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7573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课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并针对人口问题在不同国家的不同表现,简要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和少数发达国家人口问题的根源和表现。

“资源出现短缺”──首先,教材以例举的方式说明了资源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人类从一诞生开始,就一直利用自然资源来谋求自身的发展并与之保持着休戚与共的关系。

但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造成自然资源尤其是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和短缺,反过来又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失去平衡的环境”──教材首先界定了“环境”的概念,指出人类的生存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是重点探究的对象。

然后,指出环境问题即是生态系统出现不平衡所导致的结果,并列举了人类在史前时代、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所面临的不同环境问题。

最后,从两方面说明了环境问题的全球性特征:

一方面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面临一种或数种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某个地区的环境问题具有迁移性的特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转移和扩散。

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重点关注学生能否简单分析世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各自特点,以及四者间的相互联系;

能否利用具体事例分别说明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表达对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忧患意识。

【一道难解的题】

内容点析

1.纯粹用理性的语言来论证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仅费力,也完全没有必要。

因此,教材以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百年罕见的洪水灾害为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四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2.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灾害,给当地人民以及全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直接带来的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

导致这次洪水灾害的原因有很多,如气候异常、超强度集中降雨等自然因素,更重要的是人为因素,如上游地区长期毁林开荒、滥砍滥伐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中下游地区长期忽视水利建设的投入等。

本课重点分析了中下游地区人们的围垦活动对天然湖泊蓄洪、泄洪能力的巨大影响。

造成1998年特大洪水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生态破坏严重,尤其是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遭受长期持续的严重破坏,导致大自然的报复。

集中表现为在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滥伐森林,使一些河流断流,泉源枯竭。

第二,盲目围湖造田,其结果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大幅度缩减。

其中盲目围湖造田和占用行洪洲滩是长江洪水水位增高的主要原因。

第三,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产生的负面生态效应不容忽视。

大量水利工程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功能。

3.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之所以对于长江具有如此重要的防洪意义,是因为它们都属于通江湖泊,江湖间水的自由交流使得湖泊面积有很大的伸缩性,能为蓄洪、排洪提供较大的空间,可以大大降低洪水的危害。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湖泊众多,以素有“千湖之省”之称的湖北省为代表。

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下,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在“以粮为纲”政策的导向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围垸造田,大片天然湖泊消失。

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还有2.23万平方千米,到80年代就只剩下1.2万平方千米,净减45.5%。

这等于说长江丧失了622亿立方米的调蓄能力,几乎相当于三座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量。

湖泊的伸缩性降低,使得可蓄洪的空间减少,容易造成洪水泛滥。

4.教材中的“发展”实际上指的是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意义上,发展是指经济领域的活动,以增强物质财富、产值和利润为主要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中,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方面,还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昌盛,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秩序的和谐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如果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并没有带来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就不能认为它是发展。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追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是一个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概念。

专题探究: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历史与现实

1.“朝拜太阳神”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人们崇拜日神的珍贵历史见证。

日神崇拜在早期农业社会普遍存在。

在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年代,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离不开太阳,太阳的升落、四季的交替、作物的生长都与太阳有关,于是人们对其顶礼膜拜。

光明四射的太阳给人类万物以光明与温暖,对于农作物和人类生存有着直接意义。

人们意识到,没有太阳,人类万物就无法生存与繁衍,于是,进一步赋予太阳神以更高的权威,认为它是主宰万物的神灵,其光明与威力昭示四海。

这种崇拜“太阳”及其他自然物的观念,是早期人类认识水平、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无力掌握自然规律和抗拒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朴素的环境观。

2.“弋射收获图”是汉代画像砖中记录下来的古代人们生产场面。

砖刻分上下两层,上为弋射,下为收获。

“戈射”描写的是射猎场面,荷塘深处,一群野鸭惊飞而起,隐藏树下的两猎手,张弓欲射,情景紧张真切。

“收获”描绘的是农家收割的景象。

田间两人手持长镰在刈禾扦,三人俯身在割禾穗,一人肩挑禾穗手提一篮。

在这幅生动的生活场景中,自然界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人类在有限度地利用着自然资源维持自身的发展(传统射猎、农耕等生产活动),人们与自然的关系在总体上是和谐的。

3.从2000年5月开始,新疆连续五次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下游实施生态应急输水。

水利部门已从博斯腾湖调水23.25亿立方米,累计向塔里木河输水13.58亿立方米,结束了近三十年这条中国最长内陆河下游300千米断流的历史。

塔里木河下游干涸了近三十年的台特玛湖形成了200多平方千米的水域面积,大片胡杨林和灌木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重返“故园”。

活动目的

本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感悟,认识到PRED四者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但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有差异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因素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这个活动将“一道难解的题”这样一个看似十分现实的概念,置于时间的坐标系中加以考察,增强了教材的思维力度和教育价值,体现了本课程特有的综合性。

“从历史记载中考证”,主要让学生通过回顾人类文明演进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进而认识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这四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从现实中感悟”,让学生通过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进一步感受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最后的活动是对前面活动的总结,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从理论上把握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实施建议

导入建议

建议一:

图片导入

教师可直接展示长江洪水的图片资料(或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场百年罕见的大洪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关注。

然后提出问题:

“这样一场巨大的洪水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人为因素在这场灾难中应承担多大的责任?

”由此导入新课。

建议二:

课题导入

紧扣课题“一道难解的题”,设置悬念“我们迫切需要解的题是什么?

”“为什么说它难解?

”“这一课,我们要探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道重大命题,这道‘题’关系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解答难度很大,但我们不得不去尝试解决,它是什么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1.对从历史记载中考证的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读图2-1至图2-3及其文字说明,并结合八年级学过的相关历史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图2-1中的人为什么要崇拜太阳呢?

(一方面,那时的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恐惧;

另一方面,大自然赐予他们必要的生活资料。

○图2-2反映了我国东汉时期的社会场景。

东汉时期,我国还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农业社会。

)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口不多,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自然。

○图2-3反映的是哪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生活?

(工业社会。

)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活动答案】

○一般来说,人类在史前时期和农业文明早期,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较为有限,对自然环境更多采取的是“崇拜”“顺从”。

在农业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在大地上留下壮观的人文景观,如梯田等。

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可以比较自由地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征服”和“改造”自然。

但随之而来的人地关系的紧张化,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人地协调的发展道路。

2.对从现实社会中感悟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提前收集反映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前后的相关资料。

在课堂上,给学生出示这些资料,并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上治理塔里木河的两种建议的利弊。

○塔里木河流经塔里木盆地,地处亚欧大陆深处,远离海洋,周围高大山系环绕,气候极端干旱少雨,地面大部分地区被流动沙丘覆盖。

塔里木河流域的城市主要都集中在河流两侧。

塔里木河水为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塔里木河萎缩和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除了部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居主导地位。

○治理方案一,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中游水资源的蒸发和流失,保证下游水量。

但是耗资巨大,管理难度较大,而且还会对中游地区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塔里木河流域存在的问题。

治理方案二,是一个综合了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方案,从政策、工程、生态建设等多个层次着手解决问题,在目前的实践中已初步获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见参考资料)。

3.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通过分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学生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论据,可自由发言。

○这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论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尽量辩证地分析四者之间的关系。

【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

1.在人口、资源、环境这样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大系统中,人作为高等智慧生物,具有很强的能动性,是PRED中的关键因素。

尤其随着人口增长到一定数量,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将对这个系统的平衡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自然界能够满足人类的资源需求和容纳人类排放的废弃物时,整个生态系统可以维持平衡,反之则自然资源趋于枯竭,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

2.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公元前3000年有3000万人,到公元元年才增加到2.3亿,到1650年达到5.45亿人,1900年达到16.5亿人。

此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急速加快,从1950年到1996年,世界人口增长了大概2.3倍,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的时间,由1804~1927年的123年,缩短到33年、14年、13年、11年,按目前的年增长率预测,201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71~78亿之间,2050年将达到79~119亿。

3.人口增长与三项指标相关,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就是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

历史发展表明,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转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增长率,继而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现代型逐步过渡。

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是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怎样看待人口和人口问题

1.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达到一定程度并不断上升的现象。

根据联合国的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超过7%,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之所以将“老龄化”称之为问题,是因为这种状况将产生一系列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

如老年人数量的增长和比重的提高,必将大大提高退休金和养老金等的支出,从而大大增加国民经济的负担。

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将可能使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因此而放慢速度。

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费用迅速上升,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2.对于地球能养活多少人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两个概念,即地球上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人和在人们可以获得最佳生存状态下的最多人口数量。

地球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对于世界上不同国家来说,人口过剩(如印度)和人口不足(如日本)的状况都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应该追求适度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

本活动即在课文讲述完世界人口发展的历程和世界主要人口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会正确看待人口问题。

“地球上能养活多少人”,首先通过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让学生认识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的现实。

然后,让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学会辩证客观地看待世界人口问题。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问题”,以印度和日本的人口问题为例,来阐明目前世界主要存在的两种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增长过慢,这两种人口问题分别也对应着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这两个国家人口问题的分析,认识人口问题给国家、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问题导入

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地球上第60亿个人出生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

“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到60亿的呢?

世界人口的增长带来了哪些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些问题。

1.对地球上能养活多少人的教学建议

首先,让学生读图2-5,完成下列表格。

人口数量

所需时间

0~10亿

 

10~20亿

20~30亿

30~40亿

40~50亿

50~60亿

然后,可让学生把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以人口数量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

并根据折线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完成活动要求的内容。

○100年、30年、15年、12年、12年;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第一种观点是乐观主义者的态度,第二种观点是悲观主义者的态度,第三种观点是理性主义者的态度。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口数量应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2.对不同国家人口问题的教学建议

首先,可把学生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组,以小组形式分别讨论印度和日本的人口问题。

然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各小组代表分别站在自己所讨论国家的立场上,阐述自身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教师可适当补充印度和日本(或德国)由于各自的人口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资料(见“参考资料”)。

这样的课堂活动除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外,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对不同地区人们的生存策略和生存状态的理解和宽容。

○印度面临的是人口增长过快问题,而日本面临的是人口增长过慢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不仅会给国家的资源、环境带来压力,容易造成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给教育、住房、就业等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一个国家的人口应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资源出现短缺】

1.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各种矿产资源,它们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它们是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各种生物资源,如果它们生长发育的环境不被污染或破坏,就能够不断地更新生长和繁殖。

还有些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只要利用合理,保护得当,它们是能够循环再现和不断更新的,所以它们跟生物资源一样,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2.自然资源,指在大自然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这里的“对人类有利用价值”,还隐含着一项历史前提,即自然资源的范畴受技术条件的制约。

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人类对物质和条件的需求不同,开发利用某些物质和条件的可能性也不同。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许多物质和条件未被发现和认识,即使认识了又不一定能被当时的技术水平所利用,因而不能算作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发挥生产潜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不断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使自然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电力供应,没有石油供给的现代化国家如何维持生存。

如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广度和速度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

3.资源短缺,如果用比较严谨的话来说应该是资源的相对短缺,一方面是指某区域一种或数种资源总量或质量上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不能满足人们急剧增长的需求,相对来说可视为短缺;

另一方面是指某一地区相比其他地区,在一种或数种资源的总量上相对不足。

这两方面的形成原因各有不同,前者除自然因素之外,主要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造成资源的短缺。

后者则是由自然资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所决定的。

自然资源与我们

“从身边的生活谈起”,列举了若干项可能与学生相关的身边“小事”,旨在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日常行为与资源短缺的关系,并通过追溯一次性筷子的来龙去脉,进一步了解资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消耗的过程。

“关注资源枯竭问题”,从宏观的角度,用直观的漫画方式,反映资源与人口关系的演变。

让学生在分析这种演变的过程中,认识资源枯竭的原因。

联系生活导入

教师可直接提问: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资源,那么大家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直接或间接运用到哪些资源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教师可出示一些资源的图片,如煤、石油、土地、森林等。

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资源与他们生活的关系。

由此导入新课。

1.对身边的资源的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挑选其中的几项加以解释,说明它们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然后,教师可选择其中的几项,引导学生从反面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会给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比如,购物不用布袋而用塑料袋,经常不关紧水龙头等。

最后,可引导学生对上述提到的资源进行分析。

看看其中有哪些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哪些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学生可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

◇购物使用布袋,可以减少塑料的使用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

◇节省纸张,回收废纸,不买贺卡,可以节约森林资源;

◇一水多用、随手关紧水龙头可以节约水资源;

◇少用罐装食品和饮料可以节约矿产资源;

◇拒绝过度包装也可以节约多种资源;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可以减缓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速度;

◇使用节能灯具可以节约能源资源;

◇拒食野生动物、不穿野生动物皮毛制作的服装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分类回收垃圾,回收废电池、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一方面可以实现某些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垃圾对其他资源造成污染。

○略

2.对一次性消费品来龙去脉的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一次性筷子流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

○一次性筷子的原材料消耗的是什么资源?

○在木材和筷子的运输过程中要消耗什么资源?

○在加工筷子的过程中要消耗什么资源?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生活用品(可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根据活动要求展开讨论(提示:

可让学生逆向研究)。

最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2.对资源枯竭问题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课堂活动,具体步骤视情况而定,可参考以下思路。

①展示人与资源关系的演变过程。

人类自身再生产在不断进行,渔业资源也在不断更新再生。

②在活动进程中,逐步考虑人口适度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商业性捕鱼强度加大、捕鱼技术逐步更新、保鲜技术改进、渔业资源更新速度减慢等不同因素,让学生思考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本活动为开放性活动,评价标准教师可以自己掌握。

只要学生能认识到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类需求的无节制是造成资源枯竭的根本原因即可。

【失去平衡的环境】

1.本课重点关注的是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通常所说的自然界。

事实上,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有所发展。

人类文明初期,人类所了解和利用的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壤、阳光和食物等基本要素所组成的环境。

而现代文明所理解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表层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上达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底部。

除此之外,还有更广泛的地质环境和天文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