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50632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期中考试失业与应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失业者: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如果劳动者达到或超过某一特定年龄,并且在某一特定时期里符合:

(1)没有工作:

没有受雇或自我雇佣;

(2)目前可以工作:

根据某些条件,特定时间里可获得受雇或自我雇佣机会;

(3)正在寻找工作:

在最近某一特定时间里通过登记、申请等特定方式正在寻求受雇或自我雇佣三个条件的,这部分人口即为失业人口,这种现象即为失业。

而我国《失业保险条例》所指失业人员只限定为就业转失业的人员。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

(一)我国失业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以渐进式改革为特征的市场化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在劳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我国就业问题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失业问题还具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1.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重。

由于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大大降低了农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

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而且和城市实行不同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农村具有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2.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失业人数逐年上升。

从我国城镇就业问题来看,由于近年来大多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经济效益持续滑坡,大批企业陷入亏损、停产和半停产甚至破产的困境,城镇失业问题和职工就业不足、下岗现象严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1992年为2.3%,1993年为2.6%,1994年为2.8%,1995和1996年分别为2.9%、3.0%,失业人数也从1992年的363.9万上升到1996年的552.8万,1997年的失业率更是达到3.1%,呈明显上升趋势。

3.下岗职工生活困难。

1993年,全国城镇下岗职工人数仅300万,1996年上升到891万,而到1997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分流及下岗职工总计1274万人,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17%。

1998年第一季度,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总数进一步达到655.7万,比1997年年末增加21.7万人。

到1996年底,全国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比例下降到仅为26%,领取社会保障救济金的仅1.8%,职工人均年生活费为925元,平均每月领取生活费77元,其中国有企业90元,城镇集体经济单位47元,人均生活费最低的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等地区人均生活费收入仅为26元、31元、45元和44元。

全国共有22个地区人均生活费低于100元。

4.劳动力中长期就业计划压力巨大。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又碰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整个“九五”期间劳动力资源供给从“八五”时期的年均1870万增加到2030万,相当于两个海南省的总人口。

而且我国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冗员现象严重。

联合国劳工组织和原劳动部在1995年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各类企业的综合隐蔽失业率约为18.8%。

随着经济转轨转型的不断加速,国有企业冗员释放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分流将成为未来劳动力长期计划中最主要的压力。

5.失业人群的年轻化。

以前,由于国企改革而下岗的职工多为40-50人员。

这些人年龄偏大,且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

所以,为了企业将来更好的发展而下岗,也可以理解。

而现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知识,却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每年这些大学生为了找到工作而四处奔波。

失业人群的年龄越来越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6.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赶不上新增的失业人数。

数据显示,2006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5万人。

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979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有50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帮助“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47万人。

而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

可见,虽然经济迅速发展,并且每年可以带来更多新的项目工程和就业机会,却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7.失业与空岗并存。

一方面大量的失业人员和毕业生在到处寻找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和企业每年也会提供相当多的就业岗位,却总是存在着失业与空岗同时存在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也值得我们深思。

(二)我国失业问题带来的影响

失业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具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这一问题。

1.社会产生的积极的影响有:

(1)有利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一定程度的失业存在,会使求职者自发的尽其所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和业务素质,因此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素质,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那时失业会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力量促使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2)有利于劳动者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往高处走”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在有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工作条件下,人们不会寻找条件环境极差的岗位就业。

这样就会造成一些低层次的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

因此,适当的失业会使劳动者选择职业是比较实事求是,不过分挑剔,竞争压力会使那些在高层次求职未成的劳动力,自身流向与自身素质相适应的职位。

(3)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适当的失业可促使劳动者积极的工作,因为有失业的存在,那些劳动者会为了保住工作,而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那样,才不至于在竞争中淘汰,由于失业的威胁,会从反面刺激劳动者,进而提高劳动效率。

(4)有利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方面失业存在使企业具备对职工的有效约束机制,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状况及时调整劳动数量或辞退多余职工,或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职工,使企业调整劳动力结构,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管理层不断改进和优化企业的管理方法。

2.失业除了能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外,还会给社会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

失业尤其是大量失业,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

(1)失业是经济的大敌。

西方经济学中的“奥肯定律“提出,失业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回减少2.5%左右。

因此失业若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最终会引起经济的衰退。

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

“失业对于个人来说常常是一场悲剧,对社区来说则是造成紊乱和紧张的一个原因,对社会整体而言,则是生产资源的浪费。

(2)影响社会稳定。

失业人口过量增加和失业时间不断延长,会形成大批的贫困人群,失业使当事人及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会变的极其贫困,这些人弱势群体,常会使人看不起,使失业者精神负担加重,个人自尊心受损,这样会诱发心理失衡,从而产生对社会及政府的不满情绪,直接威胁到社会稳定。

许多失业人员参加法轮功就是一个例证。

此外青年人的长期失业不仅浪费了今天的人力资源,而且也降低了未来劳动力大军的生产力,长期失业的青年人易于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并导致社会治安恶化。

失业使家庭收入下降,影响对子女的食品、教育、保健的支出,结果使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不利于技术创新和进步,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

大量失业会导致贫困人口的增加,这会加重政府财政支出负担,降低财政支出效率;

此外,民族地区的失业增加,会滋生民族主义情绪,影响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3)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失业的大量存在,是对劳动财富的极大浪费。

人力资源的损失,会导致产出的减少。

劳动力极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丧失,这种损失看起来是失业者本人的,但实际上是对未来发展经济条件的侵害和损失,并且这种损失具有不可弥补的特点。

(4)失业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

长期失业者可能落入越来越贫困的怪圈,并可能导致家庭分裂;

失业使失业者和就业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带来贫富两极分化。

政府为了失业人员的正常生活,必须从财政中拿出一部分钱来维持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另外,失业减少了个人收入,而收入又是消费支出的主要决定因素。

收入下降,支出就下降;

支出下降造成需求不足,并诱导生产和投资不足,迫使企业减产或停产,致使失业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大量劳动力失业,造成人力资源闲置和浪费,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效率低下。

因此,失业问题必须治理,把失业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是当务之急。

失业问题的解决的成败,直接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我国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

(一)失业的一般原因

  1.国际上一般失业的原因

(1)摩擦性失业,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而导致的失业,如新生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工人想转换工作岗位时出现的工作中断等;

(2)季节性失业,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变化而导致的失业;

(3)技术性失业,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出现社会局部劳动力过剩而导致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产业结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规模的变化,促使劳动力结构进行相应调整而导致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市场经济国家由于经济的周期性萎缩而导致的失业。

2.我国失业人口的分类

(1)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口

(2)下岗职工中的失业者

(3)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中的失业者

(4)高校毕业生中的失业者

(5)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鉴于以上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影响,特点以及我国失业人口的类型,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于我国的失业问题的产生给出了以下原因:

1.我国人口数量过于庞大。

我国每年净增人口数近1000万,而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大约2600—2800万。

净增人口是指最近十几年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800万人左右,每年死亡人口在800万左右。

生大于死,故每年多出上千万人口。

全国近些年里每年新增工作岗位平均在900万左右,而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平均在2000万以上,因此,新增劳动人口与就业岗位就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2.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引进,淘汰了大量劳动力。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产业开始逐步调整,各个行业的机器化、自动化和电子化程度大大提高,我国企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率比起改革开放之初有了天壤之别。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个机器淘汰人力的过程。

仅这一因素导致每年就有几百万人失业。

未来机器替代人的现象越来越普及。

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一个高级世界论坛上,与会者便得出未来就业的一种现象:

2:

8现象。

意思是“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20:

80的世界,即20%的人就业,80%的人失业。

 

3.长期的就业管理体制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原因。

政府目前对个体、微型经营的限制及课税太多,各政府部门的乱执法、乱罚款和乱收费得不到治理,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仍然缺乏合法的金融支持。

居民资产从事创业活动受许多体制和人为限制如:

收费罚款、繁多执法、吃拿卡要、各环节公关等,因此有钱只能去投资股市或者房地产,大量资金涌入这种投机行业并不能增加就业岗位,只能导致我国经济畸形发展。

4.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体制性冗员释放

为了充分调动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积极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切实解决我国经济体制运行的深层次矛盾,进行的体制和机构改革使大量过剩人员释放出来。

首先是农村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使大量过剩农村劳动力游离出来,流向城市。

其次是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以及兼并重组、关停并转、抓大放小、拍卖中小企业等,致使大量冗员下岗。

第三是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精简人员,以及部队转业复员军人。

第四由于国家实行权利-福利型就业制度,低工资、高就业,一个人的饭两个人吃,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国家通过下达劳动计划指标把大量劳动力向企业安置,造成许多单位人浮于事,生产效率低下。

经济体制的精简改革导致大量冗员的释放。

  表1 中国国有企业的冗员状况

冗员占职工人数的比例(%)

占全部企业的比重(%)

30~40

8.9

20~30

19.2

10~20

26.5

0~10

36.7

6.2

  资料来源:

陈红爱《对目前及“九五”期间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分析与预测综览》,《社科信息》1997年第3期

5.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

目前在我国,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的严重滞后,社会保障覆盖面太窄,社会化程度低,社会保障功能分散于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内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对所有职工的生活从养老、住房、医疗、食堂、子女入托上学到职工的生、老、病、死全部包下来,各单位都办成一个独立的“小社会”,既浪费了资源,也降低了工作效率。

同时,社会保障的企业化和单位化使我国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就业具有很大的社会福利性质,没有就业单位也就丧失了社会福利,形成单位和个人之间割不断的“父子关系”,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向非国有经济成分流动的积极性差,阻碍了劳动者就业岗位的顺利转移。

6.经济周期性波动所带来的失业

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周期性的,基本上划分为收缩、低谷、回升、高涨四个阶段。

在收缩、低谷阶段,国民经济相对萧条,企业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均有下降,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失业增加。

而在回升、高涨阶段,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企业投资扩大,居民消费增加,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失业减少。

如果按从谷底到谷底计算,在1951~1991年间共发生了6次周期性波动;

如果将同期各年失业率与其作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城镇失业率的高低与经济的周期波动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我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数字不包括农村隐性失业,但已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城镇的失业状况。

表3 国民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比较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GDP增长率(%)

3.8

9.2

14.2

13.5

12.7

10.5

9.6

8.8

7.8

失业率(%

2.5

2.3

2.6

2.8

2.9

3.0

3.1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有关部分。

我国GNP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反相关关系决非偶然。

高增长是高投资带动起来的,这时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任务充足,企业中不仅隐性失业会减少,而且还会扩招正式工以及临时工,这样待业、失业人员就会减少,失业率下降;

但在经济萧条阶段,由于市场需求疲软,银根紧缩,投资下降,企业产品积压直至裁减工人,导致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上升。

对于这类失业可以通过刺激需求等凯恩斯式的反周期需求管理来进行治理。

(三)综合以上学者的原因总结,作者结合有关学者观点以及中国国情分析后发现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垄断性失业、制度性失业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性失业。

王诚率先提出了“行业垄断性失业”和“制度性失业”的概念。

行业垄断是指政府部门对某些生产行业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和控制,设置准入壁垒限制竞争,而造成该行业在产量和价格上的垄断状态。

通过这一观点我们可知行业垄断从以下两个方面导致了失业的发生。

对于“夕阳产业”而言,过度的垄断和保护,延缓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行业内部的“无效就业”和“隐蔽失业”;

对于“朝阳产业”而言,过度的保护和垄断导致行业低产出、低效率和高物价、高工资并存,使本来可以进入该行业竞争的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成为失业者。

“‘行业垄断性失业’常常伴随着垄断行业外的高失业和垄断行业内的高收入(或高成本)并存的现象”。

针对自然失业,王诚则提出了“制度性失业”的概念。

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的表面上像是“自然失业”的失业现象,根本上是“制度性失业”。

由于“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滞后所造成的劳动力无法接受市场经济的观念,或者虽然在消费行为上接受市场观念但在就业行为上不接受市场观念,劳动力并非花时间寻找好的工作而是在耗时间等待政府给这些‘国家主人’送来体面的工作,这样的失业恐怕也难称其为‘自然的’”。

2.“有效需求不足”性失业。

崔大鹏、吴松林、王诚等一批学者认为,导致当前失业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有效需求不足”。

和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每年1-2千万的劳动力供给数量来比,每年经济增长创造的数百万个就业岗位简直微不足道。

因此,有效需求不足性失业理论总是和人口决定理论相联系,提倡大力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以提高就业率。

3.“核心就业”不足导致的失业。

王诚在《中国就业发展新论》一文中,以企业创新理论为基础,研究了我国的核心就业和非核心就业问题。

“所谓核心就业,是指与企业创新活动相联系(即产生、促进和扩展企业创新)的就业。

非核心就业或虚拟就业是指通过与企业的创新活动无关的其他手段所创造的就业”。

分析当前中国就业滑坡的根本原因时,王诚认为“,从表面的原因看,就业或下岗失业的困难来自于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机构精简改革的深化,以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释放速度加快,但是我们认为,造成中国当前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恰恰是这些方面的改革没有真正深化所造成的。

从本质上看,这些年就业困难的积累是企业创新和核心就业扩展缓慢和滞后所导致的”。

尽管王诚对非核心就业影响整体就业的运行机理表述得不是十分清楚,但是,他的核心就业理论的确为研究中国的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因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将严格遵循世贸组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那些自主开发能力差、大多靠模仿国外产品从事经营(如医药行业)的企业将失去高关税和政府的保护而不可避免地破产关闭;

加入WTO后国际间竞争更为激烈,随着关税等贸易保护门槛的逐步取消,反倾销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2001年全球反倾销案件由"

2000年的"

251起猛增到348起,由于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中国已成为反倾销案最主要的目标之一,这将对出口构成极大的威胁,而且还将使国内的就业竞争演变为国际间的就业竞争,中国劳动力素质与西方发达国家比有很大的差距,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竞争中将呈明显劣势。

5.学生就业难问题家的加剧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同时它反过来又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由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念更新滞后,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

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

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

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所有这些都在加剧我国就业问题的矛盾。

6.失业和就业统计制度存在问题带来的影响

在研究中国失业问题的过程中,经济学家们发现我国的就业失业状况和经济运行的其它各项宏观指标很少存在规律性的联系,反映失业和就业状况的指标和实际的失业状况有很大的差距。

当前失业率问题在于:

一是统计面太窄。

仅仅包括城镇劳动力中的登记失业人员,同时还排除了公有单位下岗未就业人员。

二是统计频率太低。

失业率采取一年一报,而且是年末登记数,无法反映宏观政策一年内的变化情况。

程连升对我国的失业统计制度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当前的统计体系“缺乏科学的失业数据的统计方法”。

同时“,根据劳动就业部门的登记而获取的失业人员资料,其准确度也是值得怀疑的”。

另外,张车伟、周天勇等人也都注意到了我国失业登记制度存在“漏登”而带来的数据不准确的问题。

这一问题对我国失业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以上原因的分析不难发现摩擦性失业是动态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自愿失业在中国还刚刚出现,其数量丝毫不影响中国失业率的高低。

体制性失业将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而逐步消失。

因此,中国失业主要是人口绝对过剩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以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原因带来的失业问题。

人口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在于经济的发展;

周期性失业由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所造成,其解决的核心也在于加快经济发展。

而现代经济的增长是以经济结构优化为核心的增长,加快中国经济发展要改变传统的经济

增长模式,更主要的是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因此,中国失业的根本问题不是“总量”而主要是“结构”和“质量“问题。

四.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分析我得出以下对失业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一)实行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深化企业改革,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1.从宏观上看,就一国的长期总量生产函数而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是呈正相关的。

无论是处于竞争均衡的两方工业化同家,还是处于结构转换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增长进程都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这种互动机制。

2.从微观来看,须正确处理好深化企业改革与再就业的关系。

我国必须对盲目重复建设的粗放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采取兼并、破产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企业内冗余人员进行下岗分流。

要充分考虑到财政、企业、职工和社会保障的承受能力,正确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再就业的关系。

(二)调整产业结构,缓解结构性矛盾

1.扩大第三产业就业规模

  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不足30%,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约为40%,发达国家则高达70%。

如果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能达到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则可增加9000多万个就业机会。

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第二产业就业规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2.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

  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就业岗位的增加,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条重要经验。

美国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54%,日本的中小企业占全国工业总劳动力的74%,欧洲的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66%。

在我国,以同样产值计算,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容量为大型企业的1.43倍。

3.把乡镇作为吸纳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我国农村存在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入世初期,随着农产品市场的逐步开放,还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