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7758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docx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

高三第一学期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

使用日期:

2014年10月24日训练时间:

45分钟命题人:

夏琼审核人:

刘章圈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本大题共45小题,每题2分,共90分,把所选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王国维认为“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于是宗法生焉。

”有学者认为此观点有误,其质疑应该是针对

A.周人的大宗、小宗体制B.嫡庶制是宗法制产生的根源。

C.形成“天子一诸侯—卿大夫”宗法等级D.周人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2.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

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

《唐律疏议》颁布前的审批需要通过

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门下省④皇帝

A.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3.“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材料反映了

①秦以前人们以金玉为印 ②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③秦以后玉玺为皇帝独有④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

4.央视二套《咏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

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

这一“改姓”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

5.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6.史载:

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

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

这段记载反映出()

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B.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

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D.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

7.明代商人王现曾说:

“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

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

是故虽利而不污。

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天之鉴也。

”(《故王文贤墓志铭》)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经商和读书在方法上是一致的B.商人致富要遵循道德规范

C.商人要向读书人学习文化D.经商成功后可以去研究学问或做官

8.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

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

9.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

此后的100年间,广东十三行向清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

对此理解错误的有:

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②乾隆时期开始设立广州十三行;③十三行是政府设立并经营的对外贸易机构;④十三行成为清政府海关收入的主要来源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0.《长安志》是记述唐都长安宫城、坊市及属县的专著,北宋宋敏求(1019~1079)撰。

书中说“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

”也有人感慨长安城是“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这一现象反映出唐都长安

A.城市布局整齐    B.城市功能单一   

C.城市规模过大    D.经济功能突出

11.三位教师对开元通宝是何时期钱币有不同看法。

甲教师以唐玄宗年号为开元,认为应属于唐玄宗时期;乙教师以《旧唐书》中记载:

“武德(唐高祖年号)四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为由认为通行于唐朝;丙教师以《中国古钱目录》和钱币实物等进行考证,得出并非仅指唐朝钱币。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以当时皇帝年号分析,甲教师立论可靠

B.以唐代史籍记载为据,乙教师认识准确

C.立足文献和实物考辨,丙教师所论相对合理

D.三位教师的研究方法与看法都存在较大的缺陷

12.宋代是我国古代发行货币最多的朝代之一,但宋代也是历史上一个经常闹“钱荒”(一种铜币短缺现象)的朝代。

据《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

宋代的“钱荒”现象:

①反映了商品经济繁荣;②说明国家财政困难;③表明传统货币政策急需改革④说明国家经济管理制度混乱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3.据《宋史·张逊传》载:

太宗二年:

“阇婆、三佛齐、渤泥、占城诸国亦岁到朝贡,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

逊请于京置榷易务,稍增其价,听商人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助经费。

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十万缗。

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缗。

”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北宋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北宋国力强盛、万邦来朝

C.北宋政府限制朝贡贸易D.商业收入成为北宋重要财源

14.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

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

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B.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C.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15.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播出后,曾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

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

16.《万历十五年》写道: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李贽成为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先声

B.李贽的思想未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

C.李贽的悲剧是当时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结果

D.李贽对现实的批判引起统治者的不满

17.朱熹说: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     )

A.心即理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18.董仲舒说: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19.亚里士多德说:

“大家认为只有在平民政体中才可以享有自由,自由的要领之一为人人轮番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另外一个要领为人生应任情而行,各如所愿,人人应不受任何人的统治,只是这样的自由事实上不能得到,遂有轮番为统治和被统治的政治。

”这主要说明雅典民主政治下(  )

A.平民政体妨碍民众享有自由B.轮番而治是平民政治的理想途径

C.人们在平民政体中真正享有自由D.平民政体中人人应不受他人统治

20.2003年德国电视台举办了“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

宗教改革先驱马丁·路德名列第二。

下列给出的理由,正确的有:

①他于1517年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②他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③他主张灵魂得救在于心中的信仰

④主张神职人员要洁身自好,不能结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1.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

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

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

A.天赋人权B.社会契约论C.三权分立D.人民主权

22.149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

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

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子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

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D.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23.据星岛环球网消息(2012年12月11日),美国大选刚结束,国内又起波澜——30多个州的10万多人,12日开始发起“独立运动”,要求所在州脱离联邦政府。

这些民众在白宫网站的“我们合众国人民”网页上宣称: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公民向政府请愿的权利。

”下列人物会支持他们做法的是(   )

A.普罗泰戈拉      B.但丁      C.莎士比亚      D.卢梭

24.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

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

“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

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

”最后被释放回家。

该故事主要意在(  )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25.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学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

上述材料说明了

A.传统男尊女卑思想依然严重        B.男女平等观念不占主流

C.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D.工业化加剧了性别歧视  

26.1561年,斯•史密斯爵士鄙夷地说:

“在英格兰,绅士的名分大大贬低了,凡是无所事事的非体力劳动者,只要具有绅士的举止风度,承担绅士的职责,就可以被视为上等人。

”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们地位的变化B.新兴资产阶级地位提高,成为绅士

C.新贵族通过圈地运动地位有所上升D.英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界限被消除

27.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一个印制的盐罐,一罐酒……以及一打羹匙。

”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

B.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C.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

D.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28.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因斯曾将1550至1650年这一时期描述如下:

“近代世界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一个良机。

在这些黄金般的岁月里,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了”。

据此可知,凯因斯在此强调

A.早期殖民扩张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B.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

C.近代西方国家采取重商主义经济政策D.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6世纪

29.《国富论》写到:

“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式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

……假使能在国内外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

”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

A.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条件优越

B.建议西方工业资产阶级尽快打开中国市场

C.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D.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盛赞康乾盛世有利发展

30.在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

“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

”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

为协调双方矛盾,《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政府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不同产生办法.

C.构建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

31.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

“三代有道之圣人,非两洋所能及也。

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两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

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C.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D.“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32.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深情地说:

“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到的。

打不到,并不是因为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邓小平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共产党宣言》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会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

C.《共产党宣言》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D.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33.傅立叶曾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医生希望病人多,卖棺材的希望多死人,粮食投机者希望发生灾荒,律师希望家家打官司,建筑师希望每天失火,玻璃商希望下冰雹打碎所有的玻璃……。

作者意在()

A.号召人民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统治B.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的自私与腐朽

C.为马克思的科学革命理论提供论据D.强调他的“新和谐公社”的优越性

34.“会战开始前,中国方面及时发现日军企图,正确判断日军进攻方向,采取了相应部署准备,在平汉路武胜关、广水段先发制敌,袭扰日军后方,威胁武汉,对日军进行战役侦察,破坏其企图。

……会战结束后,日军认为确保对该城的占领,可给重庆蒋政权以更大的威胁,……战略价值极大。

”这里的“会战”指的是

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武汉会战D.枣宜会战

3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

“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36.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革命》中称:

“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37.《药》发表于1919年4月。

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

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

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

A.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38.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

》一文中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

”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其制度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39.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

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40.王康《十月革命90年救赎、悲剧与启示》:

“十月革命既是彼得大帝以后俄国效法并赶超西方所引发的所有社会关系、思潮、事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欧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造成的诸种历史动因在俄国激起的回应。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是彼得大帝效法西方的必然结果

B.十月革命是西欧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

C.十月革命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必然结果

D.十月革命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41.在谈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时,别尔加耶夫说:

“在俄国,要求法制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的革命是一种空想,它不符合俄罗斯的传统以及在俄国占统治地位的革命思想。

在俄国,革命只能是社会主义的。

自由主义运动与国家杜马和立宪党联系在一起。

但是,它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基础……俄罗斯人是极端主义者,也恰恰是那种使人觉得像乌托邦的东西在俄罗斯则最现实。

”下列各项表述中,最符合别尔加耶夫这种观点的是(  )

A.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在俄国拥有牢固的社会基础

B.社会主义是极权主义,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

C.社会主义革命符合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传统

D.社会主义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没有牢固的社会基础

42.有学者指出:

“如果英国确实是一个经济实力雄厚和经济增长率高的国家,那么它也许还能负担的起扩大福利开支的费用,但英国做不到这一点,国内它是在实际上变成‘穷国’的时候去负担只有‘富国’才有能力承担的供养公民使命的。

”据此可知

A.福利过多限制了经济的增长B.二战后的英国已成为二流国家

C.英国推行的福利举措较广泛D.只有富国才能建立“福利国家”

43.某知名学者指出:

“从拉美最传统的经济史的角度看,1930年是本地区工业化的一种功能性标志。

人们甚至谈论危机前和危机后:

此前,占优势的是出口经济;此后,标志性的是工业化和国内市场的扩张。

据此推理,该学者认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A.极大地推动拉美国家的工业发展B.严重破坏了拉美国家的工业生产

C.阻断拉美国家海外贸易的增长D.刺激拉美国家注重开拓国内市场

44.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

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

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指出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45.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

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

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D.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二、非选择题(奥赛班四问全做;普通班选做第三问,其余三问全做,共10分)

46.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

……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

——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

材料二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

……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

它规定:

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

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

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

材料三1948年8月,国民党高层会议在庐山召开,蒋经国提出“公示高官国外财产”的建议,蒋介石不敢同意。

——苏州生《评蒋介石父子“官员财产公示”之争》

(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

(1分)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

(1分)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分)

 

(2)材料二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原则?

(2分)

 

(3)指出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

(1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2分)

 

(4)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

(1分)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分)

 

姓名训练号班级

高三第一学期历史限时训练题(九)试卷答案纸

(1)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

(1分)据材料一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

(1分)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分)

 

(2)材料二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原则?

(2分)

 

(3)指出英国能率先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政治前提。

(1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

(2分)

 

(4)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蒋经国提出官员财产公示的目的。

(1分)蒋介石不敢同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分)

 

【答案】

(1)阻力:

皇亲国戚、权臣贪官。

(1分)

制度:

监察制度。

(1分)

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人治色彩浓厚,监察和处罚体现君主个人意志。

(1分)

(2)原则:

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分权制衡;主权在民。

(2分)

(3)前提:

英国19世纪议会的改革和责任内阁制的最终确立,代议制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1分)

原因:

1787年宪法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两党制下政党相互制衡;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官员自上而下带头执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执行;民众积极参与监督。

(2分)

(3)目的:

为挽救国民党因解放战争不利局面和政治腐败引发的统治危机。

(1分)

原因:

财产公示会触及国民党官僚集团的利益。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