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1140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3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docx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斡旋蝇营狗苟不容置喙口慧而实不至

B、剽窃未雨绸缪故伎重演英雄所见略同

C、贸然向隅而泣炙手可热在地愿为连理枝

D、联袂毋用置疑摩肩接踵达则兼济天下

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之重是有目共睹的,大家谈起,对这一点颇有

②现代人时常这样欺骗自己:

明明是孤独,却要用另一种可怜的方式着,不能够坦然面对。

③这种丧尽天良的丑行,他做得出手。

A.微辞掩饰居然B.微言掩饰竟然

C.微言掩盖竟然D.微辞掩盖居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届全运会,刘翔享受到了城市主干道为其封路、增派警力为其站岗,甚至在刘翔比赛时,出现了手持盾牌的防暴警察。

B.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国家典藏文物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展览规模、档次、文物等级最高的一次特展。

C.宠物家政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但宠物保姆却没有“火”起来,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存有“伺候动物丢人”的观念在作怪。

D.10月19日,一艘中国货轮在印度洋海域,距我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舰艇编队约1080海里处,被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劫持。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要“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②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

③中国人对山的欣赏,是欣赏它林木森森的含蓄,和人迹罕至的空灵

④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

⑤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

⑥是在人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

A.⑤④⑥③②①B.③⑤②④⑥①C③①⑤④⑥②D.⑤④③①⑥②

二、古诗文阅读:

(本大题7小题,共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1分)

封德彝,名伦,渤海郡人。

初,萧荐封德彝于上皇(唐高祖),上皇以为中书令。

及上(唐太宗)即位,为左仆射,德彝为右仆射。

议事已定,德彝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

时房玄龄、杜如晦新用事,皆疏萧而亲德彝,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

会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庚辰,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

上从容问群臣:

“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封德彝对曰:

“前世唯皇子及兄弟乃为王,自余非有大功,无为王者。

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

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

”上曰:

“然。

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

”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御史大夫杜淹奏“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

”上以问封德彝,对曰:

“设官分职,各有所司。

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括疵,太为烦碎。

”淹默然。

上问淹:

“何故不复论执?

”对曰:

“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

”上悦曰:

“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

贞观元年六月,辛巳,右仆射密明公封德彝薨。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彝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隔阂

B.叔达皆坐不敬,免官因……被定罪

C.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差错、差失

D.臣诚心服,不敢遂非。

错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皆疏萧而亲德彝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C.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D.天下之务,当尽至公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7.下列对省略句成分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皇以(封德彝)为中书令

B.会(萧)与陈叔达忿争于上前

C.(我)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诸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由于不满萧的独断专横,极力拉拢巴结封德彝,最终使萧得罪了皇上而被免官。

B.上皇为了达到强大宗室、威震天下的目的,大肆册封他的宗室,无论他们有功还是无功、年长还是年少。

C.封德彝认为当时没有值得推举的奇才,所以很长时间没有向太宗推荐人才,结果受到了太宗的批评而惭愧不已。

D.御史大夫杜淹之所以不和封德彝争辩该不该派“御史就司检校”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封德彝深得大体,令自己心悦诚服。

9.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段断句。

(3分)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

(3分)

②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

(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6分)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4)

11.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5小题,共10分)

(1),与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苏轼《赤壁赋》)

(2),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3)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

(4)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5),;后人哀之而不见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若夫乘天地之正,,彼且恶乎待哉!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共14分)

语文是盐胡展奋

近来颇听到一些批评当下语文教育模式误人子弟的言论,这原本正常。

但渐渐地,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甚而主张“干脆废掉语文课”,这,就不正常了。

但凡作家做学生的时候,语文课的成绩大抵都很好,未名之时也往往以此为炫资,然而不知何故,一朝名扬天下后却又常常鄙薄起语文教育来,说什么当年的语文课怎么扼杀他们的灵性了,更有甚者把近年来中国人文之不振也归咎于语文教育之弊。

这似乎有点过分吧,而且颇有点忘恩负义的味道。

语文是什么?

语文永远不是文学,它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传播语言文字内在本质和使用规律的基础学科”,如同“牙好,胃口才好”的原理一样,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为什么?

因为它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如同盐——《尚书》:

“欲作和羹,尔惟盐梅。

”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

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能力固然很强,但是语文课的终极关怀并不是“批量地生产作家”,它远远不是专为一小部分作家服务的,它是通用性地为所有人服务的,低端的从断文识字开始,高端的一直到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是的,有的当下看起来很“伟大”的作家喜欢说,我从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

没有语法之前,人类就不交流了?

金文有什么语法?

甲骨文有什么语法?

唐宋八大家又有什么语法?

我们现在的文章还超不过他们呢!

就拿我来说,不理会语法,我的文章不是照样成了学生的范文。

话,像是很雄辩的,就是有点“过河拆桥”。

在弄清水分子之前,人类的确“用水”很多年了,但这一点也不能证明人类“从来不理会”水性,而把水当油来使。

事实上,如此“不理会”的宣言就像“伟大”的厨师宣称“我用酱油、用味精照样烧菜,从来不用盐”一样,酱油和味精的“髓质”还不是盐吗?

你明明不自觉地在按照规则行事,怎么能睁着眼睛说“语文根本没规则”呢?

怎么能说“都是语文惹的祸”呢?

假如不“入泮”(清代称考中秀才为“入泮”),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我想你这个只能在篝火旁讲述记忆文学的什么“家”恐怕连《三字经》甚或高玉宝的书也读不懂,更遑论唐诗宋词或“西方现代文论”了吧。

语文是盐。

在你立志成为什么“家”之前,还是要上上语文课的,因为人类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并不仅仅属于作家,特别是当下一些所谓的“名家”。

他们都需要有语文的知识和功底。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议论文一般是有感而发的,本文就是针对一些批评语文教育模式的言论而阐述己见的。

B.行文过程中,作者在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某些错误言论进行驳斥,立论与驳论相辅相承。

C.“忘恩负义”与“过河拆桥”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是基本相同的。

D.“欲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要想做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这当然要首推盐和梅了。

强调了盐和梅在烹调中的重要作用。

13.下列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牙好,胃口才好”与“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进行对比,说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B.文中采用“没有盐,人类的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与语文是“基础学科”作类比,说明盐在人类生活中的必要性。

C.第五段采用例证法,作者旨在用事例说明可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

D.本文主要采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4.在文中“过河拆桥”是指谁?

其表现怎样?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15.联系全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共16分)

雨夜的红灯笼

林决定下来了,要走。

林望了望那两间又低又矮的教室,心中便一片怆然。

夕阳斜下,屋子中砖头支着木板的桌子,以及那块发白的黑板,在余辉中发散着金灿的昏光。

    村支书老黑叔更是怆然。

“林老师,你真的要走?

”“走!

”林咬咬牙,重重地从喉腔吐出,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

五天前,林接到了师大同学的来信。

同学在广州是一家IT公司的老总,准备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力邀林出山。

    山风悄悄地吹了起来,凉凉地直往领子里扑。

天上的云彩也不知什么时候聚起了厚厚的一层,黑压压的把夕阳西下仅有的一点余辉,遮了个尽光。

黑暗中,老黑叔静静的蹲在地上,只有那长长的烟枪在一明一暗中才能映出他那张沉默的脸。

    “要走,你就走吧!

”老黑叔使劲吐了口烟,屋内的烟雾更浓了。

“林老师,难为你待了这么长的时间。

几年来,苦了你呀!

乡亲们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谁让咱穷哇!

”老黑叔一跺脚,脸别在了一边。

“林老师,你想走就走吧,不能在咱这山旮旯里耽误了你的前程。

这些娃娃识上几个字,将来到了城里,莫走错厕所也就够了。

    林静静地站在低矮的讲台上,竟不知该如何劝慰这位忠厚的庄稼人了。

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一会儿,同学的轿车就要来了,也就要告别这个小山村,告别这个昔日的三尺讲台了。

    一道闪电划过,窗外沥沥地下起了细雨,一滴一滴地下着,似乎也下在了林的心上,使他的心一痛一痛的。

“嘀嘀.嘀嘀”同学的轿车驶进了村边这个只有两间房舍的小学,向林发出了到来的信息。

    林终于坐在了轿车上,对雨中的老黑叔挥挥手说:

“黑叔,您回吧!

下着雨,小心着凉了。

”老黑叔点点头,指指村口的小路说:

“林老师,你看乡亲们送你来了!

”只见村口整个小路上布满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手中都提着一盏盏红红的灯笼,默默地站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

一股湿热的液体在林的脸庞悄然滑落,使他分不清究竟哪是雨水哪是泪水了。

    林突然有了种悲壮的感觉,犹如一名即将奔赴沙场,身有使命的将士!

不成功便成仁!

终有一天我还会回来的。

林咬咬牙暗暗对自己说。

    三年后的山村小学耸立起了三幢崭新的教学大楼,山村有史以来这还是第一次。

林坐着轿车带来了十几个和他当年一样援教的年轻老师。

孩子们终于又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村口又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开学典礼上,老黑叔拉住小学名誉校长林说:

“这回你还走吗?

林老师?

    林点点头又摇摇头嚅嚅着:

“别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孩子没上学啊!

如果,当初我没走的话……”望着远方巍峨而又贫瘠的大山,他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两间破旧的教室,又浮现出那雨夜中鲜红动人的红灯笼。

16.这篇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所表现的人物“林”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分)

答:

17.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林点点头又摇摇头”?

(5分)

答:

18.本文是关于山区教育的,那么文章的标题“雨夜的红灯笼”能否换成“山区教育”?

说明理由。

(6分)

答:

五、语言综合运用:

(共11分)

19.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⑴上图中有一个问号和一个感叹号,请写一句或几句话,表达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并在句中用上这两个标点符号。

(3分)

⑵这幅漫画揭示的道理常常被人忽视,或者常常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不可思议。

请根据你的理解,写出这个道理。

(3分)

20.试分析“正当防卫”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5分):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但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六、写作:

(60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欣赏窗外变幻不定的景色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可是有时因为打一个盹而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也的确有些令人懊恼,但这并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没错过,抓住了,应好好珍惜;错过,溜走了,细细咀嚼,也能从怅惘中升华出省悟,酝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更有深度,你的心灵或许更添光彩。

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七、附加题:

(共10分)

22.下面是某市某日当天夜里到第二天的天气预报,请阅读后根据要求答题。

日期:

xx年某月某日

天气:

小雪转多云,早晨部分地区有雾

气温:

-2℃到2℃

风力:

4-6级

请你根据天气预报提供的信息,给从事下面三类活动的人作出得体的提示(每条不超过10字)

①对喜欢晨练的人:

②对骑车早行的人:

③对开车外出的人:

23.参照示例,从“忘、记、路、灯、海”中任选两字,根据其字形特点另写两句有意蕴的话。

(4分)

示例:

出——努力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就会找到出路。

思——思想,心田上开出的智慧之花。

广东惠阳高级中学xx届考试答案

高二语文xx.10

一、语言文字运用:

(每小题3分,共12分)

1、CA、惠B、伎D、庸

2.答案:

A

3、答案:

D(A成分残缺,应该是“享受到了……的待遇”,在“站岗”后加“的待遇”。

B规模、档次、文物等级最高”搭配不当,应改为“规模最大,档次、文物等级最高”。

C句式杂糅,“主要原因……在作怪”删去其中之一)

4、B

5、D非,有非议。

6、B(连词,都可以做“来”;A项都作连词用,但前者表转折,后者表顺接;C项前者表对象,译为“对,对于”,后者表处所,译为“在……”;D项都为助词,前者译为“的”,后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6.C(应为“上皇”。

7.A(文中没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由于不满萧的独断专横,极力拉拢封德彝”的意思。

8.⑴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⑵①封给的爵位已经很高了,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把自己的大公无私显示给天下人吧!

②你们(如果)都能做到这样,朕还有什么忧虑呢!

【参考译文】起初,萧向高祖荐举封德彝,高祖任命他为中书令。

到了太宗即位,改任萧为尚书左仆射,封德彝为右仆射,二人商定将要上奏的事,到了太宗面前封德彝屡次变易,由此二人之间产生隔阂。

当时房玄龄、杜如晦刚当权,均疏远萧而亲近封德彝,萧愤愤不平,于是上密封的奏章理论,辞意凄凉,由此触犯圣意。

适逢萧与陈叔达又在太宗面前含怒争辩,庚辰(二十五日),萧、陈叔达皆以对皇上不恭敬的罪名,被罢官免职。

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

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

“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封德彝回答道:

“前世只有皇帝的儿子及兄弟才封为王,其他宗亲如果不是有大功勋,便没有封王的。

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

封给的爵位已经很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

”太宗说:

“有道理。

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

”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

“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太宗说:

“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

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封德彝羞惭地退下。

御史大夫杜淹上奏道:

“各部门的公文案卷恐有稽延错漏,请求让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对。

”太宗征求封德彝的意见,封德彝回答说:

“设官定职,各有分工,如果真有错失,御史自当纠察举报。

假如让御史到各部门巡视,吹毛求疵,实在是太繁琐。

”杜淹默不作声。

太宗问杜淹:

“你为什么不加争辩呢?

”杜淹回答说:

“国家的事务,应当务求公正,从善而行。

封德彝讲的话深得大体,我心悦诚服,不敢有所非议。

”太宗高兴地说:

“你们如果都能做到这样,朕还有什么忧虑呢?

贞观元年六月,辛巳(初一),右仆射密明公封德彝去世。

10.

(1)这首诗一、二两句写静景,三、四两句写动景,通过动静结合来写“平静”。

(2)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写“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歌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1.

(1)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

(4)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5)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6)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12.A(A与开篇第一句话的意思不相符。

本文是针对“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的现象而阐述己见的)

13.D(A,不是对比,而是类比、比喻;B,说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C,是“‘伟大’的作家”用事例去说明可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而不是作者意图。

14.一些作家(或“有些当下看上去很‘伟大’的作家”)(2分)。

他们在做学生时,语文成绩大抵都很好,未成名时常以此为炫资;成名后却常鄙薄起语文教育。

(2分)他们不自觉地按照规则行事,却说“语文根本没有规则”,“都是语文惹的祸。

”(2分)(只谈他们“拆桥”——鄙薄语文的言论,分别扣1分)

15.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2分)“语文是盐”说明语文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2分)同时,又是通用地为所有人服务的,因此人们都需要有语文的知识和功底。

(2分)

16.设置悬念,欲扬先抑(1分)林是一位援教老师,他在艰苦的环境里教书已经好几年了,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1分),三年后,他给这所山村小学捐建了三幢教学楼,还带来了十几位老师,说明他心一直还在山村教学上,他心胸广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2分)

17.他点点头,表明他还要离开这里,去找更多的资金及更多的老师来促进山村教育。

他摇摇头,表明他人虽然离开了这里,但是他的心一直留在这里,他会一直支持.关注山村教育。

(每点2分,全对5分)

18.能。

(1分)林是一个热血青年,为了山村的教育事业,毅然在这个艰苦的地方援孝,而且是一待好多年。

(1分)为了山村教育,他又回到山村,捐赠教学楼送来支教老师,增强山区教育的师资力量。

(2分)他的目光不仅在此,还在关注其他山区孩子的上学问题,他的心血都放在了山区教育事业上。

(2分)

未能。

(1分)林在山村待了好多年,正是乡亲们在雨夜打着红灯笼来送他,使他受到感动。

(1分)林有了种悲壮的感觉,“终有一天我还会回来的”,三年后他也终于回来了。

(2分)灯笼有引人前行.指引方向的作用。

(2分)

19.19.⑴他那么小的靶心都能一箭射中,我这么大的靶心却屡射不中,怎么可能这样啊?

!

(3分。

不涉及左靶,扣1分;不使用问号或感叹号,扣1分。

所写内容完全不符合画意,不给分。

⑵满分答案既要符合画意,也要符合题干中“常常被人忽视,或者说常常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不可思议”的要求。

3分答例:

有时候,目标看上去越难达到,反而越会使人全力以赴,最终达到目标;相反,目标看上去越容易达到,就越有可能令人掉以轻心,反而无法达到。

2分答例:

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完成艰难的任务;平庸的人,连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1分答例:

要想在竞争中不落下风,需要平时练好本领。

0分答例:

射箭不容易,初学的人不可能射中靶心。

20.(共6分,每点2分,答对三个即可给满分。

①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的实施(起因条件)。

  

②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时间条件)。

③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对象条件)。

④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限度条件)。

六、作文:

【审题提示】

审话题:

可从“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错过’”角度立意。

审材料:

材料提示了“错过”三方面的内容。

人生美景应珍惜,不应错过。

美景错过了没关系,但不能错过预定的车站。

错过也是一种美丽,成就另一番人生。

可从这三方面立意。

审导语:

导语提示应写每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强调情感真挚。

每一次错过,都可以演绎成一段精彩的故事,话题可由此生发开去,编故事,写议论文等等。

写作时应紧扣话题,将这一次次的错过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描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这样的作文才大气,才有深度。

【立意示例】

1.不应错过人生每一个瞬间——错过一个动人的眼神,也许会错过一场缠绵的爱情。

一次误会,也许就错过了一段真挚的友谊。

一个小小的疏忽,也许就错过不会再来的机遇。

2.不必为错过瞬间而懊恼,但不能错过影响人生的关键重大事件。

3.思辨性看待话题,豁达、积极地看待错过。

错过造成的人生缺憾,但也磨练了人生,成就了人生一种别样的美丽。

错过也是一种收获从错过中汲取经验,防止再错过。

22.(共6分,每空3分)

(1)《傅雷家书》——一位慈父的叮咛;

(2)《泰戈尔诗选》——一串串珍珠缀成一弯新月,一只只小鸟唱出一片绿洲;(3)《红楼梦》——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等等

(如果评论的是一篇文章,但评论很恰切,则酌情给分)

23.(共4分,每字2分。

只要能符合该字的字形特点、有一定意蕴即可。

忘——连心都死亡了,那是真正的遗忘。

记——记住自己说过的话,做一个守信的人。

路——人生之路,在我们各自的脚下。

灯——黑暗中一丁点儿的火星,也可以点燃希望的明灯。

海——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