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5524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docx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段考试题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该大题不予记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曹雪芹——无人见证的牺牲

①牺牲精神是伟大的,但牺牲者总还是希望自己的牺牲得到世人的理解和见证,这是人

之常情,无损于牺牲者的伟大。

但我们能想象一种无需人们见证和理解的牺牲,一种既不为

现世功利也不为流芳千古的牺牲吗?

这样的人有,你信不信?

他就是曹雪芹。

②曹雪芹的生平至今仍是一个谜,这个谜恐怕不可能有解开的一天了。

甚至《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还存在争议。

而他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家,而且,距今只有两百多年!

后人只是朦胧地知道,曹雪芹少年时代曾经历了一段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家道确已大不如从

前,晚年贫病交加,“举家食粥”,终于在四十多岁时“泪尽而逝“。

这样一位才华卓著的人物,生前应得到社会的礼遇,死后应得到后人的追怀。

可惜,这只是后人善良的愿望。

③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生命凝聚之作,我们无法了解其作者,也许我们只能凭作品去揣想他的心理能量和生命能量。

④那么,曹雪芹为什么要付出一生,写这样一部“字字是血“的生命之作呢?

⑤是为了追求富贵荣达吗?

早年的曹雪芹确实有过借登科取士来实现自己的富贵荣达的梦想,跟当时的同类子弟没什么两样。

但事实是,他着手写这部惊世之作时早已“将富贵荣达视为过眼云烟”,多少人只将这话挂在嘴边来掩饰内心的渴望,而他却用生命真正去实践了。

⑥红学权威周汝昌则认为他是迫于眼下的生活。

写这么一本书也许可以暂时改善他困顿不堪的境遇,而用不堪回首的往事换来自己和家人腹内的暂时充盈,实在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以曹氏的人格心性,这断不会长久。

所以,写这么一本书实在不能使他从潦倒中完全解脱。

何况以他的才情,做一个豪门清客,何处不留?

又何至于衣食不给、举家食粥?

⑦也有人说他是为了名声。

名声是一种社会评价,这对任何文人来说都是基本的心灵动力。

对一个文人来说,淡泊名声比淡泊富贵难得多。

但在曹雪芹的时代,小说不是文学正途,为士大夫所不屑。

更何况雍乾时代,文字狱遍布全国,文人动辄得咎,《红楼梦》这样一部怨世骂时之作,又何敢传世以求名?

另外还有“为了身后的名声”一说,这似乎是对作者心灵动力的唯一解释了。

但事实上,民间对《红楼梦》的传抄却是在曹氏在世时就存在了。

⑧曹雪芹是超凡的人,我们不能用凡俗的精神境界和价值标准去揣想他。

也许极少有人能想到,他写《红楼梦》,只是为了一吐胸中之郁结,并希望后人理解这份情怀。

这就够了。

至于自己,他希望完全隐退。

⑨大精神,大境界,然后有大文章。

将现世的名利欲求置之度外,这是极难得的;将身后的名声也置之度外,对于一个具有巨大心理能量的人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

即使如此,他仍愿主动地承受那样的精神重负!

文学天才和道德圣者如此偶然而奇妙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

⑩由此看来,认为曹雪芹受了天大的委屈的人,也是用一双俗眼在看他,这无全不合他的心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曹雪芹最有资格接受这种景仰,虽然他本人对此毫不在意。

1、下列选项中关于“无人见证的牺牲”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是位才华卓著、令人敬仰的大家,而他的生平至今竟然还是一个谜。

B、极少有人能理解曹雪芹的情怀,也很少有人知道他写作《红楼梦》的心灵动力。

C、“无人见证的牺牲”表明后人对曹雪芹所受的委屈感到不平。

D、《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可曹雪芹在世时《红楼梦》却无人问津。

2、下列不属于曹雪芹撰写《红楼梦》的原因的一项是

A、早年的富贵荣达之梦对曹雪芹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B、周汝昌认为眼下困顿的生活逼迫曹雪芹不得不暂时通过写小说来养家糊口。

C、有人认为曹雪芹是为了求取身前或身后的名声,但事实似乎不是这样。

D、事实上,曹雪芹是为了一吐胸中的郁结,并希望得到后人的理解。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红楼梦》只是后人揣测曹雪芹当时的心境一个依据,我们不能借此完全了解作者。

B、以曹雪芹的才华,他完全可以借科举实现富贵荣达之梦,但他不屑于此。

以致沉沦下层。

C、作者否定了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求取名声的说法和红学权威周汝昌的“生活所迫论”。

D、曹雪芹写《红楼梦》并非为了表明自己内心的委屈,这体现了他的大精神、大境界。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9分)

论盛孝章书①

孔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公为始满,融又过二。

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

“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

”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

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民所共称叹。

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

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

正之之术,实须得贤。

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

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

因表不悉。

(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孔少府集》)

注释:

①这是孔融写给曹操请求援救其友盛孝章的一封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居:

停留。

B.海内知识,零落殆尽知识:

学习知识的人。

C.宗社将绝,又能正之绝:

覆灭。

D.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自:

本来。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盛孝章“孤危愁苦”的一组是()

①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②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

③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④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

⑤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

⑥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

A.①③⑥B.②④⑥C.③⑤⑥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接着用抒情的笔触描述了盛孝章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艰难处境。

B.第二段开头作者援引《春秋传》中有关齐桓公的典故,是想以曹操比齐桓公,勉励曹操招纳贤才,“匡复汉室”。

C.第三段列举了“燕君市骏马之骨”“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等历史典故,目的是想让曹操知道,盛孝章即使不是出色的人才,曹操接纳了他,天下的贤能之士都会来投奔曹操。

D.本文叙述紧凑,文字凝练,从交友之道和得贤之重来打动对方,措辞得体,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0分)

①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3分)

②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4分)

③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3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8—9题。

(8分)

虞美人草①

姜夔

夜阑浩歌起,玉帐生悲风。

江东可千里,弃妾②蓬蒿中。

化石那③解语,作草犹可舞。

陌上望骓来,翻④愁不相顾。

【注】①传说垓下之国,“姬遂自刎。

姬葬处,生草能舞,人呼之为虞美人草”。

②妾:

指虞姬。

③那:

通“哪”。

④翻:

通“反”。

8.这首诗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9.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岁寒,。

(3),思而不学则殆。

(4)不义而富且贵,。

(5),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神木

李磊

①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

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过了近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

一位寄住在村子里的东北人爬上祠堂,去打探那棵树的“尊容”。

那人从房顶上下来后,给我们描述那树的样子:

那是一棵驼背的树,树干只有碗口粗,离地不足两米便枝蔓丛生,而且所有枝丫都蛇一样在半空中爬行。

②那是像灌木一样生长的树,当然是一棵废树。

它的所有枝丫不分主次,都平等地拥有生长的权利。

可是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而变得有些匪夷所思。

一棵树在没有任何乔木压迫,也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从墙后伸出头来便可以过上阳光丰足、雨水充沛的日子,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

③我们关注那树的那几年里,它一直保持原状,没有长壮更没有长高,仿佛独立于世界之外。

它年复一年地枯荣,只是维持生命存在的状态,所以对于它,我觉得不能用生长这个词来形容。

它的存在,只能说明它还活着;与其他树相比,它要卑微很多。

当它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纷纷被委以重任,成为房屋的栋梁时,它一直安安稳稳地生长在那里,一副昏昏沉沉、与世无争的样子。

这样的日子谁都不知道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也没有人知道还要持续多少年。

就当这棵树的索然无味的生活将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而来的一场风暴,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④祠堂倒了,那棵树获得了自由,我们也看清了那棵树,它的根部已有坛口粗,根部以上便扭曲如一棵古虬的老藤。

在这块水土丰盈的平原上,坛口粗的树木早该高耸入云了。

我想如果那树不是生在高土墙的背后,而是生长在人的身边,如果人可以轻易地接近它,随随便便地修剪几斧子,它还会是现在这扭曲狰狞的样子吗?

也许在它的身上会发生奇迹。

⑤可是,如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它还是它自己吗?

事实上,这些年里生活在它身边的一些乔木已经离开了它们的位置,走到我们的生活中。

随随便便推开一家的房门,就可以见以那些树木的身影:

一年生的荆条做成了棉弓,两年生的杏树做成了秤杆,三年生的刺槐做成了锄柄,四年生的桑树刚好可以做扁担,而一些具有某种特质的树木未及成年便被委以重任。

保持平庸与低调,以换取长久的安宁,也许就是这棵树的生存智慧吧。

⑥在重建祠堂时,村里人决定将那棵百无一用的废树伐掉。

锯条在进入那棵树的核心时猝然迸断,换上新的锯条还是如此。

有人说,里面难道藏着石头或者钢铁?

树倒下之后,人们在它的核心区看到的是一种肉红色木质,细致缜密的年轮紧紧地缩在一起,像凝固在岩石里的纹理。

可以想象那些年它生长得多么艰难。

⑦树倒了可根还活着。

有人毛遂自荐去挖根,可挖开泥土就傻了眼,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

那根不是普通乔木的须状根,而是球状根,那根像红薯一样把阳光的能量与泥土的养料都悄然储存在泥土下面。

那树的根系异常浩荡,体

积几乎与树冠等同,连青砖的墙基都被搂抱怀中。

谁能想到看上去那么卑微的一棵树,会有这么浩荡的根呢?

⑧有人觉得这棵树活得太委屈:

这样的一辈子活得值不值?

其实,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想法,都会选择自己认定的活法,有的树喜欢以十分招摇的姿态生活在泥土之上,而有的树则恨不得将自己的头颅也深深地埋进土里。

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选自《散文》,有删改)

11、请概括文中所描述的这棵树的特点。

(6分)

答:

1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1)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而变得有些匪夷所思。

(3分)

答:

(2)如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它还是它自己吗?

(3分)

答:

13、举例说明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有怎样的作用?

(6分)

答:

14、你认为这棵树活得值不值?

请说明理由。

(言之成理即可)(7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3分)

A.从呀呀学语到初识句读,他从曲径通幽、绿树蓊郁的朗润园迈出了绚丽人生的第一步。

B.不但那条通往用麦秸作顶的大窝棚的林阴路,连大窝棚本身也都可以一览无遗了。

C.托翁笔下有一类贵族,谈吐优雅,雍荣华贵,但道德败坏,利欲熏心,醉生梦死。

D.电影版《赵氏孤儿》颠覆了传统故事,融动作、爱情、梦幻于一生;有网友评论导演陈凯歌,说这部影片没能让他脱胎换骨。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非洲有一些国家表示要筹建碳交易市场,欧盟也准备将交易市场进行扩展,碳交易虽未形成气候,但正呈现方兴未艾的局面。

B.老人步履艰难地翻过一个山头,狂风吹得他有些摇晃,使他越发显得老气横秋,我赶紧上去扶住了他。

C.在车市烽烟弥漫的激烈角逐中,奇瑞瑞虎表现可圈可点,已斩获多项权威媒体车评大奖,成为年度获奖最多的SUV车型之一。

D.电视画面显示,当日的民主党竞选总部沸反盈天,奥巴马的支持者们有序地握手、拥抱,庆祝奥巴马开创新的选举记录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行政院长刘兆玄看来,“江陈会”为扩大两岸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这不仅是东亚和平进程的重大事件,而且是两岸制度性协商的良好开端。

B.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他们自主管理班级事务,这个经验值得我们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C.一些地方产生“电荒”是有原因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冬季取暖用电量上升、江河缺水等原因之外,更与地方煤炭、电力行业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有直接关系。

D.青年作家残雪认为鲁迅的作品实现了一种“突破”,而《故事新编》中的《铸剑》则使这种创造达到了登峰造极。

18.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漫画的主题。

(不超过40字)(5分)

答:

____

19.仿照下面的句子,以“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月光”开头各写一句话。

(6分)

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里呼喊着粗犷豪迈的号子,号子声催促着西去的骆驼前行,跋涉;

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里吟唱着柔美婉约的小调,小调声招引着东飞的孔雀徘徊,瞻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

(只填序号)(4分)

①煤之所以能发出光和热,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碳,烟煤中含碳有74%—92%,无烟煤含碳可高达96%以上。

②人们知道煤是由植物残体在一定地质条件下逐渐转化而成的。

③这些碳是哪里来的呢?

④那么植物中的碳又是哪里来的呢?

⑤这样说来,煤中的碳来自植物。

⑥这些二氧化碳与水在光合作用下放出部分氧,而碳氢和剩下的另一部分氧被固定在植物体内,促使了植物的生长、壮大——这就是植物中碳的来源。

⑦1868年,俄国季米里亚捷夫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证明植物生长不但离不开、而且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⑧如果在夏天,每平方厘米植物叶片上,每分钟通过气孔就约吸入150个二氧化碳分子。

答:

________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

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D“曹雪芹在世时《红楼梦》却无人问津”说法错误,原文第⑦段说“民间对《红楼梦》的传抄却是在曹氏在世时就存在了”。

2.A原文第⑤段有“但事实是,他着手写这部惊世之作时早已‘将富贵荣达视为过眼云烟’”,这句话表明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富贵荣达之梦对他早已没有影响。

3.B“他不屑于此,以致沉沦下层”说法错误。

另外,文章只说他早年也“有过借登科取士来实现自己的富贵荣达的梦想”,并没有说他“完全可以借科举实现富贵荣达之梦”。

4.B(知识:

相知相识的人。

5.C(①句作者感叹时光易逝。

②句表明盛孝章是作者健在的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④句夸赞盛孝章才能出众。

6.B(“勉励”之语不妥,作者是反语相激,若曹操不援救命在旦夕的盛孝章,岂不是会像齐桓公那样感到羞耻吗?

7.①他被东吴孙氏政权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一个人孤单无助,处境危险,心情愁苦。

(“于”表被动1分,“湮没”1分,语句通顺1分)

②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诚”1分,“咫尺之书”1分,“弘”1分,语句通顺1分)

③珠玉没有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是因为人喜欢它们,何况贤士们都有脚呢!

(“胫”1分,“以”1分,语句通顺1分)

8.答:

首联表达诀别之夜的悲戚伤感之情;颔联流露出对项羽自刎的惋惜和对自身不幸的哀怨之情;颈联通过描述自己命运的选择,表达了对项羽深深的爱恋之情;尾联想象有朝一日再见相遇却不能相识相顾的景象,刻画出内心的期待和忧愁之情。

 

9.示例一:

这首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首联、颔联描写霸王别姬的悲惨场面和虞姬的心理活动,是实写;颈联、尾联描写虞姬想象自己化为虞美人草后的对项羽的依恋和期盼,是虚写。

示例二:

这首诗通篇充满想象,以第一人称的自述,描述了虞姬生前死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令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虞姬对项羽的一往情深,从而产生虚中见实,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10【答案略】

11【答案示例】特点:

①驼背、低矮,生长缓慢,根系浩荡而壮观;②看似平庸卑微,与世无争,却顽强坚韧,生命力旺盛。

12【答案示例】

(1)这棵树充分展现出自由平等的天性后,就和一般的在人的意志下生长的树不同了,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因而让人匪夷所思。

(2)所谓奇迹是指它会像其他树一样,长成栋梁之材;而这里用了一个假设性否定句,实际是肯定了这棵树的选择,表达了对它的敬意。

13【答案示例】总体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树喻人,赞美那些看似平庸卑微,骨子里却坚韧顽强的人。

另外还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如将这棵与众不同的树与一般的树的生活轨迹进行对比,将这棵树的外表与根系进行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它的误解,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14【答案示例】值。

因为它毫不张扬,从而活得长久;众多树木生存在人的意志下,而它却独立、自由地保留了自己的天性;它在逆境中仍活得坚韧与顽强,给人以精神上的启示。

不值。

因为一棵树的价值不能仅靠生存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与其他树相比,它固然活得

更长久,但它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实用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对作品主旨进行探究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如果回答“值”,那就是正面观点,可以从精神层面分析;如果回答“不值”,那就从实用价值切入。

15.B16.C17.C

18.示例一:

商品名称运用谐音手法借助“名人效应”现象泛滥。

示例二:

商品名称借谐音恶意篡改名人姓名促销产品造成不尊重他人的现象。

示例三:

讽刺商家运用谐音手法借助“名人效应”胡乱使用语言文字的严重现象。

【评分提示】5分,答到“运用谐音手法”得1分,答到“借助名人效应”得2分,答到“现象泛滥”“促销产品造成不尊重名人”“随意组合语言文字的严重现象”之类得2分,有其它思考角度,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6分)答案示例:

(内容合理3分,句式正确3分)

白天的阳光照在草原上,草原上传唱着嘹亮婉转的牧歌,牧歌声催促着北去的骏马前进,飞驰。

夜晚的月光洒在沙漠上,沙漠上摇晃着精巧细致的驼铃,驼铃声招引着南归的大雁流连,回顾。

20.①③②④⑦⑧⑥⑤

21.答案:

可选取以下角度切入来立意:

(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4)做事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要像材料中的年轻人那样,改变想法,舍得放弃,才能达到“一抢而空”的效果

参考译文:

  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

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

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

他被东吴孙氏政权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一个人孤独无助,处境危险,心情愁苦。

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公羊传》里说:

“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

”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末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

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

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

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

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

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

珠玉没有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何况贤士们都有脚呢!

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

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末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

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

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