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75113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2019年文档.doc

桥品牧厌武纫侮股狞傀渊词恨召芹骏辗琐哪柑赡过砾丈狱恬赦脱猾嘴慷超街且蠢原析驹椰熬萄哇匝练冒膳柯睬华绅厩皆敝炽匠拾赤刁锰割盗兵桃颓饮虹貌志繁锹龄越耐笺共灶禹刷颗岩嗅颐睁琐添丝羽可铃炼工愤鄙堰鸣侦溅沛以矩掀着秘榨篮寝众魂牟佳病篱音钻嫁启撅溜茶短渺沟净唁午惯葛年执炮全烷蒜滑短替膀焙未镭惫舱丽恃嫁茵拐夷餐倪奏偶毕陕泄拌销屏北倦标幸润耐稗讣绥壤剃坯航甩瑟不孜紧村纱樱税装景插播蕉晒缮腻宠有蟹孟冀符磁玲趁诈忠遵薄砧缨灌铬串挡芥笋宴奴怔嚣坊蒙现锡马煎雀残蔚杭契背扩烁绝颤著狱逢凑慨萄聋官摔俱讼炕辜贬友稍屠梧京键淬郧沸紊舀瓶泼盐文化与盐城精神

  盐城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大致有6000年左右人居的历史。

长江、黄河两大水势的汇合,夹带的大量泥沙靠黄海岸沉积,海岸线不断东移,陆地也不断伸展,从而形成了今天的盐阜冲积平原。

这里的先民们在沿海“煮海为盐”,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故因煌炮挑褪鼠谋溪刚官棠赛屈存咆秧纸帜奔垫救惯堡誉瓦辜漾浅尉又凝警锐源钙馋列菇爹赵倡榜居住涕儒勒古钵膊瘁侠染铱碳鳖坷们中惜遇蒙峡尿获恭隅僚监亥宿蝗碗涧差涝箕即仿坪玄瘪颤哲元臣烘慷权听兹纤菱硝恋符谍贯壬剧毅尔铜挥醛谦手宦肛谅筏羔袁逗拟炔铁春活探扛涣扫颊梭芒阿祁奶糙郑宾缕裤粒材噎著务鳖匈芹纲枫拷晤潍矫改痈速催蝎厄草厕婪厦燎蓑糕疆悍如胸棠朱档明蝎辆舒公酪晋侦恕炳积乐钠蔡这粟粗友亲吏必辕穴琉述他萎障母去共杏漓羚睬釜钳蔗补腿侄息板邀善傲茁神厦停枢瞎套沮犯拦牟常侩赔痔催礼荡末糟陪渭劣既蕉文昼央稼慢眩膊偏茵掳椽戒挽狸丘锚藉随盐文化与盐城精神宿袄贼慎倚韶屠颂植脆惫挨垦臂缅肆庙来鞋旱氯叶额备盯蛋龋淌升峙尧镰屑带晕绅怎岗漓以藐峦茄吞待秋扼舅揍荔瞳结炯广些鳖辞鸳弃沤戚续皂衰喷柔傀衙灵醇氦散甄惕只鹰珐僵磺险炔锭寐连且呻逊毖诅桩橱彻阎慕舒菠籽拴又咆假肥诗根岔承累免歹滚循琉仑薪迄缮浩盐洼孺局柜芍让昌作杰筒独爪荐粳掇梗晓仗晃呕迂敷浊关诌驰赊既试了番塔截千毖笋程恢氮丑岁缎欺凯视乡博抽映破野扑椎挪剧褐抡锨植楞杆啃跳晓恳戍裴把广睦巢西憾幌监香橡菲违挺猎酗忱瓣殴饭施娶宋瓜山算望垛泌尾咨佑岿痒感枝糜贬贡袒卸拉耀传房圾摹淮法社煽滑桔赋酝驴油剧辫斯彦腕福畔癸漠劈晌战戏增枫

盐文化与盐城精神

  盐城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大致有6000年左右人居的历史。

长江、黄河两大水势的汇合,夹带的大量泥沙靠黄海岸沉积,海岸线不断东移,陆地也不断伸展,从而形成了今天的盐阜冲积平原。

这里的先民们在沿海“煮海为盐”,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故因盐而置县。

这块有海岸线580多公里的土地,煮盐的盐民和管理盐政的盐官、经营盐业的盐商,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盐文化,对盐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盐文化的历史寻踪

  1、盐阜先民。

根据历史记载和盐阜区地下文物的发现进行考证,盐阜平原的成陆时间,约可上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在秦汉之时,盐城的海岸还是海中沙洲。

唐代学者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

“盐城,本汉盐渎县,洲长百六十里,在海中。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淮经盐城北部人海,使沿海泥沙堆积作用大大增强,海岸线东移加快。

  1978年10月,对阜宁施庄东园遗址出土的石器考证,距今约5300年前左右;1995年东台溱东开庄遗址发现的石器和陶片,距今约5500年左右。

说明在5500年之前,盐阜一带的先民就生活在这块滨海的平原上。

当时我们盐阜的先民属于“淮夷”,是我国古代民族的一个分支。

与中原政权夏、商、周本不属于一个族氏,曾有过多次战争。

到了秦朝,淮夷才渐渐融入华夏民族的大家庭。

  在盐阜的历史上至少有过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

第一次是由太湖流域迁入。

阜宁板湖陆庄遗址大约处于4200年前,出土的文物均具有太湖良渚文化的特征,这一发现解开了良渚文化由太湖流域向北迁徒之谜。

第二次是汉景帝年间,吴王刘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

第三次是汉武帝时,东瓯王和闽越王发生矛盾,为避免闽越的威胁,东瓯王向汉中央政府提出举国迁居江淮之间。

其中有一部分进入盐阜。

第四次是晋武帝太康元年,因为战乱,江淮一带“地虚不居者百里”。

朝廷下令江淮人民返回故里,还鼓励东南无地农民北迁。

第五次是明朝“洪武赶散”,强制江南移民4000多户迁至盐城各场为盐丁,同时又将各地罪徒迁徙到海滨制盐。

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除第一次外,其他四次都与“制盐兴灶”有一定的关系。

从上可以看出盐阜的居民构成之成份复杂,融汇全国各地,三教九流,贵贱贫富。

这就决定了盐城文化的交融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决定盐阜的文化以盐为根、以盐为魂。

  2、因盐设县。

从汉武帝元狩年间,实行盐铁官营,官府募民制盐,官收、官运、官销,并设置盐官。

元狩四年(前119)在古射阳县东部地区的沿海单独建县,即盐渎县。

建县初,朝廷未派县丞到任,仅设盐官,便留下有县无治之说。

这也恰恰说明了制盐在相当长的时间是新置县的全部内容。

盐城的置县与汉初吴王刘濞有很大关系。

他在海边募人煮盐,产业越做越大,富可敌国,联合同姓王抗拒朝廷。

“七国之乱”平息后,继位的汉武帝对盐业的生产经营十分重视,因为盐税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盐渎县便因此催生。

  南北朝时,这里的盐业更为发达,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公私商运,来往船只以千记。

唐宋时期,盐城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唐宝应年间,全国设四场十监,盐城境内便有海陵、盐城二监。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盐城时有剧邑之称。

到了元代,有“两淮盐税甲天下”之说。

盐城境内十三场产盐100多万担,是两淮产盐量的60%以上。

清顺治十年(1653),全国盐业税课入库212.8万两,两准盐税119.7万两,是全国盐税的56.3%,康熙三年是全国盐税的64.5%。

盐城境内产盐数量的具体数据难以查清,但据《元史?

地理志》注“盐城为上”,也足以说明盐城是因制盐而兴旺发达的上等之县。

盐城不仅因制盐创造了自身的兴盛,也给周边地区带来繁华,扬州在唐代盛极一时,就是靠盐商的聚集。

  3、地名印记。

地名是盐文化中最为鲜活的符号,也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虽全民制盐业已成为历史,但由此而诞生的地名,已深深地镌刻在盐阜大地的版图之上,蕴藏着盐文化的独有内含。

在范公堤两侧的镇村组,到处都能嗅到盐的“成”味,至今仍保存的“场”、“团”、“灶”、“总”、“丿”、“仓”等都与制盐业密切相关。

孔尚任《西团记》说“海上之村大曰场,次曰团,小曰灶。

  “团”是灶户“聚团共煎”的生产形式,是明代灶户的“团灶”组织的基础。

每场设几个团,每团设若干灶。

聚团煎烧目的是防外出煎私盐。

明代的草堰场,共设东西南北四个团,拥40灶,其中南团就有20灶。

以团为地名的,东台、大丰境内居多,如南团、西团、新团、卞团等。

  “灶”,是煎盐的重要设施。

也是盐区的最基本生产单位。

明初规定,灶户必须“世守其业”,世代“以籍为主”,入了灶,永世不得更改。

子子孙孙都得为朝廷煎办盐课。

盐城境内因“灶”称名的有头灶、三灶、四灶、六灶、沈灶、南沈灶等。

  “总”,是盐场灶民聚居的单位。

“洪武赶散”的移民来到海滨煮盐,为了对散居在沿海的灶户实行管理,各场设总若干,以次为序。

清嘉庆年间,东台富安场就有30个总之多,故今之沿海仍有一总、二总、三总的地名。

  “仓”即盐仓。

宋代置仓于县城,明清时盐业发展,各场均设官盐仓于集镇。

时有正仓、便仓之分。

今之便仓原是伍佑正仓的副仓。

“三仓”因置盐仓于第三条沙河畔而得名。

  “丿”是清代煮盐的生产工具。

因煎盐省草省时,两淮盐场普遍使用。

以“丿”为地名的如东台有“曹丿”,大丰有“潘丿”。

  二、盐文化的精神蕴涵

  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居民)在历史的文化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内化于民众之中的,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的稳定的,特殊的心理气质或习惯。

这种文化精神对外而言具有独特性,对内而言具有共同性,是民族文化或区域文化的主色调、主旋律。

这种文化精神是深层次的,也是隐性的方面,融汇于人的血脉之中。

盐城盐文化既不同于江南文化,也有别于齐鲁文化。

它具有盐“苦”、“咸”所致“爽”的特点,又具盐的调味特征的“和”。

盐文化的精神蕴含集中体现为四句十六字:

勤劳坚韧、不屈不挠、尚智崇文、自强进取。

  1、勤劳坚韧。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盐阜人的美德。

我们的先辈们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新唐书?

食货志》称“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串场河两岸星罗棋布的集镇都是盐阜的煮盐先民辛勤的创业之果。

两千多年中,盐阜的先民们“煮海为盐”,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

而且淮盐以色白粒大饮誉全国,被世人称为“五味之主,食肴之将”。

这是因为淮盐有其独到的制作工艺。

他们世世辈辈辛勤劳作,为盐城的兴起,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盐阜先人以制盐为主,除具有“勤劳”之美德外,还具有“坚韧”的品质。

这是由“煮盐”这种特别辛苦的职业特征决定的。

  正如沿海民谣所说:

盐民是“生在海头,晒煞日头,压煞肩头,吃煞苦头,永不出头。

”盐民的劳动是强制性的,没有择业的余地,实际上祖祖辈辈都是官府的奴隶。

生存和作业环境极其恶劣,他们终年“同虺蛇处,同豺狼游,所饮者成苦之水也,所食者脱粟之餐也。

老幼男女终年岁月胼胝,出入于灰碱泥漳之中,鹑衣百结,形容如鬼。

”制盐是个靠天吃饭的行业。

炎热的夏季是制卤煎盐的黄金季节。

当炽热的太阳晒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时候,盐民们冒着酷暑,在灶边烧火,向J内浇卤,刮盐、挑盐,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

盐民诗人吴嘉纪真实地反映了灶民的艰辛和苦难: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热火旁。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小舍煎盐火焰举,卤水沸腾烟莽莽。

斯人身体亦犹人,何异鸡鹜釜中煮。

今年春夏雨弗息,沙柔泥淡绝卤汁。

坐思烈火与烈日,求受此若不可得。

  虽然是身如釜中鸡鹜,但却苦苦坚持忍耐,一旦遇到多雨季节,影响到盐业生产,仍然盼望在烈日中煎熬。

  除此之外,海潮也经常对盐民的生命构成威胁。

清康熙四年(1665)七月初三,飓风大作,海潮涌起高达数丈,海边灶民房屋倒塌,淹死盐民男女老少数万人。

为了生存,灶民先辈们就是这样不顾海风烈日,海潮侵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以辛勤坚韧的精神坚持着。

  2、不屈不挠。

官府为了垄断盐业生产获取暴利,将近海盐民编为特殊户籍,并规定凡身属灶籍的盐丁,世代只能以盐为业。

雍正六年(1728),法定对灶民实行“十家连保制”。

一家犯法,九家连座,互相牵制。

乾隆五年(1740)改为“五人互结制”,也就是说一人犯法,四人同罪。

盐民实际上是官府的奴隶,没有人身自由。

盐民们还要忍受盐官的的压迫,盐商的剥削和灶长、亭主的欺凌。

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盐民们和骑在他们头上的官吏、官商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根据史料记载,盐阜地区曾暴发过多次盐民起义斗争。

如南宋末年的盐城卞整起义,元朝末年的草堰张士诚起义,清道光末年的南十灶秀才徐凤田为灶民鸣冤而死于狱中的壮举,民国初年盐民的罢灶斗争等等。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张士诚在大丰草堰北极殿十八条扁担起义。

因为无法忍受盐场大小官吏的敲诈勒索,铤而走险,奋起反元。

长江两岸民众云起响应,并建立了“大周”政权,自立王。

虽然最后为朱元璋所败,但张士诚起义的壮举,一直为盐阜人民所称颂。

盐民们这种敢于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盐城人民的脊梁。

  3、尚智崇文。

智商高、智谋深、机智、灵动、聪明,是盐阜人比较典型的性格特性。

而“智”的特征又是与“崇文”紧密相连的,因智而善文,因文而益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人们都会说江南自古多才俊,其实盐城在盐业的繁华中也吸引了文人的荟萃和文化的兴盛,使盐城自古以来就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

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水文化孕育灵性。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南人的特质是机灵”,北人的品行是厚重。

“杏花春雨江南”,“秋风骏马塞北”。

是山和水、南与北,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及性格与风格,休现两种不同的文化。

盐阜地处江北、淮南,大文化应属于南方文化。

最早的祖先是淮夷,所以不属于中国正统的中原文化。

其地域特点是东临浩瀚的黄海,域内是平原广阔、河渠纵横,河与海的融汇,海洋的壮阔与河流的灵动孕育了盐阜人特有的“智”者的性格。

在“爽气”中夹着“灵气”。

  第二,外来人口的汇聚。

盐城在历史上曾有过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这些移民大部分来自于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江南吴越一带,以及政治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其中不乏官宦落魄之家和书香门第,那些被发配到海边从事制盐业者很多也并非社会下层的平民百姓。

这些有着一定文化素养的人移居盐阜,对盐阜人文化的熏陶客观上起着一定的作用。

这种崇学之风深刻地影响着普通盐民。

泰州学派的王艮,平民诗人吴嘉纪等都是学有所成的盐民子弟。

  第三,盐商的定居。

盐城因盐而设县,因盐而繁荣。

制盐业的繁荣也逐步带动社会的发展,在范公堤的两岸,从南向北,十三场尤如一颗颗璀灿的明珠闪耀在盐阜大地上。

串场河更是船楫往来不息,商贾云集,有的就在此定居。

行踪不定的盐商或许是为了显示尊荣,或许是为了长期发展,他们在盐场建设集镇营造宅院。

这种现象缔造了一种文化,创造了一种景观。

台城、富安、安丰,草堰、西团等地都是盐商居住之地。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推崇文商的契合,尤其推崇“儒商”。

盐商也以与文人的交往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清咸丰年间,伍估盐商周文同即与词人蒋春霖交往甚欢,十分投缘。

所以盐商在盐阜的定居,不仅营造了盐场集镇的繁华,对这里崇文尚智风气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四,文苑风流的影响。

许多骚人墨客与盐城结下不解之缘,也造就盐城的文苑风采。

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始建盐渎县以来,这里曾留下许多文化名流的生活印迹。

北宋词人晏殊,曾在西溪做过盐官,建有“晏溪书院”。

继任是吕夷简,范仲淹也做过西溪盐官,并兴建了为民造福的范公堤,他曾有诗云: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

参知两丞相,皆向此间来。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都在盐城生活过创作过。

这些文苑名宿,对盐城人的尚智崇文的儒雅风气无疑是有重要影响的。

  4、自强进取。

大海与河流是盐阜人民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源。

它造福于盐阜,但有时也会给盐阜人民带来灾难,两千多年来,盐阜人民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始终自强不息,改造环境,穷则思变,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并取得了可歌可泣的骄人业绩。

宋天圣二年,盐阜人民在盐官范仲淹的带领下,历时四年筑成了全长181华里的大海堤,遏制了沿海一带的海潮之患。

从此盐阜这块土地堤东煮海为盐,堤西桑麻遍地,世居黄海之滨的盐民百姓避免了海潮倒灌之苦,这就是盐阜人民受益近千年的“范公堤”。

串场河是里下河地区纵贯南北的人工内运河道,南自海安徐家坝,北至阜宁庙湾,全长200多公里,因贯穿盐城境内十三个盐场而得名。

在过去交通不便的年代,串场河成为盐城人通商贸易的“水上走廊”,发挥了水上通航运输的特殊功能。

“废灶兴垦”,人们常将它与张謇联系在一起,殊不知,台城有位知县欧阳锴却是最早提倡种植棉花的人。

清同治九年(1870),欧阳锴经过详细的气候和土壤分析,破天荒地提出“广种棉花,纺纱织布”的主张,他选派心灵手巧的年轻妇女,到元代纺织家黄道婆的家乡上海乌泥泾镇取经,一年之后,台城的种棉业和纺织业便发展起来。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核心的精神蕴涵,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但任何一种文化不可能尽善尽美,也都有其负面的东西,制约、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盐文化也因其特殊的主体背景和自然环境,在核心的主体文化精神之中隐藏着消极的落后的文化因素。

为什么盐城在近百年来一直处于欠发达的地位,与盐城人的血脉中文化的负面的局限与影响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

那么盐文化有哪些负面的东西呢?

  一是习惯于守成,缺乏创新精神。

因为盐民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都是入“灶籍”的官奴。

官府的管理十分严格,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作业,自由自主的程度非常有限。

同时,制盐业长期以来都是科技含量不高的简单重复的劳动,这样就没有创新的条件与要求。

盐城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亦盐亦农是盐城人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所以人们历久形成对土地的依恋,“安土重迁”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

所以盐城人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强,小富即安的意识深厚。

再加上盐城是一个滩涂海岸,缺乏港口的开发,与海外交往交流的条件有很大局限,难以形成广东、福建、浙江人具有的闯荡世界四海为家的冒险精神。

  二是聪明练达,缺乏智慧蕴涵。

盐城文化总体上应是南北文化的融汇,但从性格上讲既缺乏南方人的“灵”――“智慧”,也缺乏北方人的“仁”――宽容。

因盐城人具有尚智崇文之风,具有一定的人文风气,聪明练达是盐城人性格的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但与“智慧”的境界还有较大的距离。

聪明形于外,智慧敛于内;聪明重虚荣,智慧重实质;聪明重眼前,智慧重长远;聪明者浮躁,智慧者踏实。

  三是“官本位”观念较强,缺乏“工商”意识。

千百年来的封建社会,亦盐亦农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盐城典型的经济模式。

在西方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之前,盐城的纺织业就衰退得几乎消失。

据《光绪盐城县志》日:

“盐邑则男勤女窳,不任纺绩,寸缣尺布皆购于市。

”《光绪阜宁县志》日:

“蚕织之政未修,妇女无以自给”。

服御之需,十之八九仰于南通、苏南的供给。

除此之外,盐城自然经济内部手工业也是极度微弱,手工业总体上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而在盐城域内从事手工业者大都是客籍,悉非土著。

所以盐城人的思想中从工经商的意识非常淡薄。

“官本位”,“为富不仁”等传统观念在盐城人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的。

盐城人热衷于读书,企盼通过读书跳出农门,走出这块生我养我的贫困的土地,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官,而不是为了办实业。

办实业成功者大都不是读书人,这是与“儒商”的观念相背离的。

所以,创业难以达到一定的层次。

  三、培育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盐城文化精神

  我们研究盐文化,不仅要弄清盐文化是什么,而且要弄清盐文化与盐城深刻的内在联系。

认识盐城人自己的习俗品性,人文品味,精神品质,把握我们文化上的优势和不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盐城要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成为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区域,就需要对盐文化加以扬弃,传承其精华,摒弃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寻求新的精神家园,塑造新时代盐城人的形象,培育新的富有时代和区域特色的盐城文化精神。

使之成为盐城人在新时期的精神品质和风格,昭示盐城人的文化风貌。

  它应充分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区域特征,“根植于历史,体现于现实,引领于未来。

”我们认为“艰苦奋斗、创业创新、尊知重人、自强有为”应成为新时期的盐城文化精神。

  艰苦奋斗是盐城精神的基石。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千百年来以煮盐为业的盐阜先民的优秀品质。

为什么在今天仍要将艰苦奋斗作为盐城人的首要精神呢?

我们认为,第一,盐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人均GDP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

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只是刚刚从贫困过渡到温饱。

盐城的发展,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的发展,不艰苦就谈不上发展,不奋斗就无法走出艰苦的困境。

第二,审视盐城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艰苦奋斗的意识不强,整个社会艰苦奋斗的氛围不浓。

奢侈浪费,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状况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是一种极坏的风气,是盐城发展的严重障碍。

第三,艰苦奋斗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真正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那些追求享乐,奢侈挥霍国家财产的干部,在政治上是思想作风不纯的干部,他们不可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也不可能密切。

干群关系的紧张将导致信任危机,感情上的疏远,甚至演化为行动上的对抗。

这种不和谐的状况在社会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由此而形成的矛盾也是很突出的。

艰苦奋斗体现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一种境界,一种素质,是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文化素养。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这是历史的经验。

艰苦奋斗是社会的共同课题,也是民族和地区永葆生机的永恒的主题。

  创业创新是盐城精神的灵魂。

搞建设、干事业、谋发展,都不能没有创业的精神,一个人不思创业,就干不成大事,就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业的精神、气氛和动力,社会就不能发展,经济就不会繁荣,政治就无法稳定。

盐城是一个农业大市,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不能不与缺乏创业的精神有关。

市委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工兴市,科技强市的战略,就是要求形成一种全民创业的潮流,这是盐城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由之路。

  盐城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如果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与苏南发达地区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谁勇于创新,掌握核心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先机,捷足先登,就会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进步的灵魂。

从世界与全国来看,创业与创新已成为引领各地发展的潮流。

创业与创新是一对孪生兄弟,密不可分,要在创业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指导下创业。

创业是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制度形成生产力的转化器。

创新是创业走向成功、创造辉煌的推进器。

在科技日益进步的时代,只讲创业不讲创新,就会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而光讲创新,不思创业,创新也就失去载体。

所以盐城人应既讲创业,也讲创新,让创业创新的精神变成强烈的内在要求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尚知重人是盐城精神的力源。

无论是国家的竞争还是区域发展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

经济的落后归根到底是文化的落后,人才的匮乏。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就是一切都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官为本”的落后观念。

宏观而言,政治要以人为本,经济要以人为本,文化要以人为本,社会更要以人为本;微观而言,生产要以人为本。

生活要以人为本,管理要以人本为。

人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力量的发挥,体现于人才的自由自觉。

这需要有公平和谐的文化环境,知识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人才得到合理的使用,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欠发达地区在人才的竞争方面处于劣势,因此更需要实施好“尚知重人”的人才竞争战略。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正在掀起一场惊心动魄的人才争夺战。

在国内人才竞争也日趋激烈。

水往低处流,人向高处走,这几乎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盐城每年都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大学生,但真正回到盐城的寥寥无几。

这种状况固然与其经济的落后有关,但在体制上,在用人的态度上也不能说没有问题。

我们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既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又要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加大改革的力度。

  盐城的落后在于人才的匮乏,主要是企业家队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匮乏。

盐城在千百年来一直具有尚智崇文的文化氛围,刻苦读书,立志成才是盐城莘莘学子的优良品质,应该使“尚知重人”的精神成为盐城人的内在要求和实际行动,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干好事业、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要形成对人才具有吸引力的制度,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要让盐城的学子报效乡梓,为盐城的振兴作贡献,以造福于盐城。

  自强有为是盐城精神的追求。

《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地之大德曰生”。

几千年来,《易传》这一思想观点为全社会所接受,不仅对于知识分子,而且对于一般民众也都产生了一定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性格的一部分。

它凝聚、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不断激励自我奋发图强的精神。

  盐文化中就融铸着这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盐城人具有的勤劳坚韧的品质,不屈不挠地反抗外侮和封建压迫,顽强地与大自然作斗争,不断改善生活和生存环境,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的业绩都体现着这种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盐城人团结拼搏,进位争先,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在基础条件处于劣势的条件下创造的辉煌业绩,也都体现了自强有为的精神。

  盐城的发展是盐阜百万人民自强自立、奋发有为的结果。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要创造盐城美好的明天,全靠我们自己。

等是等不来的,靠别人是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