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0938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docx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doc

东区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1.1项目名称:

某县东区学校建设项目

1.1.2承办单位:

某县教体局

1.1.3项目法人代表:

某某某

1.1.4项目拟建地点:

某县城东区长江路东侧、江山大道西侧、黄海路南侧、和平路北侧围和区域

1.1.5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编制单位:

某县工程咨询中心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范围

1.2.1编制依据

(1)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托书;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28号);

(4)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5)《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6)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7)教育部《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

(8)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教发规〔2005〕718号;

(9)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

(10)《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11)河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豫计政法[2001]109号文件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加招标内容及核准招标事项暂行规定》的通知;

(12)《建筑设计常用手册》;

(13)国家有关建筑设计规范、规定;

(14)有关本项目的基础资料。

1.2.2研究的范围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我中心对项目建设的选址和建设条件进行了实地勘察,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建设内容和规模、总平面布置与建筑方案、公用工程、环境保护与安全卫生、消防和节能、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组织机构与定员、项目招标方案和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和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工程技术方案的可行性,提出建设的内容、方案、投资和资金筹措内容。

为项目建设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3研究工作概况

某县工程咨询中心接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托以后,与有关方面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商定工程设计方案,并收集该专业必要的基础资料,经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即开始了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经过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努力,完成了本报告的编写工作。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目标初步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但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

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基础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基础性。

如果说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今天”的生产力,那么,基础教育培养的则是“明天”的生产力。

如果说整个教育是一棵大树,那么,基础教育更像深埋于泥土的根系。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为整个教育体系打基础;二是为人的长远发展打基础。

前者决定基础教育更加注重普及性和全面性,必须尽可能覆盖每一位社会成员,最大程度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公平、均衡的受教育机会。

后者决定基础教育的根基性和胚胎性,必须尽可能为学生成长输送终身受益的养分,却不必刻意追求表面的精致,过早把学生雕刻成一个个“盆景”,日后却难以成为栋梁之材。

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培养公民。

基础教育所要聚焦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立德、立业打好基础。

立德,就是教育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善于接纳他人和与他人合作等基本的道德素养;立业,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的能力和勤奋学习的品质。

德的基础是“诚”,业的基础是“勤”。

以诚立德,以勤立业,诚实勤奋,立命之本。

这就是我们始终强调育人重于“育分”、激发学生求知欲重于教给学生知识的根本原因。

当然,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性东西可能还有很多。

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勤奋是做事的基础。

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较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学生的影响绝对是持久而长远的。

“科教兴国”在第十个“五年计划”就纳入了国家的发展战略。

它主要是从国家经济发展、普遍提高国民素质、民族复兴的长远角度提出来的。

要想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就必须多多培养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大批人才。

事实上当今全球各领域的竞争,就是国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

然而,人才质量,国民素质怎么样,是决定国力的强弱,科技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国民素质,人才质量,国力强弱,前沿科技水平的高低主要靠什么来加强提高呢?

那就是基础教育。

近几年来,基础教育在某县委、政府和某县教体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教职员工奋发图强,努力拼搏,锐意进取,使某县的教育事业从硬件到软件,从规模到质量等各项指标均取得了飞速发展,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某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县城框架拉大,农民工进城务工、落户县城购买商品房人数不断增多,城区人口数量猛增,要求接受义务教育学生每年以1000人以上速度递增,而城区原有中小学校几乎学生爆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班额和容量严重超标。

县教体局在控制大班额的前提下,统一协调各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但由于城区内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仍然存在。

城区内现有几所小学,生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达不到规范要求,大部分班额已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人数,多数班级达到60—70人,个别班级甚至达到90人。

既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此外,根据县城发展规划,县城东区建设发展很快,在建住房面积近20万平方米,在近5年内,东区人口将达到5万人,而东区仅有县第五小学一所学校,该校校舍破旧,空间狭小,学校总容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无法扩招录适龄儿童,东区学校建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彻底缓解适龄儿童入学难的矛盾,在县城东区新建一所高规格、现代化的九年制寄宿学校。

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5建设内容与规模

根据某县“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和相关部门制定的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和必备条件,结合某县实际,某县东区学校建设工程占地66.24亩,总建筑面积为16932平方米。

1.6项目管理与实施

本项目承办单位为某县教体局。

为做好本建设项目的各项工作,应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平衡,负责各项手续的办理、设计、报批与实施等工作。

1.7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本项目建设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实施,主要包括施工图设计阶段、土建施工阶段、设备采购安装及调试阶段和人员培训、总体验收阶段。

为加快建设周期,根据先土建工程后配套工程的原则实施,各阶段允许有一定交叉。

项目建设工期为12个月。

1.8环境保护、消防安全、节能及文物保护

该项目所在地位于县城东区,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工程。

项目将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和“三同时”的原则同步进行,有关环保问题及时报环保部门审批。

建设场地内设置必要的消防灭火保护装置,在电气系统设计中,应严格遵守电气安全规程,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安装消防给水和固定灭火装置,配备相适应的灭火器。

项目建设中,积极采用节能材料和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建设。

1.9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总投资3030万元,资金筹措方案为:

自筹。

1.10结论与建议

1.10.1主要结论

1、本建设项目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宏伟工程,也是一项“朝阳事业”,它顺民意、暖民心,它的建设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教育环境,而且也丰富了改善了我县的基础教育布局,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

对促进某县教育事业发展和两大文明建设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无论从工程技术上,还是从社会效益方面,其建设均是必要的、可行的。

2、本可行性研究报告结合某县实际,通过比较和分析,认为该项目立项理由充足,技术可行,方案合理。

通过组织资金筹措,本项目在12个月内建成是完全可能的。

1.11.2建议

1、本可研报告研究完成后,在下一个阶段开始之前,应尽早取得上级部门的审批。

2、可研报告经上级部门审批后,应尽快做好前期测量和工程地质勘探工作。

3、抓紧做好建设资金的筹措工作。

4、资金到位后尽早实施,以发挥项目应有的效益。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所在地概况

某县位于河南省东部,东西长57.8公里,南北宽36.9公里。

县城西距省会郑州150公里,开封市80公里,东到商丘市55公里。

全县总面积122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总人口84.43万人。

县域地势平坦,呈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4℃,平均降雨量679毫米,无霜期213天,能满足多种植物栽培和生长的需要。

某县工业经济实力薄弱,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工业经济基础薄弱,总量偏小,与全省其它县(市)相比,还比较落后,工业增加值近几年在河南县(市)中的排名一直较为靠后,是全省十三个国家级经济贫困县之一。

近年来,某县按照“全面提速,振兴某,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诚信立县、工业强县、开放活县、民营富县、环境兴县”五大发展战略,在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基础的同时,围绕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使全县经济实力有了显著提升,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城镇化进程加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743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1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8019万元,城镇化水平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0元。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即“穷国办大教育”。

我国人口众多,财力比较薄弱,收入差距较大,财政投入困难。

国家对教育的“欠债”也很多,邓小平说过“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在教育。

”“速度宁愿慢一点,也要把教育的事办好。

”但目前基础教育仍然缺少必要的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同时,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

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综合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之相适应,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基础教育必须加强。

优质加特色、高平台均衡化将是今后我县展方向,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和公正。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不断提高,让子女有学上、有好学上成为人们最大的愿望。

目前,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这一教育事业的基本矛盾在我县依然突出。

一是农村中小学特别是村级小学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较弱、教育质量较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到2007年底,全县还有9%的中小学没有达到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二是县区初中发展不平衡,入学难仍是群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县区热点初中超规模办学、班额过大的现象较为普遍。

入学难客观上有新建县城东区配套初中不足的问题,但核心还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衡,入好学校难。

按照“优质加特色”的原则,建设东区学校。

依照寄宿制学校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执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我县义务教育长期稳定发展。

本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并已成当务之急。

 

第三章建设场地与建设条件

3.1建设场地

项目所在地地形平坦,地面无附属物,位置适宜,交通便利,便于物流和人流的疏散,且水、电、通讯和运输便利,适宜项目建设。

3.2建设条件

3.2.1气象

某县位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形成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温暖适中的气候特征。

各主要气候资料如下:

年平均气温14.7℃

最冷月平均气温-9.0℃

最热月平均气温28.7℃

极端最低气温-18.9℃

极端最高气温43℃

年平均降水量711.9

年最大降水量1220

年平均日照时数2360小时

年平均无霜期217天

主导风向北风和东北风

年平均风速3.2米/秒

3.2.2工程地质条件

3.2.2.1地形和地貌条件

项目区地势平坦,未发现不良物理地质现象。

项目所在地地貌单元属黄河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据钻孔揭示,地层主要由粉土、粘土、砂土组成的第四系全新统河流堆积物。

3.2.2.2地层结构及岩土性质特征

在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层,按岩性和工程地质性质,可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单元,从上至下描述如下:

1层粉土:

褐黄色,饱和,疏松至稍密,含云母,顶部0.3-0.5m为填土夹砖块、灰碴,本层厚度1.7-2.0m。

2层粉土:

棕红、暗棕红色,饱和,可软塑状,可见氧化铁,本层厚度0.5-0.7m。

3层粉土:

褐黄、褐色,饱和,稍密至中密,含云母,本层厚度1.5-1.7m。

4层粉土:

上部为粘土,深灰、棕灰色夹暗棕红色,可塑状,饱和,含氧化铁。

下部为粉土,褐黄色,饱和,中密,本层厚度1.8-2.0m。

5层粉土:

棕灰、灰、暗棕红、绿至杂色,可塑状,下部硬塑,饱和,含钙质结核,本层厚度3.2-3.8m。

6层细砂:

褐黄色,中密,砂颗粒主要有石英、长石组成,本层揭示厚度3.0-4.1m。

3.2.2.3地下水

场地下水属孔隙潜水类型,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侧渗补给。

场县地下水埋藏较深,对基础施工无影响。

3.2.2.4地质条件

根据各层土的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和静力触探成果,经综合评定,地基土承载力标准值如下:

3.2.2.5抗震裂度

根据现行的“中国地震裂度县划图(1990)”,某县抗震设防基本裂度为7度。

3.2.3基础设施条件

1、供、排水

项目所在地有较完善的供水及排水设施,可满足项目供水、排水需求。

2、供电

项目所在地具有完善的供电网络,可满足项目建设中和使用后的需要。

3、通讯

某县全境目前已全部架设开通全国直拨程控电话及移动通讯网络,可满足项目通讯要求。

3.2.4建设材料及运输条件

工程所需的建设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电缆等均可由本县建筑材料市场供应。

 

第四章建设内容与规模

4.1建设原则

1、根据国家有关教育事业工程建设的方针、政策及相关规范、规程进行设计。

2、充分考虑某县的发展实际,在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3、建设要远近期结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规模,以满足项目的需要。

4.2建设内容及规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某县实际情况,该项目拟定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

本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66.24亩,总建筑面积为16932平方米,其中教学楼7122平方米,综合办公楼1810平方米,学生公寓5700平方米,教工宿舍1000平方米,以上建筑均为五层砖混结构,餐厅为二层框架结构,面积1300平方米,塑胶跑道400米。

4.3编制依据

1、项目承办单位对该建筑的功能要求;

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37-87);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6-87)1997版;

4、各相关专业设计规范、规定等。

 

第五章建筑设计

5.1建筑设计指导思想

1、贯彻工程建设法规,执行规划部门对本工程的设计要求,创建端庄典雅、美观大方、个性鲜明的建筑主空间环境。

2、全面规划,近远期结合,发展有余地。

3、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并考虑发展的需要,力求适用安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

4、总平面布局合理紧凑,功能分县明确,人流车流顺畅,人流物流分开。

5、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合理布置,使文化站建筑设计风格与周围环境融为和谐的整体。

6、单体设计平面功能分县科学、合理实用,做到功能完善,通风采光条件好,满足宁陵县乡镇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学习等不同功能的要求。

7、建筑外观新颖、现代,力求体现21世纪文化系统建筑的风貌,塑造出时代感强,融开放性和科技美感为一体的建筑形象。

8、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的选择,应符合建筑耐久年限、防火、抗震、防洪、建筑节能、保温融热及施工等方面的要求。

5.3总平面设计

项目总平面布局,应根据建设、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对建筑平面、道路、管线、绿化和环境等进行综合设计。

该工程项目在既定的场地条件和项目要求下,充分利用地形和周边条件进行合理规划。

在寻找合理用地、节省投资、提高效率的最佳方案的同时,尽量兼顾远期建设,合理预留,科学配置,合理安排,力求创造功能明确、整洁有序,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总平面设计中,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管理用房、服务用房、运动场地及生活区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

风雨操场应离开教学区、靠近室外运动场地布置。

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教室应设在不干扰其它教学用房的位置。

5.4.5消防说明

1、防火分类:

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三级耐火等建筑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该建筑物每层面积均在此范围内,因此可按一个独立的防火分类设置。

2、安全疏散:

建筑物内安全疏散距离、安全出口、宽度数量、走廊和楼梯宽度均根据《民用建筑设施防火规范》执行,疏散门开向疏散方向。

5.4.6结构设计

5.4.6.1设计依据

本专业有关的规范、规定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50009-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0011-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001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50007-2001)。

5.4.6.2抗震设计及荷载取值

1、抗震设防裂度按7度设计。

2、楼面均布活荷载:

办公室等2.0平方米

各功能用房按实际重量取值。

屋面活荷载上人屋面2.0平方米

不上人屋面0.5平方米

5.4.6.3结构材料

砼强度等级C30

钢筋235210平方米

335210平方米

防潮层以下采用240机制砼砖墙,防潮层以上采用250厚加气砼块。

5.4.6.4建筑做法:

可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做法,在满足业务用房要求情况下,尽可能突出特色,力求新颖、美观。

建筑标准:

拟采用国家标准。

第六章公用工程

公用工程主要包括给排水、采暖、供配电、通讯等设施。

6.1给排水

6.1.1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15-88)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6-87)

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50052-96)

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16-96)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6、建设方提供的有关技术资料和设计要求

6.1.2设计范围

主要内容有:

建筑给水、建筑排水、建筑消防水等。

6.1.3设计原则

根据规划设计,合理预测需水量,按各用水点用水要求,合理分布,在满足用水点用水量、水压的要求及考虑施工和维修便捷的原则下,尽可能缩短室内供水管线的总长度。

给水系统应根据生活和消防等各项用水对水质、水温、水量和水压的要求,结合室外给水系统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或经综合评判方法而确定。

结合业务用房规划设计情况,合理预测污水量,建立合理完善的排水系统,有效地收集输送污水,同时尽可能考虑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管理维护费用。

6.1.4给水系统

6.1.4.1水源

本工程水源市政自来水,经管道连接供水管网即可。

6.1.4.2用水量分析

该项目用水主要是生活用水,按一学年在校生1900人计,取学生生活用水量为150,则生活用水量为1900×150=285000

6.1.4.3系统选择

1、室外给水系统

从市区供水环状管网的合适位置接入给水引入管,在给水管上安装水表和闸阀。

2、室内给水系统

由供水管道,经供水立管,通向各楼层,在楼层处引出供水支管,通向各用水点。

6.1.5消防系统

6.1.5.1消防用水量

依据《建筑设计防水规范》,设置消火栓灭火系统。

室内消防用水量按同时发生火灾次数一次,室内消火栓消防用水量9,火灾持续时间即连续用水时间2h计算。

室内消防用水量:

55m3。

6.1.5.2消火栓系统

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由室内环状消火栓给水管网、阀门和室内消火栓组成。

室内消防给水系统不分区,其为独立系统,消火栓给水管道布置成环状,由室外环状管网引入热镀锌钢管作为室内消防管,消防立管及上下环状管管径均为50。

每层按规范设置消火栓,每根消防立管每层设65室内消火栓,消火栓口距地面1.10m,水枪喷嘴口径采用D19,水龙带选用直径65,长度25m的长麻质水龙带,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

为扑救初期火灾,每个消火栓箱内再设一D25水喉。

6.1.6灭火器配置

本项目建筑应根据需要设置足够数量的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楼内每层均设手提式清水灭火器。

6.1.7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分为生活污水系统和雨水系统。

6.1.7.1生活污水系统排水量

本工程生活污水排放量按生活用水量的90%计,日平均排水量为5.4m3;小时排水量为0.225m3。

6.1.7.2污水的收集与排放系统

粪便污水和废水分流排放,采用单位排水系统排放至室外,排至室外的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100混凝土排水管接入院内的排水管网。

6.1.7.3雨水的收集和排放

建筑物屋面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设置屋面雨水口、雨水斗、落水管,将雨水排至室外地面,经院内雨水排放管网收集后,排放到院外水管中。

6.1.8饮用开水系统

楼内部设开水间,由电热水器提供开水,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

6.2供配电

6.2.1设计依据

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50052-96

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16-93

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5005495

4、《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133-90

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50057-94

6、建设单位及相关专业提供的有关资料和设计要求

6.2.2设计范围

主要内容有:

内部供配电设计、建筑物室内的电力、照明及空调等供电,低压配电接地保护系统等。

6.2.3低压配电

6.2.3.1电源

本项目用原有电网供给,供电可靠,本项目主电源采用22-1型交联电缆由配电房引来。

用电增容由各卫生院统一考虑。

6.2.3.3配电方式

由总低压配电箱直接引入,配电设备中的主要干线均垂直敷设以树干式供电,水平干线采用放射式,以穿暗管方式。

6.2.3.4线路敷设

1、竖向干线、水平支干线,采用电力电缆及型铜芯电线穿钢管保护埋墙、埋地(楼板)暗敷设。

2、室内分支线路采用150型铜芯塑料绝缘线穿钢管或塑料管保护沿墙或地板暗敷设。

3、室外线路敷设采用电缆直接接地和电缆沟相结合的方式,直埋电缆采用铠装电缆。

6.2.4照明

照明控制电源主干线采用新型预制分支电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