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082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docx

高考复习之诗歌鉴赏4艺术手法附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专题之四————艺术手法类

(一)

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与艺术手法一样吗?

不一样。

表现手法只是艺术手法的一种。

艺术手法也叫艺术技巧、艺术特色,它包括:

表现手法、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

具体区别:

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2.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3.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等。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区别: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艺术手法常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描写手法主要有:

①情景交融:

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中寄予着诗人的情感。

对比烘托:

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③虚实相生、想象联想: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实际相结合。

象征: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手法。

⑤托物言志:

感物抒怀,隐晦地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⑥细节描写:

细微之处(动作、神情、情节等)真实、准确、传神。

比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⑦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⑧用典:

使用典故使诗歌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使用叠词:

增加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修辞手法主要有:

①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②借代:

以简代繁,以特征代其物,③比拟:

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④夸张:

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⑤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⑥反问:

加强语气。

⑦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

⑨比兴: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以下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

1衬托。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衬静,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静,如: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又如: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杜审言〈〈渡湘江〉〉)”。

2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静写动,也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3虚实结合。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以突出中心。

4色彩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悦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之情。

5观察角度的变化。

视觉角度:

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空间角度:

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等。

五种感觉: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情感角度的变化,常见于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也叫对写法。

如高适的《除夜》、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6各种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对偶等。

具体阐释如下

一、巧用修辞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

  【例1】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

“如眉”:

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例2】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不予分述。

3、通感

【例3】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简要分析颔联描写音乐给读者带来的感受所用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v比喻或通感(1分)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1分),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2分)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

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如:

  【例4】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

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

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

如:

  【例5】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

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例6】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边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析:

第一句触觉,第二句视觉第四句听觉,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雪景,而是通过感官上的主观感受,侧面烘托雪之大,天之冷。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例7】[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

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

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

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

一想便知:

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例8】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

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

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

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

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

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

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如:

  【例9】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

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

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

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又如:

如:

【例10】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也是以哀景写哀情。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如:

  【例11】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歌艺术中的虚与实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

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

  【例12】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诗歌鉴赏专题之四————艺术手法类

(一)

【牛刀小试】:

一、比较鉴赏

[越调]小桃红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二、宋词鉴赏

⏹南歌子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词的下片层次清晰,角度有变,试简要分析

词的下片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宋诗鉴赏

梦中作①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五、诗歌鉴赏

《暮春归故上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西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极具特色,请你选两点作简要的赏析。

 

诗歌鉴赏专题之四————艺术手法类

(二)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的对诗句的结构作用时有考察。

 

【考点解读】:

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结构技巧:

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

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技法解密】:

1、认识诗歌结构特点

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结构特点:

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照应、情景分写、情景合写、小中见大、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2、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

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技法分解】:

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

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

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

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1、先景后情

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例13村行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先情后景

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例14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例15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

3.以景结情

例16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二、古诗词的结构特点

其内容是前句(联)与后句(联)的关系:

重章叠句

前句(联)后句(联)的关系:

铺垫照应、层层深入、抑扬

1、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例17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2、铺垫

即以前面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后面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

例18题柳亭送别图明徐渭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另外,在写景抒情诗中,我们也可以说,诗歌中的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例19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是写洞庭湖、岳阳楼景观的名句,写出了磅礴的气势,壮阔的境界,为人们称道。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浩浩湖水触发出来的。

或者说,诗人写洞庭湖水正是为了引出“欲济无舟楫”,从而委婉的表白自己的心事,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3、过渡(即承上启下)

例20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4、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例21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例22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5、层层深入:

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例23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

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

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

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

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三、古诗词主旨的体现

其内容是如何体现主旨的?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卒章显志。

如何体现主旨?

以小见大对照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这个“目”就是诗歌的主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例24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

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

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2.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例25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

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明确表达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狱的愿望,点明主旨。

3.以小见大

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例26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

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4.对比此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例27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用“乞祭余”却还向妻妾炫耀的齐人和甘愿在绵山中烧死也不愿出山的介之推相比,讽刺了向权贵谄媚,追名逐利的小人,同时,赞扬了受迫害也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牛刀小试】

1、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舟中晓望①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②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

天台③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④标。

注:

①这首《舟中晓望》,记录了诗人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

②舳舻,一种方长船。

“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

③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

④“赤诚”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

标,山顶。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既开门见山,又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

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上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

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请从"静"与"动"的角度对下片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金陵怀古王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

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全诗表现"凄凉"之情.请简析颈联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4分)

4.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

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3分)

答: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