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53628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

《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docx

醉翁亭记慧学篇教师版

《醉翁亭记》慧学篇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名之者谁                

2、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      )(2分)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译:

 

4、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

(2分)

   

(1)                    

(2)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

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

为什么?

(3分)

6、下列词语中“回”字与“峰回路转”中“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妙手回春             B.蓦然回首

C.回复短信             D.回环往复

7、《醉翁亭记》中描述醉翁亭形态及位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

(1)像鸟的翅膀  

(2)命名评分:

每小题1分,共2分。

2、C评分:

选对得2分。

3、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所以山有水就有活力,有草木就有生机,有烟云就秀丽妩媚。

评分:

每小题2分,共4分。

4、山清水秀  山穷水尽 千山万水  山重水复评分:

写出1个得1分,共2分。

5、

示例一:

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

   

示例二:

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

评分:

判断正确得1分,理由充分得2分,共3分。

译文:

山把水作为自己身体内的血脉,把草木作为体毛和头发,把雾气和云霞作为神韵风采,所以,山得到水就会鲜活,得到草木就会美丽而有光彩,得到雾气和云霞就会秀丽妩媚。

水把山作为脸面,把亭榭作为眉毛和眼睛,把渔夫垂钓作为风采神韵,所以水得到山就会妩媚,得到亭榭就会明朗畅快,得到渔夫垂钓就会开阔豁达,这就是山和水的构思布局。

(二)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

(duō)拾取,采取。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佳木秀而繁阴    (     )

(2)遂书以名其亭焉(    )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2分)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

            。

(2分)

   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用文中词语回答)

 

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7、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1、

(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命名 

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

(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4、与民共乐(本题2分,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

5、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6、与民共乐或与民同乐”

7、

同:

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句凝练,笔墨传神。

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

乙文以掇j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写秋冬。

异:

甲文多用对偶句,句式变化,错落有致。

多用而字,有回环咏叹的意味。

乙文用散句描写。

参考译文:

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

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大旱天托庇在乔木下乘凉,到了秋冬两季,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

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

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三)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乙)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馒头,食之未必不佳,而视其为状,已可知其俗物。

字法中绝将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而追踪前贤者未有三四人。

古之人岂皆能书,独其人之贤乾传遂远。

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者随纸与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

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

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

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也。

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

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其馀泯泯不复见尔。

(选自《书学集成·汉宋卷》,有删节)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①伛偻提携提携:

   ②宴醋之乐酣:

   ③字法中绝将五十年绝:

   ④后世见者未必不宝也宝: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①至于负者歌于途   ②其节见于艰危

   B、①醒能述以文       ②近日稍稍知以字书为贵

   C、①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食之末必不佳

   D、①泉香而酒洌       ②而追踪前贤未有三四人

3、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②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尔

   译文:

4、欧阳修的“为人”之道,既体现在为官之时,又体现于书法之论中,请根据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4分)

参考答案:

1、①小孩子  ②酣畅、痛快③消失、断绝④以……为宝

2、A

3、

①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②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正好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4、

《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

《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参考译文:

世上有喜欢把字的笔划写得很肥腴的人,这种(笔划肥腴的)字就像皮很厚的馒头,吃起来不能说它的味道不好,但是它的形状太不受看了。

写字的法则的失传,将及五十年了。

近来(有的人)稍微知道书法是“写”出来的,但是能达到前代高手水平的,恐怕没有三两个人。

前代的人对于书法大多是行家里手,但是只有德才兼备的人(的书迹)才传流至今。

后代的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只从“书法”的表面意义上来追求,却不知道以前善于书法的(人)连同他的书迹一起泯灭了的简直数不胜数(太多了)。

假设颜真卿的书法并不好,但是后人(由于敬重他的人品)见到他的书迹也必然珍爱有加。

杨凝式(公元873--954.五代书家,历仕梁、唐、晋、汉、周五朝,《旧五代史》有[杨凝式传])用梗直的言辞来规劝他的父亲(因《旧五代史》不在手边,此事待查)其高洁的操守呈现于艰难危急的时节。

李建中(公元945--1913.宋初书家)清介谨慎温和雅致的性情,让爱他书法的人兼爱他的为人呀。

难道不是因为这些才让他们的书迹流传到现在的吗?

并不是前代的那些德才兼备的人物都是书法高手,因为只有贤明之人才被(后人)记住,剩下的(人)全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后人再也见不到了。

(四)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

时:

陈: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乐亦无穷”在选文第1段中指何而言?

(2分)

4、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和(2分)

参考答案:

1.时:

季节陈:

陈列,摆开(各1分,共2分)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2分)

3.朝暮四时游玩之乐(2分)

4.美丽的山间景色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2分)

(五)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

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

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

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线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心窃乐之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1、

①临:

座落在高处(高踞)。

 

②意:

情趣(乐趣)。

③乐:

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感到快乐)。

   

④诚:

确实(果真;实在)。

2、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D )

A.林壑尤/美    B.作亭/者谁   

C.饮少辄/醉    D.昨/游江上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①句: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句:

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4、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

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

(用原文作答)

(1)示例:

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

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联系文段谈谈。

(2)示例:

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

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

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六)

【甲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乙文】水居一室耳①,高其左偏为楼②。

楼可方丈,窗疏四辟。

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③,西则九龙峙焉④。

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

“可矣!

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⑤,于水有悠然之旨焉⑥,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⑦,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⑧,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

”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⑨。

 ——明高攀龙《可楼记》节选

【注释】①[水居一室耳](这不过是)水边上一个小小的居室罢了。

耳,语气助词。

  ②[高其左偏为楼]把居室左房间加高为一间小楼。

高,这里作动词用。

  ③[东则九陆]东面是平原。

  ④[西则九龙峙(zhì)焉]西面耸立着九龙山。

峙,屹立,耸立。

  ⑤[有穆然之思]觉得和顺舒畅。

穆,温和。

 ⑥[有悠然之旨]感到悠远闲静。

  ⑦[暄]温暖。

  ⑧[宾月之来而饯其往]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

 ⑨[吾意之所可]适合我的心意。

可,动词,适合人意。

1、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

(2分)

(1)伛偻提携

(2)觥筹交错

(3)窗疏四辟(4)南则湖山

(1)老老小小的行人  

(2)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3)四面开着窗户  

(4)南边有湖有山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

(1)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欢乐,却不知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2)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

3、晓雪评论郭沫若的《白鹭》时曾说:

“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根据甲文内容,说说欧阳修用精彩、简练的文字描写了滁州山中怎样的景色,表达了怎样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4分)

作者用寥寥数语就勾画出滁州山中朝暮多变化、四季各不同的景色;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是为景而醉,与民同乐。

(共4分。

景色、感受各2分,意对即可)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作者把居室命名为“可楼”的原因。

(2分)

适合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意,所以取名为“可楼”。

(共2分。

只答适合作者心意得1分,意对即可。

(七)

【甲】⑴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⑵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

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

“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乐矣!

”宋玉曰: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玉之言,盖有讽焉。

【注释】①共:

共同(享受)。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

⑴杂然而前陈者   ⑵宴酣之乐    

⑶有风飒然而至者 ⑷庶人安得共之

(1)摆放

(2)尽兴地喝酒(3)到(来)(4)怎么

2、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4分)

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⑵玉之言,盖有讽焉。

(1)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的(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2分)

(2)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

3、乙选文中楚襄王所谓的“与民同乐”与甲选文中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有何不同?

(2分)

甲选文的“与民同乐”是指欧阳修(太守)做到的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而乙选文中的“与民同乐”只是楚襄王自己心里想象的“与民同

乐”,百姓并未同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