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校史人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0683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5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川大校史人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大校史人物.docx

《川大校史人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大校史人物.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川大校史人物.docx

川大校史人物

吴玉章

吴玉章(1878-1966),原名永珊,字树人,1878年12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双石桥蔡家堰。

自小忠厚笃诚,坚韧沉毅,喜读史书,学识渊博,有“金玉文章”之誉。

吴老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而成为跨世纪的革命老人,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一起被尊称为"延安五老"。

吴玉章从参加同盟会到参加中国共产党,从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为社会进步、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事业奋斗一生。

人物简介

  吴玉章(1878年-1966年),男,原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1878年12月30日生。

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中

五四时期的吴玉章

国人民大学的创始人。

1948年任华北大学校长,1950年至1966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吴玉章自幼立志要"做点有益于人有益于国的事情",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踏上革命道路。

此后,发起共进会,参与策划广州起义。

回国后,领导四川保路运动,发动荣县独立和内江起义。

辛亥革命后,出任孙中山的总统府秘书。

1917年参加"护法运动";1920年领导四川"自治运。

1925年经赵世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随军南征,后奉组织之命去苏联学习与工作。

抗战爆发后,被派往欧洲从事抗日战争的国际宣传,1938年回国在国统区进行斗争。

1939年到延安,担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等职,以花甲之年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与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一起被尊为"延安五老"。

  抗战胜利后,吴玉章随周恩来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1948年8月党中央决定在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的基础上组建华北大学,吴玉章任校长。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筹建。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各种建设干部的需要,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国人民大学,《人民日报》称中国人民大学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新型正规大学"。

鉴于中国人民大学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名,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德高望重的吴玉章为第一任校长。

吴玉章同志领导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建和发展工作,直至1966年12月12日去世。

  吴玉章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达17年之久,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为中国人民大学确立了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方针,奠定了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校风;使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吴玉章还曾兼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会长,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工会主席等职,兢兢业业,贡献卓越。

[1]  吴玉章从参加同盟会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历经三个历史时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为社会进步、民族解放、国家昌盛和党的事业殚精竭虑,奋斗一生,受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敬重和爱戴。

  1940年1月15日,党中央为了表彰吴玉章的革命功绩,为他补行了六十寿辰(本是1938年12月30日)的庆祝大会。

中共中央发了贺词,毛泽东亲临致祝词,称赞他: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人物生平

概述

  1878年12月30日,吴玉章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双石桥蔡家堰。

自小忠厚笃诚,坚韧沉毅,喜读史书,学识渊博,有“金玉文章”之誉。

清末,国势积弱。

吴玉章于1903年东渡日本,

留法时期的吴玉章

入东京成城学校,谋强国之策。

接受民主革命思想,1906年加入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员。

在日八年,革命活动不断。

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奉令购运军火。

起义失败,返川领导保路运动。

9月到荣县,助龙鸣剑、王天杰组织民军北上会攻成都,亲自训练民团,筹措粮饷,支援前线。

民军挥师回荣,吴玉章不失时机,赵艺西、龙鸣剑等人积极配合,于9月25日宣布荣县独立,在全国率先脱离清王朝建立军政府。

又赴内江,联络鄂军中党人处死清廷大臣端方,11月26日领导内江独立。

后乘夜赴渝,清除内乱,巩固了蜀军政府。

民国初建,代表蜀军政府赴南京,出任参议院议员、大总统府秘书,助孙中山先生建政。

袁世凯篡国,吴玉章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到法国,在法组建华法教育会,为国培养人才。

1917年回国,在北京创办留法俭学预备学校,选送留法学生近两千人,周恩来、邓小平、王若飞、陈毅、聂荣臻、赵世炎、蔡和森、张申府等留法学生,都成为中国革命的栋梁。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培养革命人才,吴玉章功垂史册。

  五四运动时期,吴玉章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1922年到1924年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校长,传播新文化新思想[2],组织马克思主义团体。

1923年秋冬,刘伯承一直在成都治伤。

困扰着他的不仅是身体的创痛,更多的是对前途的忧虑。

当时,吴玉章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和恽代英、杨闇公等人创办《星期日》等刊物,宣扬新文化、新思想,热情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还派人深入到工人、农民中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

  吴玉章深知刘伯承的为人,对他的出众学识、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十分钦佩。

对于他的军事才能,更是格外赏识。

吴玉章几乎每隔三五日就要到他的住处,一面探视病情,一面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后来,通过吴玉章的介绍,刘伯承结识了杨闇公。

在吴玉章、杨闇公二人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任南充高中首任校长。

奉党之命从事统战工作并参加北伐。

后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大革命失败,遵党指示赴苏联,在苏联东方大学等校学习、任教,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世界和平会议。

1938年回国参加民族抗战,被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出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以花甲之龄为国培养各类人才,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代表赴渝出席政协会议。

次年兼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同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

1948年任华北大学(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次年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出席开国大典。

  吴玉章是中共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十七年,桃李遍天下。

兼任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工会主席、中国自然科学普及协会主席等职,兢兢业业,贡献卓越。

于1966年12月12日逝世。

  吴玉章从参加同盟会到参加中国共产党,从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为社会进步、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党的事业奋斗一生,历经三个历史时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受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敬重和爱戴。

  毛泽东同志赞誉吴玉章:

几十年如一日,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

  邓小平同志高度评价吴玉章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

  玉章懿行,高山仰止,伟人虽逝,精神犹存。

  吴玉章曾说:

“人生在世,事业为重。

一息尚存,绝不松劲。

东风得势,时代更新。

趁此时机,奋勇前进。

传播马列

  五四运动时期,吴玉章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1922年到1924年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校长,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组织马克思主义团体。

  1923年秋冬,吴玉章和恽代英、杨闇公等人创办《星期日》等刊物,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热情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还派人深入到工人、农民中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

加入组织

  吴玉章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任南充高中首任校长。

奉党之命从事统战工作并参加北伐。

后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大革命失败,遵党指示赴苏联,在苏联东方大学等校学习、任教,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世界和平会议。

  1938年吴玉章回国参加民族抗战,被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出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以花甲之龄为国培养各类人才,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中共代表赴渝出席政协会议。

次年兼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民主建国,同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

1948年任华北大学(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革命历程

  1949年吴玉章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出席开国大典。

  吴玉章是中共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十七年,桃李遍天下。

兼任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工会主席、中国自然科学普及协会主席等职,兢兢业业,贡献卓越。

于1966年12月12日逝世。

任职经历

  1903年吴玉章赴日本留学,进成城学校、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参与同盟会创

吴玉章

始活动。

“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法国进巴黎法科大学学习。

与蔡元培、李石曾等建立华法教育会。

吴玉章  1916年吴玉章回国,推动青年留法勤工俭学。

1922年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创办重庆中法大学。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0年毕业后,曾在海参威远东工人列宁主义学校、苏联科学研究院远东分院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任职,研究中国文字拼音化方案,一度被派到巴黎主办《救国时报》。

  1938年回国,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新文字协会会长、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书记、华北大学校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

  《辛亥革命》《历史文集》《吴玉章回忆录》。

主要贡献

  吴玉章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创办了一系列大学,这些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成为了中国教育界鼎鼎大名的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最早的一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人才。

吴玉章是中国教育工会首届主席,在长期革命教育实践中,倡导根据文字的科学化、国际化和大众化原则,推行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方案,以利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和推广普通话,促进经济建设和文化革命。

教育主张

  1.高等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机械搬用外国经验。

  2.建立多种学制、多种规格、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从速培养经济建设管理人才,尤其要关怀工农学员的成长。

  3.脑力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要善于总结革命历史经验,教育后辈青年继承革命传统;同时提倡青年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少年儿童要培养和发展才能,认真钻研科学。

  5.致力于文字改革,积极推进汉语拼音,并试图把中国文字拼音化。

名人名言

  1.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

吴玉章

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

  2.做学问要花功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

  3.人生有世,事业为重。

一息尚存,绝不松劲。

东风得势,时代更新,趁此机,奋勇前进。

  4.目标既定,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曲折都不灰心丧气,不轻易改变自己决定的目标。

  5.懈地去学习和奋斗,如此才会有所成就,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6.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为范畴。

  7.我并无过人的特长,只是忠诚老实,不自欺欺人,想做一个“以身作则”来教育人的平常人。

  8.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为实现理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

伟人评价

毛泽东赞誉吴玉章:

几十年如一日,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

  

邓小平高度评价吴玉章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

 

郭沫若

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

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人物介绍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作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剧作家、革命家。

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

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本人真实照片(10张)

  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

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

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

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

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

早年

  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县人,少年曾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

父亲郭朝沛经营商业。

母亲杜遨贞,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

郭沫若少年时的照片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

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蒋介石着手清党,郭沫若在朱德的家里,写下了声讨蒋介石的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指出“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是“一个比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张宗昌等还要凶顽、还要狠毒、还要狡狯的刽子手”。

随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

蒋旋即通缉郭沫若,1928年2月郭前往日本避难。

流亡日本

  郭沫若在流亡日本期间,开始研究甲骨文、金文。

1930年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但此理论后来遭到黄现璠等人的置疑,黄曾于1979年著文提出,认为中国没有奴隶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

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抗战和内战时期

  郭沫若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回国。

郭沫若青年时的照片

在日期间他娶了一个日本籍妻子,这个妻子没有跟随他来中国。

回国后前往南京拜谒蒋介石,然后发表了一篇《蒋委员长会见记》,对蒋介石进行颂扬,但并未请求蒋原谅从前的事情,不久拜见汪精卫。

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

他本人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

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

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先在岗山第六高等学校读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

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郭沫若照片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

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中)与周恩来(右)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

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

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

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

《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郭沫若和他的书法

文化界评价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

”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

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

甲骨文字学成就

  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

鼎堂。

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

  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

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

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