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5951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docx

新增十四首古诗阅读

新增十四首古诗鉴赏

一、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答:

2、“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答:

3、请从写法上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争场面。

答:

4、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

5、对《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人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

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答案]

1、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示例: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

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

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3、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

“黑云”,象征敌情。

“甲光”,写我方军情。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呈现出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悲壮雄浑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

这首诗歌采用象征和夸张的表现手法,也是诗歌中烘托战争场面的主要手段。

把握住“黑云、甲光”的意思,就不难分析。

4、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句子的赏析。

首先要对“半卷红旗”的战争场景有所了解,同时还要明白用在此处的目的是什么。

5、A

二、关睢《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歌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有什么作用?

答:

2、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

3、从哪些诗句可看出君子苦苦思慕窈窕淑女而又不可得的那种忧伤苦闷的强烈感情?

答:

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5、围绕一个“——”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过程,具体分为、、

——三个部分。

6、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7、根据具体语境解释词义。

①窈窕:

——②寤寐:

③辗转:

④参差:

8、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其中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9、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

10、本诗表现了什么内容?

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答:

11、诗中描写小伙子梦中与心爱的姑娘亲近、相处的方式是:

、。

体现了健康明朗的情调。

13、这首诗用了“兴”的手法。

“兴”的手法是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首诗中的“他物”是指什么?

“所咏之辞”指什么?

答:

[答案]

1、诗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引出追求淑女的故事,自然贴切,意境感人。

2、把追求者对情人的无尽思念抒发得感情深挚、真率自然。

3、略。

4、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5、求追求思慕迎娶6、A(不是比喻,是比兴)

7、

(1)体态轻盈、美好的样子。

(2)醒来与睡去(3)睡不安稳的样子(4)长短不齐的样子8、雎鸠荇菜窈窕淑女9、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10、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比兴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理解。

诗歌中多次出现“思之不得’!

的情感,概括起来难度不大。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11、“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解析l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分析理解。

注意引号提示用原文语句回答。

情调的把握要在充分理解诗歌主题的基础上概括。

12、请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示例:

《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华羽流光,声音婉转。

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年轻人不禁引发了联想,拔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涉女,君子好逑”的感慨。

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

简析《关雎》的意境美,学生先要调动平时积累,认真研读相关的链接材料,了解所谓意境,还要了解赋、比、兴的手法并学会运用。

解答时,首先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有诗意。

其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再点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关链接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13、“他物”是指雎鸠和荇菜;“所咏之辞”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与相思。

【解析】本题考查对“兴”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及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注意理解“兴“的特点;对照诗歌内容分析。

三、《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宛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宛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宛在水之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2、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实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的氛围,以写诗人的心境。

3、诗歌运用了“反复咏唱”的写法,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说说这样写好吗,试举例说明理由。

答:

[答案]

1、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而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

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古人云:

“诗言志”,这里的“志”主要指诗人的情怀。

诗人的情怀有直接抒发和间接抒发两面三刀咱,但诗贵含蓄,所以,思想感情绝大多数考那些耐人寻味的情怀。

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归类为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类型。

2、起兴空灵缥缈空寂悲凉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唏”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挨”,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浊”,这是

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一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贞不渝的精神。

3、这样写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越来越强烈。

示例: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找出第一节后三句中动态描写的词。

这些描写透露了诗人当时怎样一种心情?

答:

2.第二节从表达方式看,主要属于什么?

“归来倚杖自叹息”的“自”该如何理解?

答: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包含了什么历史事件?

你学过的杜甫哪首诗也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请写出诗名。

答:

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答:

5、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

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答:

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7、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动词有哪些?

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如何。

答: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9、写出这首诗歌的主旨句,并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动态组成一幅幅画面,牵动诗人的视线和心,透露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2、叙事。

“自”显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世风的凉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深广。

3、安史之乱。

《石壕吏》

4、诗人从当时的个人的苦难遭遇,想到天下广大寒士正和他处于同样命运之中,因此他大声疾呼,希望普天下的寒士都能得到一个不为风雨所困的庇护所,安居乐业。

这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5、“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些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6、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7、卷、飞、洒、挂胃、飘转、沉。

这些词语准确、形象地刻画了风大草飞的动感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赏析。

注意找准动词,在此基础上领会词语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8、杜甫的几间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终日屋漏,难以入睡。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袒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己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解析】本题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及主题的理解。

阅读诗词要联系它的社会背景从

本题就可以看出学生对诗词理解的程度,从字里行间把握作者的情感。

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解析】中心句的默写理解是诗词复习的重点,要关注!

作者面对自己失去茅屋的惨状依然心系周围、感念天下劳苦大众,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

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

诗中既着力描写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将军角弓不得控控:

(2)、瀚海阑干百丈冰阑干:

3、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暗示归途艰险,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花喻冬雪,展现了边塞雄奇瑰丽的景象。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诗人驻足远望的情形。

D、这首诗以“雪”为中心线索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充满伤感的情绪。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一词在句中有何作用?

答:

5、请结合全诗,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歌。

答:

6、全诗最能体现作者送别情绪的是哪个字?

请作简要说明。

答: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答:

8、作者选择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

1、雪花给树木披上了银装,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摧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控:

拉开阑干:

纵横交错的样子3、D4、“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5、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

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

“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6、愁。

为即将到来的送行作了情感的铺垫,情感真切;表现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淡淡的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诗眼(或主旨)的体味与把握。

送别诗往往体现诗人的惜别、惆怅、乐观等情感;从诗中寻找这样的字眼,并对照全诗的情感基调即可作答。

7、用盛开的梨花来比喻满树的雪花,一幅壮丽的北国冰雪风光顿时展现在读者眼前。

“一夜春风”很写实,同时也暗含惊喜之意。

平淡的北国经过一夜的银装素裹,让诗人想起了观赏春天梨花盛开的好心情。

梨花是慢慢地在等待中开放的,而雪花中的北国则是一夜即成,欣喜之情自然更胜—筹!

春花烂漫本是春天的胜景,把冬天的肃杀无情换成春意盎然,实际上是诗人乐观人生态度的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名句的赏析。

赏析名句,不光是要再现诗句表现的内容还要体现作者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和诗歌的主旨联系起来。

8、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自己感受边地音乐的韵味,体会急管繁弦的热烈。

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4、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

答:

5、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草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表达了作者对面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3、C

4、小雨、小草

5、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了早春景色最可爱。

6、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七、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争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两句话是不是前后矛盾?

其原因是什么?

答:

2、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其作用是什么?

答:

3、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从描写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从描写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2)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4、从诗中我们能看出诗人白居易的什么精神?

答:

5、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答:

[答案]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青壮年们不顾烈日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低头收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他们尽管已经筋疲力尽,但为了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的太阳炙人了。

看似矛盾,实际并不矛盾,为了繁重的赋税,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忍受,再热再累也要忍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首诗反映了农民因遭受残酷剥削,将自己的全部夏收交纳租税,最后不得不拾穗过活的悲惨情景。

2、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诗人以切身的体验,拿农民的悲苦与官员的安逸作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

3、

(1)正面侧面【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先是场景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正面描摹加侧面烘托的写法就出现了。

(2)“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解题时,先要了解诗歌大意,眼中有画才能把具体的场景述清楚。

真正做到理解透彻。

4、这是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读懂诗歌,把握诗歌抒写的场面、人物、事件,体会作者情感倾向和价值观,进而组织语言答题。

5、这首诗在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写实手法,在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选取典型的场面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感情。

八、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第一句诗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

答:

2、诗的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另有弦外之音。

那么,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请简析。

答: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答:

4、“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

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

6、《泊秦淮》的作者是,诗中的《后庭花》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是南朝的。

7、以下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第二句承上启下,网络全篇。

“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又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

C、“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达官贵人。

“隔江犹唱”的“江”是指秦淮河。

D、本诗表达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的写照。

[答案]

1、夜色浓厚、清冷寂静或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渲染了迷蒙冷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2、讽刺那些王公大臣、官傣贵族等封建统治者,因为当时的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不知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3、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5、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6、陈后主7、C

九、《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t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4、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甲】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

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

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又写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的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的憧憬。

6、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7、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

8、诗中运用反衬的写法,来表现诗人孤寂心情的句子是

9、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符合诗歌本身韵律要求,你认为累赘吗?

为什么?

答:

[答案]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B

4、

(1)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拟人巴山夜雨涨秋池想象景(未来景)

5、离别的愁苦相聚的欢乐6、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伤感。

7、示例: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