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基本手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8839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按摩基本手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按摩基本手法.docx

《按摩基本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按摩基本手法.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按摩基本手法.docx

按摩基本手法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按摩的基本手法已校正

目录

一定义。

二分类:

1摆动类手法:

2.摩擦类手法:

3.振动类手法:

4.挤压类手法:

5.叩击类手法:

6.运动关节类手法:

三按摩手法的基本要求:

  

四基本手法;

(一)摆动类手法;

1一指禅推法:

#2揉法:

#3(滚)法#

(二)磨擦类手法:

1推法:

#2摩法:

#3擦法:

#4抹法:

#      

5搓法:

#6扫散法:

7梳法:

(三)振动类手法:

1抖法:

#2振法:

#3颤法:

(四)挤压类手法:

1按法:

#2点法#3压法4拿法:

#

5捏法:

#6掐法7拨法:

#8捋法:

9握法:

10挪法:

11捻法:

#

(五)叩击类手法:

1叩法:

#2拍法:

#3击法#4啄法#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

1摇法#2屈伸法:

#3扳法4拔抻法#

注:

#:

为保健按摩师六类二十四种手法

按摩的基本手法

定义;用手或肢体的一定部位,按照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以力的形式在体表进行操作的方法称为推拿(按摩)手法。

基本手法是最常用的单式手法,是独立存在的单一动作的手法。

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与其它手法结合使用。

一根据手法的形态和运动规律将其分为六大类:

1.摆动类手法:

以前臂的摆动带动指,掌,腕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的手法。

称摆动类手法。

2.摩擦类手法:

以指,掌,拳等,贴附于体表,与肌肤表面做平面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的手法。

称摩擦类手法。

3.振动类手法:

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的轻重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的手法,称振动类手法。

4.挤压类手法:

以指、掌、肢体的其他部位挤压或对称性的挤压体表的手法,称为挤压类手法。

5.叩击类手法:

以手及器械有节奏的叩打体表的手法,称为叩击类手法。

6.运动关节类手法:

对肢体关节进行被动活动的手法,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

二按摩手法的基本要求:

1持久:

按照手法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走样,以保持技术动作和力度的连贯性,不可断断续续。

具体手法操作时应保持一定的时间。

使手法刺激积累到一定程度,起到调正脏腑功能,祛病健身的作用。

2有力:

手法必需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有力一是直接作用于肌肤的力,一是维持手法需要的力。

有力并不是指力量大,而是一种技巧力。

根据受术对象,施术部位,手法性质,病症虚实及体质的不同。

施以恰当的技巧力,以取得良好的按摩效果,又避免了不良反应,这种手法力需要长期的实践,才能掌握。

3均匀:

手法操作时,动作幅度,手法速度,力度大小都要保持均匀。

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力度不可时大时小,保持手法的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使手法操作即平稳而又有节奏性。

4柔和:

手法要求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劲,变换手法要自然。

5深透;是指受术者对手法刺激的感应和按摩效果。

要求手法的刺激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能深达筋脉,肌肉,骨骼,甚至脏腑。

以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

这几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持续手法使肌肉张力和组织的粘滞性降低。

使手法的功力渗透到组织的深部。

均匀协调的操作,使手法更柔和。

力量和手法技巧的结合,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达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手法运用时,力量是基础,手法是关键,两者兼而有之,缺一不可。

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需勤学苦练,使按摩手法由不会---会---熟练---用巧力---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做到“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才能取得良好的按摩效果。

三基本手法;

(一)摆动类手法;

定义:

以前臂的摆动带动指,掌,腕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的手法。

称摆动类手法。

1一指禅推法:

#

定义;

以拇指的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腕关节,以肘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摆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的手法。

称一指禅推法。

手法操作:

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盖住拳眼,以拇指的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腕关节,以肘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摆动,掌指关节或指关节的屈伸活动,腕摆动时尺侧低于桡侧,使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作用于施术部位。

要领:

(贯穿一个松字)

1)沉肩:

肩部要放松,不要耸肩用力。

2)垂肘:

上肢肌肉放松,肘自然下垂,略低于腕,尺侧略低于桡侧。

3)悬腕:

腕关节自然悬屈,保持90度并放松,使拇指处于垂直位,便于腕关节左右摆动。

4)掌虚:

手握空拳,四指不着掌面,拇指垂直,食指中节低住拇指面或拇指间关节,全掌除拇指用力外,其于部位都要放松。

5)指实:

拇指自然着力,使拇指端,罗纹面或偏峰着实吸定于施术部位,不要离开或摩擦。

6)紧推:

前臂的摆动和拇指的屈伸活动要有规律,频率较快,120-160次/分钟。

7)慢移:

移动时应随前臂的摆动,缓慢直线往返移动,动作要灵活,自如。

8)压力:

压力要均匀,自然用力,不可用暴力或蛮劲。

一指禅推法:

接触面小,功力集中,深透力强,可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尤以经络穴位为佳。

即所谓寻经络,推穴道。

作用:

舒经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行气活血。

头面部:

开窍醒神,镇静明目。

胸腹部:

宽中理气,健脾和胃,调节二便。

颈项背腰骶部:

调节脏腑,阴阳功能。

四肢:

温通经络,活血散瘀,祛风除湿,滑利关节。

主治:

头痛,失眠,面瘫,高血压,消化道疾病以及关节酸痛等疾病。

2缠法:

定义:

较高频率的一指禅推法即称为缠法。

操作:

术者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盖住拳眼,以拇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或穴位,沉肩,垂肘,悬腕,以肘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拇指掌指关节作频率较高的轻微的屈伸运动。

使功力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施术部位。

要领:

频率较快,约200--250次/分钟以上。

此法仅以拇指端着力。

腕关节摆动幅度和拇指指间关节的屈伸幅度均较小,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作用:

活血祛瘀,生肌托毒。

3揉法:

#

定义:

术者以指,全掌,掌根或鱼际吸定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作轻柔环转活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的方法,称揉法。

揉法分为指揉法,掌揉法和臂揉法

手法操作;

1)指揉法:

以指腹吸定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着力进行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的手法,称指揉法。

分为:

(1)拇指揉法:

以拇指腹吸定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着力进行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

拇指揉法面积小而集中。

(2)二指揉法:

以食,中指进行揉法。

(3)中指揉法:

术者中指伸直,食指搭于中指指间关节的背面,以肘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摆动,使中指腹进行环转揉动,或中指伸直。

拇,食指置于中指远节指骨的掌面和背面,以中指端进行揉法。

如手指屈曲,以中指端进行揉法,称勾揉法。

(4)三指揉法:

以食,中,无名指进行揉法

(5)屈指揉法:

拇指或食指屈曲,以屈曲的指关节的背面进行环转揉动,着力点小,而集中。

2)掌揉法:

以手掌吸定在施术部位,腕关节放松,以肘为支点,前臂旋转摆动,带动腕关节摆动,使全掌进行环转揉动的手法,称掌揉法。

分为:

(1)全掌揉法:

全掌吸定在施术部位,进行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的方法,称掌揉法。

常用于腹部。

(2)鱼际揉法:

以大鱼际或小鱼际吸定在施术部位,进行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的方法,称鱼际揉法。

常用于头,面,肩,背部。

(3)掌根揉法:

掌根吸定在施术部位,进行轻揉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的方法,称掌根揉法。

常用于臀部。

(4)拳顶揉法:

手握拳,以拳顶即近节指骨的背面吸定在施术部位,进行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的方法,称拳顶揉法。

常用于肌肉丰满发达的部位。

3)前臂揉法:

以前臂尺侧吸定在施术部位,进行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的方法,称前臂揉法。

常用于背,臀部。

要领:

1指,掌,臂要吸定在施术部位,不能与皮肤产生磨擦

2手法要轻揉和缓,用力由轻到种再到轻,以顺时针为主。

要有节律。

速度均匀,120-160次/分钟。

移动要缓慢。

作用:

调和气血,疏筋活络,温经散寒,活血祛瘀,理气松肌,消肿止痛,宽胸理气,消积导滞,软化瘢痕。

4(滚)法#

定义:

是以第五掌指关节着力于施术部位,以前臂的摆动,带动腕关节作屈伸和旋转,使力作用于施术部位的方法称(滚)法。

手法施术方法不同分为

1)指间关节(滚)法:

以指间关节为着力点,进行滚动的手法,称指间关节(滚)法。

手法操作:

术者手握空拳,以2—5指指背着力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屈伸及前臂的轻微旋转,使拳面于施术部位进行连续往返滚动的手法,

要领:

(1)手指要着实于皮肤,不可产生磨擦。

(2)腕关节放松,手法要灵活,摆动幅度在90度之内。

(3)压力,速度,频率要均匀。

频率在120—160次。

作用:

此法多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部

(1)头部应用:

舒筋活血,镇静安神。

(2)颈项部:

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滑利关节。

2)掌指关节(滚)法:

此手法具有压力大,刺激强的特点。

多用于肌肉丰满的部位。

手法操作:

术者手握空拳,以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背着力于施术部位,沉肩,松腕,以肩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使掌指关节在施术部位往返滚动的操作方法

要领:

(1)腕关节放松,手法要灵活,腕关节屈伸幅度在90度之内。

(2)频率在120—160次。

(3)术时第五掌指关节不可下压,不可使用蛮劲

作用:

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滑利关节。

3)前臂(滚)法:

手法操作:

术者屈肘关节,以前臂尺侧(或小鱼际尺侧及第五掌骨)吸定于施术部位,沉肩,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作主动摆动,带动前臂的旋转,使前臂(或小鱼际尺侧及第五掌骨)在施术部位上作来回往返滚动。

要领:

(1)动作要灵活,连贯而有节奏。

用力要均匀而持久。

(2)肘关节屈曲呈90度。

(3)频率保持在120—160次。

(4)术时不宜有向前推,向后拖的现象,避免与皮肤产生摩擦。

不可有跳跃现象。

作用:

行气活血,梳理肌筋,缓解疼痛,通利关节

4)(滚)法:

手法操作:

手指自然屈曲,以第五掌指关节背部吸定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屈伸(3—5指掌关节背侧为轴)和前臂旋转(以手掌背尺侧为轴)相结合,以手背部的三角区(上述两轴相交的掌背部的三角区域)在施术部位作持续不断的往返滚动。

要领:

(1)肩前屈,臂放松,肘与胸壁间相隔一拳距离。

过远过近都不利于手法操作。

(2)肘关节屈曲130—150度。

(角度过大不利于前臂旋转。

过小不利于腕关节的屈伸。

(3)腕关节要放松,屈伸幅度要大,(约120度)。

使手背(滚)动幅度控制在120度。

(4)第五掌指关节背侧要吸定,小鱼际及腕背部要吸附于施术部位。

手法不可拖动,辗转或跳跃。

(5)压力(来源于肘关节的屈伸和体前倾),频率(120—160次/每分钟)及摆动幅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

作用:

活血祛淤,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缓解痉挛,消除肌肉疲劳,增加肌力。

(二)磨擦类手法:

定义:

以指,掌,拳等,贴附于体表,与肌肤表面做平面的直线或环旋移动的手法。

称摩擦类手法。

1推法:

#

定义:

术者以手,掌,肘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或弧行移动的方法,称推法

分类:

1根据施术时使用手的部位的不同,分为:

1指推(单指,多指)法,2掌推法,3肘推法。

2根据施术时手法进行的方式不同,分为:

1平推,2直推,3分推,4合推。

手法操作:

1)平推法:

是推法中用力较重的一种。

手法操作;

术者以拇指腹,掌,拳或肘部,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着经络或肌纤维方向(或一定方向),在一平面上进行推法,称平推法。

分为:

(1)拇指平推法:

以拇指指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指分开助力,沿着经络循行方向或肌纤维方向推移的方法,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揉。

(2)掌平推法:

术者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以掌根为重点,向一定方向推进,亦可双掌重叠增大力度推进。

(3)拳平推法:

以手握拳,以2,3,4,5指的指间关节进行推进的方法。

是平推法中用力较强的手法。

(4)肘平推法:

术者屈肘以鹰嘴着力,沿着经络或肌纤维方向推进,是平推法中用力最强的手法。

要领:

施术手要紧帖皮肤,带动皮下组织,推于皮表,作用于肌肤,脏器。

(1)平推法用力较重,用力要平稳,均匀,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

(2)平推法必须直线推进,不可偏斜或跳跃。

(3)术前施术部位宜先涂抹少许油性递质,以利于手法进行,避免损伤皮肤。

作用:

疏经通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消食导滞,解痉止痛。

健脾和胃,调和气血。

注:

平推法与擦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直线移动。

但是平推法,对体表压力大,速度也慢,不要求皮肤出现红润或温热。

2)直推法:

本法是小儿常用手法之一。

定义:

术者以拇指或食,中指附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直线单方向推动的手法,称直推法。

操作:

术者以拇指罗纹面(或桡侧缘)或食,中指罗纹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的屈伸,带动腕,掌,指进行直线单方向推动。

要领;

(1)拇指直推法时,也可以靠拇指的内收,外展的动作,进行直推法。

(2)施术时,手法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扫尘,以皮肤不红为度。

(3)施术时,必须直线进行,不可偏斜。

(4)手法频率较快,每分钟250次左右。

作用:

直推法的作用,取决于所取穴位的特性而定。

3)分推法;

定义:

术者以两手拇指或掌置于施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进行推法,称分推法。

手法操作:

分推法分为:

指分推(拇指分推,多指分推),掌分推。

(1)指分推法;术者以拇指罗纹面或四指紧贴施术部位,自中央向两侧相反方向推动的手法。

(2)掌分推法:

术者以两手掌紧贴施术部位,自中央向两侧相反方向推动的手法。

要领:

(1)施术时,两手用力均匀一致,动作要协调,揉和

(2)分推时,可直线推动,也可沿体表作弧行推动。

作用:

调和阴阳,分理气血。

(调理肠胃,消积导滞,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注:

此法亦称分阴阳,如分腕阴阳,分腹阴阳。

4)合推法;

定义:

以两指或两掌,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作位置相对地向中间靠拢的推动的手法,称合推法,又称和法,合法。

手法操作:

合推法的手法操作,要领同分推法,只是方向相反。

此法多用于头部,胸腹部

作用:

调合脾胃,理气和血,平衡阴阳,扶助正气。

2摩法;#

定义:

以手指或手掌贴附于体表施术部位,有节律的作直线或环形摩擦的手法,称摩法。

手法操作:

摩法分为:

指摩法和掌摩法。

1)指摩法:

手指并拢,掌部自然伸直,腕部自然伸直,以2,3,4,5指的中节和末节指腹,贴附于施术部位皮肤上,作直线或环旋摩动的方法。

2)掌摩法:

术者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自然放松,以掌根和掌心为着力点,全掌贴附于施术部位,在腕及前臂的带动下,持续而有节律地作直线或环行摩动。

常用于腰背及胸腹部。

要领:

1)操作时,肘关节微屈曲在129—150度之间。

腕关节放松,掌指关节伸直,并拢

2)操作时,指面掌面紧贴要施术部位,可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摩动。

顺摩缓摩为补,相反为泻。

3)术时,压力要均匀,动作要轻柔。

指摩宜轻快,频率120/分钟,掌摩稍重缓,频率100/分钟。

作用;

宽胸理气,和中健脾,消积导滞,消肿散瘀,调节胃肠蠕动。

3擦法:

#

定义:

以指腹或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触于皮表,循于肌肤,作往返摩擦或推擦运动使皮肤产生热量的方法,称擦法。

手法操作:

术者腕部伸直使手掌与前臂成一平面,以掌指或鱼际贴附于施术部位,稍用力向下按压,以肩为轴,上臂作主动摆动,带动前臂及手掌作均匀的上下或左右的往返直线摩擦移动。

使皮肤产生热量。

1)侧擦法:

以小鱼际及掌尺侧进行的擦法,称侧擦法。

2)鱼际擦法;以大鱼际进行的擦法,称鱼际擦法。

3)全掌擦法:

以全掌进行的擦法,称全掌擦法。

要领:

1)肩关节放松,屈肘内收,发力与臂,蓄力于腕,动作平稳而有节律。

2)手法要连贯,持续,用力及速度要均匀,适中不可忽快忽慢,必需在直线上进行。

3)施术部位比较短时,需把距离拉长,以免损伤皮肤。

作用;

**调和气血,疏经活络,健脾和胃,祛风散寒,镇静安神,舒展肌筋,温熙皮肤。

不同部位的擦法作用不同:

擦上腹和膀胱经:

健脾和胃,行气止痛,祛风散寒。

擦小腹和八髎:

活血调经。

擦肾俞,命门,督脉,涌泉:

补益肝肾,益气养血。

擦两胁:

舒肝理气,消食导滞。

运动损伤及痹痛擦法:

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67)

**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

(15)

**擦上胸上背部:

宽胸理气,止咳平喘。

擦上腹及背部(胸6—12高度):

健脾和胃

擦肾俞,命门,腰阳关,八髎:

温补肾阳。

直擦背部督脉:

温阳益气。

运动损伤及痹痛擦法:

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48)

**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提高局部体温,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及淋巴循环。

(27)

4抹法:

#

定义:

以手指,手掌或鱼际,着力于施术部位,作上下,左右,弧形,曲线或任意方向的推移的手法,称抹法。

抹法的动作与推法相似,可谓是直推,平推,分推,合推的综合应用。

推法是单方向移动,抹法则可根据部位不同做单向或任意方向移动:

抹法用力一般比推法较重。

手法操作:

术者以拇指罗纹面,手掌面或鱼际,紧贴体表稍用力,作上下,左右往返移动或单方向移动。

可单手或双手同时操作。

操作时可直线移动,也可沿体表做弧形或曲线移动。

指节抹法:

以屈食指中节作抹法,称指节抹法。

指抹法:

以拇指作抹法,称指抹法。

大鱼际抹法:

以大鱼际作抹法,称大鱼际抹法。

掌抹法:

以手掌作抹法,称掌抹法。

要领:

1施术手要紧贴皮肤,不可离开。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动作要连贯,缓和,轻巧灵活,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作用:

开窍镇静,清醒脑头,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宽胸理气。

手法应用:

1头面部应用:

受术者坐位,术者站面前,两手四肢扶于头部两侧。

1)以两手拇指自印堂交替推抹到神庭,往返数此后。

2)再自前额正中分抹到两侧太阳穴,再返回合拢至前额正中,反复操作数次。

3)再分别自上眼眶,眼球,下眼眶反复进行分抹数次。

4)然后沿颧骨弓抹至耳前听宫穴数次。

5)然后抹鼻翼两侧迎香穴及上下嘴唇,反复操作数次。

术后感觉眼目清亮。

其作用是开窍镇静,安神明目。

2胸部应用:

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用两拇指或手掌自胸部沿肋间系由内向外顺序推抹。

此法具有宽胸理气的作用

3手部应用:

术者两手握住受术者的手掌,用拇指作上下,左右的交叉反复推抹。

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5搓法:

#

定义:

用两手掌面挟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揉搓,并作上下方向往返移动的手法,称搓法。

用手指或手掌单方向或往返加压用力的推法,亦称搓法。

手法操作:

受术者肢体放松。

术者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施术部位,相对用力,作方向相反的快速搓揉,搓转或搓摩运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反复操作数次。

1搓摩法:

两掌相对用力,作前后环转搓摩运动的手法,称搓摩法。

2搓转法:

两掌挟持肢体对称用力,作前后搓动,使肢体随之转动的手法,称搓转法。

3搓揉法:

两手掌对称用力,作肩部的搓揉,称搓揉法。

要领:

术时肌肉要放松,用力要对称,均匀,适度,动作要轻快,灵活,自如,连贯,搓而不滞,理而不浮,刚柔相兼,移动要缓慢。

避免暴力搓擦。

作用:

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解痉止痛,祛风散寒,疏松肌筋,消除疲劳。

手法应用:

1肩及上肢搓法:

手法操作:

受术者坐位,上肢自然下垂。

术者站其体外侧。

术者一手掌置于三角肌处,另一手掌置于腋下,夹持住上臂做与臂垂直方向的,两手相对搓揉动作,边搓边移至腕关节。

然后两手置于肩关节前后进行搓揉动作,由肩关节到腕关节,各往返操作数次,如双手搓臂。

作用:

能调和气血,疏松经络,有较好的放松肌肉的作用。

2胸胁部搓法:

手法操作:

受术者端坐,两臂略外展。

术者站其后。

用两掌挟住其左右胁部,自两腋下至脐部两侧,单方向搓揉,反复操作数次。

作用:

具有疏肝理气,平喘降逆的功效。

3下肢搓法:

手法操作:

受术者仰卧位,下肢屈膝约60度。

术者站于床侧。

用两手挟住大腿前后或内外侧,自上往下搓揉至小腿部。

反复操作数次。

作用:

调和气血,疏经通络的作用。

4腰背部搓法:

手法操作:

受术者俯坐位或俯卧位。

术者双手平放在两侧腰肌上,然后作方向相反呈“倒八字“斜形的来回快速搓揉。

作用:

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的功效。

5膝关节的搓法。

手法操作:

受术者仰卧位,下肢屈膝约60度。

术者双手挟住膝关节内外侧,做顺时针的环形搓揉,重点搓揉关节间隙,内外膝眼及髌骨两侧。

作用:

活血祛淤,消肿止痛.

6扫散法:

定义:

以拇指偏锋与余指端坐前后,上下的扫散动作的手法,称扫散法。

是专用于颞部和枕部的特殊手法。

手法操作:

受术者坐位,术者一手扶前额,另一手以拇指桡侧偏锋置于额角发际处,余四指微屈曲并拢以指端,自太阳.头维穴处向耳后高骨推扫到风池穴处,反复操作数次,左.右分别进行。

要领:

以指腹端推扫,勿用指甲,术时勿使其头部晃动,以免头晕,手法平稳,轻柔合缓,持续连贯,发长者手指插入发中紧贴皮肤操作。

作用:

和解少阳,疏肝利胆,醒脑安神,祛风散寒。

7梳法:

定义:

以手指或拳背于施术部位往返梳动或梳搔,形如梳头状,实为梳理的手法,称为梳法。

手法操作:

术者两手五指微屈曲,以手指腹或掌指伸直或握拳以骨突部位着力于体表,进行同时或交替梳搔或往返交替梳运。

反复操作数次。

要领:

施术手要密切接触皮肤,用力要深沉,沉而不滞,悬而不浮,用力持久而均匀。

按顺序柔和,轻巧施术,不可跳动

作用:

调和营卫,梳理肝气,解表助阳,温通经络,疏散风邪,理经顺络,疏通气血。

手法应用:

1爪形梳法:

术者双手五指分开略屈曲,呈爪形,以指端及指腹着力于头面部,前后,上下,左右梳搔。

可双手同时自两耳对称梳搔到头顶而交叉。

或自前额及枕后同时对称梳搔到头顶而交叉。

反复操作数次。

此法主要用于头部。

具有疏散风邪,解表助阳,温通经络的功能。

2掌指梳法:

术者双手五指伸直,用掌指同时着力于施术部位,作持续,缓慢的梳理动作。

此法主要用于胸背及肋间。

具有梳肝解郁的作用

3拳骨梳法:

术者双手屈曲握空拳,用指间关节突起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双手同时或交替进行梳理。

具有疏通气血,理经顺络作用。

刮法:

定义:

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指面,或器具自上向下,从内向外刮拭的手法,称刮法。

操作:

术者以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指面,蘸水后紧贴施术部位或穴位皮肤,作自上向下,或从内向外的单方向直线快速推动,刮治以皮肤呈紫红色,或有郁血红斑为度。

刮法也常用边缘光滑的器具,蘸介质操作,代替手指在体表进行推动刮治。

要领:

要紧贴皮肤,动作轻巧,用力较推法重,术时均应使用介质以保护皮肤。

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