论策略实施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假如大家觉得这个东西也是你们所熟知的,不需要再了解的话,就请大家告诉我,我们可以中止这个话题,选择我们喜欢的话题来谈,比如“针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讨论。

好,下面请大家看屏幕

【策略解读】

低年级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包括“自读识字、合作交流、品读领悟、巩固延伸”四个基本环节。

本策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突出识字、阅读两个教学重点。

下面对每个教学环节操作时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及操作要领进行说明:

第一环节:

自读识字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因此“课标”规定,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的识字总量约为3500个,而低年级就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占整个小学阶段的一半以上,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

策略的第一环节定为“自读识字”,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个体的读书活动来自行识字,体现的是一种学习上的需求,情感上的主动性。

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想读通课文,必须首先解决生字的认读问题,因此本环节要达到的主要学习目标就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应当注意的是本环节对读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学生能达到以上目标即可。

本环节的操作要领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利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这里提到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目的为了调动学生读书的愿望,让学生在强烈兴趣的促使下进行自读识字。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来选用恰当的方法激发读书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一句话、一幅图、一段声音、一个情境,用得恰当,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指导进行自主识字是本环节的重点。

策略提供了两个方面操作要领,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

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识字的任务,知道这节课自己要学会哪些字,标画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跟生字初次见面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识字。

主要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组织的不同教学活动中自主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方法。

如:

借助拼音识字、联系上下文猜字、请教同学或老师、查字典……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问题,从而具备一定的识字本领。

自读识字环节应注意的事项:

12在公开课中,因为容量比较大,容易造成走形式,比如,让学生读一遍就检查,给学生学习的时间给的不充分。

第二环节:

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充分读书,自读识字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学习的成果。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进一步巩固识字,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从操作策略看:

本环节以学生的合作交流为主,交流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自读识字的成果与方法的交流,二是初读课文的收获。

老师要组织、引导好学生的合作交流,并通过检查、纠错、引导等方式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做准备。

首先是组织学生交流识字。

交流识字的方法很多,如:

小老师检查读生字、同位互相检查读生字,读课文检查生字等。

很多老师在这一环节积累了很多有趣的方式,我们归结一下,比较常用的有:

表演法。

低年级的孩子好动,好奇。

把一个字宝宝想象成一个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愉快地识字。

比如教了“吃”字,发现很多学生爱多写出一横,把“乞”写成“气”,为了及时纠正错误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记忆“吃”的形,课堂上请一名学生上台,让其嘴巴横衔一支长铅笔,再给一个糖让他吃,孩子们纷纷说:

“他嘴巴咬着铅笔,怎么能吃糖果呢?

”“那该怎么办呢?

”我故意问道。

大家都抢着说:

“松开嘴巴,放下笔,就能吃糖果了。

”看了表演,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

如果嘴里衔一支铅笔就什么东西也吃不了。

从此再也没有学生把吃右边的“乞”写成“气”。

.

编儿歌法。

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

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

如在《三个小伙伴》一课的学习中,学生把“要”字成:

一个小女孩,头顶大西瓜。

把“伙”字编成:

冬天到,天气冷,有个人,在烤火。

再比如学习“拔”字,我给学生编写的儿歌是,一群朋友拔萝卜,萝卜扛在肩膀上。

拔。

编儿歌识字不仅易学易记,而且妙趣横生。

编故事法。

引导学生看字形编故事,帮助记忆文中的生字,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学习“游”字,这个大家都知道,右边的部分学生最容易写成“放”,我就给学生编了故事,一群孩子来游泳馆,游泳馆的房顶是透明的,可以看见蓝蓝的天空,游泳池是方方的,孩子们游的真开心。

方,子,房顶就提醒了学生游字的部件组成。

学生的错误率就低了很多。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法加偏旁,加部件是识字教学中孩子们常用的方法,此方法既简单,又形象直观。

如教了“母”字,先引导学生给“母”加上撇横头变成“每”,然后让学生给“每”字加偏旁。

加上三点水变成了“海”,加上反文旁变成了“敏”,加上木字旁变成“梅”……这样识字,不仅巩固了已学的生字,而且轻松愉快地扩大了识字量。

拼字法。

“拼字法”是利用字卡让学生自己动手组字。

例如:

在实物投影上出示字卡“木、又、寸”,指明学生上台拼字,学生拼出了:

“木”和“寸”组成“村”,“又”和“寸”组成“对”,“木”和“又”组成“权”,“木、又、寸”组成“树”。

老师将学生拼出的字板书在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认读。

运用此方法教学生识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起到了巩固,扩充的作用。

其实,识字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既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也可以利用小黑板、小卡片等辅助教学。

上次培训,很多老师都提到在农村小学多媒体手段不够,但我想一块黑板,一张卡片,我们都可以动手自己做,效果是一样的。

我也在农村工作了三年,我的小黑板就是自己找木板漆上黑漆做的。

其实,采用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形成学生独立的识字的能力,能学的有趣、学的自主。

提起学的有趣,我想起了青岛实验小学的校长杨屹老师,认识她是在93年,我们一起在省小语会的年会上开课,正好住一个房间,那时候,她已经参加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她告诉我她喜欢画画,专门函授学习了美术,在课堂教学上用处很大。

她最擅长教学低年级的课文,尤其是识字教学总是趣味横生,后来,她创立了“情趣教学法”,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使她的教学风格,从理论上进行了提升和总结,以后她的课我看都在实践并完善她的情趣教学。

去年,在淄博省名师展示课上,她执教了《多彩的夏天》,在识字教学环节,我在听课本的印象随记里记的是:

生字教学扎实有趣,根据不同字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教学。

在去年秋天我们北立市的小学语文讲课比赛上,大多数选手都注重识字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比如,课件上让学生做摘苹果的游戏,读对了就摘下来,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形式。

但有一点我想有些老师忽视了,就是识字教学的根是扎实,魂是有效,不管你采用怎样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字音,认会它,并对生字有初步的认识。

你看杨老师在处理的时候,不仅处理了字音,还处理了部分生字的字义和字形。

这个需要灵活掌握,有的生词我们可以放到文中结合上下文理解,比如,杨老师后面的教学中,对火辣辣一词的处理,在课件中把火后面的辣辣两个字变成了红红的尖辣椒,说一根辣椒就够辣吧,两根辣椒那是火辣辣啊!

进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火辣辣一词的意思。

这个教学要是放在识字交流环节就不合适。

(其实,这个即使没有课件我们一样能用,在黑板上用简笔画也可以呈现)所以,放在哪里教学关键要看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那么在识字交流环节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组织好学生认识倾听,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二是生字不宜过早从语境中脱离。

(案例)

三是本环节不宜对生字逐一地繁琐地进行字形分析。

(点课件)这一点就是要靠老师们的把握了。

其次组织学生交流读课文的收获。

也就是交流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包括读书的收获和读后的疑问。

在组织学生交流初读课文收获的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你明白了什么?

你读懂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阅读的收获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得以提高。

谈到这里,我想就质疑问题结合我上课和听课感觉给大家交流一下。

99年,我在省里讲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当时我们采用的就是学生质疑,老师抓主要问题,进行教学,那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会贯穿教学的整个环节。

其实,这是最普通的教学设计了,但他需要老师高度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你必须能够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控自己的课堂教学。

当然,我们课前备课一定会预设到一些重要问题,但在实际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老师预想的不一样,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我们提前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时,我们一定要记好孩子的问题,品读课文时,遇到相关内容时,要及时联系解决那些你没预设好的问题。

我记得有时候,学生涉及的问题我没预设到,我都要格外注意,把他们牢牢记在脑中,或干脆写在黑板一边,并在脑中紧急思考,我要把这个问题的处理,揉入我预设的哪个环节中,这样才会有的放矢。

这样你的质疑教学才是真实的扎实的。

我有时候被教研室借调外出听课,或者在我们学校听课,我发现有很多老师也喜欢用质疑教学法,但她仅仅是把质疑作为一个环节,学生质疑完了就完了,品读课文的时候学生的这些问题都又放置一边,整堂课都没有落实环节。

这样做质疑就是走过场了,给人以形似神不似的感觉。

另外,这里的阅读交流,其实,是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过程。

低年级孩子我们不要求他们用精炼的语言概况课文内容,但可以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说说课文的内容。

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不能偏废。

本环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弱点及时进行诱导。

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去交流。

并倾听,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第三环节:

品读领悟

在低年级阅读课中,品读领悟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目标有三个: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读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强调让学生经历阅读的全过程。

这一环节的具体操作,策略中做了简明扼要的说明,对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们倡导多读少讲,但并不是提倡一点不讲,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机械、重复的去读,不关注读的层次和深度,不关注读的意义和进步,这样的阅读教学无疑是徒劳的。

策略中提到的“引导”和“指导”,强调了教师在这个环节里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带领学生走向文本,让他们有层次的去读,从读通到读懂,从读懂到生情,把每一次阅读都当作一次阅读能力提升的契机,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

教师应做到三个“关注”:

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关注教法。

关注教材:

品读领悟环节的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重点词、句、段的领悟。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哪些词语、句子、段落是课文的重点,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胸中有书。

教师要沉下心来钻研教材、咀嚼教材,发现、选取典范语段,对课文的主体特点、语言特色应了然于胸,并准备好课文的相关知识、背景资料,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发挥引导作用。

案例二:

《小雨点》这学期,在学校开展的每人一节课上,听有位老师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小雨点》一文。

课文是这么说的:

小雨点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半空中,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

“你要到哪里去?

小雨点儿回答:

“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

大雨点儿说:

“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

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那么,这位老师品读课文的时候,指导学生读好了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说说,还有谁从哪里怎么样?

这些教学都是非常好的。

最后一段,老师指名一生读完后,说,想不想看看着美丽的景色,然后可见播放了花儿开放,草儿生长的flash动画,然后再让学生读读就结束了。

我觉得这样处理没有很好的把握教材,虽然,我没看教学参考书的意见,我觉得这一段应作为教学重点段落,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好,感悟到雨点儿让大地发生的变化,绝对不应该用视频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草草了事。

比如学习第一句“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老师可以引读: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草更……,大地变得更……。

”这样虽然我们没讲更,但让学生已经能够充分注意到这个“更”字,并练习说话,发挥想象,大地变得更怎么样了。

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想想加上动作读怎么读?

学生一做动作马上就感受到了花草生长的样子。

最后可以拓展让学生想象:

假如你就这些美丽的花儿,草儿,你想对雨点说点什么呀?

所以,关注教材,是教学好一篇文章的前提,假如,我们老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准,那么怎么能教学好这篇课文呢?

我们现在有些年轻的老师,一提要参加讲课比赛,读读课文,读读教学参考书,就查找教案或者教学设计,然后设计自己的教案。

这样做,真的本末倒置了。

前两天,市教研室陈老师给大家做报告,我不知道是否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从省教研室李家栋老师,到我们市教研室陈老师,都要求我们讲课一定要多读文本,搜集和文本相关的资料,把文本读厚,教学时,再把文本读薄,这样教学时才会重点突出,举重若轻。

我讲扬科,读文本和查找作者和他的相关作品及当时波兰的社会情况等资料用了整整两个星期,下手备课的时候,还是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那就是只把文本读厚,还没有把他读薄。

我们听王松舟老师的《长相思》,窦桂梅老师的《火烧圆明园》还有贺成金老师的《半截蜡烛》等名师讲课,都给我们以心灵的启迪和震撼,让我们觉得老师的底子真厚实啊,课把握的度,补充的相关资料都是恰倒好处,不差分毫。

我想这来源于名师们真正做到了“关注教材”!

关注学生:

教学理念最根本的改革即物本到人本。

教学的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一读就懂的问题不要喋喋不休,纠缠不断,应及时根据课堂上的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思路,真正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使学生读有所感,思有所悟,练有所得,学有所获。

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场所。

上面这些话听起来很高的,好像不容易做到,其实,说白话了就是,学生懂的,我们可以不讲,学生不懂的,才是我们要学的重点。

案例:

去年秋天,杜玉花参加区里和市里的语文讲课比赛,执教的是《为了他的尊严》,(介绍课文内容)这一课内容说理性比较强,教材内容比较琐碎,重点不好把握。

最难的是试讲以后我们发现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是一个层面的。

初读课文后,学生能够知道独臂乞丐从妇人那里懂得做人要有尊严,而品读结束后,学生也只能领会到这个层次,学生认识没有提升,说明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不够。

针对教材内容琐碎,以对话为主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化零为整的教学策略,因为通过试讲发现学生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就是集中在“乞丐为什么把白毛巾留作纪念?

妇人为什么说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妇人不要独臂董事长赠予她的房子?

”这么三个重点问题。

于是我们的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针对学生认识的不深入,我们采取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走入独臂乞丐的内心!

一般人教学本课,容易抓大对比,即乞丐和董事长的对比,而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对比是搬转前后乞丐内心深处思想变化的对比,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而水到渠成而又较深入的让学生感受到独臂乞丐搬砖前是认为自己可怜,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而搬砖后却认为原来我也可以靠劳动获得报酬,养活自己,而且他靠劳动得到了夫人的尊重,他感受到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

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深化了许多,感受到了乞丐获得尊严的心理路程。

独臂乞丐为什么要把白毛巾留作纪念,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后面两个问题的解决就不费力气了,学生自读就能解决。

应该说这一课的教学就是根据试讲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而设计的。

教学时,我们对教材的成功解读和学生的课堂上真实的生成得到了评委的认同,获得了成功,在高手林立的第一组,她获得了小组第一,获得了出线权。

临沭的一位老师参加市里的比赛,因为设计不出理想的教学思路,最后都弃权了。

会后,她还向杜老师索要我们的设计。

当然这是高年级的课,但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更重要,因为孩子懂了他自然不想听,孩子不懂的,她才想知道为什么!

关注教法。

就是说教师要有较强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面对不同风格的课文,能采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情境中体会、感悟。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平时应加强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能正确地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敏锐地捕捉课堂上精彩的瞬间,艺术地提升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东西。

那么作为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要以读为主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不能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我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七个结合”。

一、读与看相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

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

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

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

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读与思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如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关于月食形成的几种说法,然后让学生自由争论,关于月食形成的两种说法,你相信谁的话?

为什么?

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是怎么回事?

特别是在争论关于月食形成的两种说法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

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读与说相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

并加强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部分时,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

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有的说,小羊那么善良温顺,不会被狼吃掉的。

狼太坏了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定会掉进河里被淹死的。

有的说,小羊被他妈妈救走了,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

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好人有好报,恶人没好下场。

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读与演相结合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

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

如我们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教师非常满意,有的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

五、读与画相结合

这里讲“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

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在教学《画风》一课时,在认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布置一个特殊作业,让学生也来画“风”,除了课文中的小朋友画的这些风以外,你们还能画些什么样的风?

有的学生说,本来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要画出七彩的风,五彩斑斓的风。

有的学生说,他要把龙卷风画来为人类作贡献,把风象太阳能一样储存起来,当空调、电风扇但不用电等,真是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结果同学们不但画画得好,而且想象也十分丰富,可谓“一箭双雕”。

六、读与写相结合

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

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在低年级重点让学生借助读学会写生动形象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引导学生读第四自然段后,仿照这段话说几句话,并用上“像……像……像……像……”再把这几句话写下来。

有的同学写道:

荷塘里的荷叶,小时像个巴掌,稍大时像个玉盘,特大时像把撑开的大雨伞,到枯萎时就像稻草人头上的大草帽。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低年级的儿童平常也是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观察得挺仔细,写起话来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想象丰富。

七、读与悟想结合。

体悟文章的情感,走入文本的情境,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这份感情才能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案例二:

我曾经执教《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

后面的句子教学方法都好拟定,比如:

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让学生做着动作读读,想想小动物的样子,就能懂得意思并读的有声有色了。

而第一句:

下雪了,下雪了。

学生始终读不出味道,你告诉他,下雪了,你高兴吗?

孩子说:

高兴。

那该怎么读啊,孩子说:

高兴的读。

然后他就高兴的读。

你说孩子感受到高兴这种情绪了吗?

没有!

他没有真正走入了文本,真正感受到下雪的高兴。

于是,我变换了方式,首先我问孩子:

下雪了,你们会做什么呢?

小孩子都抢着说:

堆雪人,打雪仗,滑雪。

我说,老师看到你们在雪地里玩的样子了,就写了一首小诗送给你们:

(我就把小诗投出来)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朋友,堆雪人,打雪仗,雪地玩雪真快乐!

让孩子读读,然后在让小孩子读第一句话,哎,不用说读出快乐高兴这些话了,孩子们读的就非常到位,而且各不相同,我记得孩子有的这样读:

下雪了,下雪了。

有的读:

下雪__了下雪——了。

有个小女孩还把手拢在嘴边,踮着脚喊:

下——雪——了,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