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48174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习题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①隔绝氧气(或空气);

②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③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辨误区灭火原理 ①降低温度不是降低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

②灭火可采取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或清除可燃物三种措施中的任何一种,不需要同时具备。

(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①移走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例如,森林失火时,要迅速在距离火场不远处伐木,形成隔离带。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如油锅失火可盖上锅盖,酒精灯火焰用灯帽盖灭等,它们都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③降低温度,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如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扑灭;

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3)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灭火物质

或器材

灭火原理

适用范围

水基型

灭火器

隔绝空气

非水

溶性可燃性液体,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体材料,如木材、棉布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

一般火灾及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CO2灭火器

降温又隔绝空气

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处的火灾

析规律选择灭火方法时应遵循的规律 电器或电线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图书、档案材料、精密仪器着火时,不可用水直接灭火,应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油火、气火不能用水灭火,也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因为气或油的密度比水小,不能隔绝空气。

【例2】下列图示中的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

A

用水灭火,水蒸发吸热,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B

当火势较大时,用灭火器灭火

C

×

直接泼水灭火,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空气灭火

3.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的概念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爆炸的条件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大,或氧气浓度较高的情况下,遇到明火都可能爆炸,故加油站、面粉厂、煤矿矿井等处都要严禁烟火。

(3)爆炸极限

①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

人们把容易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爆炸极限。

②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应检验其纯度。

释疑点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不一定都是因燃烧而引起的,如轮胎爆炸、锅炉爆炸都是物理变化。

(4)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①易燃物:

是指易燃烧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

常见的易燃物有硫、磷、酒精、液化石油气、氢气、沼气、石油产品、发胶摩丝、柴草、面粉、煤粉、棉絮等。

②易爆物:

是指受热或受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

③在生产、运输、使用和存放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

a.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b.在搬运易燃易爆物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撞击;

c.要注意厂房、仓库等建筑物与周围建筑物之间

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和静电消除设备,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因素,要做到人走电断,经常检查以防止自燃和爆炸。

(5)一些与燃烧、爆炸有关的图标

【例3】易燃物和易爆物如果存放不当很容易发生燃烧或爆炸事故,下列物质属于易燃物的是(  )

①酒精 ②白磷 ③氧气 ④液化石油气 ⑤硫 ⑥镁带 ⑦食盐 ⑧汽油

A.③

B.①②④⑧

C.①②④⑤⑥⑧

D.①

②③④⑤⑥⑦⑧

易燃物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以及容易燃烧、容易自燃或遇水可以燃烧的固体等,酒精、白磷、液化石

油气、硫、镁带、汽油等都属于易燃物,而氧气为助燃物,食盐不可燃,故正确答案为C。

4.用水灭火的适用范围

喷水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因此,水是常用的灭火剂。

但用水灭火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下列情况下不适宜用水来灭火:

(1)油类、酒精、各种燃料气失火。

油类、酒精的密度小于水,若用水灭火,会增大火势。

燃气的密度小于水,用水来灭燃气类燃烧引发的火灾也是无效的。

最佳灭火方法是用土、细沙、湿棉被等将火盖灭,也可用干粉灭火器或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2)电器或电线着火。

应该先切断电源,后灭火。

若直接用水浇来灭火,容易发生短路或触电事故。

(3)能和水发生反应的物质失火。

钠、钾等活泼金属在常温下就与水发生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氢气,镁在高温下也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

若钠、钾、钙、镁等金属失火,不能用水来灭火,否则会增大火势,可用沙土盖灭。

【例4—1】据报道:

2009年5月7日下午,宁波市某气雾剂厂车间内铝粉起火,因工作人员缺乏消防知识,用水灭火,结果发生爆炸。

小科查找了有关资料,发现氢气

是可燃性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金属铝在加热条件下能和水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Al+6H2O

2Al(OH)3+3H2↑。

(1)发生这次爆炸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用方程式表示表示)。

(2)其实,有些火灾也不能用水灭火,如________(举一例)。

爆炸的直接原因是车间内大量的氢气发生急速燃烧。

由题意可知,铝粉在加热条件下能和水发生反应生成可燃性气体氢气,故铝粉着火不宜用水来灭火。

(1)2H2+O2

2H2O

(2)铝粉着火、油着火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例4—2】2010年5月,一辆行驶在某乡村102国道上运送镁粉的罐车起

火。

由于镁遇热水反应生成氢气,因此消防官兵用了覆盖沙土的方法将火扑灭。

请回答:

(1)镁粉燃烧通常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2)覆盖沙土灭火的原

理是什么?

(3)解释镁粉着火不能用水灭火的原因。

(1)镁粉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镁粉的着火点。

(2)隔绝氧气。

(3)镁与热水反应产生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避免增大火势。

5.面对火灾如何自救

(1)发生

火灾时要保持镇定。

如果火势不大,

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灭火;

若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可能,先了解火源的正确位置,然后拨打火警电话119求救。

(2)如果火势扩大,应尽快通知家人和邻居设法离开现场,沿途要关闭门窗,以降低火

势及烟雾蔓延的速度,切勿乘电梯或升降机,以免被困。

关闭门窗,可防止因空气对流而增大火势。

(3)若无法离开现场,应采取以下措施:

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入。

打开窗户,在窗前呼救……

【例5】

(实际应用题)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事故很多是由缺乏自救常识而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

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

的是(  )

A.室内起火时,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B.遇到意外事故,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求救电话

C.处在烟雾较浓的环境中,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逃生

D.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逃离火区

室内起火,要控制空气的流通,紧闭门窗可因缺氧,防止火

灾蔓延

打电话求救是危险发生时正确、必要的行为措施

烟雾较浓的环境中,越高处烟雾浓度越大,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逃生可有效防止有害气体和烟尘进入呼吸道

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不易逃出火海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

2.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事故,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

A.到溶洞探险打灯火照明

B.掏空沼气池前进行灯火试验

C.到小煤窑挖煤用火把照明

D.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

3.英国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氦气和二氧化碳。

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和扑灭火焰。

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D.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4.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成为化学家,重要的是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从化学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夜晚发现液化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B.人们每天的饮食中都应有蔬菜、水果,其目的是补充蛋白质

C.扑灭电器、图书档案等火灾最适宜的灭火器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立即加水灭火

5.氢氧化镁在温度达到380℃时,能够分解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和水蒸气,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建筑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所以,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

根据灭火原理你认为氢氧化镁能做阻燃剂的原因是(  )。

A.氢氧化镁是一种碱

B.受热分解的产物能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C.氢氧化镁不溶于水

D.可以降低易燃性建筑材料的着火点

6.下列关于灭火原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B.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D.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燃烧,用湿布覆盖——隔氧又降温

二、填空题

7.家用燃气主要有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管道煤气(主要成分是H2、CH4、CO)和罐装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是C3H8、C4H10、C3H6、C4H8)等,为了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可以在厨房中安装泄气报警器(如图B所示)。

(1)如果某家庭用的是罐装液化石油气,报警器的位置应按图________(填“A”或“B”)安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厨房里发生燃气泄漏,是否可以开灯检查________(填“是”或“否”)。

(3)燃气燃烧不充分时火焰就会显黄色或有黑烟,这时可调大气灶________(填“空气”或“燃气”)进入量或调小气灶________(填“空气”或“燃气”)进入量。

8.如下图所示的灭火毡是一种新型的灭火用品。

使用时,将灭火毡从套中取出,覆盖在燃烧物上,以达到灭火目的。

(1)灭火毡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火毡是由羊毛及铝质纤维制成的,羊毛和铝质纤维都是可燃物,但在灭火时灭火毡没有燃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举出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下列材料填空。

材料一:

1703年,德国化学家施塔尔系统提出燃素学说,认为物质可以燃烧是因为它们含有燃素。

如木炭和金属燃烧释放出“燃素”后,就剩下了失去“燃素”的死灰。

但是,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燃素”。

材料二:

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氧气并研究其在燃烧中的作用。

提出了氧化学说,认为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发光、放热的剧烈反应。

初步揭开了燃烧的神秘面纱。

(1)材料一中,木炭燃烧释放出“燃素”的化学方程式为:

(2)燃烧条件是“氧化学说”的重要内容,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采用了多种控制燃烧的措施。

①确保良好的通风,除能保证人的安全外,还能使通过隧道的车内汽油充分燃烧,这是考虑到充分燃烧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隧道使用了氢氧化铝阻燃材料,它在受热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铝能阻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对燃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请根据下列事实,对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燃烧条件提出新的认识。

①CO的含量小于12.5%时,在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新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木炭在氧气浓度低于14%的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钠可在氯气中燃烧,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三、实验探究题

10.某同学根据日常经验推测,可燃物燃烧可能与氧气和温度有关,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①

实验②

实验③

实验④

白磷不燃烧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________和实验________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接触氧气。

(3)实验________和实验________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

(4)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爆炸是煤矿安全事故的一种。

为了生产安全,要求井下通风状况良好,控制天然气浓度在1%以下;

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挖掘时防止和减少摩擦火花的产生。

上述措施可以防爆是因为破坏了燃烧的某些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1)放出热量 

(2)吸收热量 (3)石油 (4)CH4+2O2

CO2+2H2O (5)二氧化硫 (6)二氧化氮 (7)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 (8)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9)C2H5OH+3O2

2CO2+3H2O (10)最理想 (11)2H2+O2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实验探究

实验现象

结果分析

出现热气腾腾现象,试管外壁发烫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2)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①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表现为热

量的变化。

②有些反应是放热的,称为放热现象,如物质的燃烧等。

③有些反应是吸热的,称为吸热现象,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等。

谈重点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其反应条件并无直接关系,即反应条件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反应条件不加热的反应,也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3)能量的利用

①生活燃料的利用:

做饭、取暖等。

②利用燃料产生的热量:

发电、陶瓷、水泥、发射火箭。

③爆炸产生的能量:

开山炸石、拆除违规建筑。

④食物在体内发生缓慢氧化放出热量:

维持体温和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例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

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因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燃起篝火烘烤食物

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煤燃烧发电

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物质燃烧、光合作用都属于化学变化,其能量变化由化学变化产生;

用太阳能热水器烧水,没发生化学变化,是太阳能转化成了热能。

2.化石燃料的利用

(1)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是煤(工业的粮食)、石油(工业的血液)、天然气。

它们都是混合物,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①煤

a.性质:

黑色固体,有光泽,具有可燃性。

b.组成元素:

主要含碳元素,还含有少量氢、氮、硫、氧等元素。

c.形成:

古代植物遗体深埋在地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

d.综合利用:

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以使煤分解成许多有用的物质,如焦炭、煤焦油、煤气等

,这个过程叫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

②石油

黑色黏稠状的液体。

主要含有碳、氢元素。

古代动植物遗体深埋在地下,经过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不同的产品,这个过程叫石油的分馏,是物理变化。

辨误区煤、煤气与罐装煤气的区别

①煤是生活中常用的燃料,但由于煤燃烧对空气的污染严重,因此可把煤加工成煤气使用。

煤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气、甲烷、一氧化碳等;

②罐装“煤气”不是煤气而是液化石油气,它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主要成分有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物质。

③天然气

a.成分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还含有其他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属于混合物。

b.甲烷的性质

性质

描述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化学性质

易燃烧,产生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

CH4+2O2

CO2+2H2O

④沼气

沼气的主要成分也是甲烷,它可以由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产生,属于可再生资源。

人们可利用沼气煮饭、发电,沼气肥是很好的农家肥。

沼气的利用为农民解决了燃料问题,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均不可再生,哪种燃料较清洁呢?

是天然气啊,因为它既不含硫,又不  含氮,不会产生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它 还是气体燃料,燃烧更充分。

【例2—1】以下说法违背科学事实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化石燃料,它们都是混合物

B.把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制取焦炭是化学变化

C.石油加热蒸馏出多种产品是化学变化

D.煤燃烧时产生污染的元素是硫和氮

三大化石燃料都是混合物,煤炭组成以碳元素为主;

石油组成以众多有机物为主;

天然气以CH4为主。

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属于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石油蒸馏分离是物理变化。

煤中含有S、N等杂质元素,燃烧时产生大气污染物SO2、NO2等。

(2)合理利用与开发化石能源

①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越来越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②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

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③充分燃烧的优点:

使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非常重要。

④不充分燃烧的缺点:

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产生CO等物质,污染空气。

⑤新型化石能源——可燃冰

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可以燃烧。

可燃冰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但目前在开采技术上还存在着困难。

释疑点可燃冰是可燃烧的冰吗 可燃冰不是冰,其主要成分为甲烷水合物,燃烧反应为CH4+2O2

CO2+2H2O。

【例2—2】学校食堂为了让煤充分燃烧,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下列措施中正确合理的是(  )

A.增加煤的用量

B.粉碎煤块

C.提高锅炉的耐热性

D.减少空气通入量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①燃料充分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粉碎煤块的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煤的燃烧

①煤的燃烧产生的空气污染物

煤的燃烧产生

的空气污染物

固体污染物

粉尘

气体污染物

SO2、NO2、CO

②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措施

酸雨的

形成

煤燃烧时会排放出SO2、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中,会形成酸雨

危害

①危害人体健康;

②造成水体酸化,影响水生动植物生长;

③破坏土壤、植被、森林;

④腐蚀金属及建筑物

防治

①减少SO2等气体向大气的排放;

②开发新能源;

③使用脱硫的燃料

辨误区酸雨的形成与CO2有关吗 酸雨是由SO2、NO2等污染物引起的,与CO2无关。

(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①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主要污染物

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

②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

a.改进发动机燃烧方式,使汽油充分燃烧。

b.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c.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d.使用清洁能源,例如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在汽油中添加适量酒精制成乙醇汽油等。

e.在管理上加大检测尾气的力度,禁止尾气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3)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①燃

料中的杂质如硫、氮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SO2、NO2等。

②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

③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

(4)车用乙醇汽油

①乙醇(C2H5OH)俗称酒精,可通过高粱、玉米和薯类等发酵、蒸馏制得,属于可再生能源。

②乙醇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作酒精灯、内燃机的燃料。

C2H5OH+3O2

2CO2+3H2O

③车用乙醇汽油:

将乙醇和汽油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的一种汽车燃料,属于混合物,可节省石油资源和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还可促进农业生产。

【例3】酸雨是当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一,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燃烧煤和石油。

以下措施中,能减少酸雨产生的是(  )

①少用煤炭作燃料 ②把工厂的烟囱升高

③燃料脱硫 ④将酸化的土壤加石灰改良 ⑤利用太阳能开发氢能源

A.①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③④D.③④⑤

酸雨主要是由SO2、NO2等物质造成的,只要减少SO2、NO2等物质的排放就能减少酸雨的形成,所以①③⑤都正确

②中烟囱的升高不能减少SO2、NO2等物质的排放,所以②错误;

④中将酸化的土壤加石灰改

良,属于治理污染的措施,不能吸收空气中的SO2、NO2,故错误。

4.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1)氢能源

①优点:

氢气本身无毒;

完全燃烧时放热量多;

燃烧后产物是水,无污染。

②实验室制法

药品和反应原理

锌粒和稀硫酸

Zn+H2SO4===ZnSO4+H2↑

反应装置

集装置

③目前大量使用氢能源存在的困难是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

(2)其他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核能。

这些能源的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