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7627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元评价检测三四Word下载.docx

D.一帆风顺暴躁栽种息息相关

【解析】选D。

A项中“精兵减政”应为“精兵简政”;

B项中“嘹望”应为“瞭望”;

C项中“愤概”应为“愤慨”,“安分守已”应为“安分守己”。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有灵犀的,伯牙、子期堪称高山流水,是我们交友的典范。

B.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表示赞同。

C.小李沉溺于网络游戏,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他却不以为然,我行我素。

D.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的美丽月亮大相径庭,它其实是块冰冷的“大石头”。

【解析】选B。

“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含贬义,这里指大家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表示赞同,应用一个含褒义的成语。

4.(2015·

长沙中考)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位于张家界大峡谷的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总长约430米,宽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高的全透明玻璃桥之一。

B.计划于今年年底开放的长沙市“两馆一厅”将为市民的休闲时光提高浓浓的文化味。

C.实践证明,能否坚持体育锻炼对提高同学们的体育成绩很有成效。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功能,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项前后矛盾,可删去“之一”;

B项用词不当,可把“提高”改为“增添”;

C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能否”。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演讲词是为了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它需要具备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三个特征。

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钱学森,他将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现状有机地联系起来,精辟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

C.《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词,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和比喻句,猛烈抨击了美国的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表达了黑人对平等自由的强烈渴望与向往。

D.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音乐、雕刻、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钱学森”应为“丁肇中”。

6.仿照画线部分再写两个句子。

(3分)

  理想,在饥饿面前,它是食粮;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在严寒面前,它是烈火 在黑暗面前,它是灯光 在荒漠面前,它是甘泉 在泥泞面前,它是手杖

7.(2015·

湖州中考)综合性学习。

(7分)

过中华节日,品味传统民俗:

元宵观灯、端午吃粽子、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

过好中国节,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

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请任选一种中华传统节日(不重复例句),仿照例句的结构和内容,写一个句子。

例句:

粽香端午,声声锣鼓赛龙舟。

仿句:

_____,____________。

(2)端午节的中午,家人团聚,—起热热闹闹地过节,可是弟弟却一直低头玩着手机。

爸爸妈妈批评他,他却说:

“年年都围在一起吃粽子,有什么意思,还不如玩手机呢!

”此时,你想对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50字左右)

(1)示例一:

月圆中秋 家家团聚吃月饼 示例二:

绿满清明 户户扫墓祭先人 

(2)一家人在一起过节,融洽了亲情,拉近了距离,爸爸妈妈多想和你聊聊天啊,不要再玩手机了。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8~12题。

(12分)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8.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意的能力。

用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回答。

答案:

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9.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读大学的亲身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解析】结合本段的中心句思考作答。

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10.“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这句话中的“往往”“常常”能去掉吗?

为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词语作用的能力。

结合“往往”“常常”的含义,从语言表达严密的角度思考作答。

不能。

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1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

围绕“缺少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思考作答。

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

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

12.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

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围绕“中学生缺乏责任心”思考作答。

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

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

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不够大。

(二)(2015·

重庆中考(A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3~17题。

(16分)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游宇明

①不久前听了一场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听了之后就在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②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相提并论,其实,“天”与“地”就是自然的“水土”。

这“水土”给了我们生存的凭靠。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天空、高山、河流、原野,我们从何处获得光雨、木料、饮水、粮食,人怎么去生活?

这“水土”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

看到天空之远,我们会放飞梦想的翅膀;

看到大地之美,我们会产生愉悦之情。

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

如果我们的天空被雾霾笼罩,如果我们的高山从地底被掏空,如果我们的河流被各种废水污染,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荒芜,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③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

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人的心灵就会被养得活泼开朗;

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乖戾,人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④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第一是诚信,第二是良善,第三是能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能。

⑤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必须与社会的其他成员相联系。

成员间的诚信是构建社会大厦的黏合剂,没有了它,社会就会瓦解,大厦就会坍塌。

有了它,我们上学不担心拿到假通知,做生意不忧虑被欺诈,上医院不会收到“大处方”,社会矛盾就会大量减少,社会就变得和谐,我们对这个世界就有了信心,人们就会被养育成大写的人。

⑥任何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作恶之人,但社会的总体必须是良善的。

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

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

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

这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太大的代价。

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得到救助的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日后就能传递这份爱心。

当社会总体的良善养成了,我们的言行也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⑦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想做的事最终做成。

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一方面固然依赖个体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依赖社会给予必要的帮助,换句话就是,一个人有了某种才华,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使他可以及时展示自己。

社会这样做了,人们的上进心才会被激发,我们的社会才有了持久前行的推力。

⑧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它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一是个体力量,二是社会力量。

每个个体都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社会的“水土”自然会越来越好。

社会有足够的责任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才会抓好社会体制、机制的设计,将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变成政策、法律,让社会的列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选自娄底新闻网,有修改)

13.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自然的好“水土”才养人。

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C.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才养人。

D.社会的总体是善良的,人们的言行就会变得绅士良淑。

A、D项以偏概全;

B项是为了引出论题,不是文章论点。

14.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4分)

(1)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

(“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2)社会应该给他提供必要的舞台……(“舞台”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1)句的“这样”是指代词,可以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从前面相关的地方找到答案。

(2)句的“舞台”的前面的句子是“一个人有了某种才华”,说明这里的“舞台”就是展示才华的环境和条件,或者说是展示才华的场所。

(1)指好的自然“水土”才能养人,不好的自然“水土”还会害人。

(2)指展示才华的环境和条件。

15.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具体证明了什么观点?

【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根据语句判断作答。

举例论证。

证明了自然的“‘水土’也给了我们心灵的慰藉”这个观点。

16.文章第④段与⑤⑥⑦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论证结构。

文章的论证结构一般有:

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

从这几个段落的关系上来看,第四段是总说,后面几段分别加以阐述,所以是总分的关系。

总分关系。

第④段总说社会的好“水土”需具备三个条件,⑤⑥⑦段分别对这三个条件加以阐述。

17.在打造“养人”的“水土”的过程中,个人应该怎么做?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表述观点的能力,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即可。

每个个体都应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应有人人是别人的社会“水土”的意识,从自己做起,给社会的“水土”注入正能量。

例如我们外出旅游时要爱护自然环境,不要随地扔垃圾或攀折花木;

做人要讲诚信、善良,与别人和睦相处。

(三)(2015·

长沙中考)阅读下文,回答18~20题。

谈 沉 潜

古往今来,成大器者往往需要在人生道路上默默潜行,于无声处悄悄浮起。

所以沉潜就成了一种人生艺术。

__①__,人才辈出的谢氏家族在东晋时声名远扬,族人谢安却对如此显赫的家世不屑一顾。

他没有选择借助家族声望得官,却选择整日隐于群山之中,沉于万卷诗书,而在咸安年间政局动荡,举国面临倾覆的危难之时,他毅然选择出来任职,用积攒的满腹学识化解了内忧外患。

若谢安没有当年沉心静修的选择,恐怕谢家也只能与东晋王朝一同腐朽。

又如【甲】他们都有一种智慧的选择,就如上好的茶叶,没有选择在沸点水下急于散出芬香,而选择了在茶罐里潜藏多年,变得更加浓郁厚重。

沉潜,需要有一种纯净的品性。

剑客柳生从拜师学剑之日起,就只被安排去做一些洒扫庭院的杂事,既不允许他谈论剑术,也不准他碰剑,这种状况持续三年后,他的师傅竟然开始不分日夜地突袭柳生,迫使他在躲避及反击的练习过程中汲取剑术实战经验,最终成为剑术最精湛的剑客。

柳生练的是剑,修的却是一种沉潜的品性,蜕去浮躁的外壳,沉入名利所不及的僻静处,潜入常人罕至的深底,心无旁骛地追寻武道,最终攀上剑术巅峰。

剑道如此,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只有静下心来,心无杂念,才能达到成功的顶峰。

沉潜,需要有一种深度的蓄势。

如【乙】又如企鹅,它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每次将要上岸时,它都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

当企鹅到达适当的深度,再迅猛向上跃起,便能如离弦之箭般穿出水面,落于陆地之上,这种沉潜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让企鹅积聚起破水而出的力量。

企鹅如此,人亦如此,__②__。

(原文有删改)

1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理解。

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本文第一段总领全文,接着列举多个典型例子,有力论述了成大器者往往需要沉潜,因此中心论点即是:

人生需要沉潜。

19.从下列四个论据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

(只填序号)(4分)

①诸葛亮在天下大乱之时,隐居隆中卧龙岗,熟读史书,研究天下大事,直至刘备三顾茅庐。

时机已到之时,才欣然出山,辅佐汉室,留下千古美名。

②曾国藩任湖南帮办团练大臣时,屡受排挤,还险些丢了性命,但他以朝廷利益为重,没有因为自己个人的恩怨而影响大局。

③勾践沦为亡国奴后,没有了尊严,失去了自由,但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率三千越兵以吞吴。

④孙子膑脚,遭受迫害,却没有放弃,他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命运,最终等到了施展自己抱负的时候。

【甲】____ 【乙】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据的理解。

【甲】处语段论述的是沉潜需要有一种智慧的选择,前一个论据写的是谢安沉于万卷诗书,但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诸葛亮的例子正是如此。

【乙】处语段论述的是沉潜需要有一种深度的蓄势,只有顶住压力,才能成就梦想,论据的主人公应像企鹅一样经历一个艰难的沉潜过程,最后才取得成功,勾践的例子正是如此。

① ③

20.根据文意,在文章中两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观点的概括。

结合语段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作答。

①处可依据其他段落首句的结构,结合“智慧的选择”与沉潜的关系概括。

②处属于总结性的语句,分析企鹅的行为,体会人应怎样顶住压力、积聚力量、实现梦想。

意合即可。

①沉潜,需要有一种智慧的选择

②只有顶住压力,积蓄能量,才能破水而出,成就梦想

三、写作(40分)

21.根据要求写作文。

大海之于高山,是另一个地方;

乡村之于城市,是另一个地方;

社区之于校园,是另一个地方……

远方对于眼前,未来对于当下,书中世界对于现实生活……也都是另一个地方。

凝视自己的生活,遥望另一个地方,我们思潮涌动,我们好奇神往……

那么——走,到另一个地方去。

这是生活的变奏,是内心的召唤,是精神的指引。

请以“走,到另一个地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选。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抄袭本卷中材料。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由导语、题目、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

从命题来看,题目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走”,指的是学生不要局限在自己的生活里、局限在校园里,要放宽眼界,放飞心灵,融入社会,同时,“走”还代表着一种马上出发的意思,意味着你要立刻行动起来;

另一个则是“另一个地方”,可以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真实可去的地方,比方说乡村、田野,或者是更辽阔的北方;

另一个可以是虚幻的,可能是你理想中的某个事物,是精神层面的,从中表达自己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态度。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