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2448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docx

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

2020-2021年初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题

【篇一】

一、积累运用(30分)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相应的汉字或拼音。

(6分)

文学殿堂圣洁美丽,曾吸引了多少人在其间cháng()徉驻足:

对文学无限憧()憬、为我们打开一扇知识大门的赵丽宏,在《千家诗》中怡()然自得的于漪,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的田晓菲……又有多少伟大的文学形象在一刹那照亮了我们心灵:

面对cù()然而至的海难依然保持镇静的哈尔威船长;自认为豁达、洒脱最终茅塞()顿开的男生贾里;迂腐教条、固执呆板、可笑可怜的郑国人……还有多少生动而曲折的故事在我们的脑海中镌刻出一道道美丽风景:

烟波浩miǎo()的水泊、雄伟险峻的梁山,还有那摇摇欲坠、半明半昧的繁星,缥缈得如同仙境般的赵庄戏台……这些都是文学的魅力——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情感,构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动人画卷。

2.下面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4分)

反老还童群星荟萃眼花缭乱小心冀冀

赏心悦目势不可当井然有序惊慌失错

走头无路镇定自若相提并论念念有词

3.根据语境及括号内提示,填写合适的成语。

(任选两个作答)(2分)

快乐是什么?

孩子说,快乐就是和同伴一起搭积木并__A__(表示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成人说,快乐就是和友人一起品茶而__B__(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老人说,快乐就是和家人一起共享__C__(形容家庭之乐)。

我选______,成语:

__________;我再选______,成语:

__________。

4.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B.参加这次献爱心活动的有公务员、警察、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

C.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

D.北京日报社与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回望红色足迹,我的亲历感动》征文活动。

5.(无锡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

B.参展企业代表和与会的外宾就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问题广泛地进行了交流。

C.由于合理的体能训练,使他的体重在两个月内减掉了二十多斤。

D.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多善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6.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即可不失时机地感受生命旅途的劳顿和艰辛,又能亲历笔力难及的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

②路上的寻求势必将自己置于不安逸的处境,它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游山玩水。

③这样的人生状态,在内心深处产生的巨大而强有力的生命震撼,自然蕴藏着势不可当的大智慧。

④它摒弃了坐在书房里的自得和悠闲,却有着直观现实,直面生命,让脚步和身心融入自然智慧的豪壮。

A.②④①③B.③②④①C.②③④①D.③①②④

7.名著阅读。

(4分)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________________于1942写成的童话。

童话中小王子告别自己的小行星开始了遨游太空的旅行,他先后访问了________个行星,各种见闻使他陷入忧伤,他感到大人们荒唐可笑、太不正常,最后在________的帮助下离开地球,重新回到他的B612号小行星上。

童话借此表达出了作者对________的讴歌。

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5分)

材料一: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材料二:

重阳节形象标志(右图)。

(1)阅读材料一,说说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有什么内涵?

(3分)

2)材料二是重阳节形象标志图,它由一个双九的图案,结合中国古老的毛笔画元素和菊花构成,有何寓意?

(2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9分)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下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按提示默写句子。

(2分)

(1)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月诗中,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词的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__________,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2分)

12.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3分)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7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鞭数十,驱之别院。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必细察其纹理________________

(2)徐喷以烟________________

(3)鞭数十________________

(4)以土砾凸者为邱_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15.作者小时候把烟和蚊子想象成云、鹤,可见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1分)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

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

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

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

林语堂笑道:

“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

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

“花生米又叫长生果。

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

祝诸君长生不老!

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

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

“请吃!

请吃!

”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

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

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

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

“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

”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

“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

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6.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分)

17.选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

(2分)

18.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3分)

19.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

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表达的情感。

(3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3分)

洞茶

毕淑敏

①我16岁时在x藏海拔5000米的高原当兵。

司务长分发营养品,给我一块黑乎乎的粗糙物件,说,这是茶砖!

②拿东西时砖茶一不小心掉到雪地上,我没有捡,弯腰太费体力。

一旁的老医生心疼地说:

关键时刻砖茶能救你命呢。

我不以为意。

老医生告诉我,它叫青砖茶,用茶树的老叶子压制而成,发酵后颜色黢黑,茶碱含量很高,茶碱可以兴奋呼吸系统,如果出现强烈的高原反应,喝一杯砖茶,可缓解症状。

它是高原之宝。

③没到过藏北高原的人,难以想象砖茶对于边防军的意义。

高原上的水,不到70℃就开锅了,无法泡出茶中的有效成分。

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渐渐地,一抹米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起,缸子中的水慢慢红了,又慢慢黑了……平原青翠植物的精魂,在这冰冷的高原,以另外一种形式复活。

④慢慢喝茶上瘾,便很计较每月发放砖茶的数量。

有一次领完营养品,我端详着分到手的砖茶,委屈地说:

“司务长,有人抠走了我的茶,你看,还留下两道深痕。

”司务长说:

“哈!

应该是三道痕的。

那不是被人抠走的,是厂子用机器压下的商标,这茶叫‘川’字牌。

”我追问:

“这茶是哪儿出的啊?

”司务长说:

“‘川’字牌,当然是四川的。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⑥11年后,我离开高原回到北京,寻遍北京的茶庄,却再也找不到我那有三道痕标记的朋友,失望之余,觉得它好像变成了我在高原缺氧时的一个幻影,与我悄然永诀。

⑦此后三十余年,我品过各种各样的天下名茶,用过林林总总的精美茶具,见过繁复古雅的饮茶仪礼,却总充满迷惘困惑,茶不能大口喝吗?

茶不能放在铁皮缸子里煮吗?

茶不能放盐巴吗?

茶不能仰天长啸后一饮而尽吗?

⑧一次出差到了四川,满怀希望地买了一块茶砖,以为将要和老友重逢。

喝下却全无当年的韵味,我绝望了——舌头老了,甘凛的砖茶味道和那段难忘的岁月搅缠在一起,永远留在了藏北高原重重的冰雪之下。

⑨今年,我在湖北赤壁终于见到了老朋友。

赤壁有个老镇遍植茶树,因地名羊楼洞,所产砖茶被称为“洞茶”。

那里有三条清澈的天然泉水,三水合一,即为一个“川”字,成了砖茶的商标。

⑩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不敢贸然相认。

砖茶沏好,我轻浅地抿了一口。

B11晴天霹雳,地动山摇!

所有的味蕾,像听到了军号,怦然怒放!

B12天啊,离散了几十年啊,我终于再次和你相逢!

你甘暖依然啊,你温润如旧!

B13一时间,熟悉的感觉如烟霞般升腾,那青春年华的神采风貌,如老式照片在水盆中渐渐显影,越发清晰。

B14那些冰雪漫天的日子,呷一口洞茶徐徐咽下,强大而涩香的热流注满口颊,旋即携带奔涌的力量滑入将士的肺腑,让戍边的人忆起遥远的平原,缤纷的花草,还有挚爱的亲人。

他们疲惫的腰杆重新挺直,成为国境线上笔直的界桩;他们疲乏的双脚重新矫健,巡逻在千万里庄严的国土之上。

B15青山绿水中的赤壁茶林啊,你可知道曾传递给边防军人多少温暖。

你曾给予边疆战士多少力量!

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

B16我用当年方法熬煮洞茶水,把它洒向大地,对天而祭,司务长和老医生都因高原病早早仙逝,他们在天堂一定闻得到这质朴的香气,沉吟片刻后会说,是这个味道啊,好茶!

(有删改)

20.本文写了作者与“洞茶”几十年一波三折的情缘。

请参照所给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每空用8个字回答)(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寻找砖茶,失望困惑→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2.第B12段运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23.作者在第B15段说“你可知道你对我有着怎样的意义”,请联系全文,说说“洞茶”对于“我”有哪些意义。

(3分)

三、作文(50分)

24.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很少。

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只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

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呢?

请以“成长,需要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请在上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挫折、成功、快乐等),然后作文。

600字左右。

【篇二】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落难(nàn)确凿(záo)触(cù)目伤怀长吁(xū)短叹

B.称(chèn)职勾(gòu)当百鸟啾(jiū)啾大彻(chè)大悟

C.嗤(chī)笑倒坍(tā)一抔(póu)黄土苦心孤诣(yì)

D.绮(qí)丽执拗(niù)影影绰(chuò)绰味同嚼(jiáo)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赃物炼达通宵达旦姗姗来迟

B.名讳辐射左右逢圆言行相顾

C.托辞清洌隐姓埋名离民百姓

D.委实浓阴险象迭生坚持不懈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A.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中那种对群众疾苦无动于衷的现象基本消失了。

B.两位参加散打比赛的少年各自使出了自家的浑身解数和本领,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C.他手很巧,利用废旧物品制成的电烤箱,虽然外观一般,可功能并不逊色,真是巧妙绝伦啊。

D.飞往留学地的飞机即将起飞,弥留之际,这位性格内向的男孩终于喊出了“妈妈,我爱你!

4.下列各项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包头的夏季,绿树成行,鲜花盛开,让人感觉到不仅是生产钢铁的钢城,也是使人心旷神怡的树城、花城。

B.“神舟”回归地,煤海书法城一一如今内蒙的中西部,也与科技文化结下了难以分开的不解之缘。

C.寸草不生的戈壁滩,高大连绵的胡杨林,纵横起伏的大沙漠,构成了阿拉善盟独特的自然景观。

D.-个人能不能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要有远大的理想,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的。

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东晋

B.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唐代

C.丰子恺——《竹影》——现代

D.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英国

6.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

(任选一题3分)

(1)假日,小张来到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小岛。

这里曾经一片荒芜,人迹罕至,可如今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他不由得吟出了“碧岛增绿树绿增岛碧”,可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

有一次,偶然间看到了介绍长白山的风光片,说长白山原本叫白山,只因这里气候寒冷,经常下雪,山上积雪不化而得名。

听到这里,小张脑海中灵光一闪,对出了下联:

(2)上联:

今日称雄考场,谁拔头筹?

下联:

7.默写。

(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2)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l)

(3)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杜甫诗三首》)

(4)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出师表》)

(5)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

(辛弃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7)小信未孚,______________。

(《左传曹刿论战》)

(8)轮台九月风夜吼,______________。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二、阅读(4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10分)

孔子相卫,*予皋为狱吏,跀①人足,所跀者守门。

人有恶②孔子于卫君者,曰:

“尼欲作乱。

”卫君欲执孔子。

孔子走,*皆逃。

子皋从出门,跀危引之而逃之门下室中,吏追不得。

夜半,子皋问跀危日:

“吾不能亏主之法令而亲跀子之足,是子报仇之时,而子何故乃肯逃我?

我何以得此于子?

”跀危日:

“吾断足也,固吾罪当之,不可奈何。

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③法令,先后臣以言。

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

及狱决罪定,公憱④然不悦,形于颜色,臣见又知之。

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

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释】

①跀(yuè):

古代一种*,把人的脚或脚趾砍去。

②恶(wù):

痛恨,引申为说坏话,诬陷。

③倾侧:

这里是反复推敲之意。

④僦(cù):

脸色改变,表现不安的神色。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

(2分)

(1)及狱决罪定

(2)非私臣而然也

9.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1)人有恶孔子于卫君者。

(2)此臣之所以悦而德公也。

10.跀危为何会放掉处罚过他的法官子皋?

(3分)

11.读了本则小故事,你认为怎样的法律惩处才有的效果?

(2分)

(二)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12-16题。

(14分)

珍贵的军大衣

林廖君

屋外,寒冷的冬夜,大雪纷飞;屋子里,油灯的火苗舔着夜色,像贪婪的舌头舔着糖。

父亲坐在火桶旁读《论语》:

“……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我正在走神,”你小子在不在听啊?

”父亲要冲我发火了。

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山村的小学寂寥无声,敲门声格外响亮。

门开了,风雪卷了进来,一个瑟瑟发抖的陌生人立在门口。

来人穿件军大衣,一身雪花,年龄看起来比我父亲大约小几岁。

这个人手扶门框,自我介绍说,他姓闻,是地质队的。

这次来这个山区探矿,现在迷路了。

父亲听了,眼睛一亮,热情地将陌生人迎了进来。

父亲与这个陌生的闻叔叔热烈地攀谈起来。

说着,父亲突然一怔,用手指着闻叔叔,

哦,你还没吃饭吧?

你一定没吃饭!

闻叔叔点点头。

父亲吩咐母亲,赶紧给闻叔叔下一碗热汤面,多放些生姜和辣椒。

母亲有些迟疑,面条是有的,可是对于那个时候的家庭有点贵重。

其时父亲患有严重的胃病,温软的面条,可以减轻他的胃疼。

母亲以商量的口吻问道,能不能炒一碗饭呢?

父亲的回答是否定的,这一刻的父亲显得威严而热情,说话一锤定音。

在鸡蛋和葱花的香味中,闻叔叔狼吞虎咽,这人真的饿坏了。

他把湿透的军大衣放在火桶边上烤,水汽旋转着向上升腾,湿漉漉的暖意在屋子里荡漾开来。

这天夜里,闻叔叔就住在我家,和我父亲几乎说了一夜的话。

第二天的早晨,父亲把闻叔叔送出了山外。

时间一长,这个人和这件事,渐渐在我们脑海里淡去。

不想,一年之后的冬天,闻叔叔突然又来了。

他专程给父亲送来一件崭新的军大衣。

因为那一夜,他看出父亲畏寒而且咳嗽。

父亲大笑,继而连连摇头,调侃说,一碗面条就换一件军大衣,显得我不够仗义啊!

闻叔叔有点不悦,放下大衣就走。

父亲让我抱上大衣,跟他去追闻叔叔。

在一个山峁,与闻叔叔有了一番拉扯。

闻叔叔忽然停住了,指着大衣的胸口对父亲说,你摸摸里面!

父亲一摸,怔住了。

半晌才说,我收下了,兄弟情义厚啊!

此后的几年冬天,父亲一直穿着这件军大衣,咳嗽减轻了许多。

一年秋天,父亲去世了。

这年的冬天,母亲把大衣拿来翻晒。

暖阳下,大衣贴胸部分,豁然露出一块用针线缝上去的羊皮。

羊皮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洁白、晶莹的光。

恍然间,我明白了些什么…一

(选自2013年12月11日《承德晚报》有删改)

12.文章第一段介绍父亲诵读《论语》的情节有何用意?

(2分)

13.请你品析“你还没吃饭吧?

”“你一定没吃饭!

”这两句话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3分)

14.在对待给求助者做饭这件事上,父亲和母亲的想法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分)

15.父亲为何起初拒绝闻叔叔的馈赠,而最终又接受了馈赠呢?

(3分)

16.文章结尾作者说“恍然间,我明白了些什么”,作者究竟明白了什么?

请你写出来。

(2分)

(三)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17-21题。

(11分)

植物不失眠

乔娟

①植物也要睡觉。

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

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

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

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

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

他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

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

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

像合欢树,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

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1℃。

正是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

因此,结论出来了:

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

科学家还发现:

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

它们中午11时至下午2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

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

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7.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2分)

18.现代科学家与达尔文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

(2分)

19.第⑤段中划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用是什么?

(3分)

20.这篇说明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请简要说明。

(2分)

2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植物也会睡眠,不同的植物睡眠的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