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6155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申论解题方法文档格式.docx

关于如何分析和查找问题原因的方法已经在分析问题的部分做了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分析。

辩证思维分析就是在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现成的理论出发;

用发展的眼光,历史地看问题,而不是僵化静止地看问题;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事物,而不是简单孤立地看事物。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重点论,即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

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找到了材料所反映问题产生的根源。

  例如,解答2000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试题,必须抓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对根本矛盾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有关城市布局方面的具体措施,否则一味抓住居民与印刷厂的纠纷不放,陷入司法审判的矛盾之中,是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的。

  二是要坚持两点论,进行多项求异分析。

在寻找问题根源时不但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也要看到事物的非主要矛盾;

不但要看到内部性矛盾(内因),还要看到外部性矛盾(外因)。

产生某个社会现象或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等等。

因此,要全面地、多方位地进行原因分析。

  第二步利用矛盾普遍性借鉴“万能八条”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矛盾不但具有特殊性,而且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不但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个性,而且具有与同类事物在本质上类属的共性或一般性。

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依存,相互蕴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不能总停留在对个性的层面上,必须善于从事物的个性中升华出共性,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普遍性,这也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

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认识,我们在借鉴决策学的相关理论,参考大量政府文件报告中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措施,对各种对策措施进行了归纳概括之后,提出了解决问题、提出对策的“万能八条”。

这对于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来说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答案提练的四个高分方法

申论各题的答案要点都应该从材料中经过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而得出。

那么,具体应该采取哪些方法从材料中提练出答案要点呢?

有四个基本的方法。

  1.概括段落大意。

上面已经讲过,第一题概括主旨题的答案,只是需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段落大意,然后对概括出的各段的段落大意进行加工就可以得出答案(具体做法请看下一节概括主旨题部分的讲解)。

而在做其他题目时,其答案要点也可能需要采用这个方法获得。

因为有时候材料用了一整段讲了一个具体的案例,考生必须对整段进行总结才能得出一个答案要点。

这一点和第一道大题概括组织题,有点相近。

例如2007年国考申论,最后要求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的文章。

那么,为什么说土地是命脉呢?

或者说,土地是什么命脉呢?

阅读最后一个材料段,你就会得出一个结论:

  在许多国家或者说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有效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对千千万万人民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更大数目的下代人正处在更危险的境地,即目前的生产方式正在毁坏将来农业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全球的农业生产必须大幅度地增长,而对具体的每一地方来说,当务之急是保护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资源。

因为,全球所有类型的食物的98%是在陆地上生产的,海洋和陆地水域的产量不到2%。

植物产品构成了人类膳食的92%,占全世界膳食供给量的8%的动物产品也间接地来自于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

也就是说,要保持农业产品或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必须保持土地利用的持续性,防止资源退化和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或生成潜力。

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土地退化过程,也决定着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农业生产是一个开放系统,受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将集约农业方式转移到贫穷的农民所居住的边际和近边际地区,经常导致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

因此,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土地,有些土地必须保护起来。

  对这个材料段进行分析,即可以得出,土地是人类的命脉。

因为人类要生存,就要依靠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而农业生产必须以土地为基础。

(整篇材料还涉及了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是经济的命脉等观点)

  2.由具体的点到要点。

由于材料选取的都是具体的案例,而我们回答问题时,不能说某个具体的例子,而要把它总结到一般的原则上来,因此由具体的点到要点,就成为了我们获取答案常用的套路之一。

例如2007年国家申论考题,材料中分别列举了增加土地供应的一些案例,如河南省开展“空心村”整治,首钢矿业公司对尾矿库进行复垦。

那么我们在总结材料作答时,绝对不能简单的说河南省整治“空心村”,首钢公司对尾矿库进行复垦,而要把它们上升为一个普遍的结论:

整治“空心村”和对废弃地进行复垦,增加土地供应量。

  3.直接引用材料。

有的时候,材料中也会直接给出所需要的答案要点,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把这些要点直接引用过来,作为答案要点。

例如2006年国考申论,最后一道题,论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就可以把D部长所说的那些要点直接引用过来。

因为D部长已经直接明白地讲了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4.意义转化。

意义转化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政治场合运用非常普遍的一招,在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科目中也是极其重要的获得答案的方式之一。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说话做事都讲求不伤及双方的面子,因此有很多意思都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采用一些比较婉转的方式来表答。

比如说一个人很胖,绝对不会说他长得跟肥猪一样肉多,即使那是真实的情况。

而只会说“你长得真健康啊!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大量地使用这样的招术,否则自己说话就会让别人难堪,下不来台。

另一方面,如果听不出来别人话语中所隐含的潜台词,那也就不会适应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

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政治场合中,不管是国内或是国际政治场合,正确分析和理解表面语言和表面行为后面的潜台词也是必备的能力。

1996年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美国向我国支付了赔偿费用,但双方迟迟不能发表联合公报。

因为美国人只承认他们所给的钱是补偿费,而我们认为是赔偿费。

美国坚持是补偿,就表明他们是误炸,就没有错;

而我们认为他们是故意炸的,所以就必须给我们赔偿。

如果你不懂这个游戏规则,而签订了这个协议,那么就会被十三亿中国人骂做卖国贼。

如果领导找你谈话,要你干工作时细致一些,那你就应检讨一下在什么地方粗心大意了。

如果缺乏这种意义转化的能力,你将不能很好地胜任行政事务,可以说这是一个行政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之一。

因此,申论考查了这种能力,这成了我们获取答案要点的一个重要方法。

  有考生问我,在从材料中整理出要点之后,他对该问题准备了极充分的背景知识或本身是研究这个专业的,当时有了灵感,还有其他更绝妙的观点,能否写到试卷上?

可以,前提是材料的内容必须先写完全,然后再补充你自己的观点。

如果放弃材料的观点不用,而只写材料以外的、你自己的专有的观点,就会跑题!

  从材料中提取答案要点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考生是否能顺利通过申论考试,但是很多考生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能力,因此我们结合2003年国家考题详细讲述一下这些方法。

2003年的第一题要求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那么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呢?

  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答案要点来。

例如材料B中的第一个材料,讲述了江西省万载县发生的烟花爆竹厂爆炸事故。

事后调查认定是潘小华在敲装药筒时用力过猛引起了这起爆炸,我们对这个原因进行分析,潘小华为什么会用力过猛呢?

他可能不知道要用多大的力,也可能知道要用多大的力,操作的时候,没有按照规程去做,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员工进行安全技术的培训,要他们知道安全技术规程,并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程。

材料1还接着写道,记者去采访时,拉记者的那名三轮车车主,很不以为然地说道:

“在我们这里,花炮厂爆炸死几个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值得你们从那么远专门赶来吗?

”那我们马上能够想到这个三轮车车主的安全意识很淡漠,并立即可以上升到一个普遍的要点,群众的安全意识淡漠,那么相应的对策是,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

  材料1的末尾还说,记者到万载县的政府采访时,有关部门的干部,对事故十分漠然,其中一人手捂着嘴解释说:

“笑,笑你们还专门为这点小事跑那么远的路采访。

”这立即反映出来万载县的干部的安全意识也很淡漠,并立即上升到一个普遍的要点是,有些干部的安全意识淡漠,转化为对策即为提高领导干部的安全意识,并且应该把这个要点和上面的那个要点合并为同一个要点:

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安全意识,以减少事故,保障安全。

  材料4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岳渡巷长年失修,750米沙卵石构造段部分木质护栏腐朽,导致冒顶;

冒落岩石砸坏电缆,引起短路起火,引燃塑料水管和坑木,造成着火点两侧5~8米巷道上部砂石冒落,致使通风不畅,坑木在不能充分燃烧的情况下,CO大量产生、聚集,并向义寺山金矿五坑口巷道蔓延,是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读完这一段后,我们可以明白,导致岳渡巷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安全设施出了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减少事故,保障安全的对策是,搞好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安全。

  材料8最后写道:

国家安全生产局局长王显政指出,要总结经验教训,排查问题,堵塞漏洞,不走过场,不留死角;

发现一处,严厉打击一处,不仅要追究业主的法律责任,同时要严肃追究有关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行政责任。

王局长的谈话内容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要点,予以引用。

  我们根据2003年国考申论选用的几个例子,告诉考生该如何从材料中通过这四种方法获得答题的要点,各位考生应该在练习的过程中仔细揣摸、应用,直到运用熟练,上了考场才能得高分。

  从材料中提取答案要点常出现以下问题:

  1.要点总结不完全。

我们推荐的方法是按材料段逐段分析避免遗漏,并且在提取答案要点时采取宁多勿缺的策略。

因为多写一个要点无所谓,但是遗漏一个要点却会被扣分。

考生也许会担心,要点太多了,无法在有限的字数内把答案写完。

这是不用担心的,因为对于多个要点,我们可以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把它们有效地整理为三到六个要点。

记住,对策题和大作文题的答案要点一般是三到六个!

如果你提取的要点少于三个,那么需要继续分析材料;

如果你提取的要点多于六个,请合并同类项,把它们压缩到六个以内。

  如何合并同类项?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

例如有两句话:

这里有一个男同学。

这里有一个女同学。

合并为一句话(但要把先前两个句子的意思都包含进去)为:

这里有一男一女两个同学。

  2.要点概括的高度不准确。

有的可能没有把具体的案例总结到一个各个要点普遍适合的高度,有的可能又把它过度拔高到了一个空泛的口号上面去了。

例如2007年国考申论,最后一道大题,要求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

材料中写道,北焦村和西营村农民的土地被侵占以后,使得农民生活无着。

那么正确的要点可以总结为,土地是农民的命脉。

如果有的考生把它总结为土地是北焦村和西营村农民的生活来源则高度偏低,若有的考生把它总结为土地是和谐社会的命脉,则过于拔高了。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

首先要记住的是,材料讲的都是具体的案例,而我们要把它总结为一个普遍的结论来作为答案的要点,这样就不会出现总结的要点高度过低的情况了。

如果总结的高度过高或者担心自己总结的高度过高的话,可以有一个很简单的补救办法,即在这一个总结的要点句之后,立即把你所依据的那个材料内容,列举在后面。

例如,上述例子把要点总结为土地是和谐社会的命脉,那么后面一定要列举北焦村和西营村农民的土地被侵占以后,农民失去生活来源,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

这样,阅卷老师就能判断该考生还是踩准了点。

  3.自己所用的语言与最后的答案语言不一致。

这不是问题,尽管有很多考生担心这个问题,但这绝对不会丢分,因为我们完全允许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

各位考生也要相信我们阅卷老师具有这样的理解能力,能够根据各位考生不同的表述而理解出你们与评分标准反映出了相同的意义,对这样的答案给予认可

阅卷者绝对欣赏的名言警句

在申论阅卷的过程中,阅卷者每天都要阅读很多的试卷,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仔细、全面的阅读每个考生的试卷,这就要求考生在申论考试中,一定要把握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俗话说“龙头虎尾!

”而能让阅卷者非常欣赏的一条重要方法,就是可以在文章的开头、结尾甚至文章中合理的写入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更关键的是可以在第一时间带给阅卷者好感。

  这里我们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筛选出部分治国安家的名言警句,相信肯定会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治国

  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

  ○《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

  构:

架屋。

简:

通“柬”,选择。

佐:

辅助的人。

○《意林》引《物理论》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

  劳于永:

为长远利益而操劳。

逸:

安心。

使:

经常忙碌。

○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一道》

  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公上疏言,~。

其言切至。

  

(2)安危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居安:

处于安全的境况。

备:

事先有准备。

○《左传•襄公十一年》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wé

i:

做,防止。

未有:

没有发生之时。

未乱:

尚未发生动乱。

  ○《老子》六十四章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

  ○《管子•正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浚:

开浚,疏通。

○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召远:

招徕远方的人。

修:

整治。

近:

指国内。

闭:

堵塞。

○《管子•版法》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惟:

惟独,只有。

邦:

国。

本:

根本。

○《尚书•五子之歌》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夫:

发语词,无实义。

别而听之:

分别听信个人之辞。

合而听之:

全面听取。

圣:

无所不通。

○《管子•君臣上》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治理。

正:

使正当。

○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兴行:

重德行。

○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4)民心

  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

  安土重zhò

ng迁:

安居于本土,不愿轻易迁动。

卒cù

同“猝”,突然。

顺:

顺其意。

逆:

背其意。

○《三国志•魏书•袁涣传》

  可怀以德,难屈以力

  怀:

怀柔,感化;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宽:

为政宽大。

信:

建立威信。

任:

信服。

○宋•苏辙《新论下》

  (5)爱民

  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达人:

通达事理的人。

○唐•王维《赠房卢氏琯》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

  意谓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对各项设计措施考虑得十分周密。

○宋•欧阳修《偃虹堤记》:

“~,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

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任:

承担。

患:

患难。

○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不允诏》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释:

解除。

○明•黄宗羲《原君》

  (6)群众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

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

  积力:

全成之力。

举:

举动,行动。

即:

就。

○《文子•下德》

  莫三人而迷

  三人:

指多数人。

意谓没有多数人的意见就会迷惑。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古语

  (7)为政

  政贵有恒

  恒:

长久不变。

○《尚书•毕命》:

“~,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

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

  弗:

不。

为wé

做。

○《尹文子》卷上

  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

  居:

平时。

发:

发动。

果敢:

坚决勇敢。

意谓国家平时要有实力,发动一件事要坚决勇敢,取得成功必须无私。

○宋•苏辙《新论中》

  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

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

  益:

增益,扩大。

未至:

没有达到的地方。

及:

及到。

未周:

没有覆盖的地方。

○《宋史•薛极传》

  上安下顺,弊绝风清

  弊:

弊端。

绝:

绝迹。

风:

风气。

○宋•周敦颐《拙赋》

  (8)纳谏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先民:

古代贤人。

询:

询问,请教。

刍荛chú

o:

割草打柴的人。

○《诗经•大雅•板》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一般人。

诺诺:

连声答应,表示顺从不违。

士:

有识见的人。

谔è

谔:

直言争论。

○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宇:

屋檐。

失:

失误。

草野:

指民间。

经:

儒家经典。

诸子:

诸子百家。

○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9)审时适变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苟:

如果。

法:

取法。

周:

合。

循:

遵循。

○《淮南子•氾论训》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

  治:

治理,掌握。

不若:

不如。

时:

时机,时势。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

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提高阅读能力申论取得高分的重要保障

在公务员考试笔试中,申论作为笔试中的一个科目,重在测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设定申论科目至今,申论命题日趋成熟,题型不断变化,难度在加大。

但从命题分析,申论一直遵循在给定材料的基础上设定题目。

从考生的答卷来看,议论文写作,考生都具有一定的谋篇布局能力,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出现的问题常常是偏离主题。

在小题目中,考生的问题是要点不全,看不到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便是考生忽略材料的阅读,说明考生阅读方法,阅读理解能力欠缺,这方面殛待加强。

  申论材料把握的重要意义在于,申论能力的考查是在材料背景下进行的。

命题的设计围绕材料主题展开,问题的回答也要从材料中寻找素材,如果把握不了材料,思维就没有了方向,问题回答便无从着手,考生的思考和分析必须紧紧围绕材料。

小题目的答案,从近十年来的众多命题规律可以得出结论,评卷的采分点都在材料中,当然这需要考生进行挖掘和归纳。

议论文同样是在材料主题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分析,文章立意,角度选取、论证取材都无法脱离材料。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申论都是在给定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回答特定问题。

  那么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考生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给阅读以充分的时间,并提高阅读速度。

考生拿到试卷后常常急于做答,要知道知答案只是分析的结果,没有对材料的充分了解何谈回答。

在时间分配上,阅读不要匆忙,在两个半小时的整个考试时间里,考生要在阅读上分配50分钟左右的时间。

阅读有两个目的要实现:

一是把握材料的主题和主要线索,二是要把握题目涉及的材料。

总之,要对材料形成整体印象。

由于阅读不充分,在做题时必然反复阅读,那么整个做答时间一定很紧张。

把握这一点的同时,考生还要在训练中提高文字阅读速度,提高快速反映能力,迅速捕捉材料相关信息。

  二、阅读顺序要科学。

从试卷来看,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题目总体说明,第二部分为交代背景材料,第三部分为题目要求。

从阅读顺序来看,应首先阅读总体说明,了解注意事项。

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主考机关发布的考试大纲中会有说明,考生应提前了解。

然后再阅读题目要求,对题目要求考生要字斟句酌,明确题目数量,题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样注意力在阅读时会有意识地思考相关问题。

最后是材料阅读,阅读重点、时间的绝大部分要放在材料阅读上。

  三、材料阅读的重点与方法。

背景材料会围绕主题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内容,材料给付的角度不同,提供问题不同方面的信息。

材料对于特定题目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某个题目的答案通常在特定的几则材料中。

总体看,第一则材料要引起重视,理论性、分析性材料也要引起重视。

第一则材料与主题有密切的联系,往往会揭示主题。

理论性、分析性文字会揭示材料的深刻内涵,对于认识问题的原因、意义和作用可以提供极大帮助。

其他材料则是现象的描述或者事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